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朱(寧夏隆德縣山河鄉(xiāng)畜牧獸醫(yī)工作站 756300)
母豬低熱癥是一種飼養(yǎng)管理不當導致營養(yǎng)失調,體內熱量不平衡所引起的非傳染性疾病。多發(fā)生在春初、嚴冬。在水泥圈、石板欄地面飼養(yǎng),并長期飼喂生拌料或飲用涼水的懷孕、哺乳母豬多見。若延誤治療或措施不當,往往造成死亡。多年來,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治療母豬低溫癥80頭,治愈78頭,治愈率97.5%?,F(xiàn)報告如下。
患豬體溫降到36℃以下,全身發(fā)抖,皮膚干燥,缺乏彈性,肋骨顯露;耳、鼻俱涼,四肢厥冷;嗜睡;結膜、口舌蒼白,有時嘔吐或流涎;不愿讓仔豬吮乳;有的大便干燥、呈粒狀,也有的腹瀉,尿量減少;懷孕母豬早產、產弱仔或死胎;空懷母豬延期發(fā)情。病程一般7~10d,最后呈昏迷衰竭而死。
在加強飼養(yǎng)管理的前提下,采用中西藥結合的治療方法。
2.1 西藥 10%的樟腦磺酸鈉10~20ml肌肉注射,10%維生素C注射液10~20ml一次肌肉注射,50%的葡萄糖溶液100~150ml一次靜脈注射。1次/d,連續(xù)3~4d。葡萄糖溶液加溫到39℃,靜脈注射要緩慢進行。
2.2 中藥 熟附子30g ,干姜、炙甘草20g,共研成細末,開水沖,加適量紅糖,候溫讓患豬一次自飲或以胃管慢慢投服。1劑/d,連服3劑。
2008年12月8日,山河鄉(xiāng)某養(yǎng)殖戶一頭在水泥圈飼養(yǎng)的哺乳母豬,發(fā)病已數(shù)天,前來求診。筆者臨床檢查所見,患豬體質較弱,反應遲鈍,肛門測溫35.8℃ ,耳、鼻、四肢俱涼;被毛粗亂,不喜站立,蜷臥寒顫,乳汁少,不愿讓仔豬吮乳,8頭20日齡仔豬餓的嘰嘰叫;大便正常,小便少,結膜蒼白,診斷為低溫癥。治療:先肌肉注射10%的樟腦磺酸鈉10ml,肌肉注射10%的維生素20ml,靜脈注射50%葡萄糖溶液120ml。然后用開水沖研成粉末的熟附子30g,干姜、炙甘草各20g,候溫慢慢灌服。囑畜主豬欄要溫暖,墊料加厚。次日復診,患豬體溫上升到37.2℃并能在豬欄內自由走動,食欲增加,恢復給仔豬吮乳。仍按上述方法治療2d。第4天再訪,體溫、食欲、行動均恢復正常,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