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軍
初中生物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王華軍
在講授“生命的起源”一節(jié)時,筆者先口授教材,然后放映生命起源動畫片,語言與電教媒體被分成兩塊。在電教媒體中傳授的知識,學生已通過教師的語言初步掌握,電教媒體在這里只起對教師的語言證實和具體化的作用。后來筆者利用語言指導學生觀看動畫,充當解說員、導游員的角色。在這種方式中,電教媒體中介紹的、傳授的知識,是學生自己從觀察中獲得的,而教師的語言起到的是強調、提示、點撥、點題的作用,是一言兩語,但因是在關鍵處說出,無異于畫龍點睛,給學生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而且,這種結合方式還能達到師與生、教與學“雙邊”互動的目的。
電教媒體的運用一定要適度,若以為大量引進電教手段就會產生好的教學效果,那就是大錯特錯。筆者的原則是:畫龍點睛,適時推出,難處使用,局部強調,最后爭取收到教學的整體效果。比如進行“消化系統(tǒng)”時有一現(xiàn)成的視頻材料,原片放映時間約20分鐘,約占半節(jié)課的時間,而其中一些畫面和解說詞并不適用,屬于枝枝蔓蔓的部分。如果20分鐘片子全部放映,一是未突出重點,二是多余部分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鑒于此種情況,筆者把原片子作了重新剪輯,自行設計成只有7分鐘的片段片,并去掉原片解說,由筆者伴講。經過這樣的精心設計、制作,雖然放映時間短了,但起到的作用卻是非常大的。實踐表明,電教媒體使用得當和適度,是確保電化教學產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環(huán)。
生物學科的教學強調實驗能力和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而多媒體技術可以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抽象為直觀,并且能夠拓寬課本知識體系,拓寬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拓寬課堂學習的內涵和外延。因此,多媒體技術在中學生物學科的教學中越來越展現(xiàn)出無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
1)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多媒體。中學生正處在求知欲強,接受新鮮事物快的年齡段,多媒體具有的聲、光、電的綜合刺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注意。但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中學生的大腦皮層長時間處于高度興奮狀態(tài),容易使身心疲倦;經常性地使用電腦,也容易使學生視力下降。因而,多媒體在生物課堂的使用,要注意兩點: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艷、亂;二是一定要適時適度,切忌頻繁濫用,否則其結果必然事與愿違。
2)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多媒體。多媒體的設計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在傳統(tǒng)教學中不能或難以解決的問題,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課都能運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作為教學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作用與效益,其展示的知識內容必須與教材相適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
3)根據實驗性質選擇多媒體。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實驗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可以用實驗展示的現(xiàn)象或實驗本身一般是不適宜選用多媒體來替代的。即使要使用,也應該結合實驗本身。
4)根據課型選擇多媒體。以上幾個原則主要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復習課則可選擇多媒體來擴大容量,濃縮教學內容,建立系統(tǒng)的科學認知體系,強化重、難點。
1)選擇主題。確定一個鮮明的可以用多媒體來表現(xiàn)的主題,能夠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是其他教學手段所不能解決的或不可能達到此效果。
2)情境創(chuàng)設。創(chuàng)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如“環(huán)境保護”中,模擬出酸雨的現(xiàn)象及其危害,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3)信息資源設計。確定教學所需信息資源的種類和每種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4)自主學習設計。課堂上在明確目的之后,給學生20~30分鐘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問題的設置使每個學生有自己的任務,學生可以隨意進入任何一種環(huán)境下進行學習,可以針對任何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觀點。
5)協(xié)作學習環(huán)境設計。在個人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協(xié)商,以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
運用多媒體教學注重考察教學效果,效果不佳就要及時調整??疾鞓藴剩菏遣皇菍M織教學起著輔助作用;是不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不是突出了教學難點與重點;是不是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
在課堂上學生對教學信息的接受主要通過兩種渠道:一是語言聽覺器官,二是語言視覺器官。課堂教學時只有保證這兩條渠道的暢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單靠一種聽覺或視覺渠道,勢必影響和削弱這種效果。只有各種媒體的使用才可增加課堂內容的生動性、形象性和準確性,也就突出整個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特別是做一些學生實驗或演示實驗時,往往有的實驗“做”而不“靈”,也有的“靈”而不“顯”。這就需要合理配置電教媒體,發(fā)揮其優(yōu)勢,以彌補實驗的不足。
(作者單位:山東省壽光市營里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