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 戰(zhàn)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從質(zhì)量準則違反看隱喻的認知理解
曠 戰(zhàn)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質(zhì)量準則;認知語境;隱喻認知理解
介紹了合作原則與會話含義理論以及隱喻理解的生成機制。從質(zhì)量準則的違反,認知語境、隱喻理解的推理過程、認知文化圖式等方面對隱喻的理解作出闡釋,以期為隱喻的認知理解提供新的視角。
美籍語言哲學家格萊斯于 1975年提出了合作原則和會話含義理論,他[1]曾明確指出隱喻都是說話人有意違反會話的質(zhì)量準則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是會話含義的一種嘗試。對隱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亞里斯多德的年代,但至今還沒有一個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在當代的隱喻研究中,隱喻的意義已超出修辭范圍,意味著[2]“概念系統(tǒng)中的跨域映射”,即始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日常言語交際中,像“Jack is a lion”“Sally is a block of ice”這樣的句子使用顯然有悖常規(guī),要理解其含義,人們就必須在始源域與目標域之間展開類比聯(lián)想。那么,有那些因素影響到映射過程?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響隱喻的理解?筆者試圖通過質(zhì)量準則的違反,認知語境、隱喻理解的推理過程、認知文化圖式等角度,結(jié)合具體實例對它們作出闡釋,以期為隱喻的認知理解提供新的視角。
格萊斯 (1975:45-48)認為,言語交際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交際雙方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一種都應(yīng)該遵守的原則,他稱這種原則為合作原則,即每一個交際者在交際過程中所說的話要符合交際公認目的或方向 .其主要內(nèi)容如下:
(1)數(shù)量準則:所說的話應(yīng)當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應(yīng)包含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2)質(zhì)量準則: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jù)的話;
(3)關(guān)聯(lián)準則:要說跟話題有關(guān)的話,不說無關(guān)的話;
(4)方式準則:說話要清楚明了,避免晦澀;避免歧義,簡潔而有條理 。
會話含義理論以合作原則為基礎(chǔ)。交際中說話人的話語表面上違反了合作原則及其準則,那么他可能是故意這樣的,目的是傳達一種潛在的真實意圖,聽話人就會根據(jù)雙方共有的知識、常識來推斷出說話人表面違反合作原則的隱含意義,這種在言語交際中推導(dǎo)出來的隱含意義便是會話含義。
格萊斯[3]把會話含義分為兩類:不需要特殊語境就能推導(dǎo)出來一般性會話含義和需要依賴特殊語境才能推導(dǎo)出來特殊性會話含義,特殊會話含義是會話含義理論的核心所在。會話含義具有五個基本特征[4]:可取消性;不可分離性;可推導(dǎo)性;非規(guī)約性;不確定性。
隨著認知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的發(fā)展,隱喻已突破了修辭學界限和作為詞語之間互相替換的思路,它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們對于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聯(lián)系的方式或機制。作為隱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隱喻的認知理解有助于揭示人類的認知機制和過程。
認知語言學將隱喻定義為一種基于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映射的概念化的認知過程。人類的認知行為隨著認知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總是根據(jù)新事物的特征,在大腦記憶中尋找已存在的概念與新事物相聯(lián)系的圖式,使它們發(fā)生關(guān)系,形成一個新的概念范疇,隱喻理解亦是如此。萊考夫[5]對隱喻理解是:所謂隱喻,就是將始源域的認知圖示映射到目標域上,從而使目標域通過始源域被置于空間的物質(zhì)的經(jīng)驗之中。由此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是,在始源域的概念和感知層中起中介作用的圖式也在目標域中活化了。根據(jù)這個觀點,隱喻的認知理解中圖示是一種抽象表達,它將一個抽象域的概念結(jié)構(gòu),建立于另一個更為具體的義域的感覺基礎(chǔ)上。始源域出現(xiàn)只是為了目標域的另一種概念化,使它更具有形象性、意象性和趣味性。
比如理解“Encyclopedias are goldmines.”這一隱喻時,我們可以把目標域百科全書中的一系列屬性映射始源域金礦中的一系列屬性,百科全書:知識豐富,人們可以汲取有價值的知識……金礦:含有金子,可以提煉出許多金子;金子價值高……經(jīng)過推理,有關(guān)百科全書的屬性便映射到金礦的圖示認知架構(gòu)上?!皟r值高”這一共性使得金礦與百科全書并置在一起。通過這種映射的語義轉(zhuǎn)移,抽象難懂的概念就得具體生動。
1 質(zhì)量準則的違反與隱喻的認知理解
質(zhì)量準則是合作原則的第二條準則,生活中很多隱喻都是對該準則的違反。因此,為理解其內(nèi)在含義,人們必須對其進行推導(dǎo)。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隱喻的使用就成了對合作原則的違反,對違反合作原則所產(chǎn)生的會話含義的理解過程,又促成了人們對隱喻推理機制的理解。例如:
A:What do you think of hiswife?
B:He has a lioness at home.
字面上看B的答話中用的是 lioness(母獅)在家,顯然這個詞的使用違反了質(zhì)量準則,一定另有所指,這句話就由普通語言變成了隱喻。他故意違反質(zhì)量準則的目的是想將始源域的圖示結(jié)構(gòu)映射到目標域上,讓它們相互作用,從而讓A發(fā)現(xiàn)兩者的相似性,進而推導(dǎo)出這樣的隱含意義:那人的妻子在家中就處于絕對的主宰地位,丈夫只能順從。
不過,單從違反合作準則去理解隱喻未免把問題簡單化,這樣做至多只能說是提供了部分地辨認隱喻的標準,遠沒有揭示隱喻的實質(zhì)。能辨認隱喻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更根本的是解釋理解這種現(xiàn)象。[6]上面所舉的例子,明顯違反質(zhì)量準則的情況,聽者可以容易地辨認出隱喻來;但有些話并非如此,對它們既可以作字面上的理解,又可以把它們作為隱喻的用法來理解,例如:We were on the same boat既可以理解為我們同乘一條船,又可以理解為我們曾經(jīng)患難與共。對于這樣的隱喻,格萊斯的標準不能即刻起作用,沒有一定的背景知識,聽話人無法判斷這樣的話語是不是隱喻。所以單從語義的角度去解釋理解隱喻,顯然不夠,隱喻的理解必須牽涉到語境的因素。
2 認知語境與隱喻的認知理解
語境,就是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它對理解語言可謂必不可少。語境具有釋義和制約兩大功能。前者指語境可用于解釋傳統(tǒng)語義學無法解釋的語言意義;后者指語境對交際雙方在語言使用上的制約作用 (何自然,1997:210)。
人的知識結(jié)構(gòu)[7]是對外部世界結(jié)構(gòu)化的結(jié)果,而具體場合及個人經(jīng)常用到或出現(xiàn)的語言使用特征,也可以在大腦中結(jié)構(gòu)化,這樣一來,原來的知識結(jié)構(gòu)就變成了推理的邏輯部分,原來的具體語境就變成了大腦中的種種關(guān)系,這種語用因素結(jié)構(gòu)化,認知化的結(jié)果就是認知語境。它不是在隱喻的認知理解過程之前就預(yù)先確定的,而是隱喻理解的過程中不斷選擇的結(jié)果,是動態(tài)變化的。
隱喻的使用和理解沒有認知語境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比如有人說“I hated Shakespeare at school”,對于這樣一個隱喻,到底他是討厭班上一個叫 Shakespeare的人呢?還是討厭 Shakespeare的作品呢?沒有具體語境,我們不得而知。但如果你了解他平時文學不好這個認知語境,含義也就不言自明。再如“He is a machine”,說話人到底是要表示某人工作效率很高,或者說他工作勤懇,任勞任怨,還是說他待人冷漠,工作方法缺乏靈活性呢?沒有認知語境,這樣的隱喻將無法理解。
由此可見認知語境對于隱喻的理解具有極強的制約性,它直接影響交際雙方對隱喻的理解和表達。如果他們對認知語境有足夠的了解,并能恰當?shù)丶右岳?。就能獲得較好的語境效果,就能取得成功的交際。
3 隱喻的理解是一個認知推理過程
一般來說,對隱喻的理解主要分兩個階段:一是隱喻的識別;二是對隱喻含意的推導(dǎo)。[8]對隱喻的識別主要依據(jù)其字面意義與語境沖突的性質(zhì),而且這種沖突原則上是不可能消除的,只有在擴展了的更大的語境中才能消除。而隱喻含意的推導(dǎo)則需要交際雙方借助認知環(huán)境,借助演繹推理去進行。
在隱喻的推理的過程中,首先要對隱喻進行字面的語義解碼,然后從隱喻的語義解碼意義再得到隱喻的本體概念,隱喻的本體概念再激活相關(guān)的認知語境。按照 Sperber &W ilson(1986:46)[9]的觀點,關(guān)聯(lián)才是交際中最基本的一條原則,因為關(guān)聯(lián)是人類認知的基礎(chǔ),人類的認知是以關(guān)聯(lián)為取向的。在隱喻理解認知推理過程中,最佳相關(guān)原則這種心理機制將會自動起作用,人腦自動選擇認知語境中與隱喻的本體概念最佳相關(guān)的假設(shè)。這些假設(shè)又構(gòu)成了理解隱喻的認知語境,而認知語境和隱喻的本體概念相互作用,其中最佳相關(guān)原則又在自動起作用,使得推導(dǎo)者能夠推理出隱喻的含義。
如“Argument is war.”此隱喻輸入聽話人之后,聽話人首先對其進行語義解碼,得到爭論的概念,然后最佳相關(guān)原則自動起作用,激活認知語境中與爭論和戰(zhàn)爭相關(guān)的一切假設(shè)來構(gòu)成理解此隱喻的語境,在最佳相關(guān)原則的作用下,結(jié)果是產(chǎn)生了一連串的語境隱含,其中許多因互相矛盾而被自動丟棄。沒有某一個語境效果很強的隱含自動地出現(xiàn)在聽話人的頭腦中,而是一組相對來說語境效果較弱的、不是很確定的隱含出現(xiàn)了。這個隱含與爭論和戰(zhàn)爭的激烈程度有關(guān),最后聽話人通過爭論和戰(zhàn)爭的相似之處推理出這句話的內(nèi)涵意義。
因此隱喻的理解過程可以看作是聽話人尋求最佳相關(guān)的過程和認知推理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認知語境又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所以隱喻的理解過程是一個認知推理過程,而這個過程所使用的推理原則便是最佳相關(guān)原則。
4 認知文化圖式與隱喻的理解
眾所周知,不同的社會成員在其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同的風土人情、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內(nèi)容的影響,因而形成不同的認知結(jié)構(gòu)和價值觀念,這種帶有文化色彩的認知心理狀態(tài)以圖式的方式貯存在我們的記憶中,就形成了認知文化圖式。[10]
認知文化圖式充分體現(xiàn)了人類已有知識在處理外界信息時的主動作用,這種作用貫穿于隱喻的認知理解的全過程。隱喻的認知理解實際上是交際雙方交流互動的過程,聽話人對隱喻的認知理解就是借助他和說話人共同享有的認知文化圖式和相關(guān)語境實現(xiàn)的。人們在理解隱喻時,需要將隱喻與已知的概念、過去的背景知識相聯(lián)系。一般說來,交際者的背景知識越豐富,就越能對隱喻進行充分的理解。在隱喻的理解過程中,聽話人能否正確、完全地接收理解說話人所傳達的意圖、信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聽話人是否存在相關(guān)的認知文化圖式。如果聽話人的頭腦中有說話人相關(guān)的文化圖式,并且被成功地激活,就會加快他對隱喻的認知理解。
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于交際雙方認知的差異性和不對稱性,隱喻中所含有的文化內(nèi)涵大不相同。雙方輸入的信號激活不了應(yīng)激活的空位,因而激活不了比較完整的圖式,甚至記憶里根本就沒有相關(guān)的圖式備用,導(dǎo)致理解的障礙。[11]這就是為什么相同的隱喻,不同民族就會得出不同的喻義。例如:He was so fond of talking that his comrades nicknamed him magpie中的 “magpie”如果理解成漢語的對等詞“喜鵲”的內(nèi)涵意義 (喜事,吉利,運氣等)就會和“magpie”在英文中“嘮叨,饒舌”之意相去甚遠,這點值得我們注意。
隱喻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交際雙方應(yīng)盡量在大腦中建立并充分調(diào)動盡可能多的認知文化圖式,使目的語更好的再現(xiàn)源語文化,才能更好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綜上所述,隱喻的認知理解是個錯綜復(fù)雜的心理過程。從違反會話原則的質(zhì)量準則結(jié)合認知語境、隱喻理解的推理過程、認知文化圖式去理解隱喻是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去揭示隱喻理解的本質(zhì)。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東西方文化的日漸交融,交際雙方文化圖式也將互相影響、互相溝通,
那么當交際雙方擁有共享的文化圖式時,對隱喻的認知理解就會更加透徹、深入。
[1] 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P.&J.L.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45-48,312.
[2] Lakoff,G.TheContemporaryTheory of Metaphor[A] .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3.
[3] Grice H P.Meaning[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57,66 (3):377-388.
[4] 何自然 .語用學與英語學習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55-57,210.
[5] 胡壯麟 .認知隱喻學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71-73.
[6] 何兆熊 .新編語用學概要 [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0:163-166.
[7] 曠戰(zhàn),唐德根 .關(guān)聯(lián)理論與跨文化交際會話含義的理解[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1): 116-118.
[8] 束定芳 .隱喻學研究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232.
[9] Sperber,Dan&.W ilson,Deirder.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1986:46.
[10] 劉萍,曾文華.認知文化圖式的差異和翻譯策略 [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210-213.
[11] 孟建鋼 .關(guān)于翻譯原則二重性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解釋 [J].中
國翻譯,2002,(5):29-33.
Key words:quality maxim;cognitive context;cognitive comprehension ofmetaphor
Abstract:On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d productive mechanis m of cognitive comprehension ofmetaphor,the paper discusses cognitive comprehension ofmetaphor from violation of qualitymaxim,cognitive context,inference process and cognitive cultural schema,trying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cognitive comprehension ofMetaphor and offer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it.
Cogn itive Comprehension ofM etaphor from the Violation of QualityMax im
KUANG Zh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Hunan 411201,China)
H 315.9
A
1673-2804(2010)04-0132-03
2009-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