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正中
7月13日,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了2011年上半年的經濟運行情況。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雖然取得了增長9.6%的好成績。但是6月份的CPI和PPI分別達到6.4%和7.7%,又創(chuàng)新高,在上半年央行連續(xù)提高準備金率和利率以抑制通脹、PMI不斷下行的情況下,大家普遍認為近期中國經濟出現較大波動、甚至硬著陸的風險大大降低,中國經濟如何緩解經濟過熱傾向、實現軟著陸,使宏觀經濟向著持續(xù)穩(wěn)健方向發(fā)展,切換發(fā)展動力必不可少。
一般來說,當經濟增長速度過快,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時,國家就要利用緊縮性政策來抑制通脹,但是這時候社會總需求會下降從而經濟速度增長變緩或者出現負增長。如果政策過緊,就會出現大規(guī)模的通貨緊縮,導致失業(yè)增加,經濟速度下滑過快,造成經濟硬著陸。如果實行的緊縮政策,使得過快增長的經濟速度平穩(wěn)的下降到一個合適的比例,而沒有出現大規(guī)模的通縮和失業(yè),那就是期望的經濟軟著陸。目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主動調控的結果,而且保持9%以上的增速不可能出現所謂硬著陸,但通脹壓力會非常大?!坝仓憽眳^(qū)別于其他類型危機最明顯的地方是,它是由人有意識的活動引起,而不是市場自發(fā)形成的。調控的意愿固然很好,可是政策實施本身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問題。比如政策“時滯”,政策效果難以及時監(jiān)測。如果因為效果還未顯現、或者通脹的翹尾因素導致誤判,就很容易過度緊縮,甚至給陷入困境的宏觀經濟落井下石。又比如政策的“示范效應”,持續(xù)的緊縮政策很容易讓市場形成緊縮預期,并據此調整自己的行為。在政府緊縮政策的影響下,一部分市場主體可能突然轉變自己的既有策略,使緊縮政策的效果突然加劇,以至于經濟超調,出現問題。
就中國今年的情況來看,去年以來物價的快速上漲有很多原因,除了不少農產品受到天災影響供應不足,主要是近兩年來信貸和外匯儲備過快增長導致了巨額貨幣超發(fā)、人民幣購買力貶值造成的。此外,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價格的快速上漲也在為通脹推波助瀾。這一點和1997年的情況極為不同。那個時候中國政府的調控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并不會受到國際環(huán)境的過分影響,而且中國經濟的貨幣化水平才剛剛突破100%,外匯儲備也僅有1300多億美元,尚有相當充裕的政策空間。因此,要避免今年經濟出現較大起落,必須重視與政策相關的其他因素的影響。
經濟風險從來都不是單獨出現的,它們總是在特定的條件下聚集在一起,最終破壞宏觀經濟的穩(wěn)定運行。在美國依然堅持極度寬松政策的情況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還將在一定時期內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這樣,輸入性通脹的形勢不會有太大改觀。這意味著,下半年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有可能需要進一步緊縮。而進一步的緊縮,以及它帶來的緊縮預期,依然存在引發(fā)“硬著陸”鏈式反應的可能性。
地方債務、民間債務和外匯機制造成的風險巨大,6月27日,審計署公布了《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公告》。公告顯示,到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達到10.7萬億,其中負有償還責任的達6.7萬億;銀行貸款達到8.4萬億,占全部債務余額的79.01%。這些債務中部分存在交叉擔保、超出財政能力的情況。因此,進一步的政策緊縮顯然會增加這些地方債務的還款成本,導致銀行呆壞賬的增加,從而給經濟造成巨大風險。在審計署公布上述結果之后,我國的城投債市場上就因為云南省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突然重組而陷入一場恐慌,相關的幾只城投債變得有價無市、無人問津。這似乎就是緊縮政策引發(fā)債務危機的一個縮影。有統(tǒng)計顯示,中國地方債的償還高峰將在2012、2013年到來,這個風險顯然不能忽視。
緊縮可能引發(fā)民間借貸的債務危機,中國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地區(qū)存在的包括地下錢莊、高利貸在內的民間融資體系,將許多有錢的私人投資者聯系在一起,他們中的許多人既是放貸者,也是借貸人,一層一層相互聯系,為當地的中小企業(yè)提供融資。并且他們一直游離于政府的監(jiān)管之外。今年以來,由于貨幣政策收緊,南方出口產業(yè)中心普遍出現了“錢荒”,不少地方民間借貸的利率一路走高,甚至達到一年40%以上這樣令人咋舌的高度。這樣高的利率給金融體系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另外,從去年以來,各種各樣的融資擔保公司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以各種名義向普通投資者募集資金,再貸款給需要的人。這樣的貸款年利率一般會在15%左右,是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三倍左右。這部分貨幣供給是在央行的控制范圍之外,它一方面給宏觀調控政策帶來不確定性,一方面又在貨幣供給層面帶來了很大的不穩(wěn)定性。當債務關系擴張時,民間借貸可能以比正規(guī)金融機構更快的速度創(chuàng)造貨幣;當遇到沖擊時,它也可能以同樣快的速度進行債務緊縮。據預測,未觀測信貸的總量可能已經上升到7~8萬億的水平。如果考慮到這些貨幣參與其他經濟活動可能衍生出來的貨幣供給,實際帶來的貨幣供應增量可能更大。鑒于目前大量的民間借貸成為了南方諸多加工制造企業(yè)的重要融資來源,出現債務緊縮的結果可能是破壞性的。
外匯機制性風險依然游離于宏觀調控。十幾年來,中國大部分時候處于資本項目和經常項目雙順差的狀態(tài)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作為全球最大的發(fā)展中經濟體,國際資本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多持樂觀態(tài)度。雙順差的國際收支結構,又增加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因此,大量投機資本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進入資本市場以期獲得中國經濟增長和匯率升值的雙重紅利,關鍵問題在于,目前進入中國的“熱錢”規(guī)模到底有多大?2月份,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外發(fā)布《2010中國跨境資金流動監(jiān)測報告》,指出2010年熱錢流入的數目約355億美元,而10年間流入中國的熱錢總額約為2890億美元。無論這個數字是否正確,“熱錢”存在的本身表明,我國的外匯機制存在著巨大制度性風險。
當前,中國和世界經濟形勢都處在一個敏感時期。美國和歐洲還深陷在后危機時代的泥淖中,給中國維持經濟增長的努力帶來了相當大的外部風險,中國需致力于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yè)結構,為持續(xù)發(fā)展積累能量。就是要將降低通脹水平、保持經濟活力、促進就業(yè)和繼續(xù)擴大內需合并考慮,實現經濟的軟著陸。
此次危機的沖擊昭示著技術、技能、創(chuàng)意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新的三大驅動力。美國經濟學家索洛引入“技術進步”維度對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進行了修正,主張在資本積累不可能再增加條件下,投資增長維持不變,通過技術進步,可以大大提高資本和勞動的全要素生產率(TFP),經濟仍然可以保持快速增長。當資本與勞動投入進入增長拐點的時候,依靠技術進步才是保持長期經濟增長的源泉。目前,我國投資、消費、出口-經濟增長三駕馬車出現同步減速趨勢。依靠這三駕馬車短期實現經濟增長的邊際收益空間越來越小。在未來中國經濟長期增長中,技術進步將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科技不僅是人類現代化的發(fā)動機,也是應對經濟危機的根本手段,歷史上1857年和1929年兩次大的世界經濟危機之后,分別爆發(fā)了電氣革命和電子革命兩次技術革命高潮,這次金融危機也將會帶來加速科技進步、引領經濟增長的契機。
技能通過提高人力資本積累、促進勞動力熟練掌握技術,形成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的雙重動力機制。人力資本理論提出者、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在索洛技術進步論基礎上,提出雖然技術進步能促進經濟增長,但是技術進步本身源于人力資本的積累,即勞動者知識積累、技能提高與身體健康,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不同正在于“人力資本的邊際報酬是遞增的”,因此政府應該多投資于全社會教育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技能是耦合技術使用與人力資本的節(jié)點,經濟長期增長需要提高社會整體技能水平,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
創(chuàng)意通過引領、刺激以及膨脹消費,驅動經濟快速增長。創(chuàng)意產業(yè),又稱創(chuàng)意工業(yè)、創(chuàng)造性產業(yè)、創(chuàng)意經濟,是“源于個人創(chuàng)造力與技能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創(chuàng)造財富并增加就業(yè)潛力的產業(yè)”。創(chuàng)意產業(yè)“消費者為王”的發(fā)展思維模式,對于驅動經濟增長的機制在于,從創(chuàng)意產品導向到消費導向通過產品的創(chuàng)意激發(fā)消費者的購買潛力,引導消費、刺激和膨脹消費,或者形成新的消費市場,形成擴大內需的“發(fā)動機”。人口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發(fā)展背景下,創(chuàng)意產業(yè)引領、刺激以及膨脹消費擁有巨大的潛力和空間。
未來中國經濟長期增長中,技術進步將發(fā)揮引領作用;技能通過提高人力資本積累、促進勞動力熟練掌握技術,形成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的主動力;創(chuàng)意通過引領、刺激以及膨脹消費,驅動經濟快速增長,克服“中等收入陷阱”,順利實現經濟社會戰(zhàn)略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