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瑞灼
五一勞動節(jié)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出席全國勞動模范表彰大會。胡錦濤在大會致辭時提出,要不斷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讓廣大勞動群眾實現體面勞動。(《新華社》4月28日)
尊重勞動,保護勞動,維護勞動者權益,不僅是一個有希望的國家應奉行的價值理念和制度安排,也是“通過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能夠成為一個社會共同追求的先決條件。然而,與勞動的光榮和偉大相比,許多勞動者卻過著并不體面的生活。以數以億計的農民工為例,他們承擔著城市最累、最苦、最臟、最險的工作,卻拿著最低、最少的工資,各項權益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他們雖然努力勞動,卻換不來體面的生活。在“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即將來臨之際,胡錦濤總書記的這番話,無疑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體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廣大職工的深切關懷和高度重視。然而,要讓廣大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的目標,并非一件易事,它需要政府、社會、法律等方面做出系統(tǒng)的制度安排。
體面勞動,首先需要政府的積極作為。要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最關鍵是要讓廣大勞動者更多分享經濟社會發(fā)展成果。長期以來,我國在經濟發(fā)展中存在“重資本、輕勞動”的錯誤理念,導致職工工資長期偏低。以珠三角為例,近年來,該地區(qū)企業(yè)平均發(fā)展水平超過10%,有的企業(yè)經濟效益連年翻番,增速超過100%,但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不少一線工人的工資還停留在10年前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各級政府只有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建立公平公正的公共福利、公共服務等社會政策,增加勞動崗位,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勞動收入,增強勞動保障,勞動者才有體面勞動的可能。
體面勞動,還需要法律的嚴格執(zhí)行。雖然我國《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明確規(guī)定,企業(yè)要為包括農民工在內的所有職工繳納養(yǎng)老和醫(yī)療等社會保險,但現實中多數農民工游離在社會保障之外,這直接導致他們以后將面臨老無所養(yǎng)、病無所醫(yī)的局面,成為他們未來發(fā)展的一大隱患。要讓廣大職工實現體面勞動,就必須加大對勞動者權益保護力度,打擊各種侵害勞動者權益的行為,讓勞動者的權益從條文走進現實。
體面勞動,還要高度關注勞動者的精神文化權益。體面勞動不僅是拿多少工資了事,體面勞動必須是快樂的,勞動者的尊嚴和精神需求也是其重要內涵。一些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在為城市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同時,卻不被城市接納,甚至被城里人歧視,非城非鄉(xiāng)的身份讓他們處于十分尷尬的處境;他們業(yè)余生活貧乏得可憐,精神文化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他們被排除在城市和企業(yè)管理之外,民主權利得不到保障。所有這些都成為實現體面勞動的障礙,需要予以關注和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