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白茹 趙翠竹
(昌平區(qū)醫(yī)院內(nèi)科 北京 102200)
胺碘酮是第Ⅲ類抗心律失常藥,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多種嚴重的心律失常:胺碘酮的藥物作用強大,但副作用也較大,若使用或護理不當,可致嚴重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停搏、低血壓、靜脈炎等副作用。我科使用胺碘酮外周靜脈推注或靜脈滴注后致靜脈炎35例,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后均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就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2008年3 月1 日至2010年8月患者35例,均為靜脈推注或靜脈滴注胺碘酮引起的靜脈炎,男22例,女13例,年齡26~94歲,其中Ⅰ級24例,Ⅱ級7例。Ⅲ級4例。
采用美國靜脈輸液護理會靜脈炎程度判斷標準:Ⅰ級:穿刺點疼痛、紅和(或)腫,靜脈無條索改變,未觸及硬結(jié)。Ⅱ級:穿刺點疼痛,紅和(或)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jié)。Ⅲ級:穿刺點疼痛,紅和(或)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可觸及硬結(jié)。療效評判標準:(1)治愈:局部疼痛、腫脹、壓痛癥狀及條索狀物消失;(2)顯效:癥狀消失,血管仍呈條索狀;(3)無效:癥狀緩解不明顯。治愈和顯效為總有效。
引起靜脈炎的原因:患者因素9例,藥物因素9例,疾病因素7例,技術(shù)因素5例,解剖部位5例。
2.1 藥物因素
鹽酸胺碘酮pH值偏酸,對局部血管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故易造成穿刺處出血及靜脈炎的發(fā)生。
2.2 穿刺部位選擇不當
(1)選擇過于細小的靜脈,該酸性藥液對細小靜脈刺激性較大,增加了發(fā)生靜脈炎的可能性。(2)選擇的靜脈脆性較大、彈性差、有結(jié)節(jié)性瘢痕或者所選擇的靜脈在短時間內(nèi)曾反復穿刺過,易導致藥液滲出。(3)長期臥床以及存在不同程度下肢水腫的患者,易使藥液順著針孔外滲;其次下肢靜脈有瓣膜,血流緩慢,易形成靜脈炎。
2.3 穿刺技術(shù)原因
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或針頭斜面未完全刺入血管壁,導致輸注過程中藥液外滲。
2.4 沒有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
靜脈穿刺消毒面積小,皮膚消毒不徹底仍留有污垢。
2.5 使用微量泵注射時藥物濃度較高,使靜脈炎發(fā)生的危險性增加。
2.6 針頭位置固定不當
針頭中途移位、脫出或穿出血管使藥液外滲,易發(fā)生靜脈炎。
2.7 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對患者的主訴不重視,穿刺部位出現(xiàn)局部疼痛、滲出、發(fā)紅等未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
2.8 患者因素
(1)重癥患者、休克、嚴重脫水、病危的患者。(2)老年人皮膚松弛,靜脈脆弱,痛感減低,反應遲鈍等因素易發(fā)生靜脈炎。
(1)減少引起靜脈炎的不良因素。嚴格無菌操作,評估穿刺處皮膚,合理選擇穿刺方式,盡量選擇上肢靜脈,管腔大、彈性好、回流通暢,遠離關(guān)節(jié)、易固定、易觀察的靜脈穿刺。靜脈留置針,可減少外滲和靜脈炎的發(fā)生。靜脈留置針護理,每天觀察穿刺部位 注射時,確定針頭在血管內(nèi),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復多次穿刺。忌用末梢循環(huán)差的靜脈,不宜采用下肢靜脈。(2)使用前詳細詢問患者過敏史及使用抗凝藥情況??s短靜脈給藥時間,盡快過度到口服給藥。(3)調(diào)節(jié)輸注濃度。靜脈滴注胺碘酮負荷量按照體重3mg/kg,然后以1~1.5mg/min維持,6h后減至0.5~1mg/min,1d總量1200mg。逐漸減量,靜脈滴注胺碘酮最好不超過3~4d。(4)正確處理靜脈回血,避免瞬間藥物濃度過高,引起局部靜脈內(nèi)膜損傷。(5)加強對藥物的不良反應及給藥注意事項的認識:給藥前讓患者了解胺碘酮使用的必要性及其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6)加強用藥觀察。加強巡視,注意觀察穿刺部位,嚴格交接班。(7)發(fā)生藥液外滲的處理 疼痛劇烈者,必須盡早封閉,可用5%利多卡因、1%普魯卡因加生理鹽水做局部環(huán)狀封閉,1次/d。滲出早期(24h)局部首選冰敷。但也有報道,滲漏經(jīng)處理并冰濕敷24h后,可做濕熱敷,發(fā)生皮膚潰瘍后按潰瘍處理。局部肢體腫脹者在藥物外滲的48h內(nèi)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也可用新鮮馬鈴薯片敷于腫脹處,或冰敷與馬鈴薯外敷每小時交替,連續(xù)24h。硫酸鎂濕敷:硫酸鎂具有高滲作用,促進局部組織水腫消退,應用賽膚潤在患處噴灑2~3滴,用指腹輕揉按摩促進吸收,每日使用3~4次,可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覆蓋、隔離保護受傷皮膚。
我科采用上述方法處理后,胺碘酮所致的靜脈炎中26例治愈,7例顯效,2例效果不明顯,總有效率94.2%。
[1] 付春華,趙雁,于瑩,等.靜脈輸入硫酸鎂預防諾維苯所致靜脈炎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2.
[2] 周伶霞,余虹,徐瑛,等.靜脈注射可達龍引起靜脈炎的原因與預防對策[J].常州實用醫(yī)學,2008.
[3] 石彩娟,喬莉娜,強晶瑩.靜脈留置套管針未達到預期留置時間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臨床護理雜志,2003.
[4] 張良明.藥物滲漏的預防及處理[J].中國藥業(y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