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莉
閱讀是中考測試的重要內容之一,分值達50分,可稱半壁江山,可是學生往往在這塊上把握不好,導致失分過多,影響中考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閱讀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樣引導學生閱讀呢?我認為閱讀教學應注重文本學習。
然而,新課程標準則要求打破束縛學生手腳的做法,讓學生主動學習,給學生最大的發(fā)展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于是我們的課堂就成了老師們玩花樣的溫床。一堂課上有唱的、跳的、讀的、寫的五花八門,熱鬧喧天。但是不管你如何的“標新立異”,若不注重文本內容的建設,即使表面熱鬧非凡的課堂,其實也相當?shù)氖挆l、空虛。
記得有一位老師在上茅盾的《白楊禮贊》的時候,先用10鐘閱讀,再用10分鐘歸納內容,5分鐘討論主題,這樣25分鐘后就是拓展閱讀,拓展到贊美頑強精神的詩歌、散文、小說,還有電影、電視、歌曲等,這樣教學的內容就逃逸了,教學的效果也沒有得到很好地實現(xiàn)。
走進文本,細讀細品,深入發(fā)掘其精髓,讀出“我”的感受來,這永遠是閱讀教學的根本所在,也是任何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的基礎。像《白楊禮贊》這樣文質兼美的文章,如果把它上成鑒賞課,讓學生徜徉在語言美、結構美和象征美中,并把它作為一個例子,構建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讀寫能力,那就好了。
課堂教學的一切努力都是以學生學習的效果為中心的,語言、語言的表達、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又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之一,而這些都是必須從文本中踏實學來的。那么注重文本教學該從哪些方面下功夫呢?
主題是原有作品的靈魂,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準確把握它,學生在閱讀時產生的新發(fā)現(xiàn)、新見解應建立在對作品主題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對作品主題的理解是否正確,不但是檢驗一個人閱讀水平高低的標志,而且會直接影響學生閱讀后的創(chuàng)新。
離開語言再好的思想內容將不復存在。因為我們的語文就是我們民族的語言,我們的語文呼喚的是“教學”,我們的語文教學應成為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訓練思維,傳承文化的場所,而不是各種知識、信息的集散地。領悟語言之妙,首先要懂得具體的語言所表達的、概括的、揭示的到底是什么。
比如,我在上《白楊禮贊》一文時,我要學生首先閱讀全文,并畫出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然后引導學生賞析。學生閱讀后從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作者用“無邊無垠”寫高原之大,用“坦蕩如砥”寫高原之平,用“黃綠錯綜”寫高原之色,非常準確、貼切。又用“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這一比喻,形象而生動地寫出了黃土高原的平坦、廣闊、雄壯、偉大。第七自然段中先用“好女子”與“偉丈夫”對比,突出了白楊樹的鮮明特征。再用四個反問句構成的排比句,層層深入、酣暢淋漓地揭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梢娢恼挛馁|兼美,作者別具匠心,學生心領神會。
文本教學應該有一些科學的藝術思路,如果教師在把握文本思路的前提下巧取切入口,引導學生研讀文本,就便于學生把握文本,把握教學的內容。完全不顧文章的思路來引導學生閱讀,或只是抽出幾個問題來問一問,到后來難免支離破碎。同時,在按文本思路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突出重點,詳略得宜。比如上《白楊禮贊》一文,教師就可以抓住景美、形美、神美、象征美的思路來教學,這樣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就更清楚更透徹。當然,文本不同,教學思路也不盡相同。但無論怎樣安排,都應該做到線索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聯(lián)系緊密,既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文本,切實把握文本的內在聯(lián)系,同時還要深入鉆研整個單元,切實把握單元內各篇課文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才能巧妙設計教學安排,達到教學的目的。
人物的性格決定人物的命運,創(chuàng)造性閱讀一定要準確完整地掌握人物的性格,只有這樣,以人物為基礎的創(chuàng)新才不會扭曲人物的性格和背離性格發(fā)展的邏輯。
環(huán)境又影響著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特定的環(huán)境給生活在其中的人物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閱讀作品應當做到“知人論世”,引導學生把自己設身處地地作品中的環(huán)境中去體會、感悟、思考、發(fā)現(xiàn),這樣才能深刻地理解文本內容,實現(xiàn)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