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東北石油大學秦皇島分校體育部,河北秦皇島066004)
青少年體能下降的原因及對策探析
李旭
(東北石油大學秦皇島分校體育部,河北秦皇島066004)
運用文獻分析和調(diào)查訪問等方法,分析我國青少年20多年來體能素質(zhì)下降的深層原因,探討遏制青少年體能下滑的對策.
體能下降;原因;對策
黨的十六大曾提出“切實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zhì)”的要求,中央2007年7號文件頒布后,陽光體育運動受到高度重視,學校體育工作被寄予極大的希望,然而由于“全社會支持青少年體育工作的合力”沒有形成,學生體能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體能下降的同時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和意志也在弱化,這種狀況令人憂慮.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少年強則國家強,青少年的身體素質(zhì)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當前遏制青少年體能連續(xù)下降的趨勢是十分緊迫的任務,因此探究青少年體能下降的原因,尋求對策,并付諸實踐是每位體育工作者的責任.
(1)教育方針得不到落實.我國的教育方針是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遺憾的是我國的基礎教育中重智輕體,“德育首位,健康第一”幾乎成為宣傳的口號,在應試教育盛行的今天,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德育和體育就成為軟目標.應試的壓力,沉重的課業(yè)負擔,學生只能苦干困學,很難有余暇時間安排體育鍛煉,素質(zhì)教育在“應試”教育面前更顯軟弱無力.
學校的體育課設置,偏重于技術教學和量化的評價標準,忽視了學生的體質(zhì)差異,教學內(nèi)容狹窄,可供選擇的項目偏少,課程結構呆板,使學生缺乏興趣,部分青少年體育意識淡漠,缺乏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加劇了學生的惰性,更顯運動不足.
在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學生選擇運動項目中出現(xiàn)偏差,選擇耐力、力量、對抗、冒險的體育項目人數(shù)減少,選擇娛樂、靈巧、小球類項目人數(shù)增加,參加體育鍛煉和選擇運動項目時避“重”就“輕”,如田徑體操這類鍛煉價值很高的運動項目,已從很多學校的選課項目中出局,降低了體育健身育人效果.
(2)國家重競技體育,輕學校體育,體育資源配置失衡.其表現(xiàn)在對學校體育和大眾體育的投入嚴重不足,學校的體育場館、設施器材不能滿足學生需要.在推進城市化和城市建設中,雖高樓林立,但是沒有孩子們可進行體育活動的場所,使學校、社區(qū)、家庭青少年體育網(wǎng)絡處于隔裂狀態(tài),制約了青少年體育活動參與熱情.
體育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在配置上也處于失衡的狀態(tài),東部與西部、城市與農(nóng)村、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在體育資源的配置上均存在較大的差距,特別是農(nóng)村學校缺乏專職體育教師和基本硬件條件,影響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的正常開展,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體育意識的形成十分不利.
(3)家庭不當?shù)慕甜B(yǎng)方式和兒童的行為方式使兒童缺乏身體活動.近30年來中國獨生子女家庭的普及,改變了現(xiàn)代家庭結構.研究表明現(xiàn)代中國家庭結構的改變,也引起了教養(yǎng)方式的改變,突出表現(xiàn)為對孩子的溺愛、嬌生慣養(yǎng)等不當?shù)慕甜B(yǎng)方式,極大的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最有害的影響:一是無節(jié)制的滿足兒童食物攝取的需求,二是對兒童的過度保護,出于安全考慮,兒童被限制在家庭內(nèi)活動,戶外活動得不到鼓勵,以致兒童缺乏必要的身體活動,造成嚴重的運動缺乏.
“行為調(diào)查”也表明:學生自我運動時間明顯減少,睡眠明顯不足,學生的課余時間多用于完成作業(yè),玩電子游戲、上網(wǎng)、看電視,很少用于體育鍛煉.
很多父母為了不使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過早地讓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加劇了少兒的運動缺乏.更導致少兒所攝取的過量食物被身體以脂肪的形式儲存下來,使超重和肥胖的少兒越來越多,嚴重影響少兒的體質(zhì)健康.
(4)“智育第一”思想根深蒂固.當前“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些傳統(tǒng)觀念正成為主流思想,廣大青少年投身到知識改變命運的洪流之中,把考上好中學、好大學作為最終目標.多元人才培養(yǎng)機制沒有完善,高考沒有分流的渠道,形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青少年在應試的壓力下,背負沉重的課業(yè)負擔,對體育的認識和行為上出現(xiàn)巨大反差.說起來重要,忙起來不要.家長不讓孩子玩,學校不重視孩子玩,體育公益設施匱乏學生無處去玩,家庭“望子成龍”、學校應試教育、一考定終身,已形成堅固的體系,這種成才的路徑,是以犧牲青少年的健康為代價,加之青少年不良行為方式和家庭不當教養(yǎng)方式,在侵蝕著青少年的健康,所以我國青少年20多年來體能持續(xù)下降成為必然.
2.1 轉變觀念,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各級行政部門和各級學校,要從重智輕體的傳統(tǒng)觀念中解放出來,充分認識青少年體能素質(zhì)全面下降的嚴重性,真正把學校體育工作列入重要的議程,認真貫徹學校體育工作的方針、政策、法規(guī)、條例,樹立起“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和體育場地器材建設,建立學校體育工作領導責任制和各級人員的目標責任制,實行獎懲制度,加大對學校體育的督導力度.體育工作開展的好壞,領導是關鍵,我們希望各級學校領導成為開明的教育家,使學生德、智、體諸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
2.2 抓好學校體育,增強學生體質(zhì)
增強學生體質(zhì),促進學生健康是國家對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學校體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抓好學校體育工作是改善學生體質(zhì)狀況的主要途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應把體育列入高考的內(nèi)容,體育測試的項目請專家論證,選擇鍛煉價值大,簡便易測的項目,以區(qū)縣為單位,對高三的學生進行統(tǒng)測.教育行政部門作為監(jiān)考,主考人員進行縣區(qū)調(diào)換以減少舞弊.體育在高考的權重上及總分的比重上開始可以小一些.這樣做可以給社會一個引領和導向作用,引起各學校對體育工作的重視,督促青少年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zhì).
(2)充分發(fā)揮各級群眾組織的作用,(如體協(xié)研究會)在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督促各級學校落實“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指導學校教學和群眾體育工作的開展.
(3)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大學校體育經(jīng)費的投入,不斷改善學校體育的硬件條件,特別是農(nóng)村中小學的體育經(jīng)費的投入,保證體育課和課外活動的體育場地、器材、設備的基本需求.
(4)學校的領導要端正教育思想,不要把體育與智育對立起來,真正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目前有的學校害怕傷害事故而限制學生的體育活動,其實任何體育運動都有一定的危險性,體育運動自身與趣、美、險、難是共存的,同時也是育體、育人要素,我們要避免惡性事故.只要我們精心組織,科學鍛煉,做好安全防護,大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我們也可以借助“意外傷害保險”減輕學校的負擔.
(5)學校要開拓和挖掘體育資源,加強校本課程建設,移植民族體育項目和傳統(tǒng)優(yōu)秀項目.有條件的學校可建設快樂體育營地,開展趣味體育或建設訓練營地,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改變學校體育課單調(diào)、呆板的狀況.恢復中小學春假郊游活動,學校的體育場地在寒暑假、公休假日免費向學生開放.教育行政部門給學校一定的補償.
(6)體育課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保證體育課時十分必要.建議小學每周五節(jié)(5學時)體育課;中學每周四節(jié)(4學時)體育課;大學一二年級開設體育必修課外,三四年級開設選修課.體育課時的增加,強化了體育教育的力度,對促進學生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十分必要.此外還要抓好中小學的大課間活動,課外活動時間列入課表,使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體育教師要加強組織領導,真正使學生活動起來,不要流于形式.
(7)堅持開展“國家體育健康鍛煉標準”,使“標準”真正成為促進學生自覺鍛煉的重要手段.并提高“標準”在體育成績中的比重,構建學校人人參與鍛煉的良好風氣.
2.3 重視學校體育中的社會需求
學生的身心健康是個體的需要,更是社會的需求,學校體育應規(guī)范學校和學生個體的體育行為,保證學生的體育規(guī)格和人才培養(yǎng)的質(zhì)量.學生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他(她)們更注重現(xiàn)實情感和興趣,自發(fā)因素較大,體育鍛煉的目標淡化,體育意識薄弱,因此學校體育在倡導自主性和開放性學習的同時,還需要制度和紀律的約束.清華大學曾推行的“強制體育”使眾多清華學子受益終生,當前仍有借鑒價值.
2.4 強化學校體育對學生意志品質(zhì)的磨礪
針對當前學生體能下降,德育的滲透力削弱,意志品質(zhì)弱化的現(xiàn)實,我們必須強化學校體育對學生個性心理和意志品質(zhì)的教育功能.
世界上很多國家把學校體育作為塑造個性,形成國民品質(zhì)的重要手段.如法國中學為磨練孩子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頑強的精神,專門設計障礙、水池、荊棘、地洞、壕溝等行進路線安排學生鍛煉.在日本的許多學校,專門對學生進行戰(zhàn)勝饑餓、寒冷、炎熱、疲勞等生存的訓練,各國的這些措施值得借鑒和推廣.
我國也應通過立法和修訂教學大綱,將磨礪訓練納入教學計劃.學??蓪W生意志品質(zhì)培育有價值的運動項目列為必修內(nèi)容,各城市和有條件的高校,可建設專門的磨礪訓練營地.此外,在當前對學校開展的軍訓活動中,除隊列訓練外,可進行射擊、拉練、野外生存等訓練,使軍訓成為磨礪學生意志品質(zhì)的有效載體.
2.5 實施干預手段,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從幼兒開始,推行科學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消除對兒童的過度保護,保證少兒有足夠的運動刺激,讓少兒到運動場、陽光下、大自然中去鍛煉身體,為少兒正常發(fā)育奠定基礎.
(2)加強青少年的營養(yǎng)教育,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指導家長為學生提供合理膳食是促進學生體質(zhì)健康重要途徑.
(3)組織健康的休閑活動,家長和學校要積極引導和組織青少年從事積極健康的休閑活動,如郊游、爬山、步行、騎車、登樓梯等.鼓勵青少年持之以恒地進行身體鍛煉,促進學生體質(zhì)健康.
(4)減輕學習負擔,保證充足睡眠.“應試”壓力沉重,使課業(yè)負擔過重,造成睡眠不足,無疑將危害學生健康,要保證中小學生每天9小時和高中生8小時睡眠的國家規(guī)定,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學校,要充分認識學生體能素質(zhì)下降的嚴重性,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轉變觀念、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積極改善學生參加鍛煉的條件,采取針對性強、力度大的措施,保證學生經(jīng)常鍛煉的時間和質(zhì)量,積極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真正變被動體育為主動體育,努力構建人人自覺參與體育鍛煉的氛圍.社會家庭實施多種干預手段,消除對兒童的過度保護、提供合理膳食、切實減輕學生負擔,保證充足睡眠,形成全社會支持青少年體育工作的合力,真正遏制青少年體能下滑的趨勢,使我國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
[1]王素平.關于青少年體能素質(zhì)和肺活量15年下降思考[J].浙江體育,2001(6).
[2]李晉裕.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學生體能[J].中國學校體育,2002(2).
[3]吳鍵.增強學生體質(zhì)功夫更在學校體育之外[J].中國學校體育,2010(9).
(責任編輯:王前)
G80
A
1008-7974(2011)04-0063-03
2010-09-18
李旭(1976-),男,河北秦皇島人,在讀碩士,東北石油大學秦皇島分校體育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