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端午最早是健康節(jié) 戰(zhàn)國時期人們把包含夏至的五月看成是邪氣叢生、有害于生命的“惡月”,這一時節(jié),全民沐浴蘭湯、掛菖蒲、纏絲帶、喝雄黃酒辟邪保健。最早的端午節(jié),其實與屈原無關(guān),可以說是最早的“健康節(jié)”。
五月是“惡月”的說法并非完全迷信。鮮于煌說,五月正是蜈蚣、蜘蛛、蛇等“五毒”出沒的日子,加上天氣漸熱容易產(chǎn)生各種疾病,因此人們采用各種手段防止疫病,期待家人健康。
南朝留下屈原的傳說 據(jù)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副教授陳連山考證,最早把端午與屈原聯(lián)系起來的傳說是東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其中稱端午纏五彩絲的習(xí)俗是因為屈原。
南朝梁代吳均的《續(xù)齊諧記》第一次記錄了完整的粽子源于紀念屈原的傳說:屈原在端午日投汨羅江而死。楚國人為悼念他,每到端午就在竹筒中裝上米,投進河里祭祀屈原。后來,屈原顯靈給歐回說:“人們送給我的竹筒粽子外邊沒有五色絲和楝樹葉,都被蛟龍偷走了。請以后獻祭時纏上五色絲和楝樹葉。”于是形成了后來包粽子纏五色絲和楝樹葉的習(xí)俗。紀念屈原的傳說形成后,這些活動遠遠超出了其本身的意義,而被賦予了紀念古代圣賢的色彩,體現(xiàn)了社會的道德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與愛國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