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春
(山西省管涔山國有林管理局,山西 寧武 036700)
由于國際和國內(nèi)市場對野生中藥材的認可和需求日趨強烈,導致人類過度采挖野生資源,很多中藥材植物瀕臨滅絕。人工栽培藥用植物的環(huán)境,往往不是植物的最適生長環(huán)境,從而導致其品質(zhì)下降,且人工栽培占用大量耕地,影響了農(nóng)作物生產(chǎn)。而仿野生栽培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林地,滿足其適宜生長的環(huán)境條件,既提高了產(chǎn)量又保證了質(zhì)量。山西省管涔山國有林管理局接官亭林場林下資源可開發(fā)面積 2 440.9 hm2,占林業(yè)用地面積的 55.3%,該林場灌木極少,非常適合進行林下中藥材仿野生栽培。
試驗地設在山西省管涔山國有林管理局接官亭林場,地處管涔山南部汾河西岸,東經(jīng) 111°46′~112°03′,北緯 38°30′~ 38°40′。接官亭國有林場氣候溫和干燥,年均氣溫 6°C左右,日均溫≥10°C的年積溫 2 000°C,年日照 2 800 h~ 2 900 h,年降水量約500 mm,無霜期 100 d~ 125 d,災害性天氣主要是干旱和霜凍等。境內(nèi)海拔在1 297 m~ 2 410 m之間,地形西北高于東南。土壤類型主要是棕壤和褐土,主要喬木有油松、落葉松、云杉、楊樹、樺樹、遼東櫟等,主要灌木有沙棘、繡線菊、虎榛子、黃刺玫等,草本有羊胡草、莎草、蒿類等。
以柴胡、黃芩、黨參 3種當?shù)卮笞谒幉臑樵囼灢牧?品種均為本地野生種。
1.3.1 不同播種方法對比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柴胡、黃芩、黨參各設置2個處理,3次重復。處理 A:魚鱗坑法。在坡上沿等高線自上而下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魚鱗,故稱魚鱗坑,然后在坑內(nèi)進行種植;坑直徑50 cm,坑與坑水平間距和上下間距均為 1 m。處理 B:等高線水平階法。在坡上沿等高線自上而下開挖條形溝,溝長 2 m~ 5 m(長度視地形而宜),寬40 cm~50 cm,整平后在其上進行播種。播種方式均為撒播,播種時間為 2009年 6月 4日。
1.3.2 不同播種期對比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柴胡、黃芩、黨參各設置3個處理,3次重復。處理Ⅰ:春播,2009年 4月30日播種;處理Ⅱ:夏播,2009年 6月 4日播種;處理Ⅲ:秋播,2009年 7月 30日播種。
觀察柴胡、黃芩、黨參的出苗期、出苗數(shù),計算出苗率和成苗率(越冬后成活植株所占的百分比),并于第2年即2010年 9月分別測定其產(chǎn)量。
不同播種方法對柴胡、黃芩、黨參出苗時間、出苗率、成苗率及第 2年產(chǎn)量的影響見表1。
表1 不同播種方法對柴胡、黃芩、黨參的影響
由表1分析看出,不同的播種方法對柴胡、黃芩、黨參的出苗期、出苗率、成苗率以及第 2年產(chǎn)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柴胡在處理 A條件下,出苗期較早,而且出苗率、成苗率和第2年產(chǎn)量都明顯高于處理 B。處理 A與 B相比,柴胡提前 4 d出苗,出苗率與成苗率分別提高了 4.8% 和 4.9%,第 2年產(chǎn)量增加了 11.6%。但對于黃芩,兩種處理的差異不大。黨參在不同播種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差異,處理A的出苗期較處理B提前了6 d,出苗率與成苗率分別提高了 3.6% 和 1.4%,第 2年產(chǎn)量增加了14.3%。因此,從整體上看,魚鱗坑法略優(yōu)于等高線水平階法。從表1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柴胡和黃芩的出苗情況良好,第 2年產(chǎn)量在正常范圍之內(nèi),但黨參長勢較差,產(chǎn)量較低,這主要與黨參苗期喜濕、喜溫的特性有關。
不同播種期對柴胡、黃芩、黨參的影響見表2。
表2 不同播種期對柴胡、黃芩、黨參的影響
從表2得知,不同播種期之間的差異非常明顯。春播柴胡的出苗時間為 22 d,夏播為 26 d,秋播為21 d。從柴胡的出苗率與成苗率來看,從處理Ⅰ到處理Ⅲ遞減,處理間的出苗率依次相差為 8.2%,8.9%,成苗率則為處理Ⅱ 比處理Ⅲ 提高 14.6%,處理Ⅰ較處理Ⅱ高 4.5%。從第 2年產(chǎn)量來看,處理Ⅱ的柴胡產(chǎn)量較處理Ⅲ的增加了24.7%,處理Ⅰ的產(chǎn)量較處理Ⅱ的增加了 18.3%。所以春播柴胡出苗情況好,產(chǎn)量高,是最適宜的播種時期。
黃芩3種處理水平下出苗時間依次為32 d,35 d和30 d;夏播黃芩的出苗率與成苗率較秋播黃芩分別提高了 11.4%和 13.4%;春播又較夏播各提高了8.7% 和 3.5%。從黃芩產(chǎn)量上來看,處理Ⅰ最高,為 1 551 kg/hm2,較處理Ⅱ 的 1 240.5 kg/hm2增加了 25.0%;處理Ⅲ的產(chǎn)量最低,處理Ⅱ與之相比則增加了 26.8%。
黨參 3種處理水平下出苗時間依次為 20 d,23 d,20 d;夏播黨參的出苗率與成苗率較秋播黨參分別提高了18.8% 和 18.7%,春播黨參的出苗率與成苗率則又較夏播黨參各提高了8.7%與7.6%。黨參產(chǎn)量總體較低,春播最高為 657 kg/hm2;秋播最低為 309 kg/hm2。
從整體上看柴胡與黃芩的產(chǎn)量較高,黨參產(chǎn)量較低。這是因為,春播天旱,而夏播由于苗小又不耐旱,難以越冬,所以成苗率較低,最后造成黨參產(chǎn)量下降。3種中藥材最適宜的播種期均為春播,其次是夏播,最不適宜的為秋播。對于柴胡、黃芩和黨參,春播與秋播的出苗時間均較夏播的短,而出苗率、成苗率和第 2年產(chǎn)量則按處理Ⅰ到處理Ⅲ的順序遞減,同時還可以看到春播與夏播的出苗率、成苗率和第 2年產(chǎn)量之間的減幅低于夏播與秋播之間的減幅,這也說明柴胡、黃芩和黨參采用秋播將會嚴重減產(chǎn)。
中藥材的仿野生栽培中,選用何種播種法是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與大田種植藥材相比,仿野生栽培藥材的產(chǎn)量一直處于弱勢,如何最大化提升仿野生栽培藥材的產(chǎn)量是該項研究的 1個主要內(nèi)容。在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采用魚鱗坑法進行播種較等高線水平階法播種出苗情況好、第 2年產(chǎn)量高,這主要是由魚鱗坑保水保墑的物理特性所決定的。魚鱗坑能夠保證種子出苗時所需的充足的水分,對于柴胡、黨參這類種子萌發(fā)時急需水分的藥材來說,魚鱗坑法就明顯優(yōu)于等高線水平階法。黃芩屬于唇形科植物,種子易于萌發(fā),所以對于一定的墑情差異并不會產(chǎn)生很明顯的變化。
就播種期而言,從試驗中可以看出春播藥材最佳,夏播次之,秋播最差。春播與秋播土壤含水量較夏播時高,所以出苗早。秋播時日積溫較低,出苗率則也相應降低,極易受凍,難以越冬。從播種時間到采收時間上看,春播藥材的營養(yǎng)生長期為 1 008 d,夏播營養(yǎng)生長期為 974 d,而秋播營養(yǎng)生長期為918 d。因此,采用秋播,無論是從出苗率、成苗率還是營養(yǎng)生長期上,都降低了藥材整體生物量的積累,進而造成藥材產(chǎn)量下降。
[1]李會軍,李 萍.藥用植物資源與中藥產(chǎn)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J].世界科學技術,2001(2):55-57,66.
[2]鄭 茂 .穿龍薯蕷林下仿野生栽培技術 [J].中國林副特產(chǎn),2006(4):63.
[3]谷興杰,于躍東,劉玉良.野生玉竹馴化栽培新技術的研究 [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5(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