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紹興文理學院教育學院,浙江紹興312000)
煙塵彌漫的精神尋根之旅*
——關于肖仁福的長篇歷史小說《漢人》
李紅霞
(紹興文理學院教育學院,浙江紹興312000)
《漢人》是湘籍作家肖仁福的最新力作,作品寄托了作者向歷史更深處追溯民族精神之根的愿望,流露出悠遠滄桑感,是更深入地貫徹其“民間”立場的一種嘗試。作品除對官場文化予以富有在場感的辛辣描摹,同時,其寫作初衷與文本實況的背離、歷史記憶和文學書寫的分寸把握等,都體現(xiàn)出以“民間”為精神資源的當代官場、歷史小說寫作的某種實存狀態(tài)。
肖仁福;《漢人》;歷史小說;民間立場;官場文化
Abstract:Han Ren is the latest masterpiece of Hunan writer XIAO Renfu.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writer’s hope of seeking the root of national spirit deep into the history,but also reveals the his expectation of enhancing the level of his works with the form of historical novels which are full of vicissitudes,and it’s also an attempt to carry out his folk standpoint.The novel gives a vivid description of officialdom with bitter sarcasm.At the same time,the deviation between its writing intention and text,the uncertainty of historical memory and literature writing,both reflect the true status of modern officialdom novels and historical novels,which take“folk”as its spiritual resource .
Key words:XIAO Renfu;Han Ren;historical novel;folk standpoint;officialdom
《漢人》是湘籍作家肖仁福的最新力作,小說出版后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人們對其中表現(xiàn)出的民間立場與官場文化的交融有著濃厚的興趣。本文試圖對《漢人》所表現(xiàn)的精神尋根進行探究,從而廓清此前關于作品的種種爭論。
《漢人》改寫自《漢書·霍光傳》,勾勒一代“明相”霍光的人生歷程,在保持《霍光傳》整體結構框架和主要事件的前提下于細部上輔以相當?shù)奶摌?,一定程度上屬于“故事新編”?!靶戮帯蓖焐垂?,證明了文學并非“被動詮釋、反映特殊時空的意識形態(tài)”,相反,是“沖突和差異的發(fā)生地,價值和概念、信念和偏見、知識和社會結構的寓所”,而“所有這些可以清楚闡述歷史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的復雜構成物,會在其中產(chǎn)生且最后被改變”。[1]所以,揭示、強化這些飽含內(nèi)心欲望的沖突和差異是“新編”的重要價值所在,由此對構成“歷史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性的復雜構成物”予以一定的破解和改變。肖仁福本身也是懷著類似抱負的——他張揚起“民間”的旗幟,對曾在國內(nèi)批評界引起巨大爭議的“民間立場”進行了個人化詮釋:“說到作家的民間立場,我覺得不僅跟創(chuàng)作題材有關,更重要的還在于作家對生活的理解?!颐鑼懥藥坠闪α康目购?民與官,小與大,弱與強,貧與富??购獾慕Y果是不言而喻的,更是宿命的,我無能為力。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對這幾股力量的敘述,給讀者呈現(xiàn)一幅復雜的世態(tài)圖,供人思考。”[2]揭示將個體裹挾其中的類似漩渦的潛在規(guī)則或無意識運作模式,即所謂無人能從其遏制下幸免的“宿命”力量,敘述各力量間的對峙,呈現(xiàn)“復雜的世態(tài)圖”,彰顯“新編”的價值。
湖湘文化中始終彌漫著忠君愛國、憂國憂民情結,同時楚文化的浪漫激昂又賦予湘人以世代綿延的血性和激情。兩種精神特質一旦結合,即催生出近代湘人濃厚的入世心態(tài),突出體現(xiàn)為強烈的政治情結,進而拓展演化為一種社會心理,使其文化氣質中煥發(fā)“敢為天下先”、“舍我其誰”的激情、豪情,從而與儒家文化在經(jīng)世致用方面有其一致之處,卻又獨具特色。肖仁福的上述“民間”立場里顯然是滲透著這種浩然正氣和理想主義色彩的。他將筆觸伸向歷史,書寫漢人之魂,是更深入地貫徹他的“民間”立場的一種努力。這種對民間力量的期待并非抽象的理想,而是來自他作為湘籍作家對湘人強悍野性、勇武雄強的地域性格的自覺意識以及酣暢表達的愿望。
從作家拓展創(chuàng)作視域、尋求更廣袤的文化伸展空間這一角度看,《漢人》寄托了作者一種向歷史更深處追溯民族精神之根的愿望,一種以浸潤著古韻和悠遠滄桑之感的歷史小說形式提升自己作品層次的期待。這對于一位作家的成長成熟而言當然是順理成章的,處理得好的話,會成為其創(chuàng)作歷程的里程碑或者轉折點,更何況肖仁福是懷著精神上的焦灼不安進行這種拓展的——他心懷著一種“做不牢”漢人的惶恐不安來寫《漢人》:“霍光創(chuàng)造了昭宣輝煌,讓咱們昂首挺胸。做定了漢人,做牢了漢人,霍光家族卻再沒機會做漢人,這是件多么讓人惶恐不安的事情!我就是因為惶恐,因為不安,才走近霍光,走進歷史深處,著手寫這部歷史小說”,“認準自己是漢人,咱們也就全盤接受了漢朝,一勞永逸地享用著漢朝設定的倫理規(guī)范、道德標準、政治理念、經(jīng)濟形態(tài)、生活方式,乃至一切行為準則。從此咱們的思維習慣再沒改變過方向,心智和心理漸成定勢。從此咱們便沒法也沒想過要走出漢朝,……漢朝沒有遠去,漢朝如影隨行,跟咱們一路走來,咱們從前是漢人,現(xiàn)在是漢人,今后還會繼續(xù)是漢人?!保?]從肖仁福的以往作品(如《官運》)來看,他對儒家正統(tǒng)的價值理念、行為規(guī)范、內(nèi)在矛盾等已心生幻滅感,讀者自然以為在《漢人》中即將看到對漢代所奠定的儒家主流價值觀、行為規(guī)范等進行的深邃反思,一場宏闊的精神尋根之旅即將展開,要表現(xiàn)的“世態(tài)圖”該有多么復雜、微妙和曲折!這種猜想與期待頗振奮人心。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這次尋根之旅卻最終落得枝杈分出,煙塵迷離,不知所蹤。作家個體性情與寫作對象間存在互相制約的關系,需要具有某種內(nèi)在的精神契合,才能一榮俱榮,而以與儒家文化氣質有別的湖湘文化激情、豪情去描寫齊魯文化背景下的政治人情物態(tài),不免有點一廂情愿、理念先行,拋錯了媚眼,表錯了情——《霍光傳》做為故事原型與勾勒“復雜的世態(tài)圖”這一寫作初衷間顯然存在著內(nèi)在沖突,因做為頭號正面人物的霍光大權獨攬?zhí)幱诮^對優(yōu)勢地位,“官與民”等幾股力量的對峙在這個故事中基本無法獲得展開和表現(xiàn),削弱了文本的張力,“世態(tài)圖”的復雜性因此減弱?;艄庾鰹槭芯傩諈s能憑借才干和機遇打破尊卑界限,闖入宮廷指點江山。為了坐穩(wěn)位置,他的不少思想言行恰恰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中官民思維的某種同構性,而與肖仁福逐漸產(chǎn)生的對官場所需清新“俠義之氣”[4]的期待其實并不切合。這些因素使得《漢人》的寫作意圖與文本面貌形成了巨大背離,生發(fā)出強烈的反諷意味,硬生生把兩者之間的裂縫予以彌合,并未能使得“民間”立場獲得更為深廣的體現(xiàn),反而流露出某種游移。
且不說做為群像的百姓在《漢人》中的出場只是驚鴻一瞥,而且似乎并非“看到了自身的價值,膽敢與命運抗爭,膽敢顛覆不公平的社會和制度”,他們中的少數(shù)像《官運》中郭三、郭寶田那樣具有血氣和正義感,但這種正義感和血性在為魏相請愿的過程中卻遭到被遛狗一般耍得團團轉的命運,悲劇性地成為被無意識地煽動的愚民。伴隨“民間”的徹底潰敗,民間理想主義也無從寄身。至于官場各色人等在權力欲、虛榮心的驅使下前恭后據(jù)、蠅營狗茍的言行更是毫不足以做為精神歸宿。真正能將其打破的是新的氣質,而非“明相”的個人英雄主義悲壯堅守,更何況事實已證明“明相”并不靠譜——對霍光形象正面性格的塑造基本較為模式化。該人物真正引人深思和哂笑的,是作者以一貫擅長的嘲諷視角斜睨著官場心態(tài)描寫——勾心斗角的老辣,才干過人而無法擺脫光宗耀祖思想的束縛以及身為將相,子弟封侯的傳統(tǒng)。但作者嘲諷歸嘲諷,整體上依然給予贊譽有加的待遇,他“神態(tài)安詳,從容鎮(zhèn)定。目光溫和慈善,卻分明透露著堅毅果敢”。[5]肖仁福以往作品中遭到質疑、嘲諷乃至幻滅的儒生形象在這里似乎又重新獲得了推崇,但這種推崇終究因作品營造出的官場內(nèi)外惡性循環(huán)式的人性潰爛而底氣不足。
魯迅曾把中國語境分為“坐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6]霍氏家族最終遭到滅族而無法平安做“漢人”不假,但仍有很多人繼續(xù)其一代代的卑微生存,所以引起肖仁福“坐不穩(wěn)漢人”的“惶恐不安”到底源自何處?做“漢人”的標準是什么?復雜的世態(tài)圖在作品中已不知不覺演變成為官場內(nèi)部的傾軋實況展示,打破惡劣文化生態(tài)的愿望消融在世世代代以做明相、愚民、順民來捍衛(wèi)“漢人”地位的夢想中。肖仁福在這里所說的“咱們”又到底是誰?而“咱們”若坐穩(wěn)了“漢人”真就那么榮光?“坐不穩(wěn)“漢人”真就至于讓人寢食難安?放棄個性化的獨立審視思考,缺乏對民族精神的反省與提升,錯失了以文學進行文化批判的可能性,而對出身百姓并回饋百姓的“明相”寄托理想,或對本不足以撐起精神歸宿局面的所謂“民間”懷抱期待,都只能獲得“宿命”的潰敗吧!這次尋根之旅于是最終不了了之。
《漢人》封面上提及該著具有“文學筆法、史家深度”,做為歷史小說,歷史記憶和文學書寫的分寸處理確實是需要面對的大問題。
《漢人》系以今人心敘古人事,其“新”首先體現(xiàn)在淡化歷史事件而重在描寫人性人心——雖意在寫霍光,但除對幾次君主更替經(jīng)過詳寫外,對霍光那些名垂史冊的政績多用套話空話泛泛帶過,如“對外進一步密切與周邊國家的聯(lián)系,創(chuàng)造良好國際環(huán)境;對內(nèi)繼續(xù)采取休養(yǎng)生息政策,發(fā)展生產(chǎn)力,富國強民”等,而重在描寫活動于其中的人物,尤其重在描寫驅使他們上躥下跳的權利欲上。其次,以現(xiàn)代俏皮語言講述故事,在基本不損毀霍光冷靜、端莊、老辣性格特征的前提下以莊諧并出的情節(jié)打通尊卑貴賤、古今時空的隔閡,使嚴肅正經(jīng)的名臣名將擁有了平常人的喜怒哀樂,又使端莊矜持的歷史人物具有了普通人的世俗欲望。比如霍光在朝廷安危的關鍵時刻,冷靜、果斷地幫助昭帝粉碎了上官桀等人政變的陰謀,保持了西漢王朝的穩(wěn)定和政策的連續(xù)性。作品給這段實有其事的歷史添加了頗富戲謔色彩的虛構,平定叛亂后任用無德無才的王欣得以升任御史大夫,只因他會揣摩領導心思,為年邁的霍光送去了壯陽藥,尤其令人哭笑不得。
《霍光傳》的故事原型和呈現(xiàn)“復雜世態(tài)圖”的創(chuàng)作初衷間存在沖突,從而妨礙了對世態(tài)復雜性的深入描摹,而從文學立場而言,“民間”立場本身也妨礙了《漢人》的寫作境界的拓展?!八^‘民間立場’的提出,實際上體現(xiàn)了當今學術界這樣一種深層意識:在文學理論和批評中,人們總是試圖尋找一種群體觀念形態(tài)的支持,也許這種觀念形態(tài)過去稱之為‘人民大眾’或‘革命’,如今變成了‘民間立場’。當然,有了這種群體意識的保護,文學自然安全多了,但它的個性卻被一種無形的意識形態(tài)吞沒了?!本蛣?chuàng)作者的精神立場而言,背后有幾億人做為“民間”為之撐腰,憑借這種安全感,作者獲得了被大多數(shù)人承認的道德優(yōu)越感,但文學本身不買道德的賬,它追求的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以勾魂攝魄、玲瓏通透的文字描摹深邃的人性。就創(chuàng)作結果而言,融入并依峙“民間”往往就意味著文學自身獨立性的幻滅,從而導致寫作境界的停滯,突出體現(xiàn)在對人性人情表現(xiàn)上的粗疏和敘事上的某些遺憾。
《漢人》過于注重“以古諷今”、古今對話,從而不惜對人物心靈予以較逼仄的表現(xiàn),因此充滿峻急的氣息,而少了回味。這種逼仄突出表現(xiàn)在人物靈魂的缺失和整體情懷上悲憫意味的淡薄。首先,人性深度尚待發(fā)掘,體現(xiàn)出靈魂的缺失。作品最富意趣、最出彩處其實并不體現(xiàn)在對“漢人”精神傳統(tǒng)的勾勒,也不是對史書所載霍光生平的文學化潤色,更非有意于文體實驗,而是作者對自己以往寫作擅長處的繼續(xù)發(fā)揚,即從細部上對各色人等之權力欲以及奴性心理的描摹,從而構成了一幅“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群丑圖。人物完全被進行了扁平化處理,而非擁有多種性格側面的立體性個體,他們?nèi)松闹鬏S似乎就是權力欲,為此不惜一切。而官場中人特別容易遭遇的個人道德、主觀愿望和實際行為之間的劇烈沖撞未能獲得深入表現(xiàn)?;艄膺@一“光彩照人”的中心人物形象,似乎沒有任何個人化的內(nèi)心事件,比如他沒有標志性的小動作、對事物的偏好,他的精神沒有成長轉變的過程,沒有回憶、也不期待,而基本上是一個權力運作和世俗功利性思維的工具、官場理念的載體,一臺毫無情趣的政治機器。其次,因溫情和悲憫感的淡薄而洋溢著虛無氣息。牽引故事演進的線索基本依史書所載對霍光身世的順時序敘述,且篇幅較長,敘事因而顯得有些松散冗長。作品里所有的男女都沉溺于暗無天日的一灘泥沼之中庸庸碌碌地來去,對置身其中的荒誕氛圍都沒有反省。他們的退場或死亡基本上不具任何悲愴色彩和反省意味,而只是為另一人物登上權力斗爭舞臺做鋪墊。人物生命中最富有魅力的愛欲生死在作品中的表現(xiàn)都乏善可陳,具有一種中國式的世俗和無聊感。為使霍光形象有點人情味而增加了對他私生活的描寫,但這些情景不過更突顯了他精神世界完全受功利欲望驅使而情趣索然的政治動物面目。話說對當下的批判再辛辣再入骨,倘沒有一個理想的遠景、一種溫情的撫觸,那批判就找不到歸宿,陷入虛無之境。而倘若漢代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yè),但是沒有靈魂,缺乏溫情和意趣,成為軀體活動而精神僵死的軀殼,這樣的“漢人”做著還有什么意思?!
不妨大膽揣測,霍光、“漢人”、“民間”立場幾者之間似乎需要某種更形象有力的銜接或者分離:倘若要以民族主義視角寫漢人精神,就將他們作為特定文化社會人的各種人格側面予以血肉豐滿的描摹,表現(xiàn)其“倫理規(guī)范、道德標準、政治理念、經(jīng)濟形態(tài)、生活方式,乃至一切行為準則”;倘要寫霍光,就寫他作為一介儒生的心靈活動乃至掙扎,而無須讓這么單薄的人物擔當“漢人”代表,因為作為政治人物的才干并不意味著他的內(nèi)心深度適合做為長篇小說的主人公,而作品又沒有要打破史書框架另起爐灶完全“新編”的意思。結果,摒除了漢代歷史文化特征的具體事物的描摹,人物生活處于一種真空背景狀態(tài),勾勒各個朝代普遍存在的血雨腥風的權力斗爭一景獲得了,但漢代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基本未能獲得表現(xiàn)。以一出戲劇來比喻的話,布景宏闊無比,但道具準備并不充分,上場人物仿佛臨時拉來湊數(shù)的群眾演員,舉手投足充滿寒酸味道,且出語莽撞,在當代題材作品中本顯得較機智俏皮的語言等用在此處,被削弱了遙望歷史所感覺到的悲愴感,與時代氛圍不符,難以勝任追溯“民族集體記憶”或精神之根的能指重任。作家的創(chuàng)作性情與創(chuàng)作對象之間存在的相互制約關系,再一次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而“民間”立場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限度也得以呈現(xiàn)。
[1]吳秀明,尹 凡.“新故事新編”:當代歷史題材小說的另類寫作[J].學習與探索,2006(6).
[2]聶 茂,肖仁福.民間立場的書寫理由[J].芙蓉,2007(3).
[3]肖仁福.漢人[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281.
[4]龍其林.俠義文化精神與肖仁福小說[J].當代文壇,2010(2).
[5]魯 迅.華蓋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0.
[6]湯奇云.質疑“民間立場”[J].文藝爭鳴,2000(2).
責任編輯:李 珂
A Tour Seeking Spiritual Root——On XIAO Renfu’s Long Historical Novel Han Ren
LI Hongxia
(Education College,Shaoxing University,Shaoxing,Zhejiang 312000)
I206.7
A
1674-117X(2011)02-0079-04
2010-10-10
李紅霞(1978-),女,河北保定人,紹興文理學院教師,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