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遠
早遺忘什么時候開始聽古典音樂,事實上,中學時代的自己,喜愛繪畫勝于音樂。我始終記得,高一美術(shù)課的期末報告,老師要我們自己從課本當中找題目,做一個深入探討的報告,我看了看課本內(nèi)容,對于單獨美術(shù)家的介紹沒太大興趣,卻是對于美術(shù)史的整理起了好奇,因此,將文藝復(fù)興時期以降的作品和作家,做了一個簡單的時間排序,以這種方式作為自己的報告呈現(xiàn)。成績?nèi)绾?,其實早忘?不過,自己卻在那個過程中,找到一種樂趣:原來,通過歷史的進程,可以發(fā)現(xiàn)那么多的轉(zhuǎn)折和故事。我在一幅又一幅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了不同的筆觸,也在這個微妙的觀察過程中,知道了這些美術(shù)家們,如何以各式各樣的作品,呈顯了自己的心思與感情。
音樂、繪畫,或者說:各式各樣的藝術(shù),總是如此地呈顯出自己——深沉的、憂傷的、惶恐的、混亂的、平靜的,但我終究明白。在心底更為渴望的,是秩序,是樸素,也同時簡單。
也因此,我向來對于華麗的一切。只是贊嘆,卻無法有任何真正的激賞之情出現(xiàn);華麗的世界,令人目眩、感到高貴,然而,在過多的堆砌、裝飾和層層的矯飾中‘,也容易使人疲憊。那像是在一張畫紙上。涂滿了各式各樣的色彩,即使色調(diào)的安排適當優(yōu)美,我卻特別渴望找到一些空白。也或許正因如此,對于傳統(tǒng)的國畫、山水畫的喜愛,往往勝于對于油畫的愛好;如同架上的那些音樂CD中。我最常拿起聆聽的,其實還是巴哈。
平均律、無伴奏大提琴、無伴奏小提琴、郭德堡變奏曲……音樂作品何,其之多,我卻唯獨鐘情于這些單純的音樂。一回,拿了巴哈平均律的CD在J老師家中的書房播放,我通過那對高級的音響喇叭,終于聽出了所謂的“音樂中的規(guī)律”是什么,也終于知道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為何選擇數(shù)字來詮釋世界的進路。對我來說,那個擁有陽光的早晨,是極為特別而神秘的經(jīng)驗,我沒想到在書上所說的、那讓人感到如此平面的定義,而今卻整個立體了起來,仿佛,聲音成了自己的最佳詮釋者,不從那些樂理課程而來,不從曲式分析而來。而就是自己的展現(xiàn)與呈顯。
呈顯而出的規(guī)律,讓人先是看見一個又一個的段落,不同的段落相互組合拼湊,逐漸堆砌而成一首樂曲,規(guī)律、反復(fù)、變化——樂曲之中,包含了這些元素,作曲者的巧妙安排之下,讓人聆聽音樂的同時,只要愿意用心,便能發(fā)現(xiàn)這些巧思與匠心獨具;以巴哈的平均律所呈顯而出的世界,反復(fù)之中的規(guī)律,更讓人進入一種簡單與單純,這么單純的一個世界,成了最為無瑕的純粹。
簡單的世界,沒有太多花哨的變化;變化的那些,放在一個簡單而單純的世界里面,仿佛,也只有靜默無語。巴哈,簡簡單單,似乎要人在這簡單的旋律與樂音之中,進入“真實”、進入“純熟”。習樂的朋友告訴我,那些音符看來簡單、毫不花哨,可,那卻也是最為基本、最為困難的練習。能把平均律彈得好的人不多,可是,那其實是練習。
練習,成了困難;音樂,成了數(shù)字;規(guī)律,成了單純。我在這個數(shù)字般的練習之中,看見了自己對于規(guī)律的渴望、對于單純的期待;巴哈的平均律,成了煉凈自己的最佳陪伴,我在心底,期盼著的,只是純粹本身。
早遺忘什么時候開始聽起古典音樂,我的聆聽歷程,從未曾讓自己真的鉆入哪個音樂家的世界好好探究,也似乎不曾真正沉迷于哪個音樂家的作品而無以自拔。遇見巴哈的作品,是一偶然,我只是被他的樂音中的純粹抓住,無可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