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英藉德國偉大作曲家亨德爾逝世250周年,在紀念這位音樂大師前,必須介紹一下他賴以留芳百世的清唱劇。這種體裁的音樂作品產(chǎn)生于16世紀末的意大利,當時僅用于教堂禮拜時演唱,內(nèi)容均取自《圣經(jīng)》故事,因此又有“神劇”、“圣劇”之稱。亨德爾一生寫了32部清唱劇,其題材除取自《圣經(jīng)》外,還取自希臘神話和改編著名作家作品,從而賦予了其世俗意義,并在劇院中廣泛演出,從此清唱劇不僅限于教堂內(nèi)演唱,而且成為音樂會上公演的聲樂作品。近代,清唱劇中宗教內(nèi)容已退居微不足道的地位,相反,近代作曲家都用這種體裁來表現(xiàn)重大歷史事件或現(xiàn)實斗爭題材。二百多年來,清唱劇之能成為廣受歡迎的音樂體裁,亨德爾功不可沒。
亨德爾的全名是喬治·弗里得里希,亨德爾,1685年2月生于德國哈勒,父親是理發(fā)師兼外科醫(yī)師。父親的初衷是期望兒子成為一名律師,可是小亨德爾4歲時就在家自學起撥弦古鋼琴來,而且7歲起就在教堂里彈管風琴,9歲起又隨管風琴老師、作曲家蔡豪學習作曲、彈奏撥弦古鋼琴、管風琴、小提琴和雙簧管。10歲時他寫了最早的音樂作品
6首管樂奏鳴曲,11歲時就在宮廷音樂會上演奏撥弦古鋼琴,16歲時擔任了加爾文教派大教堂的管風琴手。1702年他進入哈勒大學法律系(兩年前亨德爾畢業(yè)于市立中學,就讀法律系肯定是父命難違的結果)。就在這一年,亨德爾擔任了哈勒大教堂的管風琴手和音樂指導,同時還在新教中學教授歌唱與音樂理論。從事德爾17歲之前的經(jīng)歷可以看出,一位天才的音樂家已脫穎而出。也就是從這時起,亨德爾傾心于嚴肅藝術,醉心于德國音樂的傳統(tǒng)——合唱與器樂的完美結合,而對宗教題材卻格格不入。由于對世俗音樂,特別是戲劇音樂的入迷,1703年亨德爾離開了哈勒來到漢堡,因為當時德國只有漢堡才有歌劇院。在漢堡,亨德爾結識了作曲家約翰·馬臺松(1681-1764年),他也是漢堡歌劇院合唱團的歌手,1705年曾在亨德爾的第二部歌劇《尼祿》中演唱。約翰作有8部歌劇、24部清唱劇及其他體裁樂曲,在德國歌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亨德爾的歌劇創(chuàng)作有相當影響。
在漢堡上演了亨德爾的第一部歌劇《阿爾米拉》和上述的第二部歌劇《尼祿》。但好景不長,當時封建落后的德國根本沒有為民族歌劇樂派成長所需的土壤,漢堡歌劇院倒閉了。翌年,亨德爾來到意大利,先后旅居佛羅倫薩、羅馬、那不勒斯和威尼斯,終于贏得等作曲家的榮譽。在意大利期間(1707—1709年),他先后創(chuàng)作了歌劇《羅德里戈》、《阿格里皮娜》、田園劇《阿齊斯與加拉蒂雅》等。
1710年,亨德爾回國擔任漢諾威宮廷樂長,同年秋,應邀赴倫敦,翌年初上演其歌劇《里納爾多》,獲得很大成功。從此亨德爾在倫敦與漢諾威兩地輪流居住和創(chuàng)作,直到1717年最終離開了德國,10年后獲得英國國籍。之前,從1720年起,亨德爾在倫敦主持了皇家音樂院的工作,然而卻遭到英國社會各階層的強烈反對,一些本來就與國王持反對立場的貴族,由于國王庇護了亨德爾更掀起了反對亨德爾的浪潮。與國王敵對的威爾士親王組建了一個所謂的“大世俗歌劇院”,聯(lián)合了一些名流代表一起支持與亨德爾競爭的時尚的意大利作曲家和華而不實的歌劇作者,加之亨德爾獨立不羈的性格,他與宮廷的關系出現(xiàn)了麻煩。此外,宗教界上層人士為亨德爾的《圣經(jīng)》清唱劇音樂會的演出設置種種障礙;另一方面,亨德爾在英國開創(chuàng)的歌劇體裁——意大利正歌劇(多取材于希臘神話和歷史故事,由詠嘆調(diào)、宣敘調(diào)串聯(lián)構成),由于其題材多為古代神話,而且用的是異國語言,因此具有資產(chǎn)階級民主傾向的英國聽眾很為反感。進步的輿論界知名人士,如作家斯韋夫特等人則抨擊他的反民族的宮廷貴族歌劇的美學觀。
亨德爾受到更嚴重的打擊是在1728年倫敦上演了英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別普升(1667-1752年)為劇作家蓋依(1685-1732年)作詞的諷刺模擬劇《乞丐的歌劇》譜寫的敘事曲。對亨德爾的抨擊導致亨德爾所主持的歌劇院難以為繼,亨德爾本人也臥床不起?!镀蜇さ母鑴 窞槭裁磿腥绱藦娏业姆错?這是因為當時英國的歌劇愛好者對傳統(tǒng)歌劇中翻來覆去的希臘羅馬神話故事感到厭煩,此時盛行于民間的音樂劇穿插著活潑的民歌、流行的詠嘆調(diào),而劇中的角色多數(shù)是盜賊、流氓、浪人等底層社會人物,題材與內(nèi)容很合倫敦公眾的口味,因為人物大多出自社會底層,因此得名“乞丐的歌劇”。亨德爾嘔心瀝血搞出的意大利正歌劇,卻是取材于希臘羅馬神話和歷史故事,亨德爾也因此被認為是最有聲望的“意大利”作曲家,在《乞丐的歌劇》轟動一時的情況下,亨德爾的命運可想而知。不久,亨德爾恢復了健康,馬上重整旗鼓投入創(chuàng)作和社會工作。1729年他重新執(zhí)掌重建的皇家音樂院。1730-1733年是他歌劇創(chuàng)作的有一個鼎盛時期,直至1741年他熱情地寫作積極地演出,然而結果是屢遭失敗,此時已56歲的亨德爾對歌劇的創(chuàng)作與演出完全失望,因此轉(zhuǎn)而從事神劇——清唱劇的創(chuàng)作。果然,亨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于1742年在愛爾蘭都柏林首演,獲得成功,深受都柏林市民的喜愛,然而《彌賽亞》及亨德爾隨后的一些清唱劇在倫敦上演時卻遭到“大世俗協(xié)會”的攻擊,亨德爾在精神上受到嚴重的傷害。也就在這一年,亨德爾多舛的命運中發(fā)生了轉(zhuǎn)折,英國爆發(fā)了反對斯圖亞特王朝企圖復辟的斗爭。亨德爾寫了《志愿兵贊歌》和《急需的清唱劇》,號召民眾抗擊斯圖亞特王朝軍隊的進犯。這些愛國主義的作品,特別是歌頌軍事勝利的英雄主義的清唱《猶大·馬克白》,使亨德爾博得英國公眾廣泛的承認,后來寫的清唱劇也受到熱烈的歡迎,從此,亨德爾擁有了新的聽眾,具有民主意識的聽眾。亨德爾在英國從此備受尊重,乃至1759年去世時,英國人民把亨德爾的去世視為一位大英帝國的民族作曲家的隕滅。
由于英國資產(chǎn)階級文化的局限性,當時的英國未能為高雅體裁的民族歌劇提供發(fā)展的條件,使一生熱衷于戲劇音樂的亨德爾經(jīng)過了長期奮斗,終于無奈地放棄了這種體裁。亨德爾所作的意大利正歌劇總共有四十多部,這些歌劇體現(xiàn)了亨德爾對戲劇體裁的長期認真探索,具有豐富的旋律,其音樂令人激動。但是,這種體裁在總體上束縛了作鹽家對現(xiàn)實主義的追求。早在18世紀30年代,亨德爾就注意到清唱劇的聲樂交響樂這一體裁,這是一種毋須舞臺表演的音樂體裁,也許是亨德爾多年來在歌劇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失落和對歌劇競爭感到厭倦,他把自己一生的最后10年光陰獻給了清唱劇的創(chuàng)作,沒想到他的清唱劇的創(chuàng)作,是他一生中最有歷史意義的成就。
亨德爾早年作品與宗教音樂是格格不入的,那么亨德爾為什么在晚年卻投身于“神劇”的創(chuàng)作?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很微妙的。亨德爾因為厭倦了歌劇場上的競爭以及在歌劇事業(yè)上的失落,轉(zhuǎn)而把精神寄托于清唱劇的創(chuàng)作,同時又巧妙地用清唱劇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懷。他的清唱劇雖然也取材于《圣經(jīng)》故事以及這些故事在英國民族詩歌中的演繹,但其著名的清唱劇卻貫穿著人文主義傾向,描繪了人民貧困、苦難的畫面,但又充滿詩意的壯麗和強大的力量,還歌頌了人民為擺脫奴役的斗爭。
亨德爾創(chuàng)立的新型史詩性的聲樂管弦樂作品,其特點是戲劇性構思的統(tǒng)一,從而深刻地改革了清唱劇。他的清唱劇以人民及其英雄人物和他們的領袖為中心,而人民的作用始終是起決定作用的,因此確立了合唱在清唱劇中的主導地位。亨德爾之前的西歐世俗音樂,不論在規(guī)模上還是表現(xiàn)力上從未有過如此氣勢磅礴的合唱,他的合唱曲的各種戲劇功能、和弦和復調(diào)音樂聲調(diào)之美、靈活自如而又達到古典主義高度的表現(xiàn)形式,使亨德爾能與巴赫并駕齊驅(qū)。
亨德爾32部清唱劇中,精品有1742年前作的《以色列人在埃及》、《掃羅》,1742年起寫的有《彌賽亞》、《參孫》,前者于1743年在倫敦音樂廳首演時聽眾無不為之動容,英王喬治二世在聽完第二幕時也起立致意,至今它仍為西方音樂會上常演的曲目。但作曲家本人最滿意的清唱劇卻是后者《參孫》,這是亨德爾根據(jù)詩人彌爾頓的長詩《力士參孫》譜寫的清唱劇,而《力士參孫》是詩人根據(jù)《圣經(jīng)》中《士師記》(士師是神選定的拯救以色列人的領袖)所講的故事按自己的理解寫成的長詩。此后,亨德爾還寫了《塞墨勒》、《猶大·馬克白》、《約書亞》、《耶弗他》、《所羅門》等。
在德國復調(diào)音樂傳統(tǒng)熏陶下成長的亨德爾在自己的清唱劇創(chuàng)作中也體現(xiàn)了英國合唱文化的傳統(tǒng)。亨德爾初到英國的幾年里譜寫了英國康塔塔(大合唱)型合唱贊歌,研究了民間多聲部樂曲和英國第一部民族歌劇《狄朵與埃涅阿斯》的作者普塞爾(1659--1695年)的創(chuàng)作。亨德爾在清唱劇中發(fā)揮了自己最好的歌劇音樂元素。他在清唱劇作品中所蘊含的民主傾向使其具有耳熟能詳?shù)念}材、民間語言以及跌宕而又明快的音樂的清唱劇受到廣泛的歡迎。他在清唱劇中表現(xiàn)出歌劇戲劇性傾向,如《參孫》、《耶弗他》等,還表現(xiàn)出史詩性傾向,如《以色列人在埃及》、《猶大·馬克白》等,還有抒情性的,如取材于彌爾頓的《樂觀、沉思與克制》,在這些作品中人們都能感到亨德爾所特有的樂觀主義和細膩的審美稟賦??偟膩碚f,亨德爾的清唱劇可以說都是將《圣經(jīng)》中(舊約>里的故事隨心所欲地詮釋成的戲劇,只有《彌賽亞》是例外,是根據(jù)《圣經(jīng)》原文譜寫的。
亨德爾的器樂作品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其中最突出是他為露天音樂會譜寫的器樂,這是一些以管樂器為主的大型管弦樂組曲,如早年(1715)譜寫的《水上音樂》、1749年的《煙火音樂》,后者在倫敦格林公園演出時,倫敦市民紛紛擁向公園的盛況,非筆墨所能形容。亨德爾的管弦重奏協(xié)奏曲及其新創(chuàng)的具有世俗風格和豪華喜慶風格的管風琴協(xié)奏曲體裁,不論在內(nèi)容的深度上還是表現(xiàn)技巧上都是極具影響的作品。此外,亨德爾還譜寫了撥弦古鋼琴曲、各種樂器的奏鳴曲、三聲部奏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