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畫介紹的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畫家勞倫斯·阿爾瑪臺德瑪?shù)挠彤嬜髌贰锻饺坏那髳邸贰?br/> 阿爾瑪·臺德瑪生于1836年1月8日,荷蘭人。1852年到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美術學院學習;1863年與法國姑娘普林娜結婚后移居巴黎:1869年愛妻去世,離開巴黎來到倫敦,后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便滯留在倫敦;1873年加入英國國籍,并進入皇家美術學院;1879年成為皇家美術學院院士;1899年獲英國騎士爵位;1903年受封莫萊特勛章;1906年獲英國皇家學院頒發(fā)的建筑藝術金質獎章,成為唯一得到這種殊榮的畫家;1912年3月24日在德國溫泉療養(yǎng)地維斯巴登去世,享年76歲。
19世紀的歐洲,經歷了復雜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的變遷,藝術亦深受影響,繁多的潮流與運動縱橫交錯:威廉,莫里斯的工藝美術運動、權威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藝術是表達人們勞動的歡樂”的觀點、唯美主義、理想畫派、拉斐爾前派、新藝術等此起彼伏。工業(yè)化和中世紀工藝傳統(tǒng)的復蘇與各式各樣的繪畫風格相結合,構成了這一時期的藝術景觀。
社會生活方面,隨著西方各國工商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形成了廣泛的中產階級,人們普遍追求快樂輕松的生活方式,市民文化興起。這一變化的結果是促使一些藝術家將對美的表達自宗教轉到世俗生活上,由此產生了為美而美的藝術。
這就是臺德瑪生活的時代背景。
維多利亞王朝建立之初,英國進入最輝煌的時代,有“日不落帝國”之稱,可到了19世紀后期,國力衰退,人們只能從過去的歷史中尋求驕傲與自豪。臺德瑪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變化,他認為古羅馬時代的中等階層與維多利亞時代的中產階級生活狀態(tài)極為相似,因此他的繪畫題材多為描繪古代生活圖景,是為有錢有閑階層創(chuàng)作的古代生活復原圖,而這些圖景所表達的正是他們自身生活的寫照:或在沙發(fā)上消磨閑暇時光、或在浴室中自我欣賞陶醉、或在夢幻中期待情人的來臨、或嬌慵地倚臥在大理石建筑上沐浴著明亮溫暖的陽光……
繪畫技巧上,臺德瑪博采眾長,他畫中的女性服飾不僅為觀者所喜愛,有許多還成為當時社會上的流行時裝;他所畫的建筑形象對當時的建筑設計也產生了直接影響。他用色精細,往往在很小的畫幅上表現(xiàn)出恢弘的場面和氣勢;畫面色彩明快,筆法精確細膩,毫無粗糙之感。尤其是他所描繪的大理石制品,畫面逼真,自然流暢的大理石紋路令觀者產生冰涼的溫度感。這充分證明了以技藝為核心的藝術界說中“當技藝達到某一水準后,美的品質就會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正確性。
從本質上講,臺德瑪自身就是典型的世紀末快樂主義者,他生的經歷一帆風順,對豪華高雅的生活司空見慣,價值觀與上流社會毫不抵觸,作品即是其性情的自然流露,正好暗合了維多利亞時代后期人們的懷舊心理。因此,他在上流社會進退自如,成為當時的“藝術驕子”。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臺德瑪?shù)乃囆g是享樂生活的陪襯品,有其天然的局限性。藝術史上許多的評論家是不把這類“美”術作品當藝術看的,他們認為這類作品“匠”氣十足,拘泥形式,假冒古風,脫離現(xiàn)實。這也是為什么與其同時代的藝術家塞尚、德加、雷諾阿、羅丹、莫奈等人的作品廣為后世品評,而臺德瑪卻鮮為人知的原因所在。可是,今天則不然。在經歷了各類藝術潮流的洗禮后,今天更多的人頗能領悟這些藝術家的雕琢用意,認為藝術家追逐個人風格,滿足個人嗜好,自有其真諦與價值。
《徒然的求愛》(77.5cm-41.3cm)畫于1900年,表現(xiàn)的是一男子向心愛的女子求愛未果的場景。畫面上,人物被置于寬敞客廳的角,形成一種包抄的效果。男子期待的眼神和女子漠然的眼神令二人之間的關系微妙而富有張力。畫家將注意力集中于每樣東西的形狀與紋理上;衣裙、窗臺上的瓶花、沙發(fā)、房飾等,人與物平分秋色……窗外的陽光,暖暖的早春色調,令畫面籠罩了一層溫柔的憂傷。
其實,藝術與美之間的困惑,大量存在于人們的直接經驗中。有時候,對一幅畫的態(tài)度需要的是簡單:美嗎?美。這就行了,相信自己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