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云峰
淋巴結轉移是食管癌的主要轉移方式,呈多樣 性。文獻報道食管癌根治術后頸部淋巴結轉移的預后較差[1],因此,大多數(shù)術后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只能接受姑息性治療。本研究旨在從個體化治療角度出發(fā),探討對食管癌根治術后頸部淋巴結轉移患者行頸部淋巴結清掃術的可行性,為其綜合治療創(chuàng)造更好條件。
1.1 一般資料 2006年3月—2010年2月,我科共收治經(jīng)左開胸食管癌根治術后頸部淋巴結轉移患者37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齡42~65歲,平均56歲。頸淋巴結轉移發(fā)生在食管癌根治術后最長4.2年,最短3個月,平均1.3年。經(jīng)查體觸診、CT、B超檢查顯示,右側頸部淋巴結腫大18例,左側頸部淋巴結腫大16例,雙側頸部淋巴結腫大3例;淋巴結最大3 cm×2 cm×2 cm,質均、硬,尚可活動。經(jīng)CT、B超檢查,均僅發(fā)現(xiàn)有頸部淋巴結轉移而無其他遠處重要器官和淋巴結轉移。所有患者術前經(jīng)針吸細胞學檢查證實頸部淋巴結為轉移癌。
1.2 手術方式 行頸部“U”型切口,分別清掃兩側頸部食管旁淋巴結、氣管旁淋巴結及鎖骨上淋巴結;清掃上至肩胛舌骨肌,下至鎖骨上靜脈,內至氣管,外至頸外靜脈范圍內的脂肪及淋巴結。
1.3 淋巴結分組 包括兩側頸部食管氣管旁淋巴結(頸段喉返神經(jīng)旁)及鎖骨上頸外側三角淋巴結。
37例共清掃淋巴結348枚,平均每例9.41枚;其中156枚見淋巴結轉移,占44.83%。從淋巴結分組情況看:頸部食管氣管旁(頸段喉返神經(jīng)旁)淋巴結116枚,其中70枚見淋巴結轉移,占60.34%;鎖骨上頸外側三角淋巴結232枚,其中86枚見淋巴結轉移,占37.07%。所有病例術后無傷口感染及出血;聲嘶8例,除6例術前就有聲嘶癥狀外,另2例經(jīng)激素治療后消失;乳糜漏1例,量不多,術后3天內每天少于200 mL,給予支持治療和持續(xù)負壓引流,1周后治愈。
本組37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個月 ~3.5年,平均2.3年。其中,死亡21例,存活16例。死亡原因為心肌梗死3例,肺部感染4例,高血壓后遺癥5例,淋巴結復發(fā)轉移8例,死因不明1例。
食管癌根治術后復發(fā)和淋巴結轉移是食管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淋巴結轉移復發(fā)占21.0% ~37.5%[2]。食管癌根治術后淋巴結轉移與食管的淋巴引流為非階段性引流密切相關,很多患者的病灶呈跳躍式轉移[3]。有學者認為,食管癌頸部淋巴結轉移已屬晚期,預后較差,不宜手術,特別是對已行食管癌根治術的頸部淋巴結轉移者,多被列為手術禁忌。但是,頸部淋巴結轉移是否為食管癌的晚期表現(xiàn),也一直存在爭議。黃國?。?]教授曾提出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并非食管癌外科治療的禁忌癥的理論。有隨訪資料顯示,頸部淋巴結轉移者術后2年生存率與無頸部淋巴結轉移者相似,僅為頸部淋巴結轉移而非遠處轉移[5]。本研究從食管癌的個體化治療及綜合治療出發(fā),立足外科手術具有根治性及無生物抵抗性的突出特點,對食管癌根治術后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者行頸部淋巴結清掃術,但應具下列條件:(1)淋巴結轉移為區(qū)域性的;(2)患者能耐受手術;(3)技術上可切除。如果具有上述條件,就疾病本身來講,淋巴結清掃術應是一種主動的、積極的選擇。根據(jù)本組的手術情況及臨床結果,我們體會到,食管癌根治術后僅發(fā)現(xiàn)頸部淋巴結轉移,而無其他遠處重要器官和淋巴結轉移,應屬區(qū)域性的淋巴結轉移,只要患者一般情況尚好,采取手術清掃,同時結合術后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措施,可以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質量。但由于本組病例數(shù)尚少,缺乏對照研究,尚需進一步探討。
[1] 李少輝.胸段食管鱗癌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9,12(20):1897-1899.
[2] 劉巍,郝希山,范倩,等.行根治術治療食管癌和賁門癌患者的預后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2008,30(12):921-925.
[3] 張亞偉,相加慶.李方明,等.胸段食管癌手術治療后的死因與復發(fā)類型[J].中國癌癥雜志,2006,16(10):831-834.
[4] 黃國俊.食管癌的定期、擴大淋巴結清掃及綜合治療[J].中華腫瘤雜志,2003,25(2):105-110.
[5] 王永崗,汪良駿,張德超,等.胸段食管癌淋巴結轉移特點及臨床意義[J].中華腫瘤雜志,2000,22(3):2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