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振武
值得玩味的“空缺”
●文 朱振武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評選工作已于去年11月9日在紹興落下帷幕,但其中翻譯獎一項卻付之闕如,引發(fā)了不大不小的爭鳴。細細思量,其中還真是存在著一些值得玩味的問題。
說來也怪,其他獎項均缽滿盆滿,收獲豐盛,惟獨翻譯文學獎空缺,幾個語種的參賽者全都鎩羽而歸。換言之,散文、詩歌、小說、雜文、文學評論及報告文學等各個門類都不乏優(yōu)秀之作,且每類都能水到渠成、順順利利地評出各自的五部(篇)優(yōu)秀之作,只有文學翻譯一項各個語類都不合格,都能發(fā)現(xiàn)“多處誤譯錯譯之處”,評委們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大膽而且決絕地予以空缺。
這其中到底說明了什么問題?翻譯,這里當然指的是文學翻譯,是個最容易引起爭議和詬病的工作,盡管文學翻譯工作者們大都不敢放肆,總是小心翼翼地帶著枷鎖跳舞,但還是未能盡如人意。毋庸諱言,對于文學作品,大家的解讀和理解往往因人而異,很難達成共識,更遑論在此基礎上用各自的表達方式和各自心目中的“信、達、雅”的標準把它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了。因此,我們可以說,文學翻譯很難有簡單意義上的標準。當然,至于錯譯漏譯或亂譯那該另當別論,評委們?nèi)绱酥复米允菬o可厚非。
但何謂誤譯錯譯,這似乎是很容易判斷的事情,其實歷來就沒有真正的標準,嚴復的“信、達、雅”是標準嗎?但對它的理解從來就是眾說紛紜;奈達等西方人說的“對等”和“等值”等理論是標準嗎?不是,也不可能是。且不說西方的翻譯理論家們也是公婆各執(zhí)一辭,單說這些建立在西方某幾種語言基礎上的翻譯理論能用來評判外譯中嗎?當然,翻譯標準總還是該有的,但肯定不是以簡單化的標準來看文學翻譯。
文學翻譯有其特殊性,當然,最好沒有“錯”、或“訛”,但我們想問:沒有“錯”、或“訛”的文學翻譯有沒有?幾乎沒有。文學翻譯工作者面對外文原著的意境、典故、語氣、氛圍、修辭以及各種文化意象的轉(zhuǎn)換等等諸方面,同時,他們首要任務肯定是對一部作品進行整體的宏觀的把握,如果一味追求完全杜絕“錯”、或“訛這個層面,那將無翻譯作品可言了。
魯迅翻譯文學獎的主旨就在于“鼓勵優(yōu)秀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推動社會主義文學事業(yè)的繁榮與發(fā)展而設立的”,現(xiàn)在看來非但沒有鼓勵,恰恰還有相反的作用,冷了眾多優(yōu)秀翻譯工作者的心。因此,我們說,文學翻譯標準不應太過簡單化,不能光是追求形而下的簡單的技術的層面,而應更多地從其影響和對文學文化方面的貢獻層面上來進行評判。
皇皇巨著,往往幾十萬字甚至上百萬字,出現(xiàn)幾處乃至多處瑕疵是不是就絕對不允許了呢?細細想來這不是情理之中的事嗎?如果切實以這種標準來衡量的話,魯迅自己也拿不到魯迅文學獎,因為他的“硬譯”之法某種程度上說都是“誤譯”。我們公認的翻譯大師傅雷也拿不到,因為他在一本書中的“誤譯”也不少每次再版校訂時,他自己都能發(fā)現(xiàn)很多錯譯誤譯之處。楊絳更拿不到,因為她用“點煩”之法“漏譯”了十幾萬字。梁啟超那批人的翻譯就越發(fā)沒希望了,他們那隨心所欲的“豪杰譯”讓眼下的一些仁人志士們看見還不給罵死!的確,我們完全忽略了某些文學翻譯在特定情況的發(fā)生及其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貢獻,忽略了這些翻譯家們在外國文學文化的介紹、引進和在我國文學文化的繁榮和促進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
聯(lián)想到如出一轍的國內(nèi)的幾家翻譯競賽,廣告詞上大書特書這樣一句話:一等獎在沒有合格作品的情況下空缺。于是評選結(jié)果好幾次都證實了這句廣告詞的先見之明。未卜先知,我們真的有些折服了。既然一等獎可以空缺,那么二等獎、三等獎不都可以空缺嗎?今后完全可以打出這樣的廣告詞:以上各類獎項在沒有合格作品的情況下全部空缺,省的勞神費事去組織頒獎等事宜了。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這話人們還在說。多少人抱怨世上缺少伯樂之才,頻頻發(fā)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慨嘆。魯迅文學翻譯獎項闕如之后,人們情不自禁地又發(fā)出這樣的慨嘆。
魯迅文學獎在“獎項設置”一欄說:魯迅文學獎每兩年評選一次。將選出該評獎年度里某一文學體裁中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作品。目前包括以下各獎項: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全國優(yōu)秀詩歌獎,全國優(yōu)秀散文、雜文獎,全國優(yōu)秀文學理論、文學評論獎,全國優(yōu)秀文學翻譯獎。但在接下來的“評獎范圍”、“評選標準”和“評獎程序”里面均沒有提及翻譯獎?!霸u獎機構”一項說“各獎項評獎委員會委員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聘請文學界有影響的作家、理論家、評論家和文學組織工作者擔任”,根本沒有提到要聘請翻譯評委,當然具體評獎操作的時候還是聘請了資深的翻譯家和翻譯工作者。細則里面對翻譯文學獎的參賽作品也沒提出具體要求,對原作也沒有任何文字上的限制,如對原作的質(zhì)量和影響等的要求,更沒提到要求附加原文一事,與其他獎項相比,顯得考慮不周或重視程度不足??梢婔斞肝膶W獎的“評講規(guī)則”需要完善,當然主要是添加有關翻譯獎相關事宜的詳盡些的說明。
翻譯工作者的地位本來就已經(jīng)很低了,稿費之低自不待言和以前不能比,和其他國家更不能比,大陸的和港臺的沒法比,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實。有些出版社出版的譯著封面上連譯者的名字都不出現(xiàn),有的盡量淡化譯者,原作者的名字比譯者的名字大出好幾倍,譯者的名字恨不得印成八號字,惟恐讀者發(fā)現(xiàn)好像特別不好意思提到譯者似的。有的出版社的翻譯合同甚至都不同意譯者對自己的譯著持有著作權。翻譯圖書的書目上時常也是看不到譯者的名字,許多報紙和雜志上刊登的外國文學暢銷書排行榜上也經(jīng)常有意無意地“省略”了譯者的“小名”,而轉(zhuǎn)載或連載外國文學作品更是往往就沒有譯者什么事了。這種不利于文化傳播,忽略、輕視甚至無視譯者的艱辛勞動、合法權益和重要貢獻的種種做法,在當今尊重知識產(chǎn)權、在法律健全的理性時代以及和諧社會里還不該“痛改前非”嗎?
《農(nóng)歷》郭文斌著
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這部長篇小說,十分奇特。據(jù)作者自述:“奢望著能夠?qū)戇@么一本書:它既是天下父母推薦給孩子讀的書,也是天下孩子推薦給父母讀的書;它既能給大地增益安詳又能給讀者帶來吉祥;進入眼簾它是花,進入心靈它是根。我不敢說《農(nóng)歷》就是這樣一本書,但是我按照這個目標盡力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