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軍
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狀況及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楊榮軍
依據(jù)《中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報告》2006年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析了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目前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愿望較強,但實際參與政治活動的公民比例較小。性別、年齡、戶口、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參與愿望和幸福感等因素,對公民參與投票的影響顯著。應進一步創(chuàng)新政治參與方式,疏通參與渠道,切實提高公民政治參與的程度和水平。
政治參與;參與愿望;參與行為;影響因素
政治參與是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現(xiàn)代化的重要標志。政治參與的有效性及其規(guī)模、程度,是判斷一種政體是否民主的重要指標。現(xiàn)代民主理論認為,政治參與是公民溝通政治意愿、制約政府行為從而實現(xiàn)公民政治權利的重要方式,反映著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選擇范圍,體現(xiàn)著政治關系的本質(zhì)。隨著現(xiàn)代國家在社會生中的影響不斷增強,民眾通過政治參與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確保政府政策更多地建立在民意的基礎上,日益成為一個政治系統(tǒng)穩(wěn)定運行的重要保證。
國內(nèi)學界一般將政治參與局限于活動,而不包括態(tài)度。廣義的政治參與,應當包含政治參與意識和政治參與行為[1]。政治參與意識是政治參與行為的思想基礎,任何政治參與行為都是在某種政治意識和心理動機的驅使下展開的,公民的政治效能感(認為自己能夠影響政治家和政治秩序的意識)、公民對政治體系的信賴感和支持程度、公民關心政治過程的程度與政治責任感等,對公民是否參與政治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參與政治都有巨大的影響。因此,研究政治參與,不僅要考察直接的政治行為,而且還要考察其背后的參與意識。美國著名的蓋洛普民意調(diào)查,正是通過對選民政治態(tài)度和傾向的抽樣調(diào)查來判斷和預測選民的政治行為。美國學者巴恩斯就將公民閱讀政治文章、了解政治知識視為政治參與,美國政治心理學家斯通也將“追蹤報紙和電視報道”列為間接的政治參與。從中國目前的現(xiàn)實情況看,較低比例的政治參與行為(如投票、政治接觸)與公民較高的政治參與愿望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如果僅僅研究直接的政治參與行為,而忽視政治參與意識,則無法看清中國政治參與的完整面貌。因此,在研究參與意識的同時,還要研究參與行為。
目前,關于政治參與的理論梳理較多,但實證調(diào)查分析還較少。張云武、楊宇麟以在廈門市進行的社會調(diào)查為依據(jù),對城市居民的政治參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2];秦馨和唐清云以桂林為例,對城市居民政治參與及其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3];胡榮就社會資本對城市居民政治參與的影響進行了研究[4]。還有學者就農(nóng)民工、女性、大學生等群體的政治參與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傮w上看,這些調(diào)查研究的抽樣范圍局限于某個特定地域,其研究結論難以推論到更廣的范圍。由于類似研究較少,各種研究數(shù)據(jù)也缺乏相互印證和支持。
我們主要從政治參與愿望方面來考察政治參與意識(本文所用數(shù)據(jù),采自《中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報告(2003-2008)》[5]中2006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政治參與愿望,即公民平等參與政治事務的愿望和強度。為考察公民政治參與愿望,筆者選取了參與村社事務等5個問題,來衡量公民的參與愿望。將沒有作答的樣本剔除后,調(diào)查結果如表1。由表1可知,公民參與政治和公共事務的愿望比較強烈,但是對民主政治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功利性、動員型參與較多,而主動型參與較少。主動參與水平是衡量一國政治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在民主程度較高的政治體系中會有較高的主動參與水平。
表1 公民政治參與愿望
為進一步考察公民的政治參與愿望水平,我們將1、2、5題的“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分別按1、2、3、4進行賦值,3、4題按4、3、2、1進行賦值,然后加總求得平均數(shù),最低為1分,最高4分,分值越高,表示政治參與愿望越強烈。分析結果顯示,在8083個有效樣本中,公民的政治參與愿望均值為2.7584,標準差為0.3706,這表明整體參與愿望較高。
為了解公民政治參與愿望的影響因素,我們以公民的社會背景變量為自變量,對公民政治參與愿望進行考察。由于這些變量主要屬于分類變量,故采用單因變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手段。分析結果顯示,性別、戶口、文化程度、政治面貌、收入等經(jīng)濟社會因素對公民政治參與愿望的影響顯著,但年齡的影響并不顯著(見表2)。(R Squared=0.982)
表2 公民政治參與愿望的影響因素(n=9278)
就性別來看,男性的參與愿望顯著高于女性,而各年齡組的參與愿望沒有顯著差異。非農(nóng)業(yè)戶口的參與愿望顯著高于農(nóng)業(yè)戶口,而藍印戶口①的參與愿望高于城鎮(zhèn)戶口。文化程度分為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五個組,政治參與愿望隨著文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黨員的參與愿望高于團員,團員高于群眾。隨著個人收入的增加,參與愿望也隨之升高。
政治參與的主要形式有選舉、投票和主動接觸、政治結社等。下面主要從選舉投票和主動接觸兩方面來考察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行為。
(一)參加政治選舉
選舉是公民最重要的政治參與手段和參與行為。公民實際參加選舉,才能維護自己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選舉是民主政體產(chǎn)生政府的形式,是政府權力合法性的來源和依據(jù)。
政治投票是公民在選舉、罷免等各領域表達自己政治傾向的基本方法。這里根據(jù)調(diào)查對象參與人大代表選舉活動的情況來考察公民的參與投票活動,調(diào)查統(tǒng)計結果如表3。在最近一次的人大代表直接選舉中,調(diào)查對象中參加了投票的僅占25.5%,沒有參加投票、推薦候選人等選舉活動的達64.5%。在選舉活動中,動員型、被動型參與較多,主動型參與較少,參加推薦候選人的僅占5.2%,鼓勵其他人投票的占3.4%。
表3 最近一次人大代表選舉活動參與率(復選)
影響公民投票行為的因素多而復雜,公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與社會地位會對投票產(chǎn)生影響,例如美國大選中種族和宗教因素對選民的投票傾向有很大影響。各種社會地位變量和投票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不穩(wěn)定的,會受到政治文化的深刻影響。例如,一般而言,城市居民更熱衷于政治參與,但在農(nóng)村組織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如日本、法國、以色列,農(nóng)村的參與比率要高于城市。這里,主要考察背景性因素和政治參與愿望等主觀性因素與公民投票行為的相關性。由于公民是否參加投票屬于二項分類變量,因此采用二項邏輯回歸(Binary Logistic)進行檢驗。結果如表4,其中性別以女性為參照,戶口以城市戶口為參照,政治面貌以群眾為參照,文化程度以文盲為參照,幸福程度以非常不幸福為參照。
回歸分析顯示,戶口是影響公民投票的重要變量。藍印戶口投票幾率最高,農(nóng)業(yè)戶口參加投票的幾率大于城鎮(zhèn)戶口。交叉頻數(shù)分析顯示,農(nóng)業(yè)戶口、藍印戶口、城鎮(zhèn)戶口公民參加投票的比例分別為26.9%、31.9%和23.7%。非農(nóng)戶口(藍印戶口)的投票率最高,可能是由于該群體未完全取得與城鎮(zhèn)戶口完全同等的權益,迫切希望通過政治參與爭取平等權益。
就政治面貌而言,黨員的投票幾率是群眾的1.6倍,這與黨的執(zhí)政地位、黨員較高的政治意識和組織程度是相符的;共青團員的投票率低于普通群眾,可能是由于群體流動性較強、學習和工作壓力大,沒有精力和閑暇參與投票。
年齡對投票率的影響顯著,投票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提高。交叉頻數(shù)分析也證實,30歲以下、30~40歲、40~50歲、50~60歲、60歲以上這5個年齡組,參加投票的比例分別為16.7%、24.6%、28.5%、29.8%、28.9%。50~60歲年齡組投票率最高,60歲以后的投票率有所降低。年齡越小投票率越低,40歲以下年齡段投票率低于總體水平,18~20歲的投票率僅為8.6%。青年群體較低的投票率,是由于忙于事業(yè)和謀生,沒有閑暇參與公共活動,與各種政治組織和社會組織的聯(lián)系也不緊密[6]。青年本應是最富有政治熱情的社會群體,其較低的政治參與率應當引起執(zhí)政者的高度重視。
表4 公民投票影響因素回歸分析(n=9278)
文化程度方面,投票率由低到高依次為:文盲及掃盲班、初中、高中和中專、小學、大學。未受學校教育者投票率最低,小學和大學文化程度的投票率較高。交叉頻數(shù)分析發(fā)現(xiàn),在大學學歷中,成人高等教育的投票率明顯高于正規(guī)高等教育的投票率,其中成人??坪驼?guī)教育??频牟町愡_到顯著水平??梢?,學歷對投票的影響是復雜的,并非學歷越高投票率就越高。
收入對投票率的影響不顯著。政治參與愿望對投票率的影響非常顯著,同參與愿望低的公民相比,參與愿望高的公民參加選舉投票的幾率更大。幸福感對投票率也有顯著影響,幸福程度“一般”的公民投票率最高,自我評價“不幸?!被颉胺浅P腋!钡墓裢镀甭瘦^低,總體上呈“兩頭低、中間高”的倒U型。
(二)權益維護和利益表達
公民為了群體利益或個人利益主動接觸政府,陳述自己所關心的問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是政治參與的重要形式和較高層次,參與者不僅要決定參與的目標和內(nèi)容,付出時間、人力和財力方面的代價,而且還承擔相當?shù)恼物L險。公民主動維護自身權益、表達合法訴求的狀況,真實反映了政治參與渠道的暢通程度和公民的政治效能感。當公民認為自身的政治參與行為能夠發(fā)揮作用,就會積極通過參與維護自身權益;如果公民認為即使自己采取行動,也不能達到預期目的,便會選擇忍受,主動維權的比例就會比較低。
為考察公民通過權益維護方式參與政治的狀況,筆者選取“在您印象最深的一次因污染而受害的事件中,您是否采取了一些行動”這一問題的調(diào)查情況進行分析。調(diào)查結果顯示,在664個遭遇到污染受害的樣本中,僅有25.5%的人采取了實際行動來維護自身權利,絕大多數(shù)人選擇了忍讓。在維權手段上,有44.4%的受訪者選擇“直接與污染者交涉”,43.2%的受訪者選擇“找政府有關部門處理”,而選擇“向新聞媒體反映”和“向法院提起訴訟”的僅為4.1%和1.2%。在沒有采取行動的原因中,22.4%的人是“沒想過采取行動,忍忍也能過”;43.4%的人是“想過采取行動,但是知道沒有用”,26.3%的人是“不知道怎么辦”或者覺得“太麻煩代價太大”。已經(jīng)采取行動維護自身權利的受訪者,對維權結果的滿意度也是非常低的。對結果表示滿意的僅占22.5%,表示不滿意的高達63.3%??梢?,就重大權益維護來說,政治參與的渠道還不太暢通,公民的政治效能感較低。
通過上述對政治參與意識和參與行為的統(tǒng)計分析,我們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總體來看,公民的政治參與愿望較強。公民的政治參與愿望均值為2.7584,標準差為0.37062,這表明參與愿望較高。性別、戶口、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年收入等經(jīng)濟社會因素對公民政治參與愿望的影響顯著。年齡對參與愿望的影響不顯著。我國公民較高的政治參與意識,一方面有利于政治參與的擴大和政治民主的推進;另一方面,也對政治參與制度和機制建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第二,就現(xiàn)實生活中公民的政治參與行為來看,公民的參與比例較低。參加投票的比例僅為25.5%,沒有參加投票、推薦候選人等任何選舉活動的達64.5%。進一步分析表明,性別、年齡、戶口、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參與愿望、幸福感等因素,對公民是否參加投票的影響顯著。收入對投票率的影響不顯著。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后,公民主動接觸政府維權的比例較低,僅有25.5%的人采取了實際行動來維護自身權利,74.5%的受害者選擇了忍讓。其中,對維權結果滿意的僅占22.5%,不滿意率則高達63.3%。這說明政治參與的渠道不太暢通,公民的政治效能感偏低。
公民較高的政治參與愿望和較低的參與行為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個矛盾的現(xiàn)象。政治參與的壓力客觀上要求國家為公民提供高效的制度化渠道,一旦政治體系無法滿足民眾的要求,就可能引起政治不穩(wěn)定。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如果政治制度化程度很低,參與渠道不暢通,公民的參與愿望無法得到滿足,就有可能引起政治不穩(wěn)定。因此,執(zhí)政黨和政府應當順應民意,不斷創(chuàng)新政治參與方式,疏通參與渠道,加強制度和機制建設,促進政治參與的有序發(fā)展。
[1]周云.關于都市職業(yè)女性政治參與意識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理論與改革,2007(3).
[2]張云武,楊宇麟.城市居民的政治參與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3]秦馨,唐清云.城市居民政治參與的主要影響因素及特點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4]胡榮.社會資本與城市居民的政治參與[J].社會學研究,2008(5).
[5]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diào)查與數(shù)據(jù)中心.中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報告(2003-2008)[R].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
[6]熊易寒.社區(qū)選舉:在政治冷漠與高投票率之間[J].社會,2008(3).
book=15,ebook=410
D616
A
1673-1999(2010)23-0015-04
楊榮軍(1979-),男,碩士,中共成都市成華區(qū)委黨校(四川成都610051)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政府與政治。
201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