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杰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指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fā)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1]。據有關資料統(tǒng)計,中國腦癱患兒發(fā)生率約1.81‰~4‰,且近年隨著新生兒死亡率的降低,本病有逐漸上升的趨勢,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特別在廣大農村地區(qū),家長很難堅持長期為患兒康復治療,故盡快改善腦癱患兒的某一部分功能可以給家長以信心堅持治療。現將近年本院兒科采用頭皮針刺治療腦癱患兒語言功能落后方面的情況介紹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6- 07/2008- 02安陽市中醫(yī)院兒科門診收治腦癱患兒60例。全部病例按入組時間隨機分組接受治療,每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4例;年齡3~4歲27例,~5歲3例;痙攣型27例,肌張力低下型2例,不隨意運動型1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5例;年齡3~4歲28例,~5歲2例;痙攣型26例,肌張力低下型2例,不隨意運動型 2例。
1.2 診斷標準 均符合2004年昆明會議通過的腦癱定義、診斷條件及分型[2]。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腦癱診斷標準;(2)年齡3~5歲;(3)語言功能發(fā)育較正常落后6個月以上。
1.4 排除標準 (1)合并嚴重智力發(fā)育落后者;(2)近1個月進行過針刺治療者。
1.5 治療方法 觀察組在常規(guī)推拿按摩、功能訓練的基礎上加用頭皮針刺治療,對照組在常規(guī)推拿按摩、功能訓練的基礎上加用語言訓練治療。每周6次,3個月為1個療程。
1.5.1 取穴 百會、四神聰、神庭、本神、廉泉、運動區(qū)、言語二區(qū)、言語三區(qū)。
1.5.2 操作方法 取26~28號(1~1.5寸)毫針,針與頭皮呈15°夾角,針尖對準穴位,快速刺入頭皮下組織或肌層,然后沿刺激區(qū)方向到帽狀腱膜下,采用平補平瀉手法,30 min行1次針,留針1 h。
1.6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河北省人民醫(yī)院構音障礙評定法[3,4]。該法通過量表,檢查包括構音器官反射、運動及語音清晰度共8個大項目,27個分測驗,每個分測驗都設定了5個級別的評分標準。(1)痊愈:患兒8個大項目均達正常;(2)顯效:患兒8個大項目均有改善;(3)好轉:患兒4個大項目有改善;(4)無效:患兒8個大項目均無改善。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統(tǒng)計軟件,率的比較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的療效比較[n(%),n=30]
本病病機主要由于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yǎng),或感受邪毒,髓海受損,致肝腎虧損,心脾不足,氣血虧虛,精乏髓枯,心竅蒙蔽,筋脈失養(yǎng)。腦為“元神之府”,具有掌管精神、意識、思維、運動的功能。腎主藏精,主骨生髓;肝主藏血,精血同源,故肝腎功能正常與否與腦髓生成、發(fā)育有密切關系。“頭者,精明之府”,根據經絡理論,手足三陽經均通過頭部,針刺頭部腧穴可以調動五臟六腑的精氣?,F代研究認為人類大腦神經細胞約有140億個,但有些神經細胞在一生中并未全部使用,其中包括部分中樞神經系統(tǒng)突觸,頭皮針刺可使這些突觸和神經環(huán)路重組一個神經細胞功能集團的網絡系統(tǒng),以代償受損的腦功能區(qū),最終使腦癱患兒的各項功能完全或逐步恢復[5]。大腦皮質功能區(qū)在頭皮有相應的投影區(qū),通過刺激相應穴位和功能區(qū)可以提高腦癱患兒的語言功能。
小兒腦癱為兒科疑難雜病之一,近年來運用中西醫(yī)結合的綜合康復方法治療腦癱,在臨床上取得較好的效果。頭皮針刺治療腦癱患兒語言功能發(fā)育落后較單獨語言功能訓練療效明顯,且具有操作方便,痛苦較小,費用較低等優(yōu)點,適合在廣大基層醫(yī)院推廣。患兒語言功能改善后可以更多地表達他們的想法,增強患兒的自信心,更有利于他們融入到社會中去。但針刺為有創(chuàng)性操作,少部分患兒家長不愿接受或不能按療程治療,依從性有待加強。
[1]王子才,姜志梅.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2屆兒童康復學術會議、中國殘疾人康復協(xié)會、第9屆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暨國際交流會議[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24):1742.
[2]林慶.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條件及分型[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4):262.
[3]燕鐵斌,竇祖林.實用癱瘓康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203- 210.
[4]汪潔.構音障礙綜合性評價量表的編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8,13(6):242- 244.
[5]劉振寰.小兒腦癱家庭康復手冊[M].香港:香港醫(yī)藥出版社,19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