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熟 村
(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所,北京 100006)
赫 德 與 英 國
賈 熟 村
(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所,北京 100006)
赫德為英國人,他效忠于英國,是人之常情,理之當然。但他效忠英國常常是從英國的長遠利益著想的,而英國政府往往是從英國當前的利益著想的,于是,赫德與英國政府也往往因為意見不同而發(fā)生矛盾、沖突。赫德對英國政府,英國駐華公使及領事的不滿形諸筆墨者也比比皆是。
赫德;英國政府;英國駐華公使;英國駐華領事
鷺賓?赫德,在中國,他以姓稱于世。英國北愛爾蘭阿爾馬郡人,生于1835年2月20日。1850年,考入愛爾蘭女王大學,又改入都柏林三一學院。1854年,英國外交部招考去中國服務的外交人員,他被免試錄用,被分配到英國駐香港貿(mào)易督察處當翻譯學員。又調至寧波領事館[1](P659)。
1857年12月,英法聯(lián)軍陷廣州。中英交涉頻繁而漢語人才奇缺。1858年3月,赫德奉調到廣州,任英國領事館翻譯。4月,任領事巴夏禮的秘書。1859年6月,被廣東巡撫勞崇光聘為廣州新關副稅務司。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進入北京,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1861年,清政府以李泰國為總稅務司。李泰國回英國就醫(yī),由赫德代行其職權。赫德從廣州到了上海。恭親王奕奏請購置船炮鎮(zhèn)壓太平天國,命赫德代購。1862年,赫德函請李泰國在英國代中國購置兵輪。李泰國與英國海軍軍官阿思本商定此艦隊由阿思本領導。1863年,更進一步訂立合同,阿思本不直接接受中國命令,一切由李泰國負責。赫德知道這個合同后,認為總理衙門無論如何不會接受它,寫了一封長信,表示反對,李泰國聽不進去[2](P57)。
6月,赫德、李泰國到了北京。李泰國向總理衙門面遞統(tǒng)帶兵輪合同,并要求四年經(jīng)費。7月,總理衙門奏稱:管帶新置火輪兵船章程,已與李泰國再四駁詰,議定由中國選派武職大員作為總統(tǒng),英人阿思本為幫統(tǒng),以四年為期,在用兵地方,聽督撫節(jié)制調遣。阿思本由總理衙門發(fā)給札諭,俾有管帶之權。應支糧餉、軍火用款,歸李泰國經(jīng)理。清廷命照議辦理。兩江總督曾國藩,江蘇巡撫李鴻章是用兵地方的督撫,他們對總理衙門與李泰國議定的條款很不滿意。8月,曾國藩在給李鴻章的復信中寫道:“前見臺端致總理衙門書,伸赫德而抑李泰國,以為操縱有法,權衡至當。不意此次總理衙門奏定條議,將兵柄全予李泰國,而令中國大吏居節(jié)制之虛號,不特蔡國祥如駢拇枝指,無所用之,即吾二人亦從何處著手?”[3](第6冊,P3886)
9月,阿思本到達北京,曾國藩復函奕,認為總理衙門與李泰國所訂輪船章程,與前此購買輪船之本意大相舛誤,不僅節(jié)制之說,恐徒托虛名,而且彼強我弱,將自取其辱。不如疏而遠之,以折其驕氣。可將輪船分賞各國,或由蔡國祥與阿思本分帶。[3](第6冊,P3964)10月,阿思本通知奕,主張遣散其所統(tǒng)之火輪兵船。11月,總理衙門請英國將撤回輪船變價交還中國。清政府以李泰國購買兵輪所訂條款不洽,革其總稅務司職,任命赫德繼李泰國之職位。12月,李鴻章在給曾國藩的信中寫道:“李泰國輪船撤退,師門倡議,公使助力,執(zhí)政剛斷,為近來第一快事。……勒限李泰國四個月將各關稅務與赫德交待”[4](V4P00)。
李鴻章殺蘇州太平軍降將郜永寬等。常勝軍統(tǒng)領戈登憤其殺降,要把李鴻章抓來作俘虜。英提督柏郎與戈登商定常勝軍歸其節(jié)制,不再對太平軍作戰(zhàn)。總理衙門派赫德前往調解。1864年1月,赫德分別拜會了李鴻章、戈登。2月,達成協(xié)議,常勝軍重新加入對太平軍的戰(zhàn)爭行動。李鴻章奏稱赫德經(jīng)理洋稅,接濟餉需,并贊助戈登攻剿,十分賣力,請清政府賞以按察使銜[2](P68)。
4月,赫德又奉奕之命至常州,辦理常勝軍解散事宜。5月,總稅務司由上海移駐北京。6月,李鴻章致函戈登,在他回英國之后,雙方聯(lián)系請由赫德處轉寄[5](P374)。
1866年3月,赫德請假半年,攜帶三個非婚生子女返回英國。8月,與簡?布雷登女士結婚。9月,返回中國。
1869年11月,清政府給赫德賞加布政使銜。1874年1月,清政府正式授命成立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以金登干為主任。
1875年2月,英國翻譯官馬嘉理在云南蠻允被殺。
7月,赫德傳達總理衙門之命,授權金登干在英國購買阿姆斯特朗廠制造的炮艦。
在這一年,赫德的母?!鯇W院授予他名譽文學碩士。
1876年3月,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向總理衙門提出處理馬嘉理案的六項要求:1、中國須派員往云南調查,英國官員到現(xiàn)場觀察;2、允許印度政府再派探測隊;3、交銀十五萬兩,辦理善后事宜;4、1858年《天津條約》第四款給予英國公使的特權,應解釋為可以覲見皇帝;5、商定辦法,保證英國貿(mào)易不超過正稅和子口半稅;6、滿足賠償要求。又在一周內(nèi)接連遞了十馀次照會,以撤離使館相要挾。赫德對威妥瑪?shù)男U橫表示憂慮,5月12日,他在給金登干的信中寫道:“威妥瑪現(xiàn)在在總理衙門陳述他對云南的司法工作的看法,他明顯地表示不滿,在以后的幾個星期,他會給我們帶來各種焦慮和不安的。他還不知道他將要求的是什么,但是他現(xiàn)在尋求的是一種虛幻的目標,一種必須保證未來的東西”[1](第1冊,P398)!
6月,威妥瑪照會總理衙門,催請?zhí)峋徲嶑R嘉理案人員,聲稱不能再延。然后,即下旗出京、以戰(zhàn)爭相威脅??偫硌瞄T很緊張,于7月,請赫德調解馬嘉理案。赫德到上海,晤威妥瑪、梅輝立,勸他們到煙臺與李鴻章談判[6]。7月15日,赫德電金登干:“中國事務取決于歐洲形勢,歐洲形勢怎樣?大戰(zhàn)可能嗎?誰會幫助誰?英國外交部愿意以賠款和平解決,還是可能對華作戰(zhàn)?今天7月15日即寄來大概的回答?!碑斕?,金登干即復電:“關于土耳其,德比勛爵通知代表,英、俄、奧將不干涉,歐洲戰(zhàn)爭極不可能發(fā)生”[1](第8冊,P81)。
8月20日,赫德經(jīng)上海致電金登干:“人們告訴我,駐倫敦各國代表們函外交部詢問形勢,并批評威妥瑪?shù)难孕泻鸵螅蛟S派特別使團赴華。查明此事,并請推動報紙建議和鼓吹派特別使團。威妥瑪?shù)挠^點是狹隘和偏見的,他的態(tài)度可能導致戰(zhàn)爭,而特別使團則將促進平和解決。我與威妥瑪關系越來越冷淡。他的首席顧問現(xiàn)在是那位好戰(zhàn)的漢文參贊梅輝立,帕克(案:即巴夏禮)是梅的榜樣?!?1日,雙方在煙臺開始談判。赫德又經(jīng)煙臺給金登干連發(fā)了兩個電報:“8月20日,英海軍司令進行了恐嚇?!找郧白鞣òl(fā)表。”“公使要求:只有將去職的云南巡撫岑毓英……召到北京審問才能得到滿意解決。軍機大臣回答說,……北京如果僅僅出于懷疑……則無權使用該手段?!怼⒎?、奧、美、西等國公使均在煙臺。發(fā)表,但不要公布你我姓名”[1](第8冊,P86)。他想用在倫敦報界公布談判真相的辦法促成馬嘉理案和平解決。24日,又在給金登干的信中寫道:“威妥瑪?shù)膽B(tài)度有引起戰(zhàn)爭的危險。他的首席顧問梅輝立是好戰(zhàn)的,據(jù)說在各方面都比巴夏禮爵士本人更巴夏禮。我們受不了這樣,因為我們要和平?!赚敽臀冶救酥g的關系不如以前,他生氣了,現(xiàn)在我們之間只是見面點點頭而已”[1](第1冊,P434)。在赫德的撮合下,威妥瑪和李鴻章終于在9月13日簽訂了《煙臺條約》,避免了走向戰(zhàn)爭。
12月,赫德促成中國首任駐外使節(jié)——出使英國大臣郭嵩燾離開上海,前往英國。1877年1月到達倫敦。使館經(jīng)費由海關支出。
1878年赫德請假一年,回歐洲。
1879年,赫德等返回中國。他使金登干在英國訂購的“鎮(zhèn)東”、“鎮(zhèn)西”、“鎮(zhèn)南”、“鎮(zhèn)北”等四艦也駛回中國。赫德計劃將這些年在英國新購的艦只組成兩支艦隊,分隸南北洋大臣,而用人、支餉、造械諸事則由他以總海防司身份兼管。炮術、航海、機械、輪機艙等關鍵人員及艦長,均由英國人擔任,由金登干物色[1](第2冊,P230)。南北洋大臣沈葆楨、李鴻章都不贊成,此議遂罷。
1880年3月,赫德使金登干在英國為李鴻章購軍艦五只。5月,又使金登干在英國為山東省購軍艦兩只,為李鴻章購快船一只。6月,清政府通過赫德電召戈登來華,商對俄伊犁交涉問題。8月,戈登到達北京,因與赫德有隙,威妥瑪亦勸其速歸,又回英國。
1882年,赫德在李鴻章面前極力推薦瑯威理擔任中國海軍要職。9月,瑯威理到達天津。11月,清政府任命瑯威理為北洋水師總查。
在這一年,英國政府授予赫德以圣邁克爾和圣喬治下級爵士勛位。使他從平民步入貴族。母校愛爾蘭女王學院授以法學博士銜。
1884年3月,赫德奉李鴻章之命,促德璀琳自廣東北上。4月,德璀琳到天津,晤李鴻章,勸盡早與法國講和。5月,李鴻章與福祿諾議定《中法簡明條約》。德璀琳是德人,1864年進入中國海關,長期在天津工作,與李鴻章關系親密。6月4日,赫德在給金登干的信中寫道:德璀琳“他在一個適當?shù)臋C會下手,把事情辦得很好?!还茉鯓樱喗Y了和平,我們都應該感謝,……一個副手取得的成就,雖然可以預兆他成為統(tǒng)帥的最后繼承人,但不一定意味著統(tǒng)帥的罷免?!斎?,這一切意味著德國的勢力和利益正在增長,但沒有辦法。因為我的自己人(英國人)從岸上寧可向我投擲石塊,而不肯扔給我繩子,那我只能‘隨著潮水’漂游。要是有一天你接到命令,把倫敦辦事處移到柏林,你也不要吃驚”[1](第3冊,P555)!
赫德與英國駐華公使館領事館相處得并不和睦,他曾在一封致金登干的信中寫道:“公使館、領事館,他們妒忌,厭惡海關,想顯示他們的權力;我們(中國不情愿雇傭的人)與我們自己的政府當局爭吵并遭嚴厲斥責,這對我們的民族不利并使我們的處境狼狽?!薄拔业民{駛著我的帆船,穿過公使館的暗礁淺灘和領事館的重重障礙前進,而且周圍到處都是急流和漩渦”[1](第3冊,P414)。
1885年3月22日,英國駐華公使巴夏禮去世。30日,舉行葬禮。當天,英國外交部通知赫德,任命他為新的駐華公使。赫德又驚又喜,喜的是他多年來在中國為英國利益所做的工作得到了英國政府的承認,這是他多年來一直盼望得到的。驚的是,他當時正代表中國政府通過金登干與法國進行秘密談判,希望了結中法戰(zhàn)爭,密談需要繼續(xù)下去,他的身份變了,將會使談判遇到麻煩。因此,他要求英國政府推遲發(fā)表。英國政府決定推遲到6月份再公布[2](P237)。
5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正式簽發(fā)了赫德的駐華公使任命書。6月9日,中法新約(越南條約)在天津訂立。10日,英國公告任命赫德為駐華公使。8月22日,赫德到公使館就任。赫德推薦其弟赫政繼任總稅務司。李鴻章又推薦德璀琳繼任總稅務司。赫德不愿放棄總稅務司職任,于是決定辭去駐華公使。26日,他在給英國首相格蘭斯通的信中寫道:“閣下,我深知就任公使的極高榮譽,……英國政府說它對我放棄此職感到惋惜,中國政府則說,它很高興接受我擔任英國公使,可是它更愿意我留任總稅務司。而兩國政府都同意完全由我自己選擇決定。我認為,為了總的利益,特別是為了英國同中國的特有利益,我請求準許我辭去女王陛下任命我的這一極高職位”[1](第4冊,P262)。
9月1日,赫德致電龐斯福德,轉沙里士伯和格蘭維爾:“離開海關,海關將處于危險境地,留在海關,我能保護它?!艺J為這樣對英國最為有利,當然對中國肯定也有利?!饨徊靠梢灾竿业暮献饕赃M一步增進英國的利益。……請指示新任公使特別要真誠和我共同工作?!屗ò福褐概R時代辦歐格訥)在這里任公使我任總稅務司,這將是好得無以復加的措施”[1](第8冊,P498)。于是,11月2日,赫德終于又回總稅務司任。英國政府訓令新任駐華公使華爾森把赫德看成是他們的外交顧問。從此,赫德在中國的各種活動得到了英國使領館的有力支持,而赫德成了使領館的顧問,雙方配合十分默契[2](P248)。
在中法戰(zhàn)爭期間,按照英國的中立法,瑯威理和在中國軍隊里服役的軍人撤離了中國。中法戰(zhàn)后,赫德極力鼓勵,促使瑯威里在1886年3月,再次回到了中國[2](P249)。
1888年2月,英軍侵入西藏,在邊境上占領了許多地方。清政府得到報告后,派升泰為駐藏幫辦大臣,前往西藏與英國談判??偫硌瞄T命赫德推薦翻譯和顧問。赫德推薦了他的弟弟赫政。
在這一年,英國政府授給赫德圣邁克爾與圣喬治上級爵士勛位[1](第1冊,P689)。
1889年1月4日,赫德電令赫政:“你可往訪印度總督及印度各部大臣。在與升大臣商談時,可按以下意思發(fā)揮:英國停止進軍,已確實表明并無占據(jù)土地及損害中國威望之意。因此希望從長談判,滿足雙方真正需要?!彼谑诿卦E說:“你要將事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本唧w辦法是:要印度代表虛張聲勢,多提一些,再減掉一些;同時要盡量維護中國人的面子。這樣可以使談判好像是中國人獲得了勝利,而印度則就此可以獲取實際利益。
到1890年,雙方爭論的焦點是:哲孟雄是不是“照舊”每年向西藏當局備函,饋送禮物。赫德指示赫政繼續(xù)按照英國吞并緬甸故技行事。說應向印度說明中國自視甚尊,如能在不影響印度利益的情況下,對中國做一些傳統(tǒng)體制和文字上的讓步,對印度是有益的。對升泰應該說,印度統(tǒng)治哲孟雄已是事實,應該承認事實[2](P273)。3月17日,升泰簽訂中英藏印條約,承認英國對哲孟雄的保護權,并依照英國的意見劃定了邊界。
6月,瑯威理因不滿在中國海軍中的地位而辭去了職務。8月10日,赫德在給金登干的信中寫道:“瑯威理已經(jīng)辭職,他的辭職曾獲得海軍及公眾的贊揚,而我卻不然,我認為他是以個性取代策略。我不能肯定一個人處于某種地位有作出那種決定的權利”[1](第5冊,P242)。10月12日,在另一封信中,他又寫道:“瑯威理的辭職未免‘操之過急’,……當他在香港對扯下旗幟的事發(fā)出第一次咆哮時,事實上他是面對公眾‘破釜沉舟’,特別是同海軍軍人對立了”[1](第5冊,P265)。
1891年5月,安徽蕪湖發(fā)生教案,14日,赫德在給金登干的信中寫道:“天主教會的樓房被燒毀,我們官員的住宅受到洗劫,但無人喪生。領事館陷于危險但得以幸免。此間對此事正予以嚴肅對待。開放的通商口岸發(fā)生暴力行為,……將提供一次進行教訓的機會。如果各使館堅持他們的條件(今天的條件是首先對暴徒給以應得的嚴懲,然后我們將從容地談判金錢賠償要求,但首先是懲罰!)。必須好好地給予教訓,……戰(zhàn)艦正在駛往蕪湖途中”[1](第五冊,P373)。
1893年5月下旬,赫德接到英國外交部的電報通知,已把他列入了英國女王誕辰授勛的名單。他高興極了,25日他在給金登干的信中寫道:“當從男爵爵位或許到來時,我必須干一些與我人名字將載入德布雷特的《英國貴族名冊》的地位相稱的事”[1](第5冊,P698)。接著,英國政府遂正式授給赫德以聯(lián)合王國從男爵爵位。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zhàn)爭,7月25日,不宣而戰(zhàn),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于豐島,傷“濟遠”、“廣乙”艦,俘“操江”艦。27日,赫德在給金登干的信中寫道:“我們對于日本人對付運輸船的這種做法不禁大為驚愕,而且“高升”號也引起一個特別問題,它是英國籍船只,剛剛被中國政府租用,得到了英國領事館和公使館的同意,現(xiàn)在中日兩國尚未宣戰(zhàn),日本的這一行動應如何評斷?這件事應該由中國去交涉嗎(英國對中國說:‘你租了這條船,這是你的事?!€是應該由英國去處理(中國對英國說:‘我們委托你們的船運送的軍隊運到哪里去了?’)如果英國覺得非處理這個問題不可,中國的處境就比較有利;如果英國不管,我們的日子就非常不好過了”[1](第6冊,P93)?!案呱碧柺录?,英國提出了交涉,日本迅速答復賠款了事[2](P304)。
8月,中日宣戰(zhàn)。9月,日軍占領平壤。30日,赫德致電英國政府:“三萬日軍沿渤海進犯,大概將在本星期登陸,向北京進軍。形勢極為險惡!……現(xiàn)在《泰晤士報》發(fā)表文章主張英國保持善意的中立,預示著英日聯(lián)盟,中國人對此頗多評論,中俄聯(lián)盟可能實現(xiàn)。面對這種形勢,英國是否將有所行動?時機緊迫!如果英國政府不采取行動阻止日軍登陸,中國將被迫無保留地投入俄國懷抱。我認為英國應以實力進行干預,外交手段毫無用處,而且應馬上干預。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未來的一切均將改觀。有可能采取行動否?請答復”[1](第8冊,P755)。此電特用密碼。同一天,赫德又在給金登干的信中寫道:“外交手段欺騙了中國,使它未能派去軍隊,以致日本一動手就占了優(yōu)勢?,F(xiàn)在是一個行動的機會,如果英國肯于采取行動,中國將永遠是它的朋友,倘如無行動,俄國就拿去這筆賭注了?!ㄎ宜f的行動是指命令英國海軍司令以武力制止日軍登陸)……我一點也不敢恭維英國的對華政策,它永遠是那種不冷不熱的政策。……如果中國走向俄國一邊,東方的命運就要發(fā)生變化了”[1](第6冊,P127)。10月1日,金登干代倫道爾致電赫德,稱:“首相和外交大臣均不在。我已同他們二人聯(lián)系,但除非有可能與其他國家聯(lián)合,英國難望有所舉動”[1](第8冊,P755)。9日,金登干代倫道爾電赫德:“日本必須有所得,……但若能使我私下得知中國是否堅決拒不考慮割讓臺灣以代替賠款,對我將會有些用處?!?1日,赫德電金登干:“割讓臺灣完全不可能,賠款幾乎同樣是辦不到的。真不幸,英國政府竟然想得出來”[1](第8冊,P762)。
1895年3月24日,赫德在給金登干的信中寫道:“日本要求占據(jù)山海關,……條件將極為苛刻。英國除了講得好聽以外,一無作為;但是講好聽的話目前于事無補。……俄國把它的手伸進了中國,這是不必驚訝的!……如果歐洲容許日本人保持其征服者地位,就讓他們當心東方的變化”[1](第6冊,P261)!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條約規(guī)定,清政府要在1895-1898年的三年間,支付日本20000萬兩白銀的巨額賠款。俄、德、法進行干涉,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清政府又須在1895年11月,交清3000萬兩的所謂“贖遼費?!鼻逭畤鴰炜仗?,歲入不過8000馀萬兩,賠款只能靠舉借外債來償付。由于借款數(shù)額巨大,各國都爭先兜攬,因為這不僅可以為本國的剩馀資本找到市場,而且是對中國的豐厚的政治投資,可以從中國索取各種利權。俄國聯(lián)合法國,首先于7月和清政府簽訂貸款合同,數(shù)額為4億法朗,約合中國庫平銀9800馀萬兩,年息4厘。這是清政府的第一次大借款。
8月18日,赫德在給金登干的信中寫道:“俄法兩國都在為所欲為,不容任何旁人立足。只要我還留在海關,他們就不會觸動我本人和海關。一旦我離去,他們就要采取行動,任命我的繼任者并控制此人,并通過此人控制海關。我原以為英國會就這幾起對傳教士的可怖暴行發(fā)動突然一擊,取得在中國問題上最重要的地位,以英國所能引起的恐懼感,把那些獲得中國感恩戴德的然而是自私的敵人,加以驅逐,但是迄今一無所為,目前恐怕再無機會了”[1](第6冊,P337)。10月20日,在另一封信中又寫道:“形勢看上去已壞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英國在這場競賽中越來越泄勁。俄、法兩國正一把連一把地用力拉緊繩索,我們很快就會感到被緊緊捆住了。……目前英國的政策很令人生氣,它的建設性遠抵不上它的破壞性,而且不冷不熱的,以致行之也無益?!窃趫?zhí)行上使中國擔憂和感到受了傷害,達不到那種經(jīng)過最審慎地考慮,不會造成中國憤怒不快和自尊心受辱而取得成功的巧妙辦法。法國佬施阿蘭的手腕耍得極妙,但是使他得逞的因素之一是英國這只獅子在幕后吼叫,與此同時他得了分”[1](第6冊,P366)。
赫德認為英國的一切不利,都是由三國還遼引起的。1896年3月1日,他在給金登干的信中寫道:“我們英國人在這里,除非出現(xiàn)奇跡,否則將一無所獲,現(xiàn)在只有用借款破壞俄、法對財政的控制,才能恢復我們的地位”[1](第6冊,P429)。赫德經(jīng)過一番努力,終于為英、德爭得了一筆借款,他于3月24日致電金登干,高興地稱:“借款合同已簽字,海關得以保全,我在總理衙門的地位也令人滿意”[1](第9冊,P19)。5月31日,他又在給金登干的信中寫道:“見到我在近二十年期間把發(fā)生的勢態(tài)都警告過英國之后,最終中國還是落入俄、法兩國手中,我的憤怒就難以言狀”[1](第6冊,P485)。
列強你爭我奪,要瓜分中國,1899年4月23日,赫德在給金登干的信中寫道:“中國政府現(xiàn)在對英國開始產(chǎn)生了惡感:香港用粗暴手段處理擴充領土一事,激怒了每一個人!再加上要求總理衙門答應總稅務司要由英國人來擔任所產(chǎn)生的后果——使我遭了殃”[1](第6冊,P977)。
1900年6月,義和團進入北京,赫德代表外籍人士電兩廣總督李鴻章,請轉達慈禧太后求援。赫德避入英國使館,清軍圍攻使館,清廷對八國宣戰(zhàn)。8月,八國聯(lián)軍入北京,大掠,使館解圍。慈禧太后、光緒帝離京西逃。9月12日,赫德電金登干:“歐洲的意見如何?維持清室還是瓜分大清帝國?什么是必不可少的條件”?次日,金登干復電:“各國顯然支持清朝,不主張瓜分。英國輿論主張維持光緒皇帝,給慈禧太后以個人安全,但反對英國政府承認她”[1](第9冊,P290)。
1903年4月18日,赫德在給金登干的信中寫道:“我想在這十年的記錄中我功大于過。根據(jù)我的看法,我所做的事中危害最大的是規(guī)定總務司必須是英國人,它使人們太注意這職位,并賦予它一種我總是不使它具有的政治性”[1](第7冊P508)。
1907年12月,赫德向清政府請假二年,回英國靜養(yǎng)。1908年4月,他離開北京回國。1911年病死于英國。終年77歲。
赫德作為一個英國人,他效忠于英國,應該說是人之常情,理之當然。但是,他效忠于英國,常常是從英國的長遠利益著想的,而英國政府,英國駐華公使以及駐各地的領事又往往是從英國的目前利益著想的,于是,在他們之間也往往因為意見不同而發(fā)生矛盾、沖突。赫德對英政府、英國駐華公使及領事的不滿形諸筆墨者也比比皆是。
[1] 陳霞飛.中國海關密檔[Z].北京:中華書局,1990.
[2] 王宏斌.赫德爵士傳[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3] 曾國藩全集?書信[M].長沙:岳麓書社,1992.
[4] 李鴻章.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
[5] 田馀慶.太平天國史料[M].北京:開明書店:1950.
[6]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7.
責任編輯:侯德彤
Hart and Britain
JIA Shu-cun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6)
Hart was British and it was understandable that he was loyal to Britain. But his loyalty was in for the long-term benefit of Britain while the British government jus considered its present benefit. So he often ran into conflict with the British government. His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nd the British ambassadors to China often found expression in publications.
Hart; British government; British ambassador to China; British Consuls to China
K256.1
A
1005-7110(2011)02-0001-05
2010-10-10
賈熟村(1930-),男,河南偃師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