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 翀
北上仕元
離開浮涯洲,33歲的趙孟瓶登船北上。眼前的吳興(湖州的舊稱),一片煙水浩淼。
本來隱居在這浮涯洲,每天寫詩作畫。但是他是趙匡胤的后代,忽必烈逼著他做官,他只能北上。
西苕溪穿城而來,流過甘棠橋。趙孟頫出生在甘棠橋的孫衙河口。西苕溪彎彎的,人們叫它月河。甘棠橋是建在水中洲上的,從江渚匯到月河的這段水域,原是一片大濕地。濕地上有大大小小的洲,被稱為白頻洲,各小洲又有自己的名,甘棠橋近處的叫浮涯洲。
不久前,他畫了一幅《幼輿丘壑圖卷》。他欣賞東晉這個懷抱丘壑的名士謝鯤(字幼輿)?!皾O釣于一壑,則萬物不奸其志棲遲于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宋亡后,他本也打算如此過這一生。
四年前,他拒絕了承元世祖之命抵江南訪賢的程鉅夫之邀,他已經(jīng)習慣了做一個隱逸之士。他對程鉅夫說,堯舜在世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隱逸之士了,我現(xiàn)在也想如此。四年后,程鉅夫再次來到江南,他念念不忘趙孟頫的英邁才氣。這次,趙孟頫被說動了?!笆可俣鴮W之于家,蓋亦欲出而用之于國?!碑敃r中國文人是有士氣的,仕途是唯一的出路。趙孟頫二十三歲時,母親丘夫人曾對他說過: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之。汝非多讀書,何以異于常人?
元朝政府卻并不重視文人,當時淮河以南的文人是地位最為卑微的。自1125年金軍把宋人逐出黃河流域,造成中國南北兩方在地理和文化上的隔閡。蒙古人在治理整個中國時,利用了這個分裂的形勢。南人(居于淮河以南的人)在元代社會所分四等人中,列于蒙古人、色目人、北方人之后,地位最為卑賤。后來,忽必烈為了緩和和文人們的矛盾,決定起用南方文士。
孔子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江南的文人們采取了全面的不合作態(tài)度,隱而不仕。然而,趙孟頫卻選擇了北上。人們責罵他不忠也不孝,背棄了宋室傳統(tǒng),背棄了祖宗,因他是宋太祖第四子秦康惠王德芳之后裔,是宋太祖第十一世孫。趙孟瓶甘愿以最高的天資,去服從最嚴密的法度,天下就是法度的存在。它不是狹隘的政治,而是文化價值的認同。
思歸之心
途徑維揚時,遇上儒士吳澄,兩人同行北上。
到大都(今北京)不滿數(shù)月,吳澄決心南返,以母老辭歸。吳澄的南歸,使趙孟瓶的內(nèi)心陷入了無法言說的糾結(jié)中。他寫了一篇序為吳澄贈行:……既至京師,吳君翻然有歸志,曰:吾之學無用也,迂而不可行。賦淵明之詩一章,朱子之詩二章而歸。吳君之心,余之心也。以余之不才,去吳君何啻百倍,吳君且往,則余當何如也?
在大都留念,趙孟頫并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對元朝政府是失望的。元世祖對他的特殊禮遇,也只不過是政治上的需要。“空有丹心依魏闕,又攜十口過齊州。閑身卻羨沙頭鷺,飛去飛來百自由?!彼葹槭艿皆⒌牟录啥鄲?又為自己不守氣節(jié)有負祖先而感到內(nèi)疚,而此時的進退已身不由己。
他痛恨北方的寒冷,“江南冬暖花亂發(fā),朔方苦寒氣又偏?!边@痛恨尤讓他懷念南方故鄉(xiāng)的溫暖。
從入仁的第二年算起,趙孟頫反復(fù)畫過《淵明歸田圖》、《淵明像并書歸去來辭卷》、白描《陶淵明像》、《陶靖節(jié)像》。十年之后,思歸之心,未嘗稍減。1299年在自畫小像中,又透露了出來。那個徘徊在竹林下的趙孟頫,是如此思歸思隱。
這十年,日子里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灰色。這種灰色,彌漫了他的一生。
鵲華秋色
1295年,夏秋之交。趙孟頫終于得以借病乞歸?;掠问?攜妻帶口,罷官歸來。故園風景依舊在,三頃田,五畝宅,歸去來。無官一身輕的趙孟頫,清風兩袖,心底灰色處,掠過一片愉悅。
在這閑居的四年中,他常去杭州的周密家。周密是南宋文學家,倆人以兄弟相稱。
一天,趙孟頫、周密和幾位好友喝酒做詩,談笑風生。趙孟頫為官幾年,雖不暢快,卻遍覽山水,談及濟南的鵲山和華不注山,一個渾圓敦厚,一個尖聳入云,兩座山峰形態(tài)迥異,窮盡山之俊美巍峨,在場的人無不為之神往。
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語,趙孟糖很是納悶。原來,周密原籍是山東,出生在濟南,南宋末年曾任義烏令等職,宋朝滅亡后不再做官,便舉家逃難來到吳興,深居不出。年屆五十,卻從未到過山東。
趙孟頫便由此作了《鵲華秋色》,把鵲山和華不注山四周地域直接畫出來,畫面中饅頭狀的山叫鵲山,三角形的山叫華不注山,是濟南的地標。畫中的秋景,疏遠,憂郁,帶著一絲懷鄉(xiāng)的愁緒。
他從南宋的畫風中解放出來,又使唐代及北宋成為他心中一股新的動力,完成了不一樣的《鵲華秋色》。平板的屋舍、稚拙的柳樹、簡單勾描的人物。水波、細竹的筆法,自然隨意。畫境荒疏、淡遠、蒼漠。他認為南宋繪畫,過于簡率,過于浮薄,缺乏古意。又回到魏晉隋唐的畫風中,以求古意。這種自然隨意的筆法,和淡遠的意境,成為元朝文入畫追求的最高境界。
用筆為上
趙孟頫以書畫稱雄一世,落筆自如如風雨。他手中的一支筆日書萬字而不敗。
宋元在江淮之間進行了四十多年的拉鋸爭奪,宣城為之凋敝,筆工走避江南,吳興是一聚集地。趙孟叛的身邊圍著當時制筆技藝最好的筆工,筆工們知道自己制的筆若能得到趙孟煽的垂青,則必會聲名鵲起而沽得善價。
趙孟頫對筆的要求是很高的。稍不如意,就折裂重制,直到滿意為止。叔父趙興曾癡迷于制筆。趙興是嘉定十三年(1220)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加端明殿學士,老而“復(fù)行鄉(xiāng)飲,射禮于學宮”。他訓(xùn)練出來的制筆大家馮應(yīng)科,在吳興是和趙孟頰齊名的。當時趙孟頫的字,錢舜舉的畫、馮應(yīng)科的筆是吳興民間三絕。趙孟頫和叔父趙興一樣,喜歡和筆工切磋筆藝。他又把叔父的那一套制筆方法教給了陸文寶。陸文寶由此成為又一制筆大家,后稱陸穎。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jié)字亦須用工,蓋結(jié)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壁w孟頫用筆非常細致講究,藏得很深,須要細看他點畫宛轉(zhuǎn)處的細節(jié),才能體會他書法中蘊蓄的精神所在。
他喜歡王羲之的字,嫻熟于王羲之書法。1310年,他乘舟北上,隨身攜帶了《蘭亭序》石印字帖,在32天的旅程中,寫了很多篇跋?!坝霉P千古不易,”書法的字形是逃不出法度的,《蘭亭序》就是法度,永字八法已將用筆的變化窮極了。
和一般文人一樣,趙孟頫也常畫石頭、枯榭、竹子,他也認為畫竹子,枯木和寫字完全一樣,必須先把書法的基礎(chǔ)練好,畫畫才能有筆墨的趣味。“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yīng)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w白是漢字的一種書體,籀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八法就是永字八法。
晚年的趙孟頫,仕途的順逆與榮辱已不再像先前那樣容易引起他的情緒波動,他更喜歡優(yōu)游于山水,寫意丹青。“古墨輕磨滿幾香,研池新浴照人光。北窗時有涼風至,閑寫黃庭一兩章”。只要一拿起從家鄉(xiāng)帶來的湖筆,一切煩惱和苦惱皆遠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