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
(1.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學院,山西太谷030801;2.山西大學美術(shù)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常家莊園位于山西榆次市東陽鎮(zhèn)車輞村,距離榆次約17.5公里。常氏在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開始不惜重金營造自己的生活和精神樂園,經(jīng)百余年歷史,直至光緒八年(1882年)結(jié)束,建筑面積60萬m2。常家莊園建筑裝飾藝術(shù)無論是亭臺樓閣、影壁花墻、楹聯(lián)匾額還是書法碑帖,無不展現(xiàn)其精、巧、細、妙的氣勢神韻。
目前,有關(guān)常家莊園清代磚雕的著述多從建筑的角度研究土木營造、從民間風俗的角度研究傳統(tǒng)生活方式或從歷史的角度看收藏價值。在以上諸多方面,前人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是對常家莊園清代磚雕的繼承還停留在民間藝人 “復古”、“擬古”式的應用。探究儒家思想與常家莊園清代磚雕的融合,一方面揭示常家莊園清代磚雕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另一方面揭示儒家思想賦予磚雕裝飾的象征寓意。
孔孟是中國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思想核心是主張 “仁義”。說到儒家,首先想到的是諸子百家中的 “儒家”,當時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態(tài)度,以六藝教人,“仁”“禮”并舉, “仁”即 “愛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后孟子又把道德規(guī)范概括為仁、義、禮、智四種。并且把人倫關(guān)系概括為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種。以儒鑄魂,以商興業(yè),儒商融匯,[1]商儒互援,這一條準則使常家的經(jīng)商事業(yè)成為道德與經(jīng)濟合一的良性發(fā)展。
孔子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定論,[2]是士大夫階層 “重士輕商”的重要理論依據(jù)。但也確實反映了儒家重義輕利的思想。經(jīng)商絕不等同于 “損人利己”,就像做官也絕不等同于 “貪贓枉法”一樣。常家把雄厚的儒學底功與豐富的經(jīng)商經(jīng)驗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領(lǐng)悟 “儒”的真諦,用于 “商”的實踐,對 “儒義”的徹悟,使他們沒有了思想的負擔,在世俗面前,他們是自由的。
儒學重在修身,“克己、忠義、仁愛、誠信”是其主要內(nèi)涵。常家經(jīng)商后代不僅嚴格遵循恪守,而且將儒家修身引入商道,使品德修養(yǎng)與經(jīng)商業(yè)績?nèi)趨R貫通,使他們在商戰(zhàn)中立于不敗之地。常家注重節(jié)儉,但遇到利國利民的義舉,他們卻一擲千金,在所不惜。對常家來說,施“仁”于人,并不是單純的為了自己的名聲,而是儒徳教化的一種必然。
說吉祥文化是建筑磚雕裝飾的靈魂并不夸張,只要細心瀏覽磚雕中綺麗秀美、花團錦簇的圖案,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并非任由古代工匠們隨心所欲而致,而是嚴格遵循千百年以來由儒釋道文化和民俗文化結(jié)晶而成的吉祥文化內(nèi)涵。每一件作品的構(gòu)思和制作都一定有其嚴謹?shù)脑戳骱蜕詈竦拿袼谆A(chǔ)作支撐。
常家莊園清代磚雕,在磚雕裝飾內(nèi)容上歸結(jié)起來常見的有:
儒家審美喜好和推崇的內(nèi)容諸如 “梅蘭竹菊、文房墨寶、歲寒三友”等在常家磚雕作品中比較多見。常家莊園清代磚雕作品深刻反映了主人的意趣,其內(nèi)含豐富的儒家思想。
1.商、周青銅器紋飾如夔紋、饕餮紋、蟠螭紋、云雷紋等。在商、周奴隸社會作為祭祀禮儀中的禎祥標記,具有圖騰象征意義,具有獰歷、威嚴、強悍、雅拙、古樸的風格特點。例如在常家莊園的福字圖、鶴鹿呈祥、詒谷等影壁上的邊框處均裝飾有此類宗教吉祥紋飾。
2.祥云紋飾、卷草紋飾、纏枝紋飾及如意紋飾等則屬于佛教紋樣,還有源于道家的八仙、八卦等吉祥紋飾。
“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我們古代先民們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jīng)把傳說中的瑞獸作為圖騰來崇拜。[3]后來又根據(jù)民俗傳說逐漸加入現(xiàn)實生活中的動物 “獅、虎、象、鹿、馬、羊、猴”等形象元素。
2011年1月5日,一個晴朗的下午,張女士按照預約的時間帶著母親李阿姨來辦理入院,同來的還有李阿姨的老伴張大爺。李阿姨有些瘦,頭發(fā)花白,很整齊地梳在腦后,張大爺忙來忙去地收拾東西。老兩口看到我來,沖我笑了笑,我走上前問:“阿姨我是您的管床醫(yī)生,您是哪兒不舒服過來住院的?。俊?/p>
“鶴”在傳統(tǒng)文化中寓意高潔和長壽,是被道教神化的禽鳥,成為裝飾雕刻中高潔典雅的象征,多采用寫意、寫實等手法?!膀稹比≈C音“?!弊?,故民居磚雕裝飾中出于祥和寓意使用頗多?!跋铲o”則是有吉祥、歡樂、豐收的寓意,常以雙喜臨門題材作為雕刻內(nèi)容?!谤g鶉、白鷺”等也屬于磚雕中象征吉祥富麗的寓意。
花草有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還有象征富貴吉祥的牡丹、桂花、海棠、桃花,象征貞潔高尚之品性的蓮花等,瓜果則有象征吉祥福祿的壽桃、石榴、葫蘆、佛手、葡萄等。[4]花草瓜果類裝飾內(nèi)容在常家莊園建筑雕刻上也是分布最廣、體現(xiàn)最多的。
常家莊園清代磚雕作品從建筑布局上看分布于房屋的正脊、門楣、墀頭和眾多的花墻影壁、照壁上。
常家清代磚雕作品的題材形式有:祥瑞圖案、佛堂神龕、花鳥山水、人物故事、文字格言等。但無論何種形式,其表現(xiàn)內(nèi)容上出現(xiàn)眾多配合以磚雕裝飾的梅蘭竹菊、琴棋書畫這一類題材,[5]這也是常家莊園儒商文化的體現(xiàn),其中更有豐富的代表著儒家 “定力”的各式鼎、爐形紋飾。在常家莊園的影壁、花墻以及房屋正脊上有一些磚雕裝飾,保存完整,藝術(shù)品味較高,上面所雕刻的磚雕裝飾圖案不僅制作精美、構(gòu)思獨特、紋飾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有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展示了常家莊園清代磚雕的裝飾風格,以及儒家思想在常家莊園建筑磚雕裝飾中的體現(xiàn)。
畫面為分層彩繪磚雕壁掛,色澤華美、高雅艷麗 (圖1)。上端雕刻有卷草覆蓮花紋盝頂鑲邊,其下方為鎦金鈷藍色夔紋,中央刻草龍紋篆體 “壽”字。[6]壁中央主圖案以云雷紋鑲邊,畫面繪松柏梧桐、寶塔亭臺、寺廟道觀、小橋流水。亭臺錯落有序,在壁掛中間主體亭臺屋頂有一面破損,正上方亭臺屋角也有所破損,大概由于此壁掛采用高浮雕手法雕刻,使突出的屋角多處無法得到良好的保護,或系人為破壞,但其呈現(xiàn)的房屋建筑形制依然清晰可見,如卷棚頂、硬山頂、圓攢尖等各式建筑屋頂。在畫面底部壽石穿插有蘭草和蓮花。蘭草、蓮花等花卉題材在常家磚雕出現(xiàn)比較多,但其形式多樣,雕刻精致而賦予文化內(nèi)涵。
圖1 福祿磚雕壁掛Fig.1 Fu Lu brick carving wall hanging
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在審美造型上,注重仁義道德修養(yǎng),以善為美。所以,常家莊園多采納書法文字及具有吉祥富貴寓意的植物圖案進行建筑裝飾,從而體悟?qū)θ寮宜枷氲纳羁填I(lǐng)會與遵循恪守。在儒家看來,所謂善,就是 “德性”,是 “仁、智、勇”的 “三達德”境界。對常家來說,施 “仁”于人,并不是單純的為了自己的名聲,而是儒徳教化的一種必然。一旦達到了修養(yǎng)的這一境界,就能做到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磚雕下框以淡青云雷紋鑲邊,內(nèi)刻鈷藍夔紋,中央刻鎦金篆書 “福祿”?!案!弊钟蚁路焦P劃用 “寶相花”代替。寶相花是將某些自然形態(tài)的花朵 (主要以荷花為藍本)、花苞、花葉加以理想化的加工組合,變成一種以花苞為中心、花瓣向四周多層放射的大多花冠,大多有豐滿雍容的美感。[7]傳統(tǒng)的寶相花多呈左右對稱型,是主觀想象的產(chǎn)物。寶相花紋樣首見于佛教題材裝飾中,后來漸漸流傳于本土的工藝、建筑雕刻裝飾上,有吉祥、美滿的寓意。在此件磚雕壁掛中,畫面以寫意法把眾多吉祥題材凝聚一體,并以層疊盤繞的祥云狀壽石連接,宛如理想中人間仙境,展示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俗稱為 “北挑腳”的二柱報廈廊挑腳大門,迎面有一幅寬4米的影壁,就是山西民居中面積和藝術(shù)都堪稱第一的貼金方篆格言影壁 (圖2)。影壁中間由豎20行、橫17行,共計340個貼金方篆字組成,內(nèi)容為樹德、立品、做人、涉事之格言,中間夾有壺盞、刀幣、爐鼎、布幣等54個紋樣相隔斷句,[8]影壁正脊采用饕餮紋作底,正中采用透雕手法修飾雙耳三足香爐,兩側(cè)對稱裝飾有古書典籍、筆筒果盤供奉。[9]整幅影壁無不顯示出莊重典雅和威嚴大氣。
圖2 詒谷磚雕影壁Fig.2 Yi Gu brick carving screen wall
常家磚雕類似此歌頌人格類圖案文字表達了品格和氣節(jié),儒家的 “人治”思想精髓,就是重視人作為個體的特殊化,重視發(fā)展人的道德,把人的復雜變化的主動性和具有倫理道德的 “人”來管理統(tǒng)治的思想。由此看來,儒家的 “德治”主義和 “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lián)系。“德治”強調(diào)教化的作用, “人治”偏重的是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儒教對道德有獨特的理解,依儒教教義,認為人的人格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在“德治”的教化中,“德”就是 “得”,是 “得天道”、 “得天理”的意思。得之于 “道”,所以,“德”才稱為 “道德”。常家莊園的磚雕中也吸收了儒教這個神圣道德的價值源頭,即 “天道天理”就是昊天上帝的意志,天意本于 “仁”,所以常家領(lǐng)悟儒家思想的道德也本于 “仁”,從而賦予磚雕裝飾內(nèi)容中。
在此花墻中以秦末為逃避暴政而隱居于商山的秦遺民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和甪里為雕刻內(nèi)容,四位隱士隱居自商山到出山時大多80有余,德高望重,故稱 “商山四皓”(圖3)。四皓尚謙讓,行中庸,薄名利,鄙財富,能進能退,能官能民,退不言功,功不受賞。對于商山四皓的事跡后人贊美有加。常家莊園把商山四皓的故事裝飾雕刻在磚雕上,其寓意深刻。此花墻雕刻內(nèi)容以梧桐樹、怪石為背景,梧桐在我國民俗觀念中稱為 “靈樹”,梧桐的靈性,傳說能引來鳳凰?!对娊?jīng)》云:“鳳凰嗚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梧桐樹下是四位隱者環(huán)坐于一石桌前,正把盞品茗、吟詩作賦,兩位隱者聚精會神伏案揮毫,另兩位或悠閑旁觀,或袖手冥想,情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盡顯儒雅風度、閑情逸趣。在整個花墻的下方依次雕刻裝飾有象征富貴福祿的壽桃、石榴以及葡萄,周邊以 “花中四君子”居于首位的梅花對稱修飾邊框,雕刻技法上采用淺浮雕與高浮雕相結(jié)合的手法,雕刻難度大,非技藝精熟的匠人難以達到。整幅磚雕的內(nèi)容及形式中都隱喻象征了商山四皓如蒼松翠柏、琨玉秋霜的高潔品行。而 “商山四皓”知亡、知存、知進退,且 “不失其正”,這正是儒家推崇的一種境界,一種君子風范。
圖3 商山四皓磚雕Fig.3 Shang shan si hao brick carving
商山四皓、挑燈看劍、米芾拜石等此類歌頌人的品格和氣節(jié)為題材的人物故事磚雕在常家莊園還有很多處,其深刻體現(xiàn)出晉商巨賈常家借以寄托自身的精神抱負的象征和隱喻。而歷代一些有作為的文人雅士無不以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退則修身養(yǎng)性,進則定國安邦”的寬大胸懷激勵自我,追根溯源,仍是儒家思想的中庸精神在起作用,中國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為核心的禮樂文化。中庸思想對中國古典藝術(shù)精神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尤其在書法繪畫藝術(shù)的發(fā)展過程中,中庸思想具體物化為對 “中和之美”的追求?!昂汀钡乃枷耄丘B(yǎng)生健身之道,也是經(jīng)商發(fā)財之道、社會發(fā)展之道。
在中國的建筑中,屋頂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大屋頂不僅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其裝飾手段亦極為豐富,不僅增強了屋頂?shù)拿烙^,也提供了大量的歷史信息。
屋頂正脊作為一種建筑構(gòu)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裝飾性,常家莊園現(xiàn)存屋頂正脊磚雕留存豐富,其中鼎爐、浮雕折枝花卉在乾清時期是比較多見的磚雕紋飾,還有一些博古類的紋飾,上面雕刻有各式各樣的琴、棋、書、畫紋樣 (圖4、圖5)。如位于常家莊園石云軒的屋頂正脊雕刻有夔紋框邊的博古磚雕,其間中心部位利用高浮雕手法雕刻有三組鼎爐;另如雍和堂屋脊中心雕刻有高浮雕方鼎紋樣,配以兩側(cè)的博古紋樣琴、棋、書、畫,體現(xiàn)了晉商的儒雅,此類紋樣在常家莊園屋脊磚雕裝飾隨處可見,其中 “鼎”的造型千變?nèi)f化,為了能清晰醒目的展示于人們面前,故多采用高浮雕手法。造型古樸儒雅、多呈對稱構(gòu)圖,形式優(yōu)美,雕刻工藝精致而獨到。
圖4 鼎紋樣磚雕Fig.4 Tripod ornamentation brick carving
圖5 鼎爐博古磚雕Fig.5 Tripod furnace bo gu brick carving
常家莊園磚雕有大量爐鼎紋樣在博古框中的修飾,體現(xiàn)了常家尊崇儒家 “定力”學說,注重修身、克己的思想內(nèi)涵。[10]“鼎”取諧音 “定”,象征 “安定”。儒家 《大學》里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段話被一些書翻譯為:明白所應達到的理想境界是盡善盡美,然后才能有明確的志向,有了明確的志向,而后才能內(nèi)心寧靜,內(nèi)心寧靜而后才能心靜如水,心靜如水而后才能行事思慮縝密,從而達到盡善盡美的理想境界。香爐寶鼎之上置祥云卷草紋飾,也正是揭示了常家期盼諸事皆能如意的美好期盼。
儒家思想賦予常家莊園磚雕紋樣以人格化魅力和完美的品格,不管是出于吉祥寓意的心里追求,還是對建筑裝飾性的需要,都見證了我國獨特的民族審美心理歷程。
常家莊園清代磚雕,不論是宗教吉祥紋飾、植物紋飾,文字格言、還是儒家思想所系好于推崇的博古及鼎爐紋飾,均根據(jù)裝飾形式來進行靈活的組合,它們給莊園建筑群帶來了美感,并賦予了理念、情感、心愿和信仰。
由于常家一貫尊儒學、崇儒義、尚儒德,以儒鑄魂,從而使常家家族興旺,在商場百余年立于不敗之地。而 “儒商融合”不但是常家更是整個晉商的最大特點,透過常家莊園清代磚雕裝飾,可以領(lǐng)略到佛、道的仙氣,士大夫的雅氣,民間工藝美術(shù)的生氣,層層喻示,在祈福納吉的背后具有體悟和吸收儒家思想的作用,從而掀動著人們的好奇,同時將晉商對于未來的希望與向往傳遞出來,文化意蘊十分深厚,充分顯示了晉商大院清代磚雕藝術(shù)的獨特魅力。
[1]顏紀臣.山西傳統(tǒng)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70-78.
[2]干春松.儒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50-61.
[3]穆雯英.晉商史料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303-328.
[4]何立.藝術(shù)詞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129-132.
[5]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1:38-50.
[6]陳卓.磚雕藝術(sh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J].環(huán)境藝術(shù),2008(12):94-95.
[7]唐西婭.淺析中國古代建筑裝飾中的雕刻藝術(shù)[J].南華大學學報,2008(22):49-52.
[8]李金龍.中國古建筑識別[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90-95.
[9]樓慶西.雕塑之藝[M].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6:15-36.
[10]夏源.淺議儒家思想對中國民間建筑的影響[J].四川建筑,2006(1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