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教學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批判與建樹中一路前行,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但也有不少教師只一味機械地模仿名家、大師,沒有真正理解新課標的內涵,致使語文課堂表面熱鬧,實質低效。通過平時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倘若在“深入”和“淺出”中多思量,做到深入解讀文本,淺出教學內容,定能打造出扎實高效的課堂。
一、深入文本,潛心研究
崔巒指出:“要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在操作層面上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教師如何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苯處熥陨韺ξ谋窘庾x到怎樣的高度,就會引領學生登上怎樣的高度;教師文本解讀的水平,關乎學生學習的范疇、感情的外延和收獲的程度。
很多一線語文教師課前閱讀文本時,只是以教師的視角去讀,心里裝的僅僅是文本思想、文本特征、文本內涵,考慮的是編者的用意、學生要達到的目標。這樣的思考和準備誠然少不了,但是筆者認為,如果結合以普通閱讀者的視角,用學生的眼光去閱讀文本,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會高屋建瓴,設計出合理高效的教路和學路。
1.以普通讀者的視角品讀文本。
許多一線語文教師很重視課前讀教參,讀現(xiàn)成的“精彩教案”,對文本卻只是匆匆一覽,并且在一開始閱讀文本時就把它定位為教材。這樣功利地讀文本,無疑會破壞作品本身的整體美,影響教師對作品的欣賞與解讀。教學時,教師會犯機械的“拿來主義”毛病,犯“走過場”、“走形式”的毛病,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解讀深刻,學生的閱讀和學習也只能是蜻蜓點3a6abe53830e0cdea127ffe48706e77deed30f9b499a9874a0a195337abd7196水,淺嘗輒止。
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一文中倡導:“慢慢走,欣賞?。 闭n前教師若能以普通讀者的視角走進文本,潛心會文,以從容的心態(tài)慢慢賞,用悠然的心與作者對話,那么我們的生命和靈魂會一次又一次地與作者的心靈碰撞,并產生獨到見解,獲得自然的閱讀體驗和真實的審美直覺。
2.用學生的眼光解讀文本。
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只有以學生的眼光去解讀文本,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找準學生閱讀文本時的興奮點,分析學生學習的疑難點,考慮學生學習的困難,才能找著適合學生學習的有趣而簡單有效的途徑。如此,在引導學生感悟文本時,教師才能做到自己心里亮堂,只有自己心里清楚,學生才可能學得明白。
二、淺出教學,生成精彩
教師深度解讀文本之后如何淺出教學,如何用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成為我們主要考慮的問題。
1.找準“情”“采”點,作為有效切入口。
文本從哪里切入最好?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講到兩個字,一個“情”字,一個“采”字?!扒椤笔撬枷敫星?,“采”是語言文字表達。如果找到既有“情”又有“采”的切入點,就能“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這“情”“采”點包含著文眼,是文章藝術構思的凝聚點,是作品外景內情的交融點,它在結構上起著牽動制約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抓住文眼,抓住切入口,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鑰匙。比如《軍神》一課,文眼就是課題“軍神”,以沃克醫(yī)生的驚嘆:“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是一位了不起的軍神!”這一“情”“采”點為切入口,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自然會把劉伯承手術前、手術時、手術后的表現(xiàn)都和這“情”“采”點聯(lián)系起來,豁然開朗,通過對話、交流、朗讀心生敬佩之情。
2.激活學生生活經驗,走進人物內心世界。
閱讀教學中,有些文章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較大,學生沒有切身體驗,如何讓文字感性化,浸潤到學生的心田,從而感動學生心靈深處的那一隅?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文本與生活場景聯(lián)系起來時,其生命活力就得到張揚,在被激活的生活經驗中學生才能體驗到生活的意蘊。
蘇教版第二冊《草原的早晨》一課,有這樣一句話:“一只只羊兒涌出圈門,蹦跳著奔向無邊的草原。”我抓住“涌”字,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還記得木偶劇團的叔叔阿姨來學校表演,教你們學操作木偶時,你們是怎樣到臺前去的?那時候你們心情怎樣?。俊睂W生從曾經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體會到“涌”字包含著急切快樂的心態(tài),體會到數(shù)量之“多”,速度之“快”,從而體會到羊群的活力、草原的無限生機。
3.依托媒體再現(xiàn)聲像,凸顯文化審美。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對形象的多彩的信息比較感興趣,恰當運用多媒體再現(xiàn)聲像,可以為解讀文本輸入文化汁液,使課堂顯得更為厚實而豐盈,充滿文化的醇香和靈動的美麗,從而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如教學《少年王冕》第五自然段雨后美景時,通過多媒體展現(xiàn)畫面——碧玉盤似的荷葉挨挨擠擠,晶瑩的露珠滾來滾去,荷花經過雨水的沖洗,在微風中搖曳,更顯得亭亭玉立……再配以優(yōu)美音樂,學生在美麗圖畫和優(yōu)美音樂的感染下心緒飛揚,體會到王冕當時的喜悅和興奮,懂得了他的“獨具慧心”緣自怎樣的一種自然啟迪。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得到情感的陶冶。
4.于文本空白處補述,想象說話。
教師要敏銳地捕捉到文章中的“空白”,引導學生對這些空白點進行想象,這對深入理解課文??梢云鸬酱龠M作用。如在教學《孫中山破陋習》時,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你小小年紀,還不懂得這些事。’媽媽含著眼淚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這段話最后一個標點是省略號。倘若能抓住這個“空白”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學生就能更好地體會到母親的眼淚包含著痛心和無奈,姐姐的哭泣包含著痛苦和不解,孫中山緊握的拳頭包含著痛恨和廢除陋習的決心。
5.于歷史烙印處拓展豐富,薄書厚讀。
(1)補充寫作背景。語文教材中關于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的課文以及古詩詞等都有特定的寫作背景。這些背景包括當時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也包括作者的人生經歷。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他們的思維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一些文章,他們還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解方向。因此,在教學中做好對文章寫作背景的介紹、典故的引用能拓寬學生思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2)對照原文剖析。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很多課文是經過編者修改的,也有的是對照古文翻譯過來的。古文雖文字簡約卻寓理其中,意義深遠;它語言凝練卻不失形象生動。在教學時,如果能夠將文本與相關原文進行對照學習,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孔子與弟子談論志向這部分內容淺顯易懂,學生一讀就通。如果在教學時不拘泥于文本,補充《論語》原文,對照閱讀,不僅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孔子的“仁愛”思想,讓孔子的偉大形象在學生心目中定格,還能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感受到古文的韻味,汲取到古代優(yōu)秀文化之精髓,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文學的熱愛。
?。ㄘ熅幭奶欤?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