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香菇發(fā)展史上的重大貢獻
張壽橙
浙江省龍泉、慶元、景寧三縣、市菇民區(qū)的先人們在1 800年前的西晉、或在西晉之前,即已在“江南諸山郡中”生產香菇,有張華《博物志》為證。龍慶景三縣菇民區(qū)地垮1 300平方公里,清朝時即有菇民15萬人,千百年來在全國10余省、區(qū)300多個縣、市深山老林里生產香菇。從現有史料看,歷史上凡栽培香菇,已被地方志記載的,按其內容分析,無不為砍花法栽培,而栽培者無不為浙江特別是龍慶景的菇民。由于砍花法菇場分布在全國十余省區(qū)的深山老林里,路途遙遠,又值嚴冬臘月出香菇,菇民外出受盡艱辛,就某種意義上說,一部中國香菇的栽培史,也是龍慶景菇民的血淚史。
圖1 龍、慶、景菇民區(qū)的分布
宋?嘉定二年 (1209),何澹在 《龍泉縣志》中記敘了香菇砍花法栽培185字,是人類歷史上對香菇人工栽培最早最完整的記載。何澹如今被奉為“一代賢相、兩朝帝師、香菇文化之父?!?/p>
“香蕈,惟深山至陰之處有之。其法,用乾心木、橄欖木,名曰蕈木孱,先就深山下石斤倒仆地,用斧班馬交銼木皮上,候淹濕,經二年始間出,至第三年,蕈乃偏出。每經立春后,地氣發(fā)泄,雷雨震動,則交出木上,始采取,以竹篾穿卦,焙干。至秋冬之交,再用工編木敲擊,其蕈間出,名曰驚蕈。惟經雨則出多,所制亦如春法,但不若春蕈之厚耳。大率厚而小者,香味俱勝。又有一種這當清明向日處間出小蕈,就木上自干,名曰日蕈,此蕈尤佳,但不可多得。今春蕈用日曬干,同謂之日蕈,香味亦佳。”
圖2 香菇史上發(fā)生在浙江的重大事件
《山蔬譜》記曰:“永嘉人以霉月斷樹,置深林中,密斫之,蒸成菌。”晉時龍慶景皆屬永嘉郡。此處之說法對應張華 《博物志》 “江南諸山郡中,大樹斷倒者,經春夏生菌,謂之椹”。證明龍慶景菇民在晉時已在長江之南廣袤山區(qū)栽培香菇。與《山蔬譜》近似記載的有 《蔬譜》,但這二部史料都無法找到,其根據是宋?咸淳 (1264—1274)《臨安志》所載:“香蕈……(蔬譜)土人名香蕈”。
宋?嘉定十六年 (1223)陳耆卿著 《赤城志》:“天臺萬年山出合蕈,土人珍之多,曝以致遠?!彼洖樘炫_當地香菇生產,亦為龍慶景菇民所用砍花法。天臺一帶,晉為臨海郡,國清寺即在彼處,其與阿育王廟等連成一片,唐、宋時代,佛教僧眾等崇尚素食。其周邊的香菇生產自然引起僧人之重視,因此這里的香菇栽培技術經過僧人的傳播影響很大。
宋?淳礻右五年 (1245),浙江仙居人陳仁玉著《菌譜》,被奉為世界上第一部菇菌辭典。其所記合蕈即為香蕈。舊傳,昔常上進,標以臺蕈,上遙見誤讀,因承誤云?!皵凳陙?既充庖貢,山獠得善賈,卒曝干以售、罕獲生致?!贝颂庩惾视裼谩芭f傳、昔常上進”六個字,說明在陳仁玉寫此文前很早 (舊傳)即已將香菇進貢皇上。說明當地香菇生產已遠非南宋年間,而是在很早以前,這與前述晉時 “永嘉人以霉月斷樹”……“江南諸山郡中,大樹斷倒者”……完全是對應的。
宋?嘉定十六年,日本貞應2年 (1223),被日本的香菇歷史學家中村克哉稱為日本香菇輸出中國之開始。其記載于道元禪師所作之 《典座教訓》一書中:“嘉定十六年 (1223)癸末,二月中,在慶元舶里倭使頭領說話次,有一老僧來,年六十歲許,一直便刻船里,向和客討買倭椹……”
元?天歷二年 (1329)浙江海寧中醫(yī)吳瑞,作《日用本草》時,記述了香蕈有 “益氣不饑,治風破血”的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對香菇藥效的研究與記敘。至明代,李時珍進一步研究了香菇的醫(yī)藥價值,所作 《本草綱目》于吳瑞之后278年的1607年傳入日本。李時珍在引用吳瑞有關香蕈文字曰:“蕈生桐柳枳木上,紫色者名香蕈。”
明?洪武元年 (1368)朱元璋奠都金陵,因天旱食素,劉伯溫以菇進獻,承間奏請以種香菇為龍慶景三縣專利。自此菇鄉(xiāng)廣為流傳 “朱皇親封龍慶景,國師討來種香菇”。此雖為傳說 (當時景寧未建縣)但事出有因,此事被記于1924年葉耀庭的《菇業(yè)備要》和1948年陳國鈞的 《菇民的研究》之中,自此菇民奉劉伯溫 (劉基)為菇神。
明?陸容 (1436—1494)在任浙江參政時,將何澹185字香菇轉錄于其所著 《菽園雜記》中。這185字后被嘉靖四十年 (1561)黃佐編 《廣東通志》入載,以后傳入日本,由佐藤成裕收于 《驚蕈錄》一書中,此書手抄本已成為日本之國寶。
日本香菇栽培源自伊豆,相傳系和尚——弘法大師傳授技術而起。此弘法大師即空海法師曾在中國天童寺長期研究佛經,而浙江東部這一帶,正是我國香菇砍花法最早的栽培地。繼弘法大師之后,往來中、日的僧人不繼。其中以日本的道元禪師(1223)、中國的寂園禪師 (1227)為重要的時代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