葛玉堂,田中青*,吳桂玲
(菏澤市中醫(yī)院骨科,山東 菏澤 274000;?菏澤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骨科)
多功能單側外固定支架治療四肢骨折86例
葛玉堂,田中青*,吳桂玲
(菏澤市中醫(yī)院骨科,山東 菏澤 274000;?菏澤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骨科)
骨,骨損傷/治療;單側外固定支架
骨外固定支架治療骨折,已有160多年的歷史,但實際是在20世紀50年代后才有了很大的進展及廣泛應用[1]。我院自2001~2010年應用多功能單側固定架治療四肢骨折86例取得了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四肢骨折患者86例,男51例,女35例。上肢骨折27例,下肢骨折59例。年齡最小17歲,最大65歲,平均35.2歲。閉合骨折64例,開放性骨折22例;合并神經(jīng)及血管損傷8例,內臟器官損傷6例。受傷就診時間最早30min,最長20h,平均9.6h。
1.2 治療方法 入院后常規(guī)進行生命體征監(jiān)測,合并休克的患者立即糾正休克,同時查找原因,注意是否有臟器損傷。單純四肢骨折的患者,完善術前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手術在臂叢或硬膜外麻醉下進行,患者取臥床位,常規(guī)術區(qū)消毒、鋪巾。在穿針部位用尖刀切開皮膚0.5~1cm,注意用肌肉護套插入切口至骨膜,拔出內芯,使外套筒的尖端插入骨皮質固定,用比固定螺釘直徑細1.5mm的鉆頭鉆孔,鉆透對側皮質,擰入外固定螺紋釘,以穿過對側皮質1~2絲為宜,然后在C型臂透視下牽引復位,滿意后套上外固定支架,并鎖緊各部位螺釘。對開放性骨折注意徹底清創(chuàng),合并大面積皮膚碾挫傷的應用凡士林油紗覆蓋包扎創(chuàng)面。術后定期換藥,擇期行植皮術;合并神經(jīng)及血管損傷的立即探查實行修復術,在顯微鏡下吻合損傷的神經(jīng)及血管。
四肢骨折患者86例,骨折如期愈合75例,延遲愈合6例(其中合并感染4例,經(jīng)過換藥及更換抗生素治療后愈合),不愈合5例,均為粉碎性骨折合并大面積軟組織損傷,二期采用髂骨塊植骨治療后,均愈合。參照1975年天津骨折療效標準草案[2]評定:優(yōu)87.3%,良6.98%。
單側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是近幾年來興起的外固定器械,它具有高強度、高剛度、高穩(wěn)定性及多功能承載的特點,能多方向調節(jié)矯正各種骨折移位;既能延長又能壓縮,故能廣泛的應用于新鮮骨折、骨折不連、開放性骨折及肢體延長、關節(jié)融合等,起到了過去內固定所不能發(fā)揮的作用。使用該法有以下優(yōu)點:1)可以不用手術而只用手法使骨折復位,避免了切開復位引起感染及破壞血運的問題,同時這種復位方法較牽引復位及石膏固定前的徒手復位為優(yōu)。由于螺釘及支架的固定,其穩(wěn)定性較單純夾板、石膏固定高,且牢固的固定,有利于骨與軟組織的愈合。2)由于連接桿的應用,使外固定支架既能壓縮又能延長,可以對骨折端起加壓作用,又可牽開延長肢體。3)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后,可允許骨折上下關節(jié)的活動與鍛煉,而不會影響骨折的愈合,減少了關節(jié)的強直、肢體功能障礙等并發(fā)癥。4)對于開放性骨折,應用該法后,方便傷口的換藥處理,同時不影響骨折的制動。5)便于術后護理和運送,可以在途中對傷口進行觀察與處理,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外固定技術在治療四肢骨折中有它獨特的優(yōu)越性,但亦必須看到其存在的缺點和潛在并發(fā)癥,如:針孔感染、固定松動、再移位、骨折延遲愈合、術中可能損傷神經(jīng)血管等,要嚴格掌握其適應證。以下簡單分析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原因及其預防。1)由于外固定支架帶架時間較長,針眼暴露在外,細菌容易侵襲,故針道感染是外固定支架治療后期的主要并發(fā)癥[3]。為防止細菌入侵,清創(chuàng)時應將清創(chuàng)器械與穿針外固定器械分開。更換已污染的手套及敷料,穿針處的皮膚重新消毒,術中操作時注意使用低速電鉆或手搖鉆,以減少對軟組織的損傷,術后護理中針眼處用洗必太鹽水紗布纏繞包扎。2)關于固定針松動,其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第一,鉆頭與螺釘直徑相差太大。第二,操作中反復穿刺,致使釘與針道形成“滑槽",失去固定作用。故一次性成功鉆孔和消除針一骨界面動態(tài)性應力是防止固定針松動的重要措施。3)關于固定中的再移位,單臂式外固定器對不穩(wěn)定性骨折固定后,可產(chǎn)生再移位[4]。發(fā)生移位的患者多見于骨質疏松、固定針松動者。此外過早負重者也可引起骨折的再移位,故應正確掌握下地的時間。我們一般在術后一月復查X片,見骨折端有少量骨痂時,去除外固定架的加長桿,使支架動力化,同時囑患者以不感患肢疼痛為限度適量下地活動,以產(chǎn)生骨折端軸向應力,加速骨的愈合。4)關于骨折延遲愈合張蒲等認為外固定架存在應力保護作用,影響骨折后期愈合[5]。分析原因:一是操作中未能充分利用肢體的自身加壓,從而形成了應力遮擋;二是過度強調加壓,使骨折斷端的骨折吸收,造成了延遲愈合;三是個別術者在操作中未能預先留出壓空隙而勉強應用外固定架,形成應力遮擋。5)對于神經(jīng)血管損傷,主要是因為對解剖不熟悉,進針位置選擇不當造成。我們一般選在肌間隙進入,同時置上下關節(jié)于功能位,穿針時以針僅穿過對側皮質0.5rnrn為宜,防止損傷重要神經(jīng)血管。
骨外固定支架技術治療四肢骨折因其操作簡單、方便、損傷小、避免二次手術等特點,越來越受到臨床工作者的重視,應用中只要掌握好適應證都能取得滿意效果。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等.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383-384.
[2]尚天裕.醫(yī)學文集.骨折療效標準草案[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768.
[3]過邦輔.坎貝爾骨科手術大全[M].上海:上海翻譯出版社,1991.768.
[4]Edge AJ.Denham.External fixation for complicated tidial frac tures[J].J Bone Joint Surg,1981,63(B):92.
[5]張蒲,侯筱魁,王以友,等.應力保護影響骨外固定應用的實驗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1996,16:631.
R687.3+2;R683.4
A
1008-4118(2011)03-0033-02
10.3969/j.issn.1008-4118.2011.03.17
201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