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1990年代以來電影改編理論研究綜述

2011-04-03 00:42周仲謀
東方論壇 2011年3期
關鍵詞:原著話劇媒介

周仲謀

(復旦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433 ;蘭州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1990年代以來電影改編理論研究綜述

周仲謀

(復旦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433 ;蘭州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1990年代以來的電影改編理論研究相對冷落。盡管對“電影改編”這一術語本身進行了思考,對“忠實”與“創(chuàng)造”的認識更加透徹,并從媒介層面拓展了電影改編理論研究的空間,但由于缺乏電影改編理論體系的建構意識和對當前改編實踐的引導意識,研究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電影改編;“忠實”;“創(chuàng)造”; 媒介 ;改編方法

改編文學作品是電影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方式,中外電影史上的許多經典影片,都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與電影改編的長盛不衰相對應,世界各國對電影改編的理論研究也是由來已久。事實證明,電影改編理論對改編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中國電影史上兩個成就斐然的時期——“十七年”和“新時期”,在電影改編實踐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與這兩個時期電影改編研究所提供的寶貴理論是分不開的。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內關于電影改編的討論已不像1980年代初那樣熱烈。與如火如荼的改編實踐相比,1990年代以來的電影改編理論研究顯得相對薄弱,雖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缺失。對1990年代以來國內電影改編理論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和反思,將有助于電影改編理論研究沿著健康的軌道運行,從而為當下的電影改編實踐提供更多有益的理論指導。

一、對“電影改編”的本體性認識

1990年代以來的電影改編理論研究開始關注“電影改編”這一術語本身。以往的電影改編理論研究未能對“電影改編”一詞給出清晰明確的界定,無論是“十七年”時期夏衍的電影改編理論,還是新時期關于電影改編的大討論,大都集中于“能否改編”、“是否忠于原著”等基本改編觀念和改編原則,以及“怎樣改編”等具體方法技巧上,而忽略了對“究竟什么是電影改編”這一本體性問題的認識。進入1990年代,有關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的思考,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汪流認為,電影改編是“將其它形式的文藝作品改編成電影劇本的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1](P120),王曉玉則認為,“遵循一定的電影形式規(guī)則,把文學的內容轉移成電影的內容,從而形成有別于文學樣式的電影作品,這一過程就是改編。”[2](P129)兩位學者關于“電影改編”理解的最大差異在于,前者是把根據(jù)文藝作品改編成的電影劇本當作改編行為的結束,而后者認為改編要一直延伸到電影作品的最終完成。相對而言,后者的理解更為準確一些。因為根據(jù)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電影劇本依然存在著廣闊的藝術生成可能,它往往并不是被完全忠實地再現(xiàn)在銀幕上,很多改編電影并不是完全按照劇本的內容去攝制,有些電影甚至一邊拍攝一邊對劇本進行完善和修改。所以,改編成的劇本并不能看作是改編行為的結束,一切都應以最后完成的影片為準。

也有學者對“電影改編”這一術語的合法性進行了質疑,陳林俠的《從改編到生成: 尋找文學與影視的平衡》[3]一文認為, “改編”一詞長期以來帶給受眾心理暗示,使其有意無意地將改編影片與原著進行“似”與“不似”的比較,先入為主地認為改編而來的摹本是模仿之作,即便非常優(yōu)秀,也難以與原作相較,由此得出改編不如原作的結論,而忽視改編中的文學讀解問題。由此,論文提出了“生成說”,主張以“生成”術語替換“改編”術語,提倡一種影視生成研究。該文指出了長期以來電影改編研究中的某些缺失,試圖以生成研究彌補以往改編研究中的不足,表現(xiàn)了打破研究僵局的迫切愿望。但面對改編這一復雜的電影現(xiàn)象,僅靠更換一個術語恐怕是難以解決所有問題的。

如何理解“電影改編”這一術語是電影改編理論研究的一個根本性問題,盡管目前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并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但畢竟觸及了“十七年”和“新時期”電影改編理論的盲點,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挖掘和探究,必將使電影改編理論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二、“忠實”與“創(chuàng)造”問題的深化

1990年代以來,學術界關于改編中“忠實”與“創(chuàng)造”的爭論漸趨平靜,但對該問題的研究并未停止。王順來《關于電影改編忠于原作問題的探索》[4]在吸納“創(chuàng)造說”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對原有的“忠實說”進行了調整,不再強調對原著絕對的忠實再現(xiàn),而是從對忠于原作主題、人物形象、情節(jié)的理解探討了把忠實于原著作為改編理論核心的可行性,把“忠實”問題進一步引向深入和具體。仲呈祥《關于文學作品尤其是名著的改編——銀屏審美對話之五(上)》[5]也認為改編不能拋開原著,不能“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想怎么編就怎么編”,但又認為不可過分拘泥于原著,由于對原著主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而原著蘊藏的題旨“本文”與改編者所理解的題旨“本文”,也未必就那么一致,“改編者所忠實的,其實是自己對原著的理解,而不是原著文本自身。”因此他認為,“改編者應首先忠實于自己作為有獨立意志的影視藝術家的全部生命人格和審美理想,忠實于自己對人生和社會的獨特體驗和思考,忠實于自己獨特的藝術個性、藝術風格和藝術氣質?!薄霸趧?chuàng)造性地把文學形象轉化為銀幕形象時,應始終忠實于電影藝術自身的特性,忠實于電影語言的特殊表現(xiàn)形式,忠實于視聽形象的造型思維規(guī)律?!痹撐倪€以《紅高粱》《老井》的改編為例,詳細地論證了上述改編觀念,可看作是對1980年代“忠實說”和“創(chuàng)造說”的深化。

也有學者從電影和文學的差異性角度來談改編中的“創(chuàng)造”問題。黃寶富《內心聯(lián)想與直觀視像——從小說到電影的藝術本質的差異轉換》[6]認為小說與電影的藝術本質具有根本性的差異。首先,在形象上,文學具有精神影像的不確定性,而電影具有鏡像的物化固定性;其次,在意義上,文學具有心理內指性,而電影則是鏡語的物質再現(xiàn),明確地指向外在的現(xiàn)實生活。論文指出,這種根本性的差異決定了在改編時,導演和編劇必須對小說元進行毀壞式的本質轉換,充分運用小說所缺乏的各種電影技術和視聽手段來征服觀眾。這為創(chuàng)造性地改編文學作品提供了一些依據(jù)。孟中《文學改編——一次特殊的電影心理活動》[7]則從心理學層面探討電影與文學的差異,將文學改編看作是一次特殊的電影心理活動,由此論證改編中的“創(chuàng)造”問題。論文認為電影與文學有著某種共同的心理特征,但是在心理活動層面上卻存在差異。文字所引起的“幻想”相當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理論的前意識層面,即“自我”在意識清醒的抑制下活動;而最接近“白日夢”的電影喚起的觀眾反應,首先是潛意識層面,即“本我”在意識疏忽的情況下進行活動的。改編就是將文學的意識活動轉換為電影的潛意識活動,但這兩種心理活動所呈現(xiàn)出的內容是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電影改編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與文學作品原型呈現(xiàn)著某種“相背”的模式,因此改編不必刻意追求與原作的“相像”。文章雖然是從心理學角度切入,但其結論卻與“創(chuàng)造說”殊途同歸。

當代意識作為影視改編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成為有關學者探討改編中“忠實”與“創(chuàng)造”的一個切入角度。秦俊香《從改編的四要素看文學名著影視改編的當代性》[8]認為,名著具有超越時空的思想價值和藝術魅力,但又因產生于特定時代和出自特定作者而難免具有時代和作者本身的局限,因此在改編中應以發(fā)展了的當代人的眼光重新審視和燭照文學名著的長處和不足,一方面深入挖掘文學名著所固有的超越時空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另一方面努力克服文學名著中因歷史時代和作者本身的問題所造成的種種局限。論文還指出,對影視改編的當代性也不應強調到不適當?shù)牡夭?,如果只考慮當代性,一任改編者信馬由韁地“戲說”,也是不可取的。陳詠芹《名著改編:在歷史語境與當代視界之間》[9]一文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認為要使文學名著改編得以成功,在充分依賴對于原著歷史語境與歷史意蘊有效還原的同時,還得要求改編者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即從當代視界來對文學名著進行新的詮釋。論文分析了從當代視界出發(fā)對文學名著進行重新詮釋的兩種情形:一是對文學名著精神境界的提升;二是借助現(xiàn)實的光芒照亮了文學名著中被原作者有意無意中遮蔽的歷史意蘊,并站在時代精神的歷史高度對其進行揭示與補充。論文還指出,當代闡釋的難度在于如何嚴肅地處理好文學名著所蘊涵的歷史語境與改編者的當代視界之間的張力關系。上述論文都體現(xiàn)了在“忠實”與“創(chuàng)造”之間進行協(xié)調的努力。

還有學者從觀眾審美接受角度來探討改編中的“忠實”與“創(chuàng)造”問題。燕筠《名著改編及其審美期待》[10]認為,觀眾“對改編作品的接受不僅來自于生活經歷、文化背景,更多來自于名著改編的‘審美期待'?!痹撐慕栌媒邮苊缹W的理論進行分析,指出“觀眾在看改編作品時,會自然而然地把它和原著進行比較,不知不覺地帶著原著所形成的審美經驗來看新作品?!?但另一方面,“原著讀者作為觀眾在觀看改編作品時,”又“并不要求作品與自己的‘期待視野'、審美經驗完全一致?!薄八囆g作品與審美主體的期待視野之間,必須保持適當?shù)膹埩?這樣才能既有所創(chuàng)新,又不致于喪失觀眾?!边@為既應忠于原著又應有所創(chuàng)造的電影改編觀念從審美接受層面找到了理論支撐。

“忠實”與“創(chuàng)造”是電影改編中的一個重要的問題,1990年代以來對該問題的思考與以往相比顯得更加全面和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識到,任何堅持忠實原著的見解, 都不可能閉目塞聽地否認合理改編的存在,而任何強調獨立改編的主張,也不可能完全拒斥對原作的適當尊重。在改編中應該將忠實與創(chuàng)造有機結合起來,成為研究者們的共識。

三、媒介研究的新視角

媒介研究是1990年代以來國內學術界的一個熱點,從媒介層面探討電影改編問題,也成為近些年電影改編理論研究的一個新趨向。廖奔《關于名著改編》[11]一文將對名著改編問題的研究,延伸到不同藝術載體(媒介)的語匯轉換上。論文認為,隨著藝術媒介、藝術載體的不斷新生和更換,用新的媒介和載體去接近經典的時候,遇到的問題就是改編。改編經典要面對不同載體語匯對經典的改造。名著改編中存在的問題,有相當一部分是由這種語匯轉換所形成的夾角、它們之間的不對接造成的。文章強調,“改編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就是名著所達到的那種深刻社會認識度、廣泛社會概括面和藝術高度,再造品是否企及了,這是一個前提。但是還有許多議論,是在上面說到的那個層次里發(fā)生的,是語匯轉換所造成的問題?!边@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電影改編理論研究的空間。 馬軍英、曲春景《媒介: 制約敘事內涵的重要因素——電影改編中意義增值現(xiàn)象研究》[12]一文也指出,對于電影改編現(xiàn)象,傳統(tǒng)研究方法存在缺陷,即單方面強調電影對原著的忠實與否,而忽視了媒介對敘事的規(guī)定性以及媒介對原著主題內涵方面的改變。論文認為,文字符號的線性原則和影像符號的空間特點對敘事活動形成不同的限定,電影改編的實質是故事從一種媒介向另一種媒介的轉換,若想深入探討電影改編, 就需要認真對待和研究跨媒介敘事中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 需要從媒介角度研究兩種差異性極大的符號在相互轉換的過程中所面臨的不同境遇。此觀點對當前的電影改編研究無疑具有啟發(fā)意義。此外,該論文對文學和電影的媒介特質加以深刻剖析,指出媒介自身特性對改編者具有內在的要求和操縱,也是有一定新意的。

從媒介層面介入,為電影改編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在某些方面能夠切中肯綮地闡釋改編中的相關理論問題。只是這種研究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繼續(xù)不斷探索,以建立成熟的行之有效的研究范式和方法體系,將電影改編理論引向深入。

四、改編方法的歸納梳理

對改編方法的梳理歸納,依然是1990年代以來電影改編理論研究的一個重點。汪流在《電影編劇學》一書中將改編方式分為六種:移植、節(jié)選、濃縮、取意、變通取意、復合。[13](P359-361)移植是指把與電影容量相近的文學作品直接挪移過來,對原作中的人物、情節(jié)、主題較少作明顯的改動;節(jié)選是從長篇文學作品中選出人物、事件、場景較為集中完整的一段,予以改編;濃縮是指對長篇原作刪繁就簡,去枝砍蔓,僅保留主要人物和主干情節(jié),以適應電影結構單純、集中、簡捷、明了的特點;取意指從文學作品中得到啟示,重新構思,但仍保留原作中的人物和情景;變通取意是指把外國作品改編成本國電影,使其本土化,而絕少忠實于原著的思想;復合是把兩部文學作品合而為一,改編成一部電影。這六種改編方法在中西方電影改編實踐中都比較常見。桑地《電影改編與審美轉換》[14]則分為八種:平行移植、節(jié)選、濃縮、借勢、跨國界改編、合并、擴充、造境。桑文中的前六種分別對應于汪流的分法,后兩種擴充和造境則是在汪流分法之外又提出的兩種改編方式。擴充指在改編短篇文學作品時增加人物和情節(jié);造境,按桑文的解釋,是指導演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重新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環(huán)境來放置原作中的人物與情節(jié),但這一在文學到影視的轉換中常常用到的手段,似乎不能算是一種獨立的改編方法。王焱《影視改編的重點與方法簡論》[15]則從命題立意、情節(jié)結構、由文字到畫面的轉換三個方面論述改編的重點,以期為改編實踐提供方法論的指導。對改編方法的歸納能夠為改編實踐提供切實可行的依據(jù),但改編時采取哪種方法,還要視具體的改編對象而定。

值得一提的是龔金平《“電影本性”的沉浮——新中國至今話劇的電影改編研究》[16],論文以新中國至今話劇的電影改編為例,從電影的本性及其與話劇的親緣性和差異性出發(fā),對話劇的電影改編理論進行初步探討。該文認為,話劇的電影改編,是“電影本性”與“戲劇本性”的一次對話、調整與適應。要將話劇改編成電影,需要靈活運用電影語言,全面把握電影的本性,進而從電影的思維出發(fā),將原作視為素材,體現(xiàn)改編者的獨到眼光和巧妙構思;在結構上應進行轉換,突破話劇的“戲劇式”結構,選擇更為靈活的結構形式,如小說式結構、散文式結構、心理結構、時空交錯結構以及“生活流”、“意識流”等結構形式;在場景的設置上,改編影片不能簡單地將話劇通過對白來交代的幕后戲搬到幕前,或是把原來受舞臺限制的場面增加幾個,簡單地將人物置于不同的場景,而應該注意場景設置的豐富、精煉,按照電影的思維,精心營造與人物心境和影片整體氛圍相協(xié)調的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場景對營造氛圍、烘托人物心情、表現(xiàn)主題的作用;在視聽層面,電影應突破話劇臺詞詩化和警語化的書面語特征,使對話接近生活中的口頭語言,擺脫人物對白的舞臺腔,同時要將話劇夸張的假定性形象轉變?yōu)檎鎸嵭暂^強的銀幕形象,在鏡頭語言的運用上突出電影的蒙太奇優(yōu)勢,使原劇的意蘊得以縱橫開拓。這是對話劇的電影改編的一次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理論總結,也是對話劇電影改編方法的一次詳細歸納,文章較為細致地梳理歸納了將話劇進行電影改編時的各方面注意事項,在夏衍關于如何改編話劇論述的基礎上前進了一大步,豐富和發(fā)展了“十七年”和1980年代的電影改編理論。

綜上所述,與1980年代相比,1990年代以來關于電影改編理論的研究冷清了許多。盡管這些為數(shù)不多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薄弱,也比較零散,缺乏建構完整的電影改編理論體系的意識。此外,這些研究對近年來新出現(xiàn)的一些電影改編現(xiàn)象關注不夠,未能從理論層面上及時對其進行剖析和引導,特別是近年來電影改編實踐中的娛樂化傾向和后現(xiàn)代傾向等現(xiàn)象,都沒有在上述研究中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些都暴露出1990年代以來電影改編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迫切地得到解決。

[1] 汪流.中外影視大辭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

[2] 王曉玉.中國電影史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 陳林俠.從改編到生成: 尋找文學與影視的平衡[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4] 王順來.關于電影改編忠于原作問題的探索[J].南開學報,1991,(2).

[5] 仲呈祥.關于文學作品尤其是名著的改編——銀屏審美對話之五(上)[J].中國電視,2002,(1).

[6] 黃寶富.內心聯(lián)想與直觀視像——從小說到電影的藝術本質的差異轉換[J].當代電影,2007,(1).

[7] 孟中.文學改編——一次特殊的電影心理活動[J].電影藝術,2004,(2).

[8] 秦俊香.從改編的四要素看文學名著影視改編的當代性[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6).

[9] 陳詠芹.名著改編:在歷史語境與當代視界之間[J].中國電視,2007,(1).

[10] 燕筠.名著改編及其審美期待[J].山西教育學院學報,1999,(4). [11] 廖奔.關于名著改編[J].文藝研究,2001,(2).

[12] 馬軍英,曲春景.媒介: 制約敘事內涵的重要因素——電影改編中意義增值現(xiàn)象研究[J].社會科學,2008,(10).

[13] 汪流.電影編劇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14] 桑地.電影改編與審美轉換 [J] .電影藝術,2006,(6).

[15] 王焱.影視改編的重點與方法簡論[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6,(5).

[16] 龔金平.“電影本性”的沉浮——新中國至今話劇的電影改編研究[J].戲劇,2008 ,(2 ).

責任編輯:馮濟平

The Study of Film Adaptation Theory since 1990

ZHOU Zhong-mou

(1.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Lanzbou University,Gansu,Lanzhou,730020 2.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xiàn)udan University, Shanghai,200433)

Compared with 1980s.the study of film adaptation theory since 1990 is more desolate.Though the cogni tion about“film adaptation”,“Obedience”and“Creation”is more profound,and widens the research area larg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um,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study due to the absence of consciousness to establish theory system and instruct adaptation practice at present.

Film Adaptatioll;“Obedience”:“Creation”:Medium;Adaplation Methods.

I207

A

1005-7110(2011)03-0081-05

2010-07-17

蘭州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消費文化語境下的中國電影改編研究”(項目編號:09LZUJBWZY059)階段性成果。

周仲謀(1982-),男,河南南陽人,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蘭州大學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原著話劇媒介
話劇《坦先生》
漂流瓶
課后泛讀的有益嘗試——原著閱讀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拔牙
話劇《二月》海報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水家鄉(xiāng)
反思媒介呈現(xiàn)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xiàn)象
宁远县| 绥江县| 本溪市| 如皋市| 高邑县| 银川市| 吉水县| 观塘区| 无棣县| 浪卡子县| 慈溪市| 久治县| 庆安县| 清新县| 阿瓦提县| 徐州市| 湖北省| 兴义市| 鄯善县| 锡林浩特市| 西充县| 洱源县| 加查县| 永顺县| 休宁县| 侯马市| 且末县| 金塔县| 五指山市| 崇仁县| 盐池县| 洛宁县| 海原县| 吉安市| 西宁市| 繁峙县| 云和县| 潞西市| 乐都县| 乡宁县| 沽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