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愛華
(渤海船舶職業(yè)學院 電視大學,遼寧 葫蘆島 125000)
談我國引入訴辯交易制度的構想
齊愛華
(渤海船舶職業(yè)學院 電視大學,遼寧 葫蘆島 125000)
訴辯交易是美國特有的司法制度,它具有提高司法效率,節(jié)約訴訟成本等優(yōu)點。我國引入訴辯交易制度有其現(xiàn)實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國訴辯交易制度的構建應充分考慮:確定適用的訴辯交易原則,構建與訴辯交易制度相適應的配套制度。
訴辯交易;簡易程序;限度
所謂訴辯交易,是指在刑事案件中,法院開庭審理之前,檢察官沒有掌握到被告人充足的犯罪證據(jù),繼續(xù)收集證據(jù)十分困難或者付出的代價高昂,為避免指控的罪名不能依法成立,或者為節(jié)約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以作出較輕指控、承諾代為向法官求情為代價,換取被告人有罪的供述,而與被告人的辯護律師在庭外討價還價達成妥協(xié)的一種制度。訴辯交易是美國創(chuàng)造的一項重要的刑事訴訟制度,最早可以追溯至美國建國之初,20世紀30年代開始踐行[1],但一直處于“地下交易”的狀態(tài)。直到1970年,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正式確認了辯訴交易的合法性。雖然在實踐中遇到了種種問題,推行過程不是十分順利,但是訴辯交易作為一項法律制度還是慢慢地普及應用?!霸诿绹慌杏凶锏男淌掳讣?0%沒有經(jīng)過審判”[2],而是通過訴辯交易方式直接結案,大大提高了訴訟效率。隨著訴辯交易在本土的盛行以及獲得不計其數(shù)的好評,該制度也逐漸被意、德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法吸收和借鑒,顯示出其獨特的國際影響力。
盡管有如此明顯的優(yōu)勢,訴辯交易制度本身尚存在著某些不盡完善的地方,具體如下:第一,訴辯交易可能使無罪的人被判有罪,個別無罪的被告人為了盡早結束在刑事訴訟中的身心煎熬,寧可以認罪為代價。第二,訴辯交易有可能放縱犯罪分子,檢察機關因為沒有充分確鑿證據(jù)指控被告人,選擇通過訴辯交易,以較輕指控換取被告人的有罪供述。第三,檢察官和辯護方在犯罪分子兩端的和解有可能導致權錢交易,滋生司法腐敗。第四,訴辯交易慢慢陷入了法律價值的矛盾,在極力講求訴訟效率的同時卻忽略了法律正義和秩序。第五,允許控辯雙方就定罪量刑等問題進行討價還價,違背了刑事法律的強制性特征,損傷了法律的權威和神圣。
近年來,訴辯交易制度引發(fā)我國法律界的極大關注,形成了肯定說、否定說、緩行說三種觀點。
持否定觀者認為:目前我國不具備訴辯交易生存的環(huán)境,該制度不符合我國國情,實行訴辯交易立法上無依據(jù),且有悖于執(zhí)法的嚴肅性。持肯定觀者認為:訴辯交易應用于刑事訴訟將是刑事立法的重大突破;是提高訴訟效率、節(jié)約訴訟成本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我國目前存在的刑訊逼供、超期羈押等問題的客觀需要;是坦白從寬刑事政策的配套升華;是勇于探索,與時俱進,和諧司法的集中體現(xiàn)。持緩行說者認為:現(xiàn)在可以對訴辯交易進行法理學的研究探討,待時機成熟和條件具備時再確定踐行。個人認為,目前我國引進訴辯交易既必要又可行,符合我國傳統(tǒng)寬嚴相濟的法律思想,符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改革方針與科學發(fā)展觀。創(chuàng)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訴辯交易制度,需要在實踐探索中積累經(jīng)驗,完善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適用過程中嚴格限制,多角度權衡并慎行,最大程度避免其負面影響,協(xié)調實現(xiàn)刑事訴訟多項價值目標。
在刑事犯罪居高不下,“訴訟浪潮將淹沒法院”的現(xiàn)實背景下,訴訟效率是理論界和實踐部門共同關注的一個焦點。如何在不違背法律和保證司法公正的前提下,加快案件審結,已經(jīng)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將訴辯交易制度引入我國刑事訴訟之中,對于節(jié)省稀缺的司法資源,快速審結案件,具有很強的理論及現(xiàn)實意義。
我國的刑事司法現(xiàn)狀總體良好,多年來為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的人身財產(chǎn)安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個別司法人員違法辦案現(xiàn)象也不容忽視。某些司法部門為打擊犯罪,追求案件的順利終結,在現(xiàn)有偵察手段和證據(jù)鏈條尚不足以認定犯罪的情況下,對犯罪嫌疑人采取不恰當?shù)膶徲嵎绞?,造成冤假錯案,影響惡劣。實踐證明,多數(shù)犯罪嫌疑人為爭取從輕減輕處罰,愿意配合偵查機關,如實供述罪行,各方自愿的前提下,有限度地適用訴辯交易制度成為可能。由此可見,訴辯交易的確立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實,最大程度還原真相,從源頭上保證刑事司法的客觀真實,實現(xiàn)司法公正。
2002年4月11日黑龍江省牡丹江鐵路運輸法院首次借鑒訴辯交易方式審理了一起故意傷害案[3],這起案件中的訴辯雙方存有嚴重分歧,因為引入了訴辯交易形式,僅僅25分鐘審結,獲得各方滿意結果,不可思議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充分體現(xiàn)了訴辯交易的優(yōu)勢,也是制度創(chuàng)新的效應。由此可見,盡早確立訴辯交易制度,有助于疑難案件的及時審理,有利于在公正與效率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點。隨著科學技術發(fā)展,偵查技巧的提高,訴辯交易不可能成為最佳的唯一平衡點,至少在現(xiàn)階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優(yōu)越性,值得在國內(nèi)推廣。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是我國長期奉行的刑事政策,在司法實踐中引導犯罪分子主動認罪,以求從輕獲刑。通過一些案件,我們也發(fā)現(xiàn)由于政策缺乏強有力的法律支撐,踐行效果不夠理想,甚至出現(xiàn)了“坦白從寬,牢底坐穿;抗拒從嚴,回家過年”的反常現(xiàn)象,被告人認罪的積極性降低。在刑事司法中確立訴辯交易制度,有利于鼓勵犯罪人在權衡利弊之后及時歸案,認罪悔罪,有利于減少刑訊逼供與超期羈押問題,有利于鼓勵共同犯罪的嫌疑人投案自首,防止其社會危害性的蔓延。
訴辯交易制度充分肯定了被告人刑事訴訟主體地位,引導被告人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因主動認罪而免除冗長的訴訟程序,亦可獲得相對較輕的處罰。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強制措施中最需要的莫過于人身自由以及精神解脫。運用訴辯交易,能夠盡早地結束羈押期間的不安全狀態(tài)并且獲得較輕指控,判處較輕刑罰,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心理壓力和不良情緒。
被害人遭受人身和財產(chǎn)的侵害后,除了懲罰侵害者,也想及早結束訴訟狀態(tài),節(jié)省開支,盡快獲得賠償,減輕心靈傷害。訴辯交易制度的實行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滿足被害人的要求,尤其在侵犯人身權利的犯罪及交通肇事等案件中體現(xiàn)的格外明顯。司法實踐中,被害人遭受犯罪侵害,常常因各種主客觀因素不能及時獲得應有的補償和慰藉。訴辯交易制度一旦確立適用,被害人有權成為訴辯交易的參與者,其被毀損的權益能夠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保障。
作為一項古老殘酷的刑罰方式,死刑一直在列我國的刑法并謹慎施行。死刑的存廢向來是個有爭議的問題,爭議的焦點之一是人權問題,焦點之二是死刑的存在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易引發(fā)重大惡性案件,從犯罪心理學角度思考,某些主觀惡性較大、個性乖戾的犯罪分子認識到自己犯下的滔天罪行,罪不可赦,唯有死刑一條絕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鋌而走險,連環(huán)作案之后亡命天涯。確立訴辯交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緩死刑制度的不良后果,對如實交代罪行,確有悔改之意的嚴重犯罪者酌情從輕處罰,或施以其他的安撫方式,使犯死罪的人也可能達到自我保存的目的,繼而防范重大惡性案件的發(fā)生。
由于被告人和被害人的整體法律素質有待加強,因此,需要利用各種法律制度為其提供訴辯交易的條件,辯護和代理制度能夠為其提供專業(yè)服務,保障其合法權益的實現(xiàn),作用可見一斑。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在起訴階段就可以聘請辯護人。法律援助制度的形成和完善,為犯罪嫌疑人參與訴辯交易提供了細心幫助。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中,被害人在起訴階段也可以聘請代理人,代理自己參與訴訟。當然,目前我國的法律援助制仍然存在制度缺陷和財政保障不足,需進一步完善,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礙。由此可見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已經(jīng)為訴辯交易確立和推行創(chuàng)造了初步條件。
多年的實踐證實,推行訴辯交易需要兩項觀念的轉變:一是成本,二是公正。伴隨著經(jīng)濟的改革開放和視野的開闊,目前中國人逐步轉變思想,認識到資源奇缺的現(xiàn)狀,急需訴辯交易制度衍生出來的訴訟經(jīng)濟價值。同時,人們對于公正的認識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是理想公正觀轉向現(xiàn)實公正觀,二是效率作為與正義同等的法律價值已被世界接受。在各種主客觀條件左右之下,人們慢慢放棄絕對正義,更為科學地看待相對正義,從而接受效率價值。因此,訴辯交易制度的移植和引入并非單純的立法,而是與制度背后的觀念變化相輔相成。
當代中國,在充分認識到外國法律先進性的同時,應結合本國國情,是否具有移植、借鑒該項法律制度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衡量一項法律制度的建立是否合理以及能否真正發(fā)揮作用,除了制度本身的功能,更重要的還賴于它所根植的土壤與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在中國法制現(xiàn)代化進程中,應充分考慮本國的司法實踐以及中國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法律資源,立足本國歷史,吸取外國法律制度的合理內(nèi)核,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我國刑事訴訟引入訴辯交易就是依據(jù)國內(nèi)的司法實踐與觀念更新,借鑒各國的適用經(jīng)驗,力求演繹成符合科學發(fā)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真正行之有效的司法制度。通過對訴辯交易的優(yōu)劣剖析,總結各國實施訴辯交易制度的經(jīng)驗,結合我國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和具體制度環(huán)境為訴辯交易制度提供的生存空間,我國訴辯交易制度的構建應充分考慮以下內(nèi)容:
為有效防止訴辯交易可能引發(fā)的不良影響,訴辯交易在適用中必須充分考慮以下原則:
1. 訴辯雙方自愿原則。即雙方自由協(xié)商,真實表達,任何一方不得存有欺詐或強迫行為。檢察機關只可引導協(xié)助犯罪嫌疑人作有罪供述,而不能加以強迫,否則構成刑訊逼供;不能允諾不可實現(xiàn)的以及違法的優(yōu)待條件;不能故意設置圈套,用欺詐手段,假借訴辯交易換取犯罪嫌疑人認罪。犯罪嫌疑人及辯護人不得采取權錢交易,通過司法機關的尋租行為獲得輕刑或逃避法律制裁。
2. 從輕處罰的有限適度原則。被告人在證據(jù)不足情況下的認罪,不一定是內(nèi)心真正反省的歸罪,而是換取法律上的從輕處罰。在適用訴辯交易時,我們的法律及政策沒有必要考察認罪者的動機。從輕處罰并不是絕對的,一定要在合法的限度之內(nèi),具體標準由法院自主掌握,比較犯罪嫌疑人的主動認罪和自首,考慮處理方式,結合已經(jīng)掌握的證據(jù),在自首可能判處的刑罰和現(xiàn)有證據(jù)下可能載量的最低刑罰之間確定適當?shù)男塘P,絕對不可超越這個標準。此問題的解決關鍵是立法,在法律規(guī)范中規(guī)定從寬的法定幅度,這樣才能使有限適度原則有法可循,從而避免法官的權力尋租,損傷法律的神圣和威嚴。
3. 形式審查與實體審查相結合原則。形式審查是指,為避免訴辯交易過程中的違法行為,訴辯交易程序要接受監(jiān)督。法院要求訴辯雙方提交訴辯交易的協(xié)議正本,協(xié)議須注明具體的協(xié)議內(nèi)容,雙方簽字蓋章,并在法庭上公開出示。實體審查是指,為確保訴辯交易行為的合法性,需要審查其法律適用問題。實體審查的事項包括:該案件是否訴辯交易的合法范圍;訴辯交易行為本身是否有悖法律,堅決排除賄賂交易和強迫交易等違法行為;交易的結果是否符合有限適度原則,即是否在法律允許的從寬幅度之內(nèi)。
4. 合議庭確認原則。法院接受訴辯交易案件,必須組成合議庭進行討論商議。對實體審查合格,合議庭決定予以確認的訴辯交易案件,一律適用簡易程序;對不予確認的訴辯交易案件,宣布恢復普通程序審理。
1. 明確目前訴辯交易的案件范圍及發(fā)展趨勢。我國刑事訴訟法中規(guī)定有簡易程序,考慮到目前訴辯交易尚屬試行階段,在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中引進訴辯交易制度較易推行,認可度高,信服力強。首先,簡易程序適用的案件范圍一般為輕微刑事案件,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74條規(guī)定:“依法可能判處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單處罰金”的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率先選擇在這類案件中適用訴辯交易,盡可能避免其負面影響及錯案風險。其次,隨著刑事司法制度的成熟和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以后可以逐步放開訴辯交易的案件范圍,擴展案件種類,甚至不拘類別只問條件,只要是符合訴辯交易基本原則的案件均可適用。畢竟訴辯交易在我國的借鑒屬于理論界和司法界的新課題,訴辯交易案件范圍的確定是一項循序漸進的系統(tǒng)工程,尚存長足的發(fā)展空間。
2. 明確規(guī)定訴辯交易的適用條件。通過對美國及其他國家訴辯交易制度的借鑒,根據(jù)我國刑事司法實踐,確定了我國引入訴辯交易需滿足以下條件:第一,要求有部分證據(jù),但總體證據(jù)欠充分,證據(jù)鏈條不完整的案件。即司法部門已經(jīng)掌握該案的部分確鑿證據(jù),但持有的證據(jù)尚不符合公訴條件;若作出不起訴決定,又不符合刑事訴訟法中規(guī)定的微罪不起訴和證據(jù)不足不予起訴條件;若退回補充偵查,證據(jù)很難收集,工作量徒然增大,同時導致犯罪嫌疑人羈押期延長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適用訴辯交易制度可以降低訴訟成本,提高司法效率,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換句話說,適用訴辯交易的案件應當是具備一定的可訴證據(jù)而證據(jù)又達不到確實充分,否則就無適用訴辯交易的必要,而應直接通過法定的訴訟程序解決。[4]第二,檢察機關、被害人、被告人以及辯護律師自愿參與意見一致。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自愿性。由于被告人總體法律知識欠缺,綜合素質亦有局限,以及處于被追究的地位,心理狀態(tài)尚需調整,因此需要辯護律師的積極參與,發(fā)揮切實作用。嚴格禁止被告人與公訴人的直接交易,避免因被告人自身法律概念含糊或辯論技巧不足,導致交易處于顯失公平的局面,被告人合法權益受損。(2)在訴辯交易實施中,被害人的意見不可忽視。檢察機關應當充分聽取被害人的意見,特別是在被害人獲得經(jīng)濟賠償和精神撫慰方面,要進行全面的了解并給予尊重。針對侵犯人身、財產(chǎn)案件,必須首先彌補被害人的各種損失(包括財產(chǎn)損失與健康補救),安撫被害人及其親屬的身心。如果被告人不能及時補償被害人的損失,或者有其他漠視侮辱被害人利益及人格的行為,被害人拒絕訴辯交易的,不得適用。
3. 明確規(guī)定減輕指控或處罰的幅度。隨著訴辯交易制度的移植引入,其適用的案件范圍會呈遞增趨勢,發(fā)展前景是適用于各種類型(符合訴辯交易的適用條件)的刑事案件,包括犯罪性質惡劣、情節(jié)特別嚴重、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累犯等都可能受用。為了避免沖擊法律的威嚴,保障實體正義的法律價值,對訴辯交易的刑種和刑罰減輕幅度應予嚴格限制。具體建議為:對原應判處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可以降一至三檔,社會危害性不大、認罪態(tài)度良好、積極賠償損失的甚至可以免除處罰;對犯罪性質惡劣、情節(jié)特別嚴重、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累犯等嚴重的刑事犯罪分子可以減輕處罰,一般降一至二檔執(zhí)行,對原應判死刑的一般可減輕為死刑緩期執(zhí)行或無期徒刑,但不能低于無期徒刑。如此處罰幅度的限定,可確實發(fā)揮訴辯交易制度的作用,同時防止訴辯交易被濫用,引發(fā)負面影響。
4. 確立訴辯交易的司法審查機制[5]。司法審查是指,檢察機關與辯護人就訴辯交易達成協(xié)議后,必須接受法院的專門司法審查,同時法官也有權力撤銷檢察機關與辯護人之間的交易,在這里法官不是中立的身份,而是凌駕于控辯雙方之上的決斷者。法官行使司法審查權時,必須遵循以下兩項原則:一是如果訴辯交易針對的是減少罪名指控,法官應恪守無控訴無審判的原則,不得主動直接進行干預。只有在被害人依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45條規(guī)定直接進行起訴(即公訴案件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自訴案件)的情況下,法官才可以審查交易事項。如果審查證實該案件適用訴辯交易確實嚴重損害了司法正義,法院有權要求檢察機關重新考慮交易內(nèi)容,或終止交易,否則法院可依法直接受理被害人的起訴,而擱置檢察機關的控訴權。二是法官在任何情況下不得濫用否決權。訴辯交易作為一項司法制度一旦確立,即應該保持它的威信,縱然法官有權推翻交易內(nèi)容,也不得隨意行使,務必保持訴辯交易雙方擁有合法的意志表達權利。
5. 確立不正當交易的救濟機制。訴辯交易制度一旦引進并適用,假借正當交易之名行不法之實的現(xiàn)象便會趁虛而入,就目前國人的法律素養(yǎng)和司法現(xiàn)狀,不正當交易是無法完全避免的。為了有效防止不正當交易,或者及時修正不正當交易的不良后果,需要建立兩項救濟機制。[6]一是在訴辯交易達成尚未生效前,即未得到法院確認之前,允許被害人向法院提出異議甚至依據(jù)刑事訴訟法第145條規(guī)定,直接以自訴方式向法院提請,即為弱勢的被害人一方提供訴訟保留權。法院在受理此類案件的時候一定要深入了解前情,充分考慮到此前訴辯交易的背景,按照自訴程序重新展開調查,整理證據(jù),嚴格司法,實現(xiàn)訴訟當事人的合法訴訟請求。這是由受害者個人或家屬向法院提出的一項救濟方式,合個人意愿和司法救濟為一體,確保在合理合法的基礎上給受害者個人、家庭及社會一個相對滿意的交代,防范不正當交易的發(fā)生,遏制不當交易給司法秩序帶來的惡劣影響。二是將審判監(jiān)督程序適用于訴辯交易。訴辯交易生效之后,如果有充分證據(jù)證明交易嚴重違法,就應當通過審判監(jiān)督程序重新審理訴辯交易案件糾正錯誤,以恢復斷裂的正義鏈條。
綜上分析,我國刑事訴訟法引入訴辯交易制度具有極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符合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是創(chuàng)建和諧司法,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然,由于我國刑事司法中的現(xiàn)有理念、制度和具體程序與美國原始的辯訴交易制度還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沖突,這就意味著在我國的刑事訴訟中引入訴辯交易需要一個研究和嘗試的過程。訴辯交易制度在我國的建立和推行,需要我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司法改革的進程中大膽探索,逐步建立相應的措施和體制,以切實推動我國的法治建設,為法治中國、和諧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1] 張順強. 構建我國訴辯交易制度的設想[J]. 四川審判, 2002(6): 9-11.
[2] 李良富. 訴辯交易的理性透視[J]. 當代法學, 2002(4): 48-50. [3] 邢凱妹. 慎重對待辯訴交易[J].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5(1): 46-48.
[4] 江雨航.我國借鑒辯訴交易制度設想[EB/OL]. (2008-11-01) [2011-03-29].http://www.jjykj.com/wenzhang/viewnews.asp?id =7527.
[5] 張云玲. 辯訴交易制度在我國的借鑒意義[J]. 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1): 96-99.
[6] 徐曉雷.論辯訴交易制度在中國的可行性[EB/OL]. (2009-07-31) [2011-03-29]. http://blog.china.com.cn/ hbjigang/ art/969242.html.
Talk about the Concept of Pleading Exchange System Introduced in China
QI Ai-hua
(T.V. University of Bohai Ship Vocational College, Huludao, Liaoning 125000, China)
The pleading exchange system is the unique judicature of U.S.A. It is of enhancement the effective judcature and economic cost of the lawsuit. In case it is introduced in China that is of the realistic and possible condi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pleading exchange system in China should be considered fully. The principle of pleading system and the suitable system of construction of the lawsuit should be implemented.
pleading exchange; simple process; limitation
D 925
A
1672–1942(2011)02–0062–04
(責任編校:高 武)
2010-05-08
齊愛華(1977-),女,講師,碩士,遼寧葫蘆島人,主要從事司法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