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廣忠
(中國人民大學(xué)哲學(xué)院,北京 100872)
淺析《管子》的孝道思想
韓廣忠
(中國人民大學(xué)哲學(xué)院,北京 100872)
與三晉法家不同,《管子》一書蘊含著豐富的孝道思想。《管子》孝道的意涵包括兩個方面:其本質(zhì)是一種利父母的德行;其規(guī)范是“養(yǎng)親”、“敬親”。與孟子不同,《管子》孝道的基礎(chǔ)源于趨利避害的人性,父“慈教”是孝道產(chǎn)生的先決條件,父之“勢”是孝道產(chǎn)生的外在誘因,避開“五害”是孝道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基礎(chǔ)?!豆茏印窞榱恕澳撩瘛?而提倡大力推廣孝道,其具體推廣措施是:加強教化,以孝選才,賞罰之法等。
孝道;慈教;趨利避害;賞罰
一般認為,先秦法家主要有兩個流派:一個是以韓非為代表的三晉法家,另一個則是以管子為代表的齊國法家,兩派雖然都重視國家法治主義,但在倫理道德方面的立場卻迥然不同,三晉法家不重視倫理道德的作用,而齊國法家卻非常強調(diào)以德治國。作為齊法家的代表作,《管子》不但把禮、義、廉、恥提高到國之四維的高度,而且對許多其他德性范疇都進行了詳細的剖析,其中孝道就包含在內(nèi)?!豆茏印分小靶ⅰ弊殖霈F(xiàn)了35次之多,除了一處是以人名“孝己”出現(xiàn)外,其他34處都是在明確談?wù)撔⒌?可以說該書中蘊含著豐富的孝道思想。另外,《管子》一書是以齊國文化為背景的,而齊文化的主流則來自于先齊東夷土著文化,因為姜太公被封于齊后,并沒有一味推行“周禮”,而是采取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史記·齊太公世家》)的政策,從而齊文化保留了先齊東夷文化的主要特色,因此齊文化與大力推行“周禮”的中原文化有不同之處。故以齊文化為背景的《管子》孝道思想與以恢復(fù)“周禮”為己任的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比較起來,必然有其獨特之處。
何謂“孝道”,《管子》一書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的:孝道的倫理本質(zhì)以及孝道的具體規(guī)范。
1.孝道之本質(zhì)?!豆茏印そ洹吩?“孝悌者,仁之祖也?!币簿褪钦f孝是仁的一種原初形態(tài),這與《論語·學(xué)而》中的“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表達的意思基本上是一樣的。而“仁”是什么呢?孔子認為是“愛人”(《論語·顏淵》),即認為仁是人的一種內(nèi)在情感——愛,而管子卻有不同的看法,《管子·樞言》云:“彼欲利,我利之,人謂我仁。”也就是說仁是有利于他人的一種德行表現(xiàn)。顯然,在《管子》那里,作為仁之原初狀態(tài)的孝也是一種利人的德行。仁是處理一般人倫關(guān)系的德行,那么孝應(yīng)該是處理何種人倫關(guān)系的呢?《管子》對此作了明確的回答,《管子·形勢解》曰:“孝者,子婦之高行也?!币簿褪钦f,孝乃子女對父母應(yīng)盡的一種高尚德行。結(jié)合上文,可以得出,在《管子》中,孝是子女所應(yīng)做的有利于父母的一種高尚德行。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管子》中其他講孝道的地方也是從子女對父母的孝來談?wù)摰?并沒有把孝用在其他非父子的關(guān)系之上,更沒有把孝拓展至家庭之外,這與儒家孝道有所不同。
2.孝道之規(guī)范。所謂孝道規(guī)范就是指如何行孝,在這方面《管子》認為行孝必須做到“養(yǎng)親”和“敬親”。首先,要做到“養(yǎng)親”?!豆茏印ぽp重己》:“教民為酒食,所以為孝敬也。”意思是說要孝敬老人就要為老人提供必要的吃喝之用。其次,要做到“敬親”。《管子》認為長幼之間要保持距離,如《管子·五輔》曰:“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貧富有度。凡此八者,禮之經(jīng)也?!睂Ω改溉绾伪3志嚯x呢?該篇接著說“為人子者,孝悌以肅”,也就是說對父母要有恭敬的態(tài)度才符合孝的標(biāo)準。除這兩條規(guī)范之外,《管子》全書再也沒有提出其他的規(guī)范要求,這與儒家的養(yǎng)親、敬親、悅親、順親、諫親、無違、不怨、不遠游、憂其疾、傳宗接代等孝道規(guī)范比較起來就差得太多了。筆者認為這可能與齊國文化背景有關(guān),上文已交代,齊國文化的主流繼承的是先齊東夷文化,這種文化保留著許多上古文化之遺風(fēng),在上古時代,“孝道是伴隨著家庭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其自然意義是指對父母的能養(yǎng)和敬事,屬于私德的范疇”。[1]顯然《管子》孝道保留了這一原初特色。
孝道的基礎(chǔ)指的就是孝道產(chǎn)生的根源是什么,或者說是因何而產(chǎn)生的。人們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往往是與其所持有的人性觀念緊密聯(lián)系的。例如孟子堅持人性本善的觀點,認為作為德目之一的孝道根源于人的天性,《孟子·盡心上》明確指出了這一點:“人之所以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濾而知者,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管子》與孟子不同,其所堅持的是自然主義的人性論思想,并不關(guān)心人性之善惡?!豆茏印そ亍吩?“夫冬日之不濫,非愛冰也;夏日之不煬,非愛火也。為不適于身便于體也?!币簿褪钦f,冰、火之可用與否關(guān)鍵看是否對身體有利。接著又云:“其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繼日,千里而不遠者,利在前面也。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淵之下無所不入焉?!薄豆茏印纷髡哒窃谶@些經(jīng)驗事實中總結(jié)出“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管子·禁藏》)。也就是說人性具有趨利避害的本性,按照這種人性論,《管子》認為孝道的產(chǎn)生與外在利害緊密相連。下面作具體分析。
首先,父慈教是孝道產(chǎn)生的先決條件。按照趨利避害的人性論思想,《管子》認為孝道本質(zhì)是利人的德行,人們要產(chǎn)生這種德行,一定是為了尋求另一種對應(yīng)的心理需求或者心理滿足?!豆茏印氛J為這種心理需求或者滿足就是來自父母的慈教,《管子·形勢解》道:“父母者,子婦之所受教也,能慈仁教訓(xùn)而不失理,則子婦孝?!憋@然,父母之慈教能給子女以安全感并幫助其健康成長,子女正是感受到這種來自父母的“好處”而盡孝道的。否則,如果感受不到這種好處,孝道是不可能被奉行的,正如該篇下文所說:“父母暴而無恩則子婦不親”。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對自己不好,子女就自然對父母也不親、不孝。顯然此處揭示了一條重要的孝道產(chǎn)生機制,那就是親情感應(yīng)。宋儒朱熹認為:“‘感應(yīng)’二字有二義:以感對應(yīng)言,則彼感而此應(yīng);專于感而言,則感又兼應(yīng)意,如感恩感德之類?!?《朱子語類》第6卷)也就是說“感應(yīng)”既有“感”又有“應(yīng)”,是二者的統(tǒng)一。親情感應(yīng)也是如此,因感受到親情之愛,而產(chǎn)生感恩之回應(yīng)。西方學(xué)者斯賓諾莎也認為:“感恩或謝忱是基于愛的欲望或努力,努力以恩德去報答那曾經(jīng)基于同樣的欲望或努力,以恩德施諸我們的人?!盵2]161《管子》的孝道即是如此,子女的孝道是因感受到父母的慈愛而產(chǎn)生的感恩回報。如果感受不到父母的慈愛,就不會以盡孝來回報父母。這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倫理的相互性,也高揚了人格的平等性。
其次,父之“勢”是孝道產(chǎn)生的外在誘因?!豆茏印氛J為孝道產(chǎn)生的外在誘因就是來自于對父母的依附性。而子女對父母的依附歸根到底是因為父母掌握著制約子女的“勢”?!豆茏印しǚā吩?“凡人君之所以為君者,勢也?!诔计谀?臣雖不忠,君不能奪也;在子期年,子雖不孝,父不能服也。故《春秋》之記,臣有弒其君、子有弒其父者矣?!边@里的“勢”既可以指物質(zhì)上的占有之“勢”,也可以指權(quán)勢地位之“勢”。《管子》認為,按照趨利避害的人之本性,只有“勢”在父母一邊才能誘導(dǎo)子女盡孝,因為這些“勢”可以為子女帶來物質(zhì)或地位上的好處,自然可以吸引子女恪守孝道,如果“勢”在子女一邊,父母不但無法吸引子女行孝,而且無法制約子女,甚至?xí)?dǎo)致子弒父的悲劇。另外,《管子》認為人在成家立業(yè)之后隨著對父母的各種依賴的減小,也就削弱了父母制約子女的權(quán)勢,子女對父母的孝心也會減弱,正如《管子·樞言》所言:“生其事親也,妻子具,則孝衰矣?!蹦敲创蠹視?窮人家的孩子以及“妻子具”之人由于對父母的依賴性低逐漸就不盡孝了嗎?《管子》認為按自然情況是會這樣的,但由于國家的存在,就會扭轉(zhuǎn)這一局面,政府會大力宣傳孝道并“化民成俗”以形成行孝的輿論壓力,以及通過賞罰激勵人們行孝。顯然通過這些途徑其實就變相地增加了父母的“勢”。
最后,避開“五害”是孝道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基礎(chǔ)。上文已述,孝的本質(zhì)是“利父母”,但這種“利父母”首先是建立在“自利”的基礎(chǔ)之上,而“自利”的第一步就是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盵3]78-79《管子》就是從去除人的生存障礙的角度來討論孝道的產(chǎn)生的?!豆茏印ざ鹊亍穼懙?“故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人乃終身無患害而孝慈焉。”即行孝必須先除去五害。五害指的是什么呢?《管子·度地》接著說道:“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風(fēng)霧雹霜,一害也;厲,一害也;蟲,一害也。此謂五害。五害之屬,水最為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也就是說,只要這五害不除,人的自身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按照人的本性,人避害都唯恐不及,哪有心思去考慮孝道問題。另外,五害不除,必然會導(dǎo)致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家庭都沒有了,又怎么會產(chǎn)生依托于家庭父子關(guān)系的孝道呢?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孝道必然是以人過上安定生活并組建家庭為前提條件的,正如馬新先生所說,孝道是伴隨著家庭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
《管子》開篇即用“牧民”點出了全書的主旨,即全書就是圍繞如何“牧民”(治理國家)而展開的,該篇第一段點出“牧民”所需注意的經(jīng)濟、法度、道德等問題正是書中后文各章得以展開的主題。因此,如何才能治理好國家,《管子》認為首先是要加強道德建設(shè)。正如《管子·牧民》所言:“守國之度,在飾四維。”在這種背景下,《管子》非常重視孝道的作用,《管子·山權(quán)數(shù)》曰:“桓公曰:‘何謂決塞?’管子曰:‘君不高仁,則國不相被;君不高慈孝,則民簡其親而輕過。此亂之至也……’”也就是說君主不高揚仁孝,國民就會輕視親人而易于犯錯,這樣就會導(dǎo)致天下大亂。那么君主如何推廣孝道呢?下面我們就談?wù)劇豆茏印沸⒌劳茝V的措施。
1.加強教化。加強教化是國家推廣孝道的重要途徑。如何更好地進行孝道教化,《管子》認為首先要“定民之居”,《管子·小匡》云:“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對曰:‘士農(nóng)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亂。是故圣王之處士必于閑燕,處農(nóng)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也就是說只有同一類人居住在一起,才能使其言行更易于統(tǒng)一,以便更好地化民成俗,使道德教化更易于進行,甚至不用國家出面,民眾特別是知識階層也能自發(fā)地互相進行教化?!豆茏印ば】铩方又f:“今夫士群萃而州處,閑燕則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長者言愛,幼者言弟……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xué)不勞而能。”另外一個加強孝道教化的途徑是通過學(xué)校的教育。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中國的私塾學(xué)堂已經(jīng)興起,而禮儀道德是學(xué)堂的主要授課內(nèi)容之一?!豆茏印さ茏勇殹肪兔鑼懥水?dāng)時學(xué)堂授課的內(nèi)容:“先生施教,弟子是則。溫恭自虛,所受是極。見善從之,聞義則服。溫柔孝悌,毋驕恃力……”顯然孝道已經(jīng)納入了當(dāng)時的教學(xué)內(nèi)容之中了。再加上,當(dāng)時的齊國不但私學(xué)盛行,而且國家還創(chuàng)辦了公辦學(xué)堂——稷下學(xué)宮,許多道德教育名師都曾在該學(xué)宮講學(xué),諸如孟子、荀子、慎子等,學(xué)堂教育漸漸成為了齊國道德教化的主要途徑。
2.以孝選才。《管子·君臣下》認為:“選賢遂材,而禮孝弟,則奸偽止。”意思是指只有選材與禮孝悌結(jié)合起來,國家才能得以安寧。另外《管子》還認為“匹夫有善,可得而舉”,后來又說:“孝者,子婦之高行也”。也就是說國家要唯善是舉,而孝則是一種高行、大善,那么孝理所應(yīng)當(dāng)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一個標(biāo)準。并且《管子》還給出了以孝選才的程序:“凡孝悌、忠信、賢良,俊材,若在長家子弟、臣妾、屬役、賓客,則什伍以復(fù)于游宗,游宗以復(fù)于里尉,里尉以復(fù)于州長,州長以計于鄉(xiāng)師,鄉(xiāng)師以著于士師?!?《管子·立政》)也就是說要從基層一級級上報,然后“桓公親見之,遂使役之官”(《管子·小匡》)。如果瞞報,就會受罰,“有而不以告,謂之蔽賢,其罪五”(《管子·小匡》)。這種把孝作為選官任官的標(biāo)準,與后世儒家“舉孝廉”制度有相通之處,這種制度的好處就是確實把許多有德之士選入了官員隊伍,使得官員隊伍更加清明,對于鞏固國家統(tǒng)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這種制度也有其僵化的一面。例如在漢朝,許多人打著舉孝廉的幌子,唯親是舉,或按自己的喜好是舉等,由此滋生了腐敗,連漢明帝都感嘆:“今選舉不實,邪佞未去;權(quán)門請托,殘吏放手?!?《后漢書·明帝紀》)。
3.賞罰之法?!豆茏印返男⒌劳茝V非常注重因循人性,由于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因此孝道推廣也要以利害引導(dǎo)之。管子在回答桓公決塞問題時說道:“君不高仁,則國不相被;君不高慈孝,則民簡其親而輕過。此亂之至也。則君請以國策十分之一者樹表置高,鄉(xiāng)之孝子聘之幣,孝子兄弟眾寡不與師旅之事。”(《管子·山權(quán)數(shù)》)意思是指孝道對于國家穩(wěn)定至關(guān)重要,君主高揚孝道,就要用金錢獎賞孝子孝行,用免去兵役的獎勵來激勵孝行,以樹立起行孝的表率和模范?!豆茏印ご罂铩芬舱J為:“士庶人聞之吏賢、孝、悌,可賞也?!倍鴮Σ恍⒌膽土P也是很重的,甚至要以殺頭之罪論處?!豆茏印ご罂铩吩?“從今以往二年,嫡子不聞孝,不聞愛其弟,不聞敬老國良,三者無一焉,可誅也。”這種利益引導(dǎo)的孝道推廣方法對人們的孝行激勵作用是很大的,但也有其不完美的地方,“賞”問題不大,但是“罰”問題就來了。其一,訴訟問題。一般情況下,父母鑒于親情只會選擇忍讓,而不會狀告自己的不孝之子。其二,程度判斷問題。不孝一定會有程度的差異,但對其程度判斷是很難的,因為孝是外在行為與內(nèi)在感情的綜合體,這就對取證帶來了難度。
可以說,《管子》走的是先國家,后家庭,再個人的法家路線,強調(diào)功利主義,看重孝道的外在誘導(dǎo)因素,認為治理國家,必須發(fā)揚孝道。如何發(fā)揚孝道,那就要按照趨利避害之人性,先由國家?guī)椭藗兂ノ搴?,再通過“教化”、“惟孝是舉”、“獎懲”等措施激勵孝行,然后宣傳“父慈”、“父勢”對孝道的激發(fā)作用,這樣就會極大地調(diào)動人們的行孝積極性。人人都行孝,自然“奸偽止”,國家也就易于治理了,這就是《管子》孝道思想所追求的東西。這種孝道思想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從內(nèi)在修養(yǎng)的角度來論述,經(jīng)驗證明,道德的弘揚既需要外在激勵,也需要人們內(nèi)在修養(yǎng)。在當(dāng)今社會,我們要從這部巨著中汲取智慧,揚其長,避其短,以服務(wù)于今天我國的孝道弘揚。
[1] 馬新.論孝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異化[J].孔子研究,2004(4).
[2] 斯賓諾莎.倫理學(xué)[M].賀麟,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2.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On the Ideas of Filial Piety in Guanzi
Han Guangzhong
(Philosophy School of Renm 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Unlike the SanJin Legalists,the book Guanzi contains rich ideas of filial piety.The meaning of filial piety in Guanzi includes two aspects:its nature is a kind of moral behavior which benefits parents;its no rm s are“providing for parents”,“Respecting parents”.And different from Mencius,it’s ideas on human nature w hich is the basis of filial piety in Guanzi is seeking benefits and avoiding losses.Kind teaching of parents is a prerequisite for filial piety generating,the parent’s“ascendance”is external incentive of filial piety generating,avoiding the“Five Pests”is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 of filial piety generating.For the purpose of good governance,Guanzi vigorously promotes filial piety,the specific promotion measures are:to strengthen civilization of filial piety,selecting talents by filial piety,rewards and punishments of the law.
filial piety;kind teaching;seeking benefits and avoiding;losses;reward and punishment
B82-051
A
1671-2544(2010)02-0014-04
2009-10-30
韓廣忠(1978— ),男,山東嘉祥人,中國人民大學(xué)哲學(xué)院博士研究生。
(責(zé)任編輯:祝春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