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wèi)華
讓科學活動在生活中“活”起來
■周衛(wèi)華
“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是陳鶴琴先生所提倡的“活教育”的重要原則之一。大自然、大社會無時無刻不處于運動變化之中,讓幼兒直接去認識大自然、大社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探索欲望,有利于幼兒知、情、意、行的培養(yǎng),充分體現(xiàn)了“活教育”“活”的特點。
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捕捉的眼睛,能夠及時掌握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就能引導孩子進行他們感興趣的科學活動,獲得他們需要的科學知識。
如:在玩吹泡泡的游戲時,我發(fā)現(xiàn)幾個孩子對吹泡泡的工具產(chǎn)生了興趣。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句地討論著:之所以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是因為吹泡泡的工具中間的洞洞是圓的。有的孩子提出:“使用別的形狀的工具,會吹出什么樣的泡泡來呢?”我提議:讓我們用別的形狀的工具來試一試吧!于是,我根據(jù)孩子們的興趣和需要,設計組織了科學活動“泡泡都是圓的嗎”,讓孩子們使用各種不同形狀的工具進行嘗試,通過不斷的探索,自己找出答案,獲取直接經(jīng)驗。
這些來自幼兒生活的活動,有一種無形的吸引力吸引著幼兒的參與,學習的興趣被激“活”了。
“活教育”的教學原則:注意環(huán)境,利用環(huán)境。在活動“我是小小測量師”中,活動室的環(huán)境也成了科學教育的資源,教室里任何物體都可以成為被測量的對象。門、窗、柜子、空調(diào)、椅子、桌子等這些身邊再常見不過的物品,這時全都被賦予了新的作用,讓孩子們感到既熟悉又新奇,大大刺激了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而且幼兒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被測物,自主性得到了激發(fā),幼兒在整個活動中始終保持高度的熱情。他們使用不同的工具對物體進行著測量,并記錄測量的結(jié)果,再通過比較記錄的數(shù)據(jù),從中總結(jié)出規(guī)律。
在活動《不漏水的紙杯》中,幼兒收集來各種不同的紙杯,通過用水浸泡、用力撕扯、用刷子刷洗、用剪刀剪、用小刀刮等等方法,終于找出藏在紙杯中的那層“小雨衣”(塑料薄膜),解開了紙杯不漏水的謎團。
生活是科學教育的源泉,科學教育根植于幼兒的日常生活。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這樣的學習特點也要求幼兒科學教育的內(nèi)容取之于幼兒生活,因此在進行科學教育時,就應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石,及時抓住幼兒身邊的物和事來進行科學教育。
四季鮮艷奪目的花草樹木,光怪陸離的魚蟲鳥獸,變化莫測的風霜雨雪,這些豐富多彩的自然現(xiàn)象和動物世界都是兒童最感興趣的世界。為此,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各種自然現(xiàn)象,讓孩子體驗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春天,我們一起在花園里看迎春花開花,觀察種子發(fā)芽;夏天,我們一起觀察影子的變化,研究“對付炎熱”的辦法;秋天我們一起看落葉飛舞,賞菊花怒放;冬天,我們一起學習怎樣保暖,想法讓冰雪融化。由曬太陽時的思考,孩子們了解到火紅的太陽給萬物帶來了光和熱;下雨時,孩子們穿著小雨衣研究雨從哪里來;空中的雷電讓孩子了解了避雷針的作用。而屋檐上冰柱則讓孩子們知道了冰棒的制作原理。在和水的游戲中知道水可以流動,是無色、無味、透明、無固定形狀的液體。孩子們還觀察紅綠燈對交通的影響,學習使用微波爐制作爆米花,通過調(diào)節(jié)溶解度調(diào)制自己喜歡的飲料,等等。孩子們在觀察、探索、討論、交流和操作的過程中不但掌握了更多的科學知識,還使得多種能力得到了發(fā)展。
武漢市江岸區(qū)英才幼兒園)
責任編輯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