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珺
嗜古富藏盡在為國傳古
艾 珺
商承祚先生在其著名的專論《古代彝器偽字研究》中感嘆道:“提起筆來寫這篇文章之先,我就想到一位老先生,是我平生最佩服的;恐怕不僅是我,凡是研究古文字的人都是一致的;何以呢?因為他的眼光太好了。他一生收藏的銅器等不下幾千件,沒有一件是假的。這人是誰?就是山東濰縣的陳介祺。”獲此盛譽者,正是“平生有三代文字之好”的清代著名鑒藏家、金石學(xué)家和中國陶文發(fā)現(xiàn)、鑒定、考釋第一人,家藏西周青銅重器毛公鼎長達半個世紀(jì)之久的陳介祺。
陳介祺(1813年—1884年),字壽卿,號簠齋,晚號海濱病史、齊東陶父,山東濰縣(今濰城區(qū))人,清代著名的金石學(xué)家?!肚迨犯濉焚澴u陳介祺“所藏鐘鼎金石為近代之冠”。但他絕非以收藏販賣為“稻粱謀”的古董商,亦非以古董居奇自賞附庸風(fēng)雅的庸俗收藏家,更非“兩腳書櫥”式的平庸書生。介祺自幼勤奮好學(xué),聰穎強記,少年時隨官至內(nèi)閣學(xué)士、工部尚書的父親陳官俊在京求學(xué),19歲即“以詩文名天下”。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22歲中舉人,10年后(公元1845年)再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長達10年之久。陳官俊、陳介祺父子均曾拜在竭力倡導(dǎo)收集研究我國歷代金石文物的一代學(xué)宗阮元大學(xué)士門下問學(xué),深受阮氏影響,由此可見陳家遺風(fēng)。介祺畢生矢志“搜求文物,意在傳古,志在為國”,乃其志趣所在和學(xué)以致用之道。在此信念之下,陳介祺生前曾為子孫立下了“不許做官、不許經(jīng)商和不許念佛信教”三條規(guī)矩,期望后輩也能像自己后半生一樣安分守己地潛心學(xué)問,使家學(xué)、家風(fēng)得以薪火相傳。幸運的是,其后世子孫真就未負祖訓(xùn),孫子陳陶、曾孫陳秉忱、侄孫陳伯巖及后裔陳君藻等,都承繼了金石世家香火,無不是鑒古、傳拓高手,均為一時飽學(xué)之士。
陳氏傳世有一堂八屏《陳簠齋手拓漢器》,每屏皆有陳氏鈐印兩方,十六方印印文各異,分別為“齊東陶父”、“簠齋藏三代器”、“平生有三代文字之好”、“簠齋西漢器圖”、“三代化范之寶”、“海濱病史”、“半生林下田間”、“秦前文字之語”、“文字之福”、“萬印樓”、“鍾主人”、“簠齋古器”、“十鐘山房”、“簠齋兩京文字”、“齊魯三代陶器文字”和“簠齋”?!捌缴腥淖种谩敝^“三代文字”,乃指夏商周三代的甲骨文、金文。藏品之中,僅三代、秦漢古印即達七千余方。對此,陳氏鑒藏研考輯釋著述甚豐,如《簠齋吉金錄》、《十鐘山房印舉》、《封泥考略》(與吳式芬合輯)、《簠齋藏古目》、《簠齋藏古冊目并題記》、《簠齋傳古別錄》、《簠齋金文考釋》、《簠齋藏鏡》、《簠齋藏鏡全目抄本》、《簠齋藏古玉印譜》,以及后人所輯《陳簠齋尺牘》等十余種。而且,所藏兩萬余件藏品無一贗品,皆印證了其學(xué)問功力之所在。如今,陳氏鑒藏、傳世的文物幾乎件件都是國寶,其著作皆為經(jīng)典。
尤其難能可貴者,當(dāng)是陳氏一代文物鑒藏學(xué)者的無私合作精神。當(dāng)?shù)弥宕泻笃谥盼淖謱W(xué)家、書法家翟云升參照《類篇》編著刊行《隸篇》時,陳介祺同當(dāng)時的金石名家吳式芬、許瀚、王筠、劉喜海、許梿、何紹基,及其叔父陳官僑、表叔譚怡堂、岳父李璋煜等,紛紛貢獻出各自珍藏的拓本供翟氏選用。其中,不乏諸如楊著碑、楊震碑、漢尚浴府金行燭盤、三公山碑等拓本以及漢鉦、漢鈁鉤摹本等一向秘藏備受青睞的珍稀文本。而且,當(dāng)《隸篇》、《隸篇續(xù)》和《隸篇再續(xù)》各15卷全編告竣之后,翟氏又因家境窘困而無力刊行,最終還是陳氏父子積極倡導(dǎo)親友和在京的同鄉(xiāng)官員解囊資助刻印,才使之免遭散佚而流傳至今??梢哉f,沒有諸家的無私援手、相互提攜、通力合作,就不會有傳世至今的《隸篇》。在長期的鑒藏與研究中,陳介祺結(jié)交了諸如許瀚、鮑康、張廷濟、王筠、許梿、何紹基、吳云、徐同柏、葉志詵、何昆玉、吳大徵、王石經(jīng)、郭麐等一批同道摯友。其于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出版的早期著作《簠齋印集》,便是由許瀚、何紹基和吳式芬共同審定并出資刊印的。許瀚去世后,部分遺稿轉(zhuǎn)交給陳介祺,陳氏為之校訂了《攀古小樓磚瓦文字》、《攀古小樓款識釋文》等著作,編寫了《日照許氏金文冊目釋》,并設(shè)法幫助刻板印行。
凡此,也可以說,嗜古、富藏,盡在為國傳古,視鑒藏學(xué)術(shù)為公器,是陳介祺那一代金石鑒藏家們的風(fēng)范,至今仍是值得收藏家和學(xué)界弘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篆刻“平生有三代文字之好”見封底)
【責(zé)任編輯:董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