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鳳,王松齡
(1.河南省人民醫(yī)院,河南 鄭州450003;2.河南省中醫(yī)院,河南 鄭州450002)
失眠癥是指入睡困難或維持睡眠障礙,導致睡眠時間減少或質(zhì)量下降,不能滿足個體生理需要的一種主觀體驗,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長期失眠可導致焦慮、抑郁或恐懼,精神活動效率下降,影響患者社會功能或生活質(zhì)量,目前治療上尚無長期有效的理想藥物。2007-12—2009-12,筆者采用化痰清熱安神顆粒治療失眠癥40 例,取得較好療效,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河南省中醫(yī)院腦病科門診就診的失眠癥患者80 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 例,男21 例,女19 例;年齡平均(39.67 ±12.27)歲;病程平均(20.12 ±5.66)年。對照組40 例,男23 例,女17 例;年齡平均(40.56 ±13. 82)歲;病程平均(22.07 ±6.59)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精神障礙診斷標準(CCMD-3)》[1]中有關失眠癥診斷標準。
按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有關不寐的診斷標準。
按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有關痰熱內(nèi)擾型辨證標準。主癥:睡眠不安,心煩懊儂,胸悶脘痞,口苦痰多,頭暈目眩,舌紅,苔黃膩,脈滑或滑數(shù)。
凡符合本病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診斷標準,辨證屬痰熱內(nèi)擾型者均可納入試驗病例。
年齡在18 歲以下或75 歲以上;繼發(fā)于軀體疾病或精神疾病的失眠患者;藥物或酒精依賴性失眠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凡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定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判定或安全判定者。
治療組給予化痰清熱安神顆粒(由河南省中醫(yī)院制劑室生產(chǎn),院內(nèi)制劑批準文號:豫制藥字Z04010470),1 袋/次,2 次/d,溫開水沖服。對照組給予烏靈膠囊(由浙江佐力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20050617),3 粒/次,3 次/d,口服。
兩組均以60 d 為1 個療程。
藥物組成:黃連18 000 g,梔子30 000 g,法半夏18 000 g,陳皮18 000 g,茯苓60 000 g,酸棗仁60 000 g,遠 志 30 000 g,龍 齒60 000 g,琥 珀90 000 g。取黃連、梔子、酸棗仁,加95%的乙醇回流提取,濾出提取液另行收集;法半夏、陳皮、茯苓、遠志、龍齒、琥珀,加水煎煮3 次,第1 次10 倍量水煮3 h,第2 次和第3 次均加入8 倍量水各煎2 h;合并煎液,濾過。將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1.4(60~65 ℃)的清膏,取清膏1 份,加蔗糖4 份制成顆粒,干燥、分裝成6 000 袋,密封。
參照《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精神障礙診斷標準(CCMD-3)》[1]制訂。根據(jù)治療前后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評分計算療效指數(shù)。計算方法: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評分- 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治愈:療效進步率≥95%。顯效:療效進步率70%~<95%。有效:療效進步率20%~<70%。無效:療效進步率<20%。
采用SPSS 11.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 分析。
見表1。兩組對比,經(jīng)Ridit 分析,u=3.95,P<0.01,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SQI 評分對比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SQI 評分對比 分,±s
60 d治療組 40 14.70 ±2.87 3.33 ±1.69**##組 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對照組 40 15.68 ±3.04 5.83 ±2.99**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1。
失眠癥屬中醫(yī)學“不得眠”、“不得臥”、“目不瞑”等范疇,多因情志所傷、飲食不節(jié)、病后、年邁等因素而發(fā)病,究其病機或由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膽氣虛導致心神失養(yǎng),或為肝郁化熱、五志化火、痰熱內(nèi)擾、陰虛火旺引起心神不安所致,治療多以養(yǎng)血安神或清熱化痰安神為主。現(xiàn)代醫(yī)學對本病的治療多以苯二氮卓類藥物為主,輔以抗抑郁藥物或抗焦慮藥物及心理干預等,療效肯定,但苯二氮卓類藥物有易形成藥物依賴、停藥反跳、記憶力下降等缺點,導致患者藥物依從性下降,不規(guī)律用藥,失眠癥反復難愈?!豆沤襻t(yī)統(tǒng)大全》曰:“痰火擾亂,心神不寧,思慮過傷,火熾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惫P者遵循《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對失眠癥的認識,總結多年臨床經(jīng)驗,認為該病由痰熱內(nèi)擾所致者多見,系多火多痰之疾。究其原因是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社會環(huán)境下,或因精神壓力較大,導致心火亢盛,思慮氣結,久則傷脾,水濕不化,痰濁內(nèi)生;或因暴飲暴食,致宿食停滯,釀成痰熱,擾動心神而致失眠。因此提出了采用清化痰熱安神法治療失眠癥,依法組成經(jīng)驗方化痰清熱安神顆粒。方中黃連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jīng),具有清心瀉火之效,善清心經(jīng)實火及中焦?jié)駸嵊艚Y,《本草新編》云:“黃連,入心與胞絡,最瀉火……而入心尤專任也。”梔子,苦寒清降,清瀉三焦火邪,有清心除煩之效,《本草經(jīng)疏》云:“梔子清少陰之熱,則五內(nèi)邪氣自去。”邪去正自安,五臟安和神自寐,二者合用清心瀉火以安神,為君藥。半夏燥濕化痰;陳皮善治氣,去積痰,二者合用以化痰積,為臣藥。茯苓、遠志、酸棗仁,皆可益心脾、寧心神;龍齒、琥珀功善鎮(zhèn)驚安神,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清化痰熱、寧心安神之效。
本研究采用中藥復方制劑治療失眠癥,并提供了清化痰熱安神顆粒的配方及制劑工藝,取得較好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1]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精神障礙診斷標準(CCMD-3)[M].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8-119.
[2]國家中醫(yī)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