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 若
凡是從事核雕藝術的人,要在方寸之間顯身手,心里面都有座高峰,那就是明代常熟王叔遠創(chuàng)作的曾不盈寸的核舟“東坡夜游赤壁”。今年63歲的王學龍也不例外。兩三年前,他終于實現(xiàn)了這個愿望。在參照《核舟記》原文的基礎上,他前前后后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終于完成了屬于自己的“核舟”。王學龍雕刻的這只核舟長4 5厘米,高2厘米,需借助于放大鏡才能將作品細微之處一一觀摩:小小的橄欖核雕成的斗篷船上有五個人,神態(tài)各不相同,左右各雕四扇小窗,每扇皆可自由開關,分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細若蚊絲,勾畫了了,真如明人魏學洢描述的那般奇巧靈怪。四十幾載不綴雕刻
對于王學龍而言,雕刻是伴隨一生的興趣。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玩得高興”,在雕刻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不過最初他雕的都是大件木頭,如今家中還擺著許多他的木雕作品作為裝飾,風格多樣,有繁復仿古的,也有造型簡潔的。
說起王學龍和雕刻的結緣,還要追溯到少年時代。王學龍少年師從張正吟,學習國畫。中學畢業(yè)后的王學龍進了一家機械廠,單位領導知道他有美術功底,便把他調去磨具制造車間,因為做磨具也需要些美術功底。正是在那段時間里,王學龍真正對雕刻入了迷。原來,磨具車間時常會留下來一些木頭廢料。工余之時,王學龍便拿起刻刀,對著木頭雕琢起來,沒有師傅,純粹是憑著自己的那點兒美術基礎和天分摸索?!艾F(xiàn)在想來,那時候還不能算得上是雕刻,做的東西還是很粗糙很原始的那種樣子”,王學龍?zhí)峒巴?,說技藝上的長進還得感謝一位師傅。原來王學龍的一個同事看到王學龍喜歡雕刻,卻只能自己一個人埋頭琢磨,便把自己從事象牙雕刻的愛人介紹給王學龍認識。這樣,王學龍才算有了師傅指點。那時的王學龍才20來歲,便顯現(xiàn)出了異于常人的毅力。當時牙雕廠有規(guī)定,王學龍無法跟隨師傅一起進入工作場所。為了方便教學,師傅便選了一個窗戶旁邊的工作臺進行雕刻,而他則站在窗外。師傅在窗內一邊雕刻一邊講解,他就在窗外凝神觀察聆聽?;厝ズ螅瑒t趕緊把師傅教授的東西通過刻刀付諸實踐。慢慢地,王學龍的技藝就提高了。技法純熟了,王學龍對雕刻的興致便愈發(fā)濃厚了。
后來,單位又把一個200多平方米的磨具展覽廳交給王學龍管理,在這個展廳內,王學龍雕刻了很多作品,而他所用的原料,還是做模具用剩下來的廢料,甚至有時他還去廚房找些柴火來雕刻,變廢為寶。他的一只鷹頭木雕作品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廠里做磨具剩下來一截木頭,兩側各有一個大樹疤,他便撿了回去,苦思冥想如何因勢象形才能把這兩個大樹疤利用起來??嗨级嗳眨愕昧藗€威武兇猛的老鷹構思,將兩個平淡無奇的樹疤變成了一雙深邃有力的鷹目,又利用樹木的紋理雕琢出鷹的翎毛。
方寸之間顯身手
隨著王學龍的技法愈加成熟,他的作品也漸漸受到外界的認可。木雕作品《苦行僧》采表現(xiàn)了苦行中“瘦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僧人形象,獲得了華東工藝美術精品獎銅獎。這個作品體量較小,高約15厘米,但結構卻非常巧妙,用僧人手中歷歷可數(shù)的佛珠作為整個造型力的支點,使得雕琢纖細的木頭不易斷裂。盡管這個獎項并不隆重,對王學龍來說,這卻是一種肯定。
轉向核雕創(chuàng)作,則是在王學龍從事木雕20多年后的事了。王學龍加入工藝美術協(xié)會后,經(jīng)常參加協(xié)會組織舉辦的各種工藝展覽交流會,需要提交作品。他的作品都是大件的木雕作品,輕則幾斤,重則幾十斤,往往需要用車運輸。于是省工藝協(xié)會的工作人員便提醒他,不妨做些小件雕刻作品,方便攜帶運輸。還有人建議他不妨做些掛件或是手鏈,在市場上比較受歡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蘇州的橄欖核雕首次被介紹到南京做展覽。當時愛好攝影的王學龍便帶著自己的相機去參觀,拍下照片后,熱心的王學龍還把洗出來的照片送給參展的工藝師們。由此機緣認識了核雕大師陳素英。兩人攀談之下,覺得非常投緣。陳素英聽說王學龍這么多年來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從事木雕,便將自己的橄欖核雕作品送了一個給他,同時還送給他許多橄欖核原料做嘗試。
有了這些材料之后,王學龍便用自己的工具和木雕技藝開始埋頭在橄欖核上做雕刻。橄欖核雕,要充分利用果核的外形特點或起伏變化,從而雕刻出各種人物、山水、動物等等。除了要具備一般雕刻所需要的繪畫、書法以及雕刻基礎之外,還要有特制的刀具、特別的眼力、特有的指功和獨特的構思。原有的工具不夠,王學龍便自己磨制工作,最迷你的刻刀,其刀尖更是細若發(fā)絲。功夫不負有心人,埋頭鉆研了四五年后,王學龍2002年第一次攜帶自己的橄欖核雕作品去參加展會時,立即感受到了來自市場的肯定,當時帶去的幾件作品當場便被人買走了。
一輩子堅持一件事
其實在做“東坡夜游赤壁”的核舟之前,王學龍已經(jīng)在橄欖核上創(chuàng)作了一艘奧運之舟:船頭是奧運吉祥物五個形態(tài)各異的福娃,船尾是兩名扎著白羊肚頭巾的鼓手正激情打鼓,船篷上奧運會的標志,船身則細膩地刻上了35個運動項目。今年年初,王學龍的核雕掛件《風景虎》應邀參加南京市文廣新局和文聯(lián)主辦的“虎年民間藝術大展”,獲得了二等獎?,F(xiàn)在,他腦海中還在醞釀為即將到來的兔年創(chuàng)作一幅“嫦娥奔月”圖。
核雕小巧玲瓏,制作精致,在古代人們就有把小巧的核雕作為飾品掛在衣帶紈扇或是繡袋下面的習慣。橄欖核一般取材于南方,質地緊密,油脂的含量較高,制成作品后質感光滑。未經(jīng)把玩的核雕往往呈黃褐色,但是隨著保養(yǎng)和摩挲,核雕的顏色會越來越紅,形成自然陳舊光澤的“包漿”。自2007年起,橄欖核雕在當代收藏市場上越來越受到關注。王學龍也逐漸感受到了這種來自市場的熱情,尤其是他創(chuàng)作的羅漢、觀音,彌勒等核雕作品特別受歡迎,上門找他做東西的人已經(jīng)排到了明年,甚至還有人拿著自家祖?zhèn)鞯南=莵碚宜龀晒に嚻贰=邮苡浾卟稍L時,他正在為一個朋友制作十八羅漢核雕佛珠手鏈。
不過,核雕作品受到歡迎后,王學龍又有些新的煩惱。按照他的話來講,盡管一年能做個二十幾件作品,但能稱得上精品的只能做三四件,不少時間都用來做別人的“訂單”了。對他而言,這樣便有點累了。雖然說受到歡迎是件好事,更是對作品某種形式的肯定和認可,但這樣一來,王學龍自己創(chuàng)作的時間就被擠壓了。
王學龍笑稱雖然自己是個“眼高手低”的人,但自接觸雕刻起心里就有一直有個目標:即便不能成為大師,至少要能做出能夠與大師相媲美的作品。為了給自己充電,王學龍閑來最愛做的事情就是逛逛博物館,去圖書館找資料。聽說有什么展覽,就一定要帶上相機前去觀摩。這不,最近他又和玉雕較上了勁。
王學龍的核雕作品除了橄欖核雕以外,還有象牙果雕。王學龍介紹,象牙果是南美洲的一種棕櫚椰果,果實的明膠成熟后,會變成類似于象牙的白色堅硬物質,可以成為象牙的替代品。在19世紀,意大利人還喜歡用象牙果加工成紐扣,用在高檔時裝上。因為外表粗糙,內里潔白如象牙,與人通過修行達到圓通圓融的境界暗合,象牙果還常被用來做佛像的雕刻。王學龍較勁的是想把玉雕那種圓融光潔的技藝融入到象牙果雕刻上,因為在他看來,如果手工創(chuàng)作的作品既能體現(xiàn)出人的靈氣又能達到機器技術上的精準光潔,那就成為一種高度了。
問及從事雕刻四十幾年,心中最大的感慨是什么7王學龍回答,“一個人要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堅持?!本拖袼忉屗淖帧岸U之”一樣,什么是“禪”,禪就是用心做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