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平,宋 娟
(1.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外語系,湖南長沙4102052.長沙市天心區(qū)仰天湖小學,湖南長沙 410002)
小學英語課堂導學策略
傅小平1,宋 娟2
(1.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外語系,湖南長沙4102052.長沙市天心區(qū)仰天湖小學,湖南長沙 410002)
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英語教育已受到普遍關注和重視,英語課堂教學正穩(wěn)步進行改革。課堂是師生共同體驗生命歷程的場所,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和學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課堂導學是新課程改革教育工作者普遍倡導的理念,但小學英語課堂如何導學在理論上系統的探討并不多見。對小學英語課堂導學策略的研究很有必要。
小學英語;導學;策略
“教學”在英語中為“education”,可以追溯到拉丁詞“educare”,意思是“引導”、“引出”,是指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于人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fā)出來[1]。教學是指“教師把知識、技能和技巧傳授給學生的過程”[2]。而“導學”一詞是從“教學”中衍生出來的?!皩W”顧名思義就是引導學生學習。在教學中,要求教師廢止“灌注型”、“填鴨式”的教法,換之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主求知、自主學習的主體精神,經獨立思考或與同學討論交流來獲取知識。導學的實施,應該是教師的引導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教師的“導”必須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經自己的思考探索和研究去獲取知識,而不是直接給出知識答案,讓學生去背去記。教法的核心是“導”,學生是在教師的引導指點下,學習知識、發(fā)展能力,形成能力?!皩А钡哪康脑凇皩W”,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中實踐的主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導”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
“教”與“導”一字之差,卻反映了兩種本質不同的教學觀:
1.對教學本質的認識不同
什么是“教”?是學生原來沒有、不會,是通過教師教了以后,才學會的。“教”是由外到內,是教師外力強加給學生的。什么是“導”?“導”是自內而外,是學生通過教師的外在引導在原有積累與體驗的基礎上的自主發(fā)展。
2.對教與學雙方的定位不同
“教”的對象是被動的,是教與學,授與受,給予與接收的關系;而“導”的教師與學生雙方是同步互動的,教師只是引導者、參與者,是平等對話中的首席而以。
由此我們認為導學是強調學生在教師“引導”、“誘導”下,主動學習知識、掌握各種技能技巧的過程。新課程標準進一步指出:教學的本質是交往的過程,是對話的活動,是師生通過對話在交往與溝通活動中共同創(chuàng)造意義的過程。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進行導學呢?
情境是指外語交際的社會情景和環(huán)境。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人類語言學家都強調語言和它的社會環(huán)境的聯系性和不可分離性。語言是在情境中表達其意義的,情境是揭示語言所表達意義的基本要素之一[3]。人們在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時,離不開社會語言情境。在英語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實際上就是在復制生活,給學生營造一種生活化的氛圍,因為學生只有在真實的語言情境或模擬的情境中才能更好的組織思維,理解具體情境中所傳遞的信息和語言材料,激發(fā)表達思想的欲望,從而促進語言理解、運用和表達思維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是教學設計中一種重要的導學方式。
(一)利用實物或直觀教具創(chuàng)設情境
如教學“What's this?It's a/an…”句型時,教師可以利用教室里的各種實物進行語言輸入。教師可以指著書問:What's this?然后引導學生回答:It's a book.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這些實物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如Touch and Guess.這樣的情景創(chuàng)設既簡單又易于組織,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二)利用真實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
如教學題為Shopping的課文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掌握新知,在突破重點和難點之后,教師可以采用學生小組合作形式將教室設計成Food Shop,Book Shop,Clothes shop,Fruit Shop等四個賣場,讓全班同學在模擬環(huán)境中“購物”,真實而又主動地運用所學知識,從而使學生逐步達到初步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教師參與創(chuàng)設情境
如教學What can you do?/I can…這一功能句型時,教師扮演成學校田徑隊的教練來選拔運動員,并隨機采訪學生:What can you do?/Can you…?然后引導學生回答:I can…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反饋,教師在問的過程中填好記錄表。在這一情境活動中,因為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接軌,情境創(chuàng)設較真實,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師生之間的語言輸入和輸出都很豐富,也達到了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標。從而也達到了“導”的目的。
(四)學生參與創(chuàng)設情境
以PEP三年級教材上主題為“飲料”的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情境:學生們在去野炊的路上碰到了一條即將干死的魚,教師請學生扮演這條魚,并引導學生說:“Oh,I'm thirsty.Can I have some______?”“Ok,here you are.Drink some______.”接著又遇到了a rabbit,an old man,a baby,a man,a girl,a dog等,同樣讓學生一一作角色表演,并用上他們想喝的飲料單詞。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然被調動起來了。教師的“導”也會是成功的“導”。
根據情感過濾假說,學習中應該盡可能降低學生的焦慮,因此教學應該以意義交際為主,而不是形式為主,輸入必須有趣,必須有助于課堂氣氛的和諧和輕松[4]。顯然,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同時,也有利于教師高質量的語言輸入。只有高質量的語言輸入才能提升學生語言輸出的能力,提高小學英語大班教學的課堂效率。因此,教師應該具有較高的語言敏感度,善于捕捉真實情境,創(chuàng)設意義語境。從而提高“導學”的效率,最終提高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正如贊可夫所說:“就教育工作效果來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如何[5]”。
情感因素是造成英語學習個體差異的重要因素。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相對較差,感性思維明顯比理性思維更占主流。由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不但要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更應注重師生雙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教師應該給與學生更多關愛,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不斷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讓學生不怕出錯誤,敢于開口說英語,真正做到“還學生的主人地位”。因此,我們必須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這種關系必須體現如下特點:
(一)合作
合作要求教師不以教育者自居,合作就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F實的師生關系更是或應是一種伙伴關系,是對話、理解、欣賞、相互傾聽、彼此信任、激勵關懷的關系,不是“我——他”,而是“我——你”關系[6]。
(二)和諧
和諧是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愛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愛需要教師對學生傾注相當的熱情,對其各方面給予關注,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尤為如此。愛使教師與學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靈的溝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歡樂,分擔挫折的煩惱。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強勁動力。
(三)互動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交互作用的歷程,師生互動的性質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活動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總是由一定的觀念(諸如教育觀、學生觀、質量觀等)支配其教學行為,對學生施加影響。而學生也會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師的影響,并在行動上做出反應。學生的反應又進一步強化或者修正教師原有的教育觀念與行為。所以,師生互動構成了教學活動中的反饋機制。通過反饋可以加強正效應,也可以加劇負效應。例如:教師教學有熱情、有方法→學生學習主動、學習成績提高→教師更受鼓舞與鞭策、教學上更加精益求精。這就是師生互動的正效應。
新課改向我們提出了“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新課程評價。與傳統的教學評價相比,新教改所倡導的形成性評價將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從不同角度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形成性評價的任務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tài)度、策略等方面的發(fā)展做出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合作精神。形成性評價有利于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7]。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評價方式不能流于形式
在訪談中,筆者發(fā)現很多教師因任教班級太多,時間和精力有限,很多評價方式(特別是形成性評價方式)都流于形式。當有人檢查或聽課的時候才會展示一些評價活動,平時上課仍以口頭表揚和批評為主。這種“隔靴搔癢”、“蜻蜓點水”般的評價根本達不到效果,也會讓學生對老師失去信任,更不利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這也是造成很多家長學生不重視英語學習的原因之一。
(二)建立開放、寬松的評價氛圍
在評價中,師生應有情感共鳴,共同投入,而不能讓評價活動成為學生的負擔。以測試和非測試的方式以及個人與小組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鼓勵學生、同伴、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評價,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無論何種方式,都應注意評價的正面鼓勵和激勵作用。教師要根據評價結果與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形成性評價可采用描述性評價、等級評定或評分等記錄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評價中,應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或優(yōu)勢選擇適合自己的評價方式。我們提倡口試的形式、pair work的形式和Group work的形式。因為從測試學的理論上講,這是成果性評價,是階段性的進展性的成果性評價,是achievement test。
(三)評價應考慮年級差異
英語課程標準對各級的教學目標有明確規(guī)定。因此,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其評價形式和內容應做適當調整。一二年級的評價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以學生參與各種英語教學活動所表現得興趣、態(tài)度和交流能力為主要依據。因此,在終極性評價中三四年級應以口試為主,五六年級則可用口筆試結合的方式。在形成性評價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風格的差異采取適當的評價方式,評價的形式可多樣化,如課堂學習活動評比、學習效果自評、學習檔案、問卷調查、訪談、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與評價、平時測驗等。我們常常見到,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同時,還不忘給學生表揚和激勵——各種stickers,黑板上的stars和計分表以及糖果、文具等小獎品。不可否認,這樣的激勵手段對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靠這種刺激產生的學習積極性是膚淺的、有限的,甚至會對積極主動學習產生負面影響。毫無疑問,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活動的應答與參與需要得到教師及時的表揚和評價,但濫用表揚會失去其激勵作用,學生對物質獎勵的期望也會水漲船高。因此,教師在激勵評價時應適度。
(四)互動評價,教學相長
學生是評價的主體,長期系統的評價有助于學生反思和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語言運用能力的不斷發(fā)展。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是教與學共同和諧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一節(jié)英語課的成功與否,教師及學生都是被評價的對象,所以教師不應簡單地去評價學生表現如何,而應該從學生出現的問題中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與進度,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達到師生的共同發(fā)展,融入師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從這個層面說,教師在評價中是參與者、評價者,也是被評價者和收益者[8]。
多媒體技術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它能把文字、圖像、動畫、影像、聲音等多種媒介綜合成內容豐富、直觀形象、生動活潑、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運用電教媒體,精心設計好一堂課,把抽象的語言、單調的詞匯具體化,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創(chuàng)設理想的英語教學情景,會深刻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耳聞其聲,目觀其形,心通其義”有利于加強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多媒體大容量、快節(jié)奏、高效率的特點對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fā)展學生的協作與創(chuàng)新精神,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時它也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成效。例如,在講授水果類的單詞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自制一個動畫的“水果籃”,里面放許多動畫水果,讓學生通過形象的圖片和純正的發(fā)音來加深對詞匯的記憶,然后讓學生集中精力看1分鐘,關掉課件,讓學生用英語說出所看到的水果名稱,誰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說出的最多,誰就是勝利者,勝利者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通過這樣的練習,既滿足了學生愛表現的欲望,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很短的時間里就可以記住所學的單詞,大大的提高了學習詞匯的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可創(chuàng)設真實教學情景,可提供豐富的操作性強的游戲,還能直觀呈現任務型活動。盡管如此,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只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手段, 外語教學本身才是中心和主體。教師的首要任務不是如何選用媒體,而應該在課程設計、選用教法、指導學法、完善課程內容、課件編排等方面下功夫。媒體與外語教學永遠是服務與被服務、輔助與中心的關系。毫無計劃和目的地使用多媒體,只會導致對教學過程的干擾。
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及語言運用。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除了高效率的課堂學習外,還應重視課外實踐活動。因為,高效實施課堂操作策略又必然會開啟五光十色的課后英語教學拓展空間。良好的課后英語拓展給學生英語學習提供了無窮的動力,為教師下一輪的英語教學預設給予了極大的幫助,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循環(huán)。小學英語課外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性格、興趣和特長,采取不同的活動形式。筆者認為常見的活動形式有以下幾種:
1.英語班隊活動。針對低、中、高年級學生,確定不同的活動主題,如英語歌比賽,英語書寫競賽,英語表演等。以班會的形式開展這樣的英語活動,這樣,同學們都有表現自我、在活動中交流、在活動中提高的機會。
2.英語電視、電影欣賞。學校精選一些難度適宜的英語動畫在校內播放,動畫能幫助孩子們理解內容,也有利于他們對關鍵詞、關鍵句的把握。
3.英語角。英語角是給想說英語、愛說英語的學生們提供一個自由交流的場所,可以每一或兩周舉行一次活動,每次由一個班同學組織,各班學生自行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交流。這樣,利用英語角進行活動減少了課堂上的拘束,面對和自己同齡的孩子,學生們很容易克服害羞的心理,積極參與到交流中去,將課堂上的知識真正運用到生活中來。
4.英語沙龍。這個活動目的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每一次活動都可以成立專門的學生智囊團,由智囊團承擔確立主題、寫主持臺詞、出宣傳海報等一系列的工作?;顒映蓡T表演他們喜愛的節(jié)目,從中體驗成功,感受語言的魅力。
5.英語活動小組。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和特長,自愿報名參加,教師可以發(fā)揮骨干力量組織活動的開展。如:英語歌曲演唱組、英語朗讀組、英語表演組、英語游戲組和英語廣播組等。
6.英語學習園地。這是一種擴展知識,發(fā)展能力的課外活動形式。內容主要圍繞課堂教學中的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兩個方面。例如介紹與課文有關的背景知識,英語學習方法,刊登一些短小有趣的英語故事、笑話、格言、謎語及課文中的疑難解答等。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導”的作用,積極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音像設備等英語資料,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與社會實踐。課內外教學活動的有機結合,能使學生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樂于實踐,使小學英語教育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1]石中英.教育學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116.
[2]呂叔湘.現代漢語學習詞典.南京:上海外語出版社,1995:630.
[3]安鳳歧,梁承鋒.小英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90.
[4]魯子問,王篤勤.新編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95.
[5]贊可夫.和教師談話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32.
[6]劉鐵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95.
[7]劉彥臻.小學英語教學策略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02:44.
[8]何輝.小學英語形成性評價應處理的幾個關系[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10A):14.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Strategies of Leading Learning in Primary English Class
FU Xiao-ping1,SONG J uan2
(1.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2.Yangtianhu Primary School,Changsha,Hunan 410002)
Currently,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English education has attracted more concern and atten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in class has been undergoing a steady change. The Classroom provides the main context for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life experiences together in which they are individuals with theirown thoughts. Nowadays, leading learning in classisthe universally advocated concept by educatorsin the process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whereas, few systematic researches on how to lead learning English in primary schools have beenfound. It’snecessary andimportant to researchonthe issue.
primary English;leading learning;strategy
G623.31
A
1674-831X(2010)05-0016-04
2009-08-25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XJ K08AJ J 006);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FHB070401)
傅小平(1963- ),女,湖南瀏陽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外語系教授,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育;宋 娟(1982- ),女,湖南長沙人,長沙市天心區(qū)仰天湖小學英語教師。
[責任編輯:劉濟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