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瑜琴
(沈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遼寧 沈陽 110034)
《俗語典》民俗語匯探析
傅瑜琴
(沈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遼寧 沈陽 110034)
《俗語典》是20世紀(jì)20年代初的漢語俗語類辭書,它所收錄的條目非常豐富,文獻資料的征引十分廣泛,是一部對俗語進行“求典”、“尋根”的著作,極其具有歷史價值,對其后的漢語俗語類工具書的編纂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俗語典》中的民俗語匯繁富,為民俗語言學(xué)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語料。
胡樸安;《俗語典》;民俗語匯
近代著名學(xué)者胡樸安(1878年—1947年),原名韞玉,字樸安,安徽涇縣人,我國著名文獻學(xué)家、文字訓(xùn)詁學(xué)家。他幼習(xí)經(jīng)、史,愛好廣泛,尤其精研文字、訓(xùn)詁之學(xué),學(xué)宗戴宗、包世臣,尤長于《易》、《詩》、《說文》。[1]他于 1906年(光緒32年)蒞滬,加入國學(xué)保存會,1909年參加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同盟會與柳亞子組織的南社,先后在《民立報》、《民權(quán)報》、《太平洋報》、《中華民報》等報社供職,曾任《民國日報》社社長,發(fā)表政論文章,宣傳革命真理。曾任上海持志、大夏、復(fù)旦、暨南、東吳等多所大學(xué)教授。抗戰(zhàn)勝利后任上海通志館館長,上海文獻委員會主任,病逝于任上。由此可見,他的大半生都從事報刊編輯和教育等工作,在報界、教育界以及學(xué)術(shù)界都有一定的影響。他一生著述頗豐,著有《易經(jīng)學(xué)》、《易序卦說》、《詩經(jīng)》、《中國訓(xùn)詁學(xué)史》等著作63種。其中較著名的有《中國文字學(xué)史》、《中國訓(xùn)詁學(xué)史》、《周易古史觀》、《校讎學(xué)》、《中華全國風(fēng)俗志》等,對我國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尤其是文獻學(xué)的發(fā)展有較突出的貢獻。
20世紀(jì)20年代初,由胡樸安主持,有其三弟懷深、夫人朱昭、女兒胡淵,及其長兄之子道吉、道和參加,一個家庭集體編纂的《俗語典》由上海廣益書局1922年出版。楊樹達先生在《俗語典序》中這樣寫道:“余讀之,則適余前所欲得而未能得者,其宏博詳贍不惟遠過于日本人之所為,視錢曉徵及翟晴江所造,尤復(fù)過之。蓋君博覽強記于經(jīng)史諸子及古今諸文士筆記小說,靡不窮搜博討。集零縑以制錦,镕碎金而為鐘,宜其為壯觀也?!盵2]《俗語典》全書分12集,搜羅范圍很廣,“于經(jīng)史諸子及古今諸文士筆記小說靡不窮搜博討”[3],間附考證,皆言之有據(jù),令人信服。
和編寫別的語文辭書相比,編寫俗語詞典有一個不利條件,就是可供借鑒的同類著作不多。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記載,南朝梁代劉霽曾著《釋俗語》八卷,可惜均已失傳。清代小學(xué)很發(fā)達,出現(xiàn)了一些語言文字專著,如錢大昕的《恒言錄》、陳鳣《恒言廣證》,翟灝《通俗編》、梁同書《直語補證》等,但檢索不便,距現(xiàn)代意義上的辭典工具書相差甚遠。
胡樸安認(rèn)為“近世學(xué)人作辭典者多矣,若語典則未之”[4],前人著錄關(guān)于俗語的書,比如周守忠與楊慎的《古今諺》、梁同書的《直語補證》,所能列舉的并不多,而且也不能說是自成一書了。杜文瀾的《古謠諺》和翟灝的《通俗編》可以算是自成一書了,然而卻未能蔚為大觀,且“編纂無法檢尋,維艱又復(fù)侈,引古諺其語已不見于今世”[5]。俗語求典的“尋根運動”,大概從南朝梁代劉霽著《釋俗語》8卷(《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已開始。史稱劉霽“博涉多通”,這正是一個“尋根者”所必備的先決條件??上闹饕咽鳌G宕甲C之學(xué)大盛,有好些語言文字學(xué)者在這方面也做出了成績,如錢大昕著《恒言錄》,陳鳣著《恒言廣證》,翟灝著《通俗編》,錢大昭著《邇言》,梁同書著《直語補證》,平步青著《釋諺》,鄭志鴻著《常語尋源》等。但是此類著作,各個分散,即使收集在一起,亦嫌內(nèi)容仍欠完備;加之并不按照字典順序排列,臨時檢索,極不方便。胡樸安非常喜歡博覽群書,他常見出自婦人、孺子之口的俗語,在古人筆記當(dāng)中頻繁出現(xiàn),所以才了解到俗語也是有本原的?,F(xiàn)在的人常用的話語,都是有由來的,所以胡樸安想到要“匯而記之”,他常會舉一些條目與妻子及兒女輩們,大家一起來“求典”,然后一個一個的記下來,日積月累,條目也就越來越豐富。于1922年出版了這個由一個家庭集體編纂的俗語詞典——《俗語典》?!端渍Z典》收錄條目比較豐富,在“求典”、“尋根”上下了一番功夫,很有其歷史價值。被稱為“宏博詳贍,遠邁錢、翟”,“字畫分部,尤便檢覽”(楊樹達、朱師轍的評語),具有現(xiàn)代專科工具書的功能與效應(yīng)。之后陸續(xù)出現(xiàn)了幾種類似性質(zhì)的、比較有影響的俗語辭書,如孫錦標(biāo)的《通俗常言疏證》、羅振玉的《俗說》等[6]。
俗語詞源的專門辭書中,《俗語典》是成就較高,體例也比較規(guī)范的一部,在國內(nèi)外漢語俗語研究人士中影響較大。
1.《俗語典》的體例與特點
《俗語典》全書為12集。正文前有序文3篇(分別為楊樹達序、胡樸安序、胡懷琛序)、例言一則、分集部首總目錄、首字筆畫檢字索引?!端渍Z典》主要輯錄成語、諺語、歇后語等俗語?!端渍Z典》全書為12集,正文以12支標(biāo)目每集,分部如《康熙字典》例。每部以筆畫之多少相次,一共有210個部首。本書的條目總數(shù)是7327條條目。
《俗語典》全書在編纂方面有以下特點:
第一,《俗語典》收錄條目數(shù)目龐大,分集比較科學(xué),檢索也很簡便易行?!端渍Z典》所收錄的條目總數(shù)是7327條,《通俗常言疏證》有近6000條,《通俗編》計有 5454 條[7],《恒言錄》,收錄 800多條。[8]可見在該類書籍中,《俗語典》收錄條目數(shù)量較多。該書收錄條目時,每部以筆畫之多少相次,條目排列順序也是遵從字?jǐn)?shù)的多少來排的。本人對該書做了一些相關(guān)的統(tǒng)計,如:一字條目數(shù)共61條,二字條目數(shù)共3492條,三字條目數(shù)共767條,四字條目數(shù)共1686條,五字及以上的條目數(shù)共1321條。全書以部首排列,用筆畫做索引。非常有條理,使得全書的結(jié)構(gòu)簡單明晰,沒有紛繁雜亂的感覺。諸多此類著作具有這方面的不足之處,如:不按照字典順序排列、需要臨時檢索、體例不太規(guī)范等。胡樸安對于現(xiàn)代辭典工具書的改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第二,《俗語典》收錄的對象十分寬泛。有單個字(如:扯、啐、嚇、幺、嫖、爹等);有詞(如:丈夫、乞丐、報應(yīng)、三腳貓、不中用、五斗米等);有成語(如:一毛不拔、寄人籬下、將信將疑、少見多怪、成人之美、說三道四等);有諺語(如:養(yǎng)軍千日用軍一時、一言出口駟馬難追、不到黃河心不死、不看僧面看佛面、宰相肚里好撐船、麥?zhǔn)杖掠甑龋?;有歇后語(如:打破沙盆問到底、偷食貓兒改不得、鴛鴦逐野鴨,恐畏不成雙等);有慣用語(如:鬼門關(guān)、長舌婦、冷板凳、殺風(fēng)景、眼中釘、耳邊風(fēng)等);還有其他語言單位(如:頭痛救頭腳痛救腳、張公吃酒李公醉、丑婦怕不得見舅姑等)。
第三,《俗語典》旁征博引,征引了大量文獻以證明語詞的源流。經(jīng)過我個人的統(tǒng)計,《俗語典》全書征引文獻一共有近3000種,征引次數(shù)約有11641次,并對征引次數(shù)較多的文獻分類列舉。如:《史記》(455)《漢書》(442)《晉書》(383)《后漢書》(332)《左傳》(213)《唐書》(192)《五燈會元》(172)《禮記》(171)《宋史》(149)《詩經(jīng)》(136)《傳燈錄》(127)《杜甫詩》(102)《白居易詩》(88)《淮南子》(85)《孟子》(82)《論語》(75)《舊唐書》(66)《蘇軾詩》(63)《文選》(60)《荀子》(60)《朱子語錄》(60)《韓非子》(49)《隋書》(46)《集韻》(43)《李白詩》(37)《儀禮》(36)《齊書》(33)《輟耕錄》(32)《通俗編》(31)《田家五行志》(31)《呂氏春秋》(23)《北齊書》(21)《酉陽雜俎》(20)《梁書》(18)《齊民要術(shù)》(17)等等。其征引文獻的范圍決不僅僅局限于經(jīng)、史、子、集等方面,而是從語言實際出發(fā),將其擴大到類書、歷代筆記、小說、雜著、字書、詩話、佛經(jīng),甚至是地方志、碑文、民間的街談巷議等等。
第四,《俗語典》中條目的解說方式是以求典、考源為主,條目所涉及的內(nèi)容包羅萬象。該書基本采取述而不作的態(tài)度,只列例證出處,基本不作解釋,不加入作者個人創(chuàng)作,在“求典”、“尋根”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條目涉及的內(nèi)容主要有以下方面:天文(如:雷公電母、青天白日、留客雨、談天等);地理(如:滄海變桑田、不習(xí)水土、地方、田地等);時序(如: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二十四氣、小春、正月等);倫常(如: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至親莫如父子、世亂識忠臣、子承父業(yè)等);政治(如:律設(shè)大法,禮順人情、發(fā)號施令、三令五申、奉公守法等);文學(xué)(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開卷有益、文不加點、推敲等);武功(如: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敗軍之將不敢言勇、武藝十八事、千兵萬馬等);仕進(如:及第出身、彌封、殿試、同年等);神鬼(如:舉頭三尺有神明、神出鬼沒、鬼使神差、鬼市等);行事(如:有志者事竟成、因人成事、弄巧成拙、瞻前顧后等);飲食(如:饑不擇食、因噎廢食、粗茶淡飯、家常飯等);狀貌(如:奇形怪狀、直挺挺、黑瘦、齊整等)等等。
2.《俗語典》的價值與不足之處
《俗語典》中的俗語大多是來源于民間,流傳于婦人、孺子之口,它們大都蘊涵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反映了古代社會的日常生活非常豐富多彩。每一個俗語都有其來源,精彩的俗語背后往往伴隨著一個妙趣橫生的典故,如“盲人騎瞎馬”條,出自《世說新語》,原文是:“桓南郡與殷仲堪等作危語,有一參軍在座,云:‘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仲堪眇一目,驚曰:‘此太逼人?!弊x者看完這一俗語的典故,就能很好的理解該俗語是在形容亂闖瞎撞,非常危險或面臨極危險的情況而不自知。借助《俗語典》,我們可以更好地閱讀古代文學(xué)作品,了解到俗語的典故意義,理解古人用典的奧秘之處。
俗語詞源的專門辭書中,《俗語典》的成就較高,體例比較規(guī)范,在國內(nèi)外漢語俗語研究人士中影響較大。楊樹達先生贊其“宏博詳贍,遠邁錢(大昕)、翟(灝)”?!端渍Z典》之后,也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一批類似性質(zhì)、比較有影響的俗語辭書,如孫錦標(biāo)的《通俗常言疏證》(1925年)、李鑒堂的《俗語考原》(1937年)、羅振玉的《俗說》(1959年)等。建國之后,該類型的俗語辭書并不多,有的只是解義,并不求出典?!端渍Z典》一書在該類型辭書領(lǐng)域會起到很大的借鑒意義,很有其重要價值,在那個時代也算是革新之作。
當(dāng)然,《俗語典》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書籍在刻印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錯字,如寅集54頁“勢不兩立”條,“齋秦勢不可兩立”中的“齋”字應(yīng)為“齊”字;卯集8頁“可憐石頭城寧為袁粲生不作褚淵生”條,“生”字應(yīng)為“死”字;卯集 58 頁“困頓”條,“囷頓風(fēng)塵”中“囷”字應(yīng)為“困”字。諸如此類錯字有許多,在此不加贅述。該書引文截取比較隨意,多不注明詳細出處、卷數(shù),甚至將書名刪略。如:
【所向無敵】(諸葛亮文)“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無敵,所擊者萬全矣?!保ㄋ燃瘧舨?1頁)
【掛齒】(史記)“何足掛齒?!保ㄋ燃植?9頁)
【文章】(漢書)“文章則司馬遷、相如。”(午集文部1頁)
【日食】(左傳)“日有食之?!保ㄎ缂詹?4頁)
諸如以上條目,胡氏引用文獻原文時,截取隨意,沒有相關(guān)前后文照應(yīng)。而且在引文出處方面注明的不夠詳細,沒有注明具體文獻或者具體卷數(shù)等。
《俗語典》采取的是述而不作的態(tài)度,只列例證出處,不加考釋。沒有進行俗語內(nèi)容方面的分門別類??偟膩碚f,《俗語典》在編纂俗語辭書這方面,應(yīng)該充分肯定它的價值,畢竟它為后繼者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資料。
我國對俗語的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八渍Z作為一種語言形式早就存在于漢語里,先秦文獻中有許多記載,只是那時還沒有‘俗語’這個名稱,多叫‘野語’、‘民語’或者‘鄙語’,也有單叫‘語’的,但最多的還是叫做‘諺’。如‘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盵9]
在我國的語言文字中,有非常豐富的慣用詞組和語句,它們總是簡練多彩,能夠生動概括地表達某個繁復(fù)的思想和感情,為人們所喜聞與樂用。它們被稱作“熟語”?!笆煺Z”有多種類型,包括成語、諺語、格言、俚語、歇后語等。其中流行于民間的通俗語句,常掛在老百姓口頭上的,帶有一定的方言性,包括諺語、俚語、慣用語以及口頭上常用的成語等,則被通稱為“俗語”。民俗語言學(xué)學(xué)科的開創(chuàng)者曲彥斌先生對“民俗語匯”定義進行過多次探討,他在《民俗語言學(xué)》(增訂版)中指出:“一般來說,是指那些反映不同習(xí)俗慣制主要特征或民俗事象的詞語,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俚語等俗語,和一些江湖切口、行話、隱語等社會習(xí)俗語?!盵10]在《論民俗語匯——人類最基本的口頭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一文中指出:“民俗語匯,是各種反映了民俗事象或涵化了民俗要素的語匯?!盵11]兩次對民俗語匯的界定,都指出了民俗語匯作為語言單位“語匯”的語言學(xué)特征,“民俗”的文化特征,以及“語匯”與“民俗”二者之間反映涵化的關(guān)系。[12]
《俗語典》是作為一部有代表性的俗語辭書,收集了大量的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俚語等俗語。這些俗語中包含著大量的民俗語匯,它們產(chǎn)生的途徑有很多種,如來源于人物典故、生產(chǎn)生活、歲時節(jié)日、民俗信仰等,它們記錄和反映了許多民俗形態(tài)或民俗事象。這些民俗語匯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當(dāng)時“風(fēng)俗”的一個載體,為我們了解當(dāng)時的民俗、生活等,提供了寶貴的語言材料。
按照民俗語匯產(chǎn)生的途徑種類,粗略地對《俗語典》中存在的民俗語匯作以分析:
1.來源于人物典故的民俗語匯。
來源于人物典故的民俗語匯,是由歷史人物或典故相沿成習(xí),演變?yōu)樗渍Z。有的是以方言土語的方式,有的以成語、慣用語或諺語等方式出現(xiàn),起到總結(jié)、記錄或規(guī)范大眾認(rèn)知、調(diào)節(jié)生活情趣等作用。有很多民俗語匯就源于這樣的俗語,來源于歷史人物或典故,后流傳于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例如:
【東坡肉】(東坡居士集)“食豬肉詩,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候足時,他自美。每月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保ò矗┙袼字^煮爛肉曰東坡肉,蓋由于此。(午集木部56頁)
【指鹿為馬】(史記)“趙高持二鹿獻二世,曰:‘馬也?!涝唬骸┫嗾`耶,謂鹿為馬?!瘑栕笥遥蚰?,或言馬,或言鹿。高陰中諸言鹿者以法?!保ㄋ燃植?0頁)
【破釜沉舟】(史記·項羽紀(jì))“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保ㄉ昙?7頁)
2.來源于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民俗語匯。
生產(chǎn)生活類民俗語匯反映了相沿成習(xí)、歷久傳承的民俗事象,包括民俗服飾、飲食、商業(yè)、器用等,記錄了人類當(dāng)時的生產(chǎn)和生活現(xiàn)象,并廣泛運用于人民大眾的日??谡Z中,豐富和簡便了人類的語言生活。例如:
①服飾
【汗衫】(談藪)“燕朝袞有白涉中單。漢高祖與項王大戰(zhàn),汗衫中單,改名汗衫?!保ㄎ醇?2頁)【紗帽】(北齊書·平秦王歸彥傳)“齊制,宮內(nèi)惟天子紗帽,臣下皆戎帽,特賜歸彥紗帽以寵之?!保ㄖ軙らL孫儉傳)“儉乃著襦帬紗帽,引客宴于別齋?!保ㄓ霞挡?3頁)
【雨衣】(左傳)“陳成子衣制杖戈。杜預(yù)注:‘雨衣也?!保ㄐ绮坑瓴?09頁)
②飲食
【元宵】(東京夢華錄)“正月十五曰元宵?!保n偓詩)“元宵清景亞元正?!保ㄓ郑┦澄镏#ㄋ沃鼙卮笃綀@續(xù)稿)“元宵煮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坐間成四韻?!保ǔ蠹瘍翰?0頁)
【燒酒】(白居易詩)“燒酒初開琥珀光?!保ò矗〇|坡言唐時有名燒春者,當(dāng)即燒酒也。元人謂之汗酒,卞思義有詠汗酒詩,李宗表稱阿剌古酒,作歌云:“年深始作汗酒法,以一當(dāng)十味且濃?!保ㄎ醇鸩?3頁)
③商業(yè)
【生意】(晉書)“此樹婆娑,無復(fù)生意?!保◤埦琵g詩)“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保ò矗┧字^商賈交易為生意。(申集生部10頁)
【貨郎】(文嘉嚴(yán)氏書畫記)“有宋蘇漢臣嬰兒戲貨郎八軸,又本朝名筆貨郎擔(dān)十四軸?!保ň艑m譜)“曲調(diào)有貨郎兒正宮與仙呂入,又轉(zhuǎn)調(diào)貨郎兒與南呂出入?!保ㄐ缂惒?8頁)
④器用
【刀尺】(郭泰機詩)“衣工秉刀尺。”(按)刀尺謂剪刀與裁衣尺也。(寅集刀部33頁)
【牙刷】(郭鈺詩)“南州牙刷寄來日,去垢滌煩一金直。”(未集牙部63頁)
【馬桶】(夢梁錄)“杭人戶口繁夥,民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每日自有糞人蹇去,謂之‘傾腳頭’?!保êゼR部22頁)
3.來源于歲時節(jié)日的民俗語匯。
節(jié)日民俗文化在我國社會生活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固定的節(jié)期和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代代相傳,才在語言的河流中留下了印跡。這些來源于歲時節(jié)日的民俗語匯表達了人們歡慶佳節(jié)的喜悅之情,更傳達出他們內(nèi)心深處對于祈福消災(zāi)、人畜興旺、歲歲平安的美好愿望?!端渍Z典》收錄大量的歲時節(jié)日民俗語匯,這為我們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歲時節(jié)日提供了便利。例如:
【七夕】陰歷七月七日為七夕。(荊楚歲時記)“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絍。天帝怒,責(zé)令仍歸河?xùn)|,唯每年七月初七日之夕渡河一會。(子集一部31頁)
【元旦】(晉書)“顓帝以孟春為年,其時正朔旦立春?!焙笫婪Q正月初一為元旦本此。(丑集兒部90頁)
【迎春】(禮月令)“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保ò矗┖笫酪蛑?。地方官亦有迎春典禮,皆于立春前一日行之。(戌集辵部49頁)
4.來源于民俗信仰的民俗語匯。
人類最初在進行精神世界的構(gòu)建時,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及認(rèn)知能力的發(fā)展不完善,人們對某些自然物和那些無法憑借當(dāng)時知識去解釋的各種事物產(chǎn)生了神秘感、畏懼感和崇拜感。日積月累,形成了豐富的民俗信仰?!端渍Z典》中收錄了眾多的此類民俗語匯,可以將這些民俗語匯劃分為自然崇拜類、鬼神類、宗教類。例如:
①自然崇拜類
【謝天謝地】(邵堯夫詩)“每日清晨一炷香,謝天謝地謝三光?!保ㄐ缂圆?8頁)
【天長地久】(老子·上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又(張衡思元詩)“天地長久歲不留,俟河之清只懷憂?!保ㄌ啤犯┍R綸有天長地久詞。(卯集大部105頁)
②鬼神類
【菩薩】(翻譯名義)“菩薩本云菩提薩埵,大論釋云:‘菩提者,佛道也。普埵者,成眾生也?!炫_解云:‘成佛道以成就眾生,故省名其二字,乃云菩薩?!?jīng)誦中或有作布薩。”(酉集艸部75頁)
【見閻王】(朝野僉載)“崖泰之哭李嶠詩曰:‘魂隨司命鬼,魄逐見閻王?!保ㄎ鍩魰皟魰屹试唬骸迨瓿稍挋?,今朝死去見閻王?!保ㄐ缂姴?頁)
③宗教類
【和尚】(晉書·佛圖澄傳)“法常與法佐對車夜談,言及和尚,比旦佐入見澄,澄已知之,于是國人每相語曰:‘莫起惡心,和尚知爾?!保ò矗┐硕忠娬分家?,《魏書·釋老志》浮圖澄為石勒所宗信,號為大和尚,又始見此。翻譯名義,和尚外國名,漢言知有罪知無罪也。(卯集口部29頁)
【道士】(胡三省通鑒注)“道家雖宗老子,而西漢以來,未嘗以道土[應(yīng)為士]自名,至東漢始有張道陵、于吉等,是道教與佛教皆起于東漢時?!保ㄚw與時賓退錄)“《黃帝內(nèi)傳》雖有道士行禮之文,但謂有道之士,非今之道士也。”(按)《春秋演繁露》云:“古之道士,有言,將欲無陵固守一德,蓋亦有道之士。”(戌集辵部59頁)
[1]司馬平.國學(xué)大師胡樸安論太極拳[J].精武,2007,(12):8.
[2][3][4][5]胡樸安.〈俗語典〉序[Z].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3.
[6]袁耀輝.〈通俗常言疏證〉民俗語匯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09.
[7]汪亮.試論〈通俗編〉的特點及其影響[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6,(3):60.
[8]華芳芳.〈恒言錄〉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07.
[9]溫端政,周薦.二十世紀(jì)的漢語俗語研究[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0.1..
[10]曲彥斌.民俗語言學(xué)(增訂版)[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71.
[11]曲彥斌.論“民俗語匯”—人類最基本的口頭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J].中國社會語言學(xué),2004,(1):37.
[12]吳錦.〈吳下諺聯(lián)〉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07.23.
【責(zé)任編輯:李 陽】
H034
A
1673-7725(2011)02-0138-06
2011-01-21
傅瑜琴(1985-)女,江西吉安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俗語言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