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馳 辛曉玲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總院 450000
淺談我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張馳 辛曉玲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總院 450000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工程建設項目越來越多,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huán)境的影響日益加劇,加之極端氣候的頻發(fā),引發(fā)地質災害的可能性逐漸增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作為工程建設與規(guī)劃的一項重要前期工作,成為工程建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給許多國家與人民造成巨大的損失,為減輕或避免此類損失,必須對各構筑物、尤其是重要建筑物及其周邊地質環(huán)境進行合理的評價,對各種可能威脅場地安全的災害進行科學評價,并制定相應的處理措施。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存在的問題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地質作用(自然的、人為的或綜合的)使地質環(huán)境產生突發(fā)的或漸進的破壞,并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的現象和事件。如地震、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目前,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和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特別是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加劇,使地質環(huán)境不斷發(fā)生劇烈變化,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發(fā)生,已成為影響和制約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1.1 地質災害評估技術要求急待完善:技術標準不一;一些規(guī)定較寬泛,可操作性不強
筆者所遇到的評估報告中、網絡上還有其他的技術標準、規(guī)范,如《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guī)范》(DZ×××-2007)、《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guī)程》、《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DZ0245-2004)等,這些規(guī)程、規(guī)范的內容大體一致,但也存在一定差別,諸多的規(guī)范、規(guī)定給評估技術標準帶來了混亂。目前的技術要求尚顯粗糟,可操作性較差,尚需進一步完善,使其更加人性化、數字化。
1.2 地質災害危險區(qū)劃分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基礎依據
人員和財產損失的估計主要依賴于危險區(qū)的劃分。地質災害危險區(qū)劃分實際上是對地質災害體運動空間的預測,這是目前難度最大,也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最重要的技術關鍵。根據專業(yè)知識和工作經驗可以預測到的地質災害的規(guī)模、分布、危害程度應在評估報告中反映明白。如工程中的削坡不合理,有可能會造成邊坡失穩(wěn),挖方棄渣亦可能造成邊坡失穩(wěn)。前者靠專業(yè)可以預測到的問題屬于地質災害評估論述范圍,后者若因棄置位置不當造成的地質災害不屬地質災害評估論述范圍。
1.3 地質環(huán)境動態(tài)變化可能直接導致地質災害評估結果失真
由于地質環(huán)境的改變而導致原來可能發(fā)生的地質災害逐步減弱,但也會因此而導致新的地質災害。如在公路施工中,設計人員常采用削坡減荷來增加邊坡的穩(wěn)定系數。但若由于棄土不當,也會引起泥石流和新的滑坡。這些是地質災害評估人員在地質災害預測中很難考慮到的。這就要求地質災害的評估人員具有良好的素質和責任心,能在評估階段盡量全面搜集和分析設計資料,包括施工輔助設施的設計、材料的堆放以及棄土棄渣的排放地點。
1.4 野外調查工作精度不足
目前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中野外調查工作普遍存在調查精度不足,記錄資料缺漏,嚴重影響了評估工作和成果報告的質量。部分報告所顯示的工作量與工作時間、記錄卡片等內容矛盾重重,一般均是用數碼相機在現場照幾張照片就當做野外調查的全部成果了。
1.5 地質災害成果應用較局限
由于地質災害評估往往針對的是具體工程建設本身,所得出的結論很難現普遍性的規(guī)律,因此使得成果本身具有不可移植性。在相似工程或相似地質環(huán)境的地質災害評估過程中,應綜合分析、研究,確定本次評估中是否具備前工程中地質災害發(fā)生的條件及其危害程度。
2.1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指導思想:堅持“預防為主,標本兼治”的方針,圍繞以人為本,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因害設防,突出重點,綜合治理,不留后患。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并舉,災害治理與環(huán)境保護同步,注重實際,務求實效,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2 地質環(huán)境條件復雜程度劃分在全國各個地區(qū)有不同的劃分標準。筆者認為應從工程現狀地質災害發(fā)育程度、地形與地貌、地質構造、結構面及其組合對斜(邊)坡穩(wěn)定性的影響、巖體結構類型、巖性特征、水文及水文地質條件、地震動峰加速度、臨空外傾斜結構面對斜(外)坡穩(wěn)定性的影響、不良地質現象占評估區(qū)的面積、破壞地質環(huán)境的人類活動等11個方面對地質環(huán)境條件復雜程度按復雜、中等復雜及簡單進行劃分,初步建立不同地勢條件下的地質環(huán)境復雜程度分類鑒別特征,力圖較全面合理地反映地質環(huán)境與地質災害的成因關系。當然,這種分類是相對性的,實際操作中必須結合工程實際情況作具體分析確定指標。
2.3 工程建設項目的前期論證和方案比較工作中要切實體現出防治地質災害的技術內涵,就必須要有操作性強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論和具體防治措施的技術支撐,對于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現有經濟技術條件難以達到防治要求的場地,從“防”的角度,應態(tài)度明確,堅決提出“躲避”、“另選場地”和“局部改選”的建議,不應遷就局部和地方利益,鑄成潛伏重大災害隱患工程的大錯。提出建議與措施的原則是:能避讓則避讓;能預防則事前預防;實在不行,則采取技術上可行、工程上可靠、經濟上合理的治理方案對地質災害進行必要的治理,確保工程的安全運營。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是一項起點高、技術創(chuàng)新性強、難度大和操作性強的新型技術工作,具體操作技術還有待較長時間實踐過程中總結完善和細化。
[1]金德山.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4年04期
[2]秦海燕.對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銅業(yè)工程, 2008年04期
[3]程孝華,丁恒,王建順,張斌.淺析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現代商業(yè),2009年04期
[4]黃雅虹,呂悅軍,張世民.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相關技術問題評述[J].震災防御技術.2007年01期
10.3969/j.issn.1001-8972.2011.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