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世春
(濟南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101)
子宮切除術后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16例
弭世春
(濟南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101)
子宮切除/并發(fā)癥;下肢深靜脈血栓/病因學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外科手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現將我院子宮切除術后并發(fā)DVT 16例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1990年1月~2008年1月行子宮切除術2589例,術后并發(fā)DVT 16例(占0.6%)。年齡40~70歲,平均55歲;體重45~75kg,平均60kg;臨床表現為下肢疼痛、腫脹、增粗,皮膚發(fā)白或發(fā)紺,皮溫低;術后持續(xù)發(fā)熱(37.5~38.5℃),血象偏高。16例并發(fā)DVT的患者中子宮內膜癌1例,功能性子宮出血3例,子宮肌瘤10例,子宮腺肌病2例。
1.2 診斷方法 除臨床體征外,主要通過彩色多普勒血流顯象(彩超)、CT或核磁共振檢查確診。本組彩超檢查13例,CT檢查2例,核磁共振1例。
1.3 治療方法 患者除抬高患肢、臥床休息及大劑量廣譜抗生素治療外,在無抗凝治療禁忌的情況下主要采用抗凝治療:1)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速避凝0.4ml,每日1次,共7d。后3d加用華法令6mg每日1次,3d后3mg每日1次,使凝血酶原時間維持在正常值的1.5倍。2)普通肝素抗凝治療:肝素50mg加0.9%氯化鈉溶液500ml靜滴5~7d,每4~6h用三管法檢測凝血時間,維持凝血時間在20~30min為宜,也可以檢測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使APTT維持在正常值1.5~2倍,停用肝素前3d,宜加用華法令。3)溶栓治療:適用于療程不超過72h,且無出血傾向的病例,應用尿激酶20萬U加0.9%氯化鈉溶液10ml股動脈注射,局部加壓止血;或尿激酶20萬U加入5%葡萄糖250ml于患足背靜脈滴入,每日1次,連續(xù) 2~3次后改用肝素抗凝治療。
1 例手術取栓,術后繼續(xù)抗凝治療;11例采用抗凝治療,其中4例采用速避凝抗凝治療7例,采用普通肝素治療,7~15d內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無一例有新鮮血栓發(fā)生,平均療程2個月;另3例采用溶栓加抗凝治療,未發(fā)生肺栓塞。手術治療1例及溶栓加抗凝治療中的2例,由于栓塞部位較高,栓塞面積較大,側肢循環(huán)建立較慢,故抗凝時間長,適合4~6個月。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患者中多中老年且肥胖,由于麻醉后周圍血管擴張,術后臥床,活動少,血流瘀滯,加上手術造成靜脈血管壁的損傷及不同程度的感染,造成血栓形成。其診斷方法目前以彩超血流顯像最理想,其優(yōu)點為非創(chuàng)傷性、經濟,而且準確率高,據報道其診斷的準確率可接近血管造影。DVT一旦確診應立即治療,治療方法可以視病情輕重、病程長短而選擇抗凝、溶栓或手術治療。后兩者均需輔以抗凝治療,因抗凝治療是DVT的主要治療方法。另外治療期間應給予足量的抗生素,溶栓治療越早越好,一般不超過72h。
對中老年、肥胖及合并感染的患者,雖然術后沒有下肢疼痛、腫脹等表現,但我們認為具有DVT發(fā)病傾向,應采取預防性治療。近年間我們對平均年齡54.42歲,平均體重58.55kg的19例子宮切除術患者,予速避凝治療或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復方丹參靜脈滴注及加服阿司匹林,且無需實驗室監(jiān)測APTT、TT等。治療期間無一例出現出血傾向,切口如期愈合,彩超檢查均為正常,但由于樣本少,有待于進一步積累經驗。
R713.4+2;R543.6
A
1008-4118(2010)02-0039-02
10.3969/j.issn.1008-4118.2010.02.19
20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