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林,萬臘根,謝福源,胡雪飛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檢驗科,江西 南昌 330006)
馬爾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meffei,PM)是青霉菌屬中唯一的溫度雙向型真菌,屬條件致病菌,主要感染免疫力低下患者,特別是艾滋病(HIV)患者。馬爾尼菲青霉菌侵入機體后具有侵犯血管的習性和潛能[1],臨床多以播散型為主,常累及肺、肝臟、皮膚、淋巴結等組織和器官,若不及時治療,兇險程度及死亡率很高[2]。因此,正確認識此病及早期診斷對治療馬爾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mameffei,PSM)非常重要。我院近期收治1例AIDS合并PSM患者,該患者初診時骨髓細胞檢查發(fā)現疑似馬爾尼菲青霉菌病原體,后經血液、骨髓培養(yǎng)鑒定為馬爾尼菲青霉菌感染?,F將實驗室診斷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患者,男,25歲,未婚,于2010年9月入院?;颊咴V反復發(fā)熱1月,呈陣發(fā)性,每天下午開始發(fā)熱,藥物干預后下降。最高時40℃,伴畏寒,盜汗,咳嗽(呈黃膿樣痰),無惡心,無心悸、氣逼,入院前7d,患者發(fā)熱呈持續(xù)性,伴頭暈,乏力,腹脹,非噴射性嘔吐(嘔吐物為所進食物),同時伴便秘,近一月來體重下降15kg,為進一步診治來我院就診,門診擬“發(fā)熱待查(考慮淋巴瘤)”收治消化科,患者自述生活自律,身體健康,否認結核、吸毒史及冶游史等。
1.2 體格檢查 神志清楚,呼吸稍促,雙肺呼吸音粗,無明顯干濕性啰音,心律齊,各瓣膜區(qū)無雜音和心包摩擦音,腹平軟無壓痛、反跳痛,肝脾未觸及,中腹部偏左可觸及邊緣不清的包塊,移動性較差,表面較硬,光滑,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正常,雙下肢無水腫。
1.3 輔助檢查 血常規(guī) WBC 6.7×109/L,RBC 4.67×1012/L,HB 134g/L,PLT 45×109/L; 生 化 檢 查 ALT 232U/L,AST 213U/L,BUN 6.3mmol/L,GLU 5.9mmol/L,ESR 31mm/h,AFP 0.82ng/L,CEA 0.94ng/L,CA125 6.19U/L,CA199 2.09U/L,乙肝六項 陰性,結核抗體陰性,大小便常規(guī)未見明顯異常;HIV抗體初篩試驗陽性,江西省疾控中心作確證試驗陽性(膠體曬 HIV陽性,WB 帶型 GP160,GP120;P66,P51;GP41,P31,P24,P17);影像學檢查:B超示腹膜后淋巴結腫大,脾腫大;腹部增強CT示腹膜后多發(fā)淋巴結、脾大,考慮淋巴瘤。
1.4 細胞學檢查 骨髓涂片、骨髓病理均發(fā)現,部分單核巨噬細胞或其它組織細胞胞漿內外有少量外型呈圓形、橢圓形或臘腸樣病原體,疑為馬爾尼菲病原體。
1.5 真菌學檢查 取患者血液(10ml)、骨髓(2ml)置于血培養(yǎng)瓶中進行培養(yǎng),第3d血培養(yǎng)儀報陽性后,作革蘭染色并轉種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平板,分別放置25℃和37℃培養(yǎng)箱中孵育,觀察真菌生長情況、菌落形態(tài),并挑取少量菌落制片分別作革蘭染色及乳酸酚棉蘭染色,觀察顯微鏡下形態(tài)特征。
1.6 治療 根據病人體癥及各項檢查結果,持續(xù)予異甘草酸鎂護肝,氟康唑抗霉菌等對癥支持治療,8d后患者體溫恢復正常,病情基本穩(wěn)定。
2.1 細胞學結果 骨髓涂片、骨髓病理示:1、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明顯活躍。2、粒系增生明顯活躍,呈輕核左移,部分細胞胞漿顆粒增多增粗。3、紅、淋、巨三系基本正常。4、組織細胞易見,占6%。在部分單核巨噬細胞或其它組織細胞胞漿內外都可見到少量圓形、橢圓形病原體,疑似馬爾尼菲病原體。分布細胞內的病原體大多相互聚集一起,呈桑椹狀或葡萄狀外觀,菌體外形呈圓形、橢圓形,其大小形態(tài)較一致,直徑約2μm;而分布于組織細胞外的病原體則呈多形性,大小差異較大,約2~8μm,有1~3個紫紅色小核,胞漿較豐富,呈淡蘭色,部分臘腸形病原體內可見明顯橫隔。見圖1、圖2。
圖1 骨髓活檢涂片 HE染色
圖2 骨髓涂片 瑞氏染色
2.2 培養(yǎng)及鏡下特征 培養(yǎng)特點:在25℃條件下為青霉相,菌落生長較快,產生玫瑰紅色素并逐漸擴散到整個培養(yǎng)基中。37℃條件下為酵母相,菌落生長非常緩慢,呈酵母樣形,濕潤不產色素。鏡下特征:青霉相特征,可見無色透明分隔菌絲,分生孢子及帚狀枝,頂端有單鏈分生孢子,呈圓形或橢圓形。酵母相特征,為圓形、橢圓形或長形酵母樣菌體,可見關節(jié)孢子。
PM是一種高致病性、區(qū)域性比較明顯的條件致病菌,自1973年Disalvo[3]首例報道人類自然感染以來,在全球不斷有局部及全身感染病例報道。隨著全球艾滋病的流行,該機會性致病性真菌的感染發(fā)病率逐年上升[4]。在東南亞PM引起的臨床感染僅次于結核桿菌和新型隱球菌,居第三位[5]。我國則以廣東、廣西等南部區(qū)域為主[6]。
PM主要侵犯機體網狀內皮系統(tǒng),按侵犯范圍分為局限型和播散型,以播散型為主。臨床癥狀以發(fā)熱、貧血、咳嗽、淋巴結腫大、肝脾大等多見。目前PSM實驗室診斷主要包括細胞學檢查 (腫塊穿刺細胞學,骨髓細胞學,細胞病理學)、真菌培養(yǎng)、血清學及分子學等,細胞學檢查是馬爾尼菲青霉菌最常用檢查方法之一,具有簡單、方便、經濟、特異性高、早期診斷等特點;真菌培養(yǎng)則是馬爾尼菲青霉菌檢測的金標準,但檢測時間較長;血清學及分子學檢查雖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但它檢測要求較高,成本高,目前還不適宜各醫(yī)院開展。本研究患者HIV檢測陽性,反復發(fā)熱1月,頭暈、乏力、腹脹、嘔吐、體重下降明顯,腹膜后淋巴結腫大。骨髓涂片查(下轉第241頁)(上接第336頁)示: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明顯活躍,且以粒系增生為主(粒系呈輕度核左移、細胞胞漿顆粒明顯增多增粗),紅、淋、巨三系基本正常;部分組織細胞內外見成團分布,外形呈圓形、橢圓形、臘腸狀樣病原體,疑為馬爾尼菲青霉菌。后經真菌培養(yǎng)證實為馬爾尼菲青霉菌感染。
AIDS合并PM感染患者缺乏典型臨床特征,且病情發(fā)展快,病死率高,若不治療,死亡率達91.3%[7],如能及早診斷并運用有效抗真菌藥物進行治療,通??墒盏捷^好療效。馬爾尼菲青霉菌易侵犯單核巨核細胞系統(tǒng),因而骨髓細胞學檢查對該病的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顯得非常重要。
[1]歐汝志,盧祥嬋,李偉新,等.艾滋病合并馬爾尼菲青霉菌感染研究進展[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0,10(8):1027-1028.
[2]Lu ZH,Liu HR,Xie XL,et al.Infection of penicillium marneffei[J].Chin JPathol,2004,33(6):536-540.
[3]Disalvo A,Fickling A,Ajello L.Infection caused by mameffei description of first natural infection in man[J].Am JClin Pathol,1973,60:259-263.
[4]Vanittanakom N,Cooper CR Jr,Fisher MC,et al.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and recent advances in the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aspects[J].Clin Microbiol Rev,2006,19(1):95-110.
[5]羅 宏,梁 伶.馬爾尼菲青霉菌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8):627-629.
[6]郭健蓮,江先海,謝志雄,等.艾滋病感染馬爾尼菲青霉菌一例[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1,29(2):203-204.
[7]于軍校,徐 艷,羅 陽,等.艾滋病合并馬爾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實驗室檢測[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1):1636-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