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福
(山東省泰安市結核病防治中心 泰安 271000)
大學生是一個年齡段非常集中的特殊群體,18~23歲年齡段正處于體質發(fā)育、內分泌系統變化較大的青春后期,同時該年齡段處于結核病發(fā)病上升階段,該群體來源于全國各地,包括農村和城鎮(zhèn),各地區(qū)經濟、人文、習俗不同,特別是各地區(qū)結核病疫情差距大,到泰安上學后集體生活,環(huán)境變化大,存在不適應現象,易于造成結核病的傳播和流行。為此,我中心于2003—2007年對泰安市10所高等院校的結核病防治措施進行了探索,報道如下。
1.1 對象 2003—2007年泰安市10所高等院校入校新生121876名。18~19歲占79.6%,男女之比為55.6∶44.4,56%的學生來源于山東,44%來源于23個省市和地區(qū),較多的來源于河北、河南、山西等。
1.2 方法
1.2.1 填寫調查表 由學生自己填寫統一的《大學生健康調查表》,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系別、班級、健康狀況,出生地或長期居住地,城市或鄉(xiāng)村,家庭經濟狀況,結核病史和接觸史。
1.2.2 健康教育 新生入校時,每名學生填寫結核病防治核心知識調查問卷。通過1年的課堂教學、播放影像制品、發(fā)放宣傳資料、張貼宣傳畫等進行健康教育,再次填寫相同調查問卷,分別比較5項核心知識的知曉率(%)。
1.2.3 設立學生報告管理員 每班設男、女學生報告管理員各2名,經過培訓后,負責班內健康教育、可疑癥狀者的發(fā)現報告及病人的督導服藥工作。
1.2.4 結核病檢查 PPD試驗:注射器采用威海產(潔瑞牌)1 ml一次性塑料注射器,結核菌純蛋白衍生物(PPD5IU),由北京生命科學技術研究所生產,在左前臂掌側上1/3處,皮內注射0.1 ml,注射后72 h觀察反應結果,以硬結平均直徑為檢測指標,并檢查卡痕。選擇泰安市結核病防治中心有經驗的專業(yè)人員,經嚴格培訓后持證上崗,首先對所有入校新生做 PPD試驗,然后根據結果對反映 ≥15 mm或有水泡者進行3次痰涂片及X線攝片檢查。
1.2.5 預防治療 PPD試驗反應≥15 mm,又無活動性肺結核病變者建議預防治療。方法:單服由市結核病防治中心免費提供的異煙肼,300 mg/d,療程為6個月,學生報告管理員負責督導服藥。
1.2.6 全程督導管理 涂片陽性肺結核病人住院隔離治療,住院期間由病區(qū)護士送藥到手,監(jiān)督服藥,結防人員督導管理,痰涂陰性后,憑市結核病防治中心的診斷證明復學,復學后的病人邊學習、邊治療,由學生報告管理員督導服藥。手機短信督導:結防人員每天對患結核病和預防服藥的學生進行短信督導,內容包括:“為了您的健康,請按時服藥、查痰等內容 ?!?/p>
1.2.7 密切接觸者檢查 當學校發(fā)生結核病疫情時,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對密切接觸者進行PPD試驗、胸部X線及痰涂片檢查。
1.2.8 肺結核診斷標準 依據《中國結核病防治規(guī)劃實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
2.1 健康教育情況 新生入校時和1年后分別發(fā)放調查問卷118967份和116 623份,1年后比入校時大學生5項結核病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均顯著提高(P<0.001),大學生1年前后5項結核病防治核心知識知曉情況見表1。
2.2 結核病檢查情況 新生結核病檢查發(fā)現結核病人101例。PPD試驗結核菌素反應性0~4 mm 82 754名,占 67.9%,5~9 mm 21 816名,占17.9%,10~14 mm 9 872名,占8.1%,15~19 mm 4 997名,占4.1%,≥20 mm 或水泡壞死2 437名,占2.0%。
2.2.1 來自城市學生的結核菌素反應性總的來說高于農村學生(χ2=208.068;P<0.001),結核菌素反應性與城鄉(xiāng)居住關系見表2。
2.2.2 有卡痕者結核菌素反應大于無卡痕者(χ2=328.437;P<0.001),結核菌素反應大小與有無卡痕關系見表3。
2.2.3 有結核病接觸史的大學生結核菌素反應明顯大于無結核病接觸史者(χ2=111.450;P<0.001),結核菌素反應與結核病接觸史關系見表4。
表1 大學生1年前后5項結核病防治核心知識知曉情況
表2 結核菌素反應(mm)大小與城鄉(xiāng)居住關系
表3 結核菌素反應(mm)大小與有無卡痕關系
表4 結核菌素反應(mm)大小與結核病接觸史關系
表5 不同結核菌素反應強度下結核病發(fā)生例數所占的比率
2.2.4 結核病發(fā)病所占的比率隨著結核菌素反應強度增強而增高,0~4 mm、5~9 mm與10~14 mm差別不明顯,15~19 mm者有明顯增高,≥20 mm或水泡壞死者所占比率最高,PPD反應強度與結核病發(fā)病所占的比率存在較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見表5。
2.3 平時發(fā)現工作和病人發(fā)現情況 除新生入校查體發(fā)現病人101例,占60.1%外,因癥主動就診學生312例,發(fā)現病人18例,占10.7%,學生報告管理員報告肺結核可疑癥狀者487例,發(fā)現病人43例,占25.6%,密切接觸者檢查發(fā)現6例,占3.6%,5年共發(fā)現活動性肺結核病人168例。
2.4 預防治療情況 預防治療6 765例,完成療程5156例,依從性76.2%。在發(fā)病的59例結核病人中,除6例為PPD試驗<15 mm且無水泡、壞死、淋巴管炎反應未建議預防治療外,其余53例病人中,接受預防治療20例,未接受預防治療33例。預防治療對象發(fā)病明顯低于未預防治療對象(χ2=43.634;P<0.001)見表6。
2.5 全程督導管理情況 在發(fā)現的168例結核病人中,強化期隔離住院治療36例,邊治療邊學習132例,學生報告管理員督導患病學生服藥156例,占92.9%,系統管理率 100%,涂陽病人治愈率100%,涂陰病人完成療程率100%。
表6 預防治療對象和未預防治療對象的發(fā)病情況
2.6 密切接觸者檢查情況 密切接觸者檢查21 235人,檢出病人6例。2003—2007年大學生結核病密切接觸者檢查情況見表7。
泰安市高等院校結核病逐年有增多趨勢,近年來個別高校也曾發(fā)生過結核病的高發(fā)情況,說明泰安市高等院校的結核病疫情還是比較高的,各學校都存在著結核病爆發(fā)流行的潛在危險。
3.1 健康教育和全程督導管理的作用 通過開展結核病健康教育活動,1年后結核病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比入校時顯著提高,部分大學生做到了因癥主動就診,說明健康教育取得了明顯效果,浙江省公眾結核病防治知識調查發(fā)現,結核病防治核心知識總知曉率最低的是農民和學生[1],學生健康教育亟待加強。研究結果顯示,全程督導管理提高了治愈率,其中,手機短信提醒,保護了學生的隱私權,提高了依從性,學生報告管理員在健康教育,報告肺結核可疑癥狀者,發(fā)現病人,督導服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說明每班設立學生報告管理員的做法,在發(fā)現和治療管理病人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為他們便于督導病人服藥及隨訪檢查,也最容易發(fā)現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帶血絲等可疑肺結核癥狀者。
表7 2003—2007年大學生結核病密切接觸者檢查情況
3.2 新生結核病檢查和密切接觸者檢查的作用新生結核病檢查將結核病傳染源擋在了大學門外,避免了傳染,是高校防治結核病的關鍵措施之一。本項PPD試驗結果顯示,2003—2007年10所泰安市高校新入校大學生中,有近1/3的人被結核桿菌感染,這與國內其他報道基本一致[2],來自城市學生的結核菌素總反應性高于農村學生。有卡痕者結核菌素總反應性高于無卡痕者,這與卡介苗接種有關,結核菌素反應≥5 mm或≤10 mm中絕大多數為卡介苗接種或環(huán)境分枝桿菌所致,因為卡介苗接種后12周平均直徑約為9.2±2.8 mm,≥15 mm雖然也有可能為卡介苗接種所致,但所占比例很小,約為1.4%[2]。從表5可以看出,PPD≥15 mm或有水泡、壞死、淋巴管炎反應者,覆蓋了88.7%的結核病人,因此,大學生入校結核病檢查時,先做PPD試驗,把PPD≥15 mm或水泡壞死作為下一步進行痰涂片及X線檢查的標準,這樣既可減少X線照射損傷,又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值得推廣應用,有結核病密切接觸史的大學生結核菌素總反應性明顯高于無結核病接觸史者,因此大學生應盡量避免接觸結核病患者,以減少結核桿菌感染機會,積極開展密切接觸者檢查,能夠及時發(fā)現結核病傳染源和結核菌新感染者,以防止再感染、再發(fā)病。
3.3 預防治療的作用 作為預防治療對象的結核菌素反應強度標準應能覆蓋較大比例的新發(fā)病人,使特異性和敏感性達到較好平衡[3]。本研究結果≥15 mm不同反應強度的結核病發(fā)病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覆蓋了88.7%的結核病人,所以我們一直把≥15 mm或水泡壞死作為預防治療的標準,讓感染結核菌者減少發(fā)病,因為約有10%的感染結核菌者可能發(fā)生結核病,發(fā)病與否主要取決于感染者的抵抗力和感染結核菌的數量[4]。本文顯示,由于入校時部分學生未接受預防治療,導致發(fā)病機率明顯增加,再就是由于加強了密切接觸者預防性治療,也減少以后發(fā)病,進一步說明了預防治療對防止結核菌感染者發(fā)病具有一定的預防保護作用。
現代結核病控制措施主要是通過發(fā)現和治愈結核病傳染源,以減少人群受結核菌感染的機會,另一途徑是對已受結核菌感染的對象采取藥物預防,以減少發(fā)病[5]。因此,在高等院校內實施結核病健康教育、設立學生報告管理員、新生結核病檢查、預防治療、全程督導管理、密切接觸者檢查等防治措施,對于早期發(fā)現結核病人、減少校內傳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王曉萌,劉北斗,陳松華.浙江省公眾結核病防治知識調查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08,30(5):993-996.
[2]劉玉清,屠德華,張立興.北京大學生結核病控制的研究:(一)結核菌素反應性特點[J].中國防癆雜志,2002,24(3):125-126.
[3]屠德華,劉玉清,張立興,安燕生,賀曉新 .大學生預防性治療的結核菌素反應強度標準研究[J].中國防癆雜志,2006,28(5):265-268.
[4] 曹明,楊卓敏,李明珠,顧見青,李霞,胡偉宏,陳昶,曹諍,趙惠娟,張勤麗,陸麗娜 .上海市寶山區(qū)外來簡易學校學生結核菌素反應狀況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06,28(4):231-234.
[5]zhang LX,Tu DH,Enarson DA.The impact of directly-observed treatment on the epidemiology of tuberculosis in Beijing[J].IntJ Tuberc Lung Dis,2000,4(10):90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