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學與政治關系言說的反思與重述

2010-12-29 00:00:00焦垣生胡友筍
人文雜志 2010年2期


  內容提要 文學與政治關系的理論言說往往陷入“政治”指涉的思辨雜糅而難以形成有效的學術對話圈層。因此,在“政治”概念的本原回歸和現(xiàn)實重構中,文學與政治的關系將能夠也理應多維展開和重述。
  關鍵詞 文學 政治 關系
  中圖分類號 20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447-662X(2010)02-0097-05
  
  文學與政治之關系的學術研究,生動地呈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中國化進程中的沿因變革,與時代主題和文藝傳統(tǒng)疏離與匯通的多維景象。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如何在當代語境下比較全面客觀的闡釋文學與政治的關系,深化認識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為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注入新鮮活力,是應重新思考并付諸于實踐的問題。
  
  一、盲說與癥候:關系言說的“政治”指涉之困
  
  文學與政治的關系命題,是當代中國文學和文化研究中或顯然呈現(xiàn)或隱在涌動的重要話題。一方面,方家學者秉持自我學術旨趣,以共在或缺席的方式表達對此命題的學術情懷;另一方面,言說者基于自我價值立場,以或闡釋、或解構、或建構、或延展等不同話語形態(tài)力指此命題的學術縱深。然而,無論是悄然擱置,還是積極言說,似都遭遇諸多非議,更遑論達成理論共識了。究其原因,分歧之產生和存在,關鍵癥結在于沉默與言說者對該命題所言涉之“政治”概念有著迥異的自我認知圖式和闡釋期待。
  雖然“政治”語詞為人所耳熟能詳,“政治”問題也由于時代需要而在各領域引起高度關注和廣泛討論,但“政治”的涵義卻并非不言自明,在不同學科、不同文化語境、不同學術和思想流派中,對“政治”的理解無不存在著諸多差異,以至于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一個得到廣泛認同的“政治”詮釋義。從柏拉圖的“城邦”和亞里士多德的“共同體”,到馬基雅弗利的“國家權力”和霍布斯的“絕對主權國家”;從洛克的“制度”到孟德斯鳩的“政體”,再到馬克思的“階級統(tǒng)治”和阿倫特的“公共空間”,政治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斷被言說者賦予著復雜的語指內涵,延展著歷史的迷離色彩和蕩迭印記。歷史線條上的政治“身如浮萍”,隨波逐流,概念“好變成性”;當下的政治語涉同樣“百態(tài)千姿”,“風情萬種”?;蚋呱钆c淺白、或宏大與介薇、或嚴肅與輕佻、或清晰與模糊,犬牙交錯,莫辨西東。一方面,政治被指認為民主、平等、正義、和諧等等范疇,令人心生無限向往并為之激情澎湃;另一方面也被指認為權力、政黨、階級、階級斗爭等等,宏大敘事和暴力面孔又使人望之生畏,退而卻步。一方面,政治教科書中涵蓋著諸如宏觀調控、法律手段、商品經濟、通貨膨脹等諸多內容,回歸了生活的政治讓人又如此應接不暇;另一方面,諸如政治問題、政治面目、政治立場、政治覺悟之類模棱兩可的術語也充塞于日常話語體系,令人意義莫辨;而美女政治、身體政治、性別政治、政治男人等等則更使人頭暈目眩,如墜霧里。這些異彩紛呈、林林總總而又莫衷一是、不一而足的政治概念及語指闡釋,已經形成了一個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星叢”和“總體視閾”。多維變遷的政治邏輯和致思關切,也深深影響著不同社會形態(tài)下的政治話語風貌和政治實踐生態(tài),使得政治話語簇叢總是繁蕪而駁雜,恒常與態(tài)變并陳,嫡親與異象共生。而且諸如此類生活境遇中所言說和表現(xiàn)的政治存在、表現(xiàn)、樣態(tài)、類型、特征,還將作為一種前理解、潛意識、前結構、前視界,影響著言說者的情感立場,也影響著理論接觸者、參與者、互動者的闡釋理路。
  伊夫·瓦岱在題為《文學與現(xiàn)代性》的演講中意味深長地說道:“含義最豐富的概念往往也是最不容易定義的概念。這些概念的使用范圍涉及不同的領域,它們在不同情境中所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有時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本唧w到文學和文論研究領域,文學藝術話語體系中的“政治”概念是各種社會歷史實踐和文藝理論淵源的縱橫交織。感性體驗的不同、理性認知的歧異、價值立場的相悖、學術旨趣的分殊,都潛在影響著對“政治”概念的話語詮釋和研究進路,批判者和推進者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話語圈層而莫衷一是,以至于相關話題的闡釋和理論總是呈現(xiàn)出外表繁錦、內里混亂的思辯雜糅?!罢巍辈粩嗟乇回撦d過多的意義附加物,其本真內涵則被嚴實遮蔽。尤其是在當下的中國文藝話語體系中,“政治”若不是“聲名狼藉”,至少也是“不甚光彩”。這種認知前見和前結構,深深地影響了并影響著文學與政治關系的理性討論。故而,若欲理性認識和探討文學與政治之關系,首需考辯“政治”一詞的“前世今生”,厘定文學與政治之關系言說中的“政治”內涵指涉和言說層次,否則理論研究不僅無法穿透情迷意亂的感性大網,也易淪為各說自話的“無物之陣”。
  
  二、祛弊與賦魅:政治概念的本原回歸和現(xiàn)實重構
  
  長期以來,政治常常陷入在暴力、斗爭、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織就的大網中,給人們留下諸多灰暗的記憶;而政治指涉的亂象雜糅、階級政治的說教疲勞、政治體驗的痛悲酸楚等等,也作為前理解和前結構,影響著話語言說者和理論參與者的闡釋理路。尤其是長期以來將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概念與階級、斗爭、專政等簡單粗暴綁架,既使社會大眾心生敬畏而側身其外,也讓政治失去了對當下變化了的鮮活生活的闡釋能力。由此,褪去帖附在馬克思主義政治概念上的灰色外衣,還原其原有的生命質感,既顯得必要也顯得迫切?;蛟S我們能從馬克斯·舍勒那里得到一些啟示,他說“不論我探究個人、歷史時代、家庭、民族、國家或任一社會歷史群體的內在本質,唯有當我把握其具體的價值評估、價值選擇的系統(tǒng),我才算深入地了解它。我稱這一系統(tǒng)為這種主體的精神氣質(或性格)”。在面對這樣一個歧義叢生、撲朔迷離、繁難歧變的“政治”概念問題時,我們也需要從日常經驗的“短視”中脫離出來,步入到馬克思主義政治概念的深處,步入到“價值評估、價值選擇的系統(tǒng)”中去,發(fā)掘其本原的豐富含義以補正歷史理解上的缺失,從而對我們的理解起到糾偏或鑒戒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作為階級的政治、人本的政治,從本質上辯證認識和區(qū)別了其它流派。但我們必須看到,經典馬克思主義作家的政治思想論述有其特定的社會語境(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尖銳對立),是基于特定歷史發(fā)展階段的社會現(xiàn)實(階級存在的客觀社會現(xiàn)實),在對人類發(fā)展歷史辨析梳理和發(fā)展規(guī)律揭示的基礎上展開的革命性理論批判,其理論依據(jù)與意旨關切均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性、時代性特征。換句話說,經典馬克思主義作家的所有理論致思取向即在于對所處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和革命訴求。這樣說并非是貶低、否認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超越性價值,而是力圖通過強調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思想論述的社會歷史背景以及關注社會實踐的根本要義。以最大可能地準確把握經典馬克思主義作家在特定語境下的政治言說之思想內涵和“精神氣質”。今天一些研究者遵循著一種簡單還原主義的致思路向,不遺余力制造著馬克思主義作為“知性科學”和“實證科學”的神話,而不再是對社會本身的批判和超越,不再是對政治本質和具體社會現(xiàn)實狀況作深入的歷史唯物主義揭示,理論傾向于在思與存、主與客、事實與價值剝離和對立的二元關系中解釋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這種解讀方式看似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的繼承和推崇,其實質卻貶抑了馬克思政治理論所蘊涵的真正革命意義,尤其是簡單比附列寧、毛澤東等馬恩之后的作家在特殊背景下針對特定時代任務時所闡發(fā)的“政治”觀點,將政治內涵簡單化、狹隘化、偏移化、僵硬化,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政治概念和政治學說喪失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能力,逐漸淪為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和“辯護主義”學說。這顯然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的極大誤解,也遮蔽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通達現(xiàn)實社會實踐的可能性。而那種歪曲馬克思的政治概念,極力消解政治的積極性、建構性內涵,將之泛化、擴大化,進而虛無化的理論主張,不僅有違歷史事實,而且還錯誤地理解了馬克思政治概念的理論性質,也造成了政治概念的當下指認混論和認同危機。這種虛無主義政治傾向的諸多弊端正日漸顯露。
  那么,經典馬克思主義作家是如何使用“政治”概念的,如何認識“政治”的存在論擔當?shù)?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著作中對政治概念的使用。沿用的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二分法,從上層建筑意義上使用政治概念的,政治屬于上層建筑。后來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馬克思明確地將其命名為“政治經濟學批判”,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解剖了現(xiàn)代資本社會的存在架構,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指出資本主義必將被共產主義代替的歷史必然性,為政治地介入存在之歷史提供了思想基礎。這里,馬克思給現(xiàn)代政治理論帶來的重大變革在于,“將政治的中心場域從傳統(tǒng)的國家與法轉移到經濟領域,通過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的權力壓迫性質,開拓出政治理論的一個全新論域”。從馬克思政治學說的總體旨趣來看,他明確賦予政治以革命性和建構性內涵,政治活動不再局限于現(xiàn)代民主法制框架內的參與,而是改造現(xiàn)實的革命實踐。也就是說,政治概念在經典馬克思主義那里具有現(xiàn)實性和建構性的雙重特征,它不僅是一個有特定歷史內涵的事實性概念,同時也是一個超出直接事實的建構性的理論概念。政治概念的原初意義在馬克思這里重新得到了煥發(fā)。
  今天,如果我們“馬克思”地看待“政治”,就應從社會存在論的基礎上理解其政治概念的性質、內涵和意義,并在實踐中不斷賦予其積極內容和價值擔當。馬克思關于“政治”問題的開創(chuàng)性思考,他在“政治”問題上所持有的開放性和豐富性立場,以及整體性視角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尤其是對于存在于我們知識圖景中的消極的、暴力的、統(tǒng)治的“政治無意識”而言,馬克思政治概念的開放性和建構性特質,當對我們有理論和實踐的啟發(fā)。它至少說明,政治并非只有此一種面孔,政治還有別樣風情——比如體現(xiàn)為正義、秩序、公共關懷、變革現(xiàn)實、不斷致人走向全面解放等積極的建構性內涵。我們對經典馬克思主義作家政治思想的認識和理解,應從其理論的內在規(guī)定和“精神氣質”上來理解、領會和發(fā)展,而不是簡單從其外在詞句上作教條式詮釋,將馬克思的政治概念和理論話語從活生生的一個辯證學說弄成僵硬的木乃伊。也只有堅持這一點,我們才能有力回應當下有關消解馬克思主義政治概念和政治學說的種種批判。因為幾乎所有針對馬克思政治概念和政治學說的尖銳批判都是依據(jù)當代社會發(fā)展的經驗事實,在直接的語義層面簡單指認和批判馬克思的政治概念、階級政治的不合時宜性,而很少去從積極性、建構性層面思考馬克思政治概念和政治學說的深層意蘊、開放性特質和生成性內涵。今天的政治言說,既忽略了馬克思政治概念的建構品性,又放棄了對至善和幸福問題的回答,政治的價值屬性一再地被貶抑,政治淪為單純的權力、工具、制度、權術,不斷走向“走火入魔”的不歸之路,漸漸遠離和隔膜了人的生活。
  詹姆遜說:“一切事物都是社會的和歷史的。事實上,一切事物‘說到底’都是政治的?!边@并非是粗暴強認一切事物都是政治事物,而是深切意指政治乃事物呈現(xiàn)自身的重要場域和空間?!罢巫鳛槿酥嬖诨镜拇嬖谡摼S度,不是生活中與經濟、文化、觀念等機械并置、且可分割分離的板塊,而是與如此諸多方面相互內在構成的核心要素?!币惨虼?,“政治不能被局限為一種制度,也不能被設想成僅僅構成了特定的社會領域或社會階層。它必須被構想為內在于所有人類社會并決定我們真正的存在論條件的一個維度?!敝挥袌猿诌@一點,我們才能充分理解馬克思所說的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的真切內涵。政治是人追求理想狀態(tài)的一種實踐方式,政治活動的最終意義應當是人向其本質的回歸和人的全面發(fā)展。我們應將政治還原到“前哲學、前科學、前理論”的世界,既承認其作為人之生存實踐方式的存在論維度,也還原其關乎人之全面發(fā)展的價值論維度,以回歸政治的本體論內涵,并彰顯馬克思主義政治概念的生命力。
  
  三、反思與重述:關系言說的可能進路
  
  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中說,對某一概念的澄清和解決“并不是靠增添新經驗而是靠收集和整理我們早已知道的東西”,哲學研究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爬梳現(xiàn)有的概念網絡,厘清概念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以期呈現(xiàn)而不是創(chuàng)造出一張‘邏輯地理格局”’。維特根斯坦的話當然不錯,但是就學術研究而言,除了厘清概念的歷史河流之外,還必須從對歷史觀念梳理和現(xiàn)實語匯描述中,尋找文學與政治關系重構的阿基米德支點,以在批判中走向超越。上文對馬克思主義政治概念的祛弊和賦魅,目的也即在于此。
  從上文對政治概念的批判和重構中我們應能體認到:雖然政治概念史流中的聚訟紛紜是客觀存在的蔚然景觀,但無論概念言說有何差異,都無法否認政治作為人之存在基本的實踐方式的客觀存在。政治定義雖然難以界定,其歷史也盡管千折百轉,但其始終內蘊著的“秩序”、“公共關懷”等價值于人類而言更意義重大。當然,這種“秩序”和“公共關懷”在不同社會形態(tài)、不同歷史階段、不同言說主體那里,有著不一樣的價值關切、語涉群體,以及不同的表現(xiàn)樣式和實踐內容,具有社會性質的內在規(guī)定性。但這都無法否認政治確實客觀存在且關乎群體(即使是非同一的、全部整體,也至少是非個人的)的事實。文學與政治的關聯(lián),也正是基于這種群體之秩序、公共關懷的連接點而始終在場并有言說和張揚之必要。這是一切文學與政治關系言說的邏輯起點和致思歸宿所在。在今天的中國語境下,“當時代發(fā)展到無產階級的階級性只有熔鑄到日益顯露的公共性中才能實現(xiàn)自身利益和更多人利益,公共性超越并涵攝階級性”時,文學與政治關系的再認識和積極言說也就顯得更為必要和可能。
  又跡前文所陳,政治之一般化為社會之具體,也必將呈現(xiàn)出不同的歷史面貌、存在樣態(tài)和話語指向。政治是動態(tài)的而非靜態(tài)的;政治內涵是建構的而非固有的,政治外延是遷變的而非凝固的;政治價值是多維的而非單一的。因此,文學所面對的政治也是多層面、多維度、多形態(tài)的;文學與政治關系的言說也是立體的、交錯的、多向度的,而非平面的、唯一的、線性的。文學與政治的關系具有不同層面、不同維度、不同立場、不同邏輯起點、不同言說方式和言說意旨的差異。也因此,今天言說文學和政治之關系,以及對過往有關二者之關系的話語論述的認識和理解,均需辨析是在何種層面、何種立場、何種意義、何種語境下使用政治概念的。具體來說:
  一是要厘定關系言說中的政治概念是何種層次上的政治。通過前文對政治概念之一般的回顧和梳理,我們能夠體認到政治在具體社會實踐中的呈現(xiàn)是立體而多維的,至少表現(xiàn)為觀念形態(tài)、制度形態(tài)、生活形態(tài)等多種層次、形式、樣態(tài)和體驗。對于我們的觀察和研究來說,重要的不在于如何給“政治”一詞下一個無可指摘的定義,而在于要明確人們使用“政治”一詞時所指的是何種現(xiàn)象,概括的是何種經驗。長期以來,我們對“政治”一詞的理解是非常狹隘的,更多地從消極意義上將之簡單理解為階級、政黨、權力和專政,而忽略和遮蔽其革命性、建構性、理想性、超越性、實踐性內涵。人們對政治一詞的諸多誤解和混淆所涉,不僅是理論上的概念廓清的問題,更為關鍵的是它模糊了人們對不同現(xiàn)象經驗的辨認,并由此導致了實踐中的種種問題。今天一些研究者誤將政治的政策表現(xiàn)和生活呈現(xiàn)當作政治的全部,誤將自我體認和感受的經驗政治當作政治的全部,刻意保持一種觀望的態(tài)度并自我疏離,放棄了對文學和政治關系的行上思考,事實上也就放棄了對自我的類本質的積極追求。文學語境下的政治概念,必須充分借鑒政治的各種觀念和實踐淵源中的積極因素,并將對政治的合法性危機的思路融入政治概念的闡釋中。
  二是明晰文學與政治關系言說的具體語境。言說者的理解前結構和心理圖式規(guī)約著人們對政治的感性體驗和邏輯判斷,社會實踐同樣也影響言說者對政治的理性思考和價值關切,因此,對馬克思主義作家和其他研究者所作的有關文學與政治關系的理論表述的認識和理解,應回歸理論言說的歷史現(xiàn)場,還原話語的具體歷史背景和言說情境,辨明言說者是在哪種意義上、在哪種時態(tài)下和事態(tài)上作如此表述的。今天的一些言說者簡單臧否列寧、毛澤東等在特定歷史階段所強調的文學與政治關系的革命論調,將之籠統(tǒng)理解為是對文學從屬政治的定性,這如果不是有違歷史真實,至少也是有悖話語初衷。諸如“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之所以長期制約我們對文學與政治關系的一般思考,一個重要癥結即在于話語繼承者并未實事求是地理解毛澤東表達這一話語的整個邏輯體系,而將之窄化、偏移化,簡單等同為文學要服務于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宣傳和執(zhí)行,且忽視和舍棄了言說者本人也強調文學的藝術維度的理論事實;而質疑者同樣沒有真切還原這一話語的歷史現(xiàn)場,準確把握其自身產生的歷史原因和意義內涵,揚棄其理論精髓,而簡單將之作為偽真理加以批判。如果說前一傾向失于“闡釋過度”,則后一傾向大概就屬于“闡釋不足”了,兩者均未形成公允的見識?;赝麣v史話語理論,我們需要辨析哪種話語是針對具體語境和問題所作的共時態(tài)式表述,而哪種理論話語又內蘊著該命題的歷時態(tài)真義。諸如此類的問題如若不能予以澄清,則就很難在話語層面形成真正的學術對話,也無法提出適應具體文學實踐的有效理論和方案。
  三是明辨文學與政治關系言說的致思取向。一如上文所述,政治既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一種價值規(guī)范,政治內蘊著經驗性與規(guī)范性的張力,簡單地強調事實排斥價值,或強調價值而無視事實,都無法抵達政治本身。經驗性的政治概念告訴我們,政治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指涉哪些現(xiàn)象;規(guī)范性的政治概念則啟迪我們思考理想的政治生活是怎樣一種表現(xiàn)形態(tài)和實踐樣式。作為客觀存在的經驗政治,與文學具有千絲萬縷地現(xiàn)實聯(lián)系和具體表象;作為價值規(guī)范的規(guī)范性政治,與文學具有多路徑的精神扭結和超越性想象。這意味著,文學與政治關系的言說理路具有兩個向度,一是基于經驗事實的歷史向度。一是基于意義規(guī)范的價值向度,而且,無論哪種向度,二者之間也必然充滿著某種張力。只有基于具體語境,從事實和價值等維度多層次理解,才能厘清文學與政治之間的復雜關系。這也說明,在“文學與政治關系”的認識上之所以存在諸多差異和爭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這一命題本身即是一個包含了多重含義的論域,它既含有事實判斷,又含有價值判斷。從事實本身的判斷角度來看,文學與政治的關系在不同時代、歷史階段和社會形態(tài)下都真實地存在,但有隱與顯、緊密與疏散等多維表現(xiàn)樣態(tài),且任何一種概括都有其語境的具體指涉性和現(xiàn)實針對性,即存在歷史和語境敏感的特質。從規(guī)范價值的判斷角度來看,文學與政治關系涉及到對二者內在張力尺度的取舍問題。究竟那一種關系狀態(tài)是最合理的,既有利于文學趨美,又有利于政治向善;既不破壞文學的美感特質,又有當下的現(xiàn)實關懷,這同樣需要多維的分析視野,并結合具體的語境來闡釋。任何通過“抹去”其多維度、復雜性來“馴服”這種內在緊張與歧義的努力,都將不斷地被質疑。
  綜上,若要將具有人類學意義的政治概念作為文學與政治關系再認識的理論始點,就必須拓展關系研究的知識視野,兼顧政治的現(xiàn)實性和超越性,深入探究二者多維共生的關系走向和現(xiàn)實樣

石渠县| 嘉黎县| 万盛区| 凌源市| 永清县| 广东省| 惠水县| 葵青区| 遵化市| 陈巴尔虎旗| 邵阳市| 江山市| 隆昌县| 博白县| 大同市| 南安市| 富蕴县| 莆田市| 高陵县| 阿克陶县| 长泰县| 西峡县| 东乡县| 新郑市| 武夷山市| 淅川县| 武城县| 杨浦区| 嘉善县| 德昌县| 新津县| 鄂伦春自治旗| 津南区| 乃东县| 浦东新区| 怀来县| 冷水江市| 图片| 寿阳县| 祁门县| 沈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