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 晉
進入2011年以來,世界經濟總體上保持了復蘇態(tài)勢,但面臨諸多復雜因素。中東北非局勢動蕩不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發(fā)新興經濟體通脹壓力增大,日本地震和海嘯導致日本經濟陷入負增長。近一段時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美國經濟放緩明顯,都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本文將對下半年世界經濟走勢做出分析和展望。
預計下半年世界經濟將保持復蘇勢頭,但復蘇力度有所減弱,復蘇態(tài)勢仍不均衡。
主要發(fā)達經濟體中,美國增長放緩十分明顯,一季度GDP增長率僅為1.8%,二季度仍沒有明顯起色。美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是房地產市場的低迷與就業(yè)增長緩慢。房地產價格和成交量依然在低位徘徊,不僅拖累了房地產投資,也使銀行的資產質量無法提升,進而不敢擴大信貸投放。由于人口不斷增長,美國每個月必須創(chuàng)造12.5萬個新增就業(yè)才能保證失業(yè)率保持不變。但由于新增就業(yè)增長緩慢,6月份美國失業(yè)率反而上升到9.2%。從2009年10月達到10.1%的頂點之后,已經過去20個月,而美國失業(yè)率下降還不到1個百分點,這在二戰(zhàn)后是絕無僅有的。充分說明此次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帶來的是一個結構性的影響,而不僅僅是一個周期性的調整。
美國下半年經濟增長的風險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高失業(yè)率可能導致居民消費能力的減弱。在此次復蘇當中,居民消費一直是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力量,消費能力的下降必然會影響到整體復蘇態(tài)勢。二是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擴張力度將會逐步收縮,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已于6月底如期結束,而美國政府和國會都在設法削減財政支出以平衡預算。此外,政府和國會關于國債上限的斗爭也會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信心帶來影響。目前唯一比較有利的因素就是油價從前期高點出現了一定幅度的回落,減輕了通脹壓力并提升了居民消費能力,這對美國下半年的增長是有利的。預計2011年美國增長率大約在2%—2.5%左右的水平,明顯低于2010年。
歐盟仍然保持緩慢增長勢頭。其中德國經濟的表現一枝獨秀,其失業(yè)率屢創(chuàng)統一以來的新低,繼續(xù)成為拉動整個歐洲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其他主要經濟體均乏善可陳,不過這也符合其正常的增長態(tài)勢。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的國家僅能勉強維持正增長,導致金融市場對其償債能力產生質疑,其債務違約風險再度上升。近一段時期,主權債務危機有從希臘、葡萄牙、愛爾蘭等邊緣國家向意大利、西班牙等大經濟體擴散的趨勢。如果意大利這樣的國家出現債務違約,其對世界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沖擊遠不是希臘這樣的小國可比。有人認為,像意大利這樣的經濟體,不是“太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而是“太大而不能救”(Too Big To Bail),因為沒有人能救的了。值得注意的是,對歐洲主權債務問題持悲觀態(tài)度的多是英美人士,而歐洲大陸的分析家則沒有那么悲觀。最近,盡管面對諸多壓力,但希臘和意大利政府先后通過緊縮性財政預算,這說明,只要政治意愿足夠,危機是可以避免的。
我們認為,歐洲主權債務問題會是一個長期困擾歐洲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復蘇的問題,但應該不會演變成類似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那樣的金融危機。美國和日本等國的債務問題也是一樣。由于其貨幣為國際流通和儲備貨幣,即使債務問題真的無法通過傳統手段來解決,主要發(fā)達國家仍然可以走債務貨幣化的路子。預計2011年歐盟增長率仍可以達到1.5%左右的水平。
年初的時候,外界曾普遍預計日本經濟2011年會有較好表現。但地震和海嘯使得受災地區(qū)的工業(yè)生產暫時停頓,核泄漏事件進一步影響了日本國內的消費和投資信心。日本經濟自2010年4季度起已經連續(xù)三個季度負增長,嚴格來說已再次陷入衰退。但隨著地震海嘯影響的逐漸消退,以及日本政府實行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維持經濟增長,預計下半年反彈力度會比較強勁,全年有可能實現正增長。日本地震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供應鏈上,特別是汽車、鋼鐵、電子等行業(yè)。例如,由于日本生產的零部件供應減少或中斷,美國和中國的部分汽車企業(yè)的生產已經受到影響。總體而言,日本地震可能會使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比原來預期的要略低一點,但不會影響到世界經濟復蘇的大趨勢。
新興經濟體將繼續(xù)保持快速增長,目前增長速度和勢頭已經回歸危機前的常態(tài)。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動了資源和能源出口國的經濟增長,這些國家獲得的外匯收入通過擴大進口和對外投資又回流到了其它新興經濟體和發(fā)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再度呈現出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前全面增長的態(tài)勢。新興經濟體投資和消費的強勁增長也成為拉動部分發(fā)達經濟體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例如新興經濟體和發(fā)展中國家對美國和日本2010年出口增長的貢獻分別達到66%和77%。近一段時期主要新興經濟體紛紛收緊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通脹壓力,經濟出現了放緩趨勢。主要新興經濟體消費物價指數繼續(xù)高位上行,意味著保持緊縮性政策的需求依然存在,這會對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帶來一定抑制作用。但新興經濟體增長的長期動力沒有發(fā)生變化,仍可以繼續(xù)保持穩(wěn)健的增長態(tài)勢。預計2011年全年新興經濟體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增長速度可以達到6%左右,比2010年有所降低,但仍顯著高于發(fā)達經濟體。
受通脹壓力上升的影響,世界各國紛紛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而美國的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已于6月底如期結束。這一輪全球流動性過剩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與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緊密相關,如果美國改變貨幣政策方向,全球流動性可能發(fā)生逆轉,甚至會引發(fā)部分資產泡沫較大、外部資金流入較多的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和金融市場動蕩。美國未來貨幣政策的走向值得關注。
我們判斷,美國在2011年底之前都會保持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量化寬松政策不會輕易啟動,但加息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目前,美國的經濟形勢比較復雜,復蘇乏力而通脹上升明顯。按照美國目前新增就業(yè)增長的速度,預計到年底之前美國的失業(yè)率仍將保持在8.5%以上,到2012年底前仍可能保持在7.5%以上,遠高于正常水平。為了維持經濟增長,美國有必要保持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已經于近日表示,如果經濟增長放緩到一定程度,美聯儲可能會再度啟動量化寬松政策。我們認為,這表現了美聯儲維持經濟復蘇的決心,但近期內實施第三輪量化寬松可能性較小。一是目前美國通脹壓力已經比一年前有明顯上升,美國的物價指數保持高位運行,6月份CPI同比增長3.4%,PPI同比增長7%,均與5月份持平。不包含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已經連續(xù)7個月上升。不過,隨著近期油價下跌,6月份CPI環(huán)比下降0.2%,是12個月來第一次,未來通脹壓力有可能適當減輕。二是美國經濟雖然放緩,但還不至于出現二次探底。因此,美聯儲短期內繼續(xù)維持零利率政策的可能性較大,不會輕易啟動新的量化寬松政策。
此外,美國實施寬松貨幣政策還有財政和匯率方面的考慮。美國國債余額為14萬億美元,利率上升25個基點就意味著利息支出將因此增加350億美元。而且,寬松貨幣政策使美元匯率疲軟,對于刺激美國出口有積極作用。貿易逆差的縮小已成為近期美國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因素。出于這兩方面的考慮,美聯儲也不會過快收緊貨幣政策。
進入2011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全面上漲,特別是油價出現了較大幅度地上漲,給各國都帶來了一定的通脹壓力。
油價的上漲由幾方面的因素構成:首先,中東和北非地區(qū)的政局不穩(wěn),給油價帶來了“風險溢價”。從美國西得克薩斯原油和英國布倫特原油的價差來看,這一“風險溢價”在15美元左右。其次,美元持續(xù)走軟帶來的“計價效應”。2010年底以來,名義美元指數貶值4%左右,使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及其他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上漲,估計對油價上漲帶來的影響大約是5美元左右。第三,世界經濟保持復蘇態(tài)勢,新興經濟體長期增長看好,為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提供需求面的支撐。2010年大部分時間油價都難以突破85美元,但隨著世界經濟復蘇力度增強,在中東局勢動蕩之前,油價就已經達到95美元。與此同時,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也持續(xù)上漲,說明需求面的因素可能是主要作用。
近一段時期,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一定幅度的調整。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包括:美元走強、通脹壓力上升導致各國收緊宏觀經濟政策、投資者獲利了結等。但我們也看到,盡管西德克薩斯原油價格下跌到95美元一桶左右的水平,但布倫特原油的價格仍然保持在115美元一桶左右的高位。對經濟運行最敏感的銅價也保持高位運行,說明此次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是一個短期調整的可能性較大。
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有利于緩解各國當前的物價上漲壓力。即使下半年大宗商品價格保持高位運行,但由于去年下半年基數高,其對物價上漲的影響也會大大縮小。這可能為各國未來逐步放松緊縮性政策預留了空間。但從中長期來看,發(fā)達國家保持相對寬松貨幣政策、美元弱勢調整、新興經濟體繼續(xù)快速增長等因素沒有發(fā)生變化,大宗商品價格經過一定幅度調整后將會重拾升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