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昳柔,趙 川
(長江大學,湖北荊州434023)
論漢代婦女積極的婚姻態(tài)度
彭昳柔,趙 川
(長江大學,湖北荊州434023)
漢代婦女對待婚姻的態(tài)度是比較積極的,它們表現(xiàn)在:富女嫁貧男;大多數(shù)婦女比較尚賢,且堅持婚姻自主;面對不幸的婚姻,漢代婦女能選擇改嫁或再嫁,繼續(xù)積極地生活;對于比較清貧的婚姻生活,始終對愛情忠貞,與夫相隨,同甘共苦。漢代婦女這種積極的婚姻態(tài)度源于漢代婦女的地位比較高,與后世相比,她們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小。
漢代婦女;婚姻;積極態(tài)度
漢代在中國古代婚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繼承了先秦之風,另一方面又開啟了后世之大端。漢代繼承了先秦的積極因素,在婚姻制度上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漢以后,婦女的婚姻態(tài)度又隨之逐漸消極下來。魏晉南北朝隋時期,婚娶非常注重財幣,實際上把婦女出嫁作為一種買賣,甚至成為一種社會風俗;唐代婚嫁注重家族名望,還有一種“賣婚”習俗[1](P35);宋明理學更是給婦女套上了重重的枷鎖。由此可知,在中國婚姻史上,漢代是一個過渡時期,與后世相比,漢代婦女對待婚姻的態(tài)度是比較積極的。儒家思想的倫理道德體系在漢以后逐步確立,盡管儒家強調內外之分和男尊女卑,提倡三綱五常和三綱六紀思想;盡管劉向和班昭等人倡導婦女“終不更二”和“一醮不改”,對當時的婦女起到了一定的束縛作用。但是,理論的實踐往往有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而且當時儒家的影響力遠遠不及后世。因此漢代作為一個特殊時期,婦女對待婚姻的態(tài)度更多地展現(xiàn)了積極性。筆者從婦女的角度闡述漢代婦女對待婚姻的積極態(tài)度,以展現(xiàn)漢代婦女的婚姻態(tài)度在古代歷史上的特殊性,并且試探析其對現(xiàn)世女性待婚姻態(tài)度的影響。
關于“積極婚姻態(tài)度”的界定,筆者認為是指不以門戶和錢財作為結婚的標準;能夠自主選擇婚姻,盡可能地選擇賢者;婚姻失敗后能自信勇敢地面對;敢于追求愛情,能與夫君志同道合、同甘共苦。
第一,許多漢代女子能夠摒棄門當戶對的觀念,富女嫁貧男的現(xiàn)象較多,若夫家家庭條件差,女子能堅強地面對和接受,積極生活?!稘h書·張耳陳馀傳》中記載,“張耳大梁人也,嘗亡命游外黃”,外黃富人女嫁之,“女家厚奉給耳,耳以故致千里客”。外黃富人女嫁給游子張耳,且不論什么緣由,此女能接受與之門不當戶不對甚至是生活比較落魄的人作為他的夫君,還能給夫君以財政資助?!稘h書·陳平傳》亦有記載,陳平娶戶牖富人張負女孫。又如《后漢書·列女傳》上記載:“渤海鮑宣妻,字少君。宣從少君父學,父奇其清苦,以女妻之,裝送資賄甚盛。宣不悅,謂其妻曰:‘少君生富嬌,而吾實貧賤,不敢當禮?!拊?‘……既奉承君子,惟命是從?!弈讼w侍御服飾,更著短衣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鄉(xiāng)里?!鄙倬臼欠罡赣H之命嫁于鮑宣,宣認為自己家室貧賤,不敢娶,但少君以理說服宣,以情感人。這幾位女子都愿意放下尊貴的身段,嫁給身份地位比不上自己的人,說明漢代不少婦女不以門戶作為衡量婚姻的標準。
第二,漢代婦女擇偶也不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一定的自主權,而且大多數(shù)的婦女都比較尚賢,并且將其作為選夫的一個重要標準,這種態(tài)度是積極的。如上文中提到的鮑宣妻,家庭條件勝過夫君,她擇偶的原因在于“先生(鮑宣)修德守約,故使賤妾侍執(zhí)巾櫛”?!度龂尽菚分杏涊d:東漢邑人劉氏,有女甚美,呂范求之,劉女母親嫌呂范家貧,“欲勿與”,劉女曰:“呂子衡(呂范)寧當久貧者邪?”于是嫁為呂范妻。劉女看上了呂范的才華,認為呂范定當有所作為。未來的事不可預知,劉女母不同意劉女嫁給呂范,劉女執(zhí)意要嫁,“寧當久貧者邪”只是借口罷了。劉母同意,則也證實了呂范是有能力的。亦是《三國志·吳書》中云:“孫破虜吳夫人,吳主權母也……孫堅聞其才貌,欲娶之。吳氏親戚嫌堅輕狡,將拒焉,堅甚以慚恨。夫人謂親戚曰:‘何愛一女以取禍乎?如有不遇,命也。’於是遂許為婚?!眳鞘喜活櫦胰说姆磳藿o了孫堅,成為了孫夫人。《漢書·梁鴻傳》記載,女子孟光“擇對不嫁,年至三十,父母問其故,女曰:‘欲得賢如梁伯鸞者’”。孟光父母遂從其愿。漢代婦女慕男子之賢,從長遠看來,它是婚姻的基石。一般而言,品行端正、賢能的夫君更能與妻子長相廝守,夫妻關系更為和諧。
第三,面對不幸的婚姻,漢代婦女能夠理性解決,改嫁或再嫁之風盛行。一段婚姻沒辦法維系,女子能夠主動提出離婚,進而尋求自己下一段幸福。前文提到的張耳的妻子,在嫁給張耳之前是他人之婦,“庸奴其夫”,覺得其夫婿平庸無能,便與君絕,嫁與張耳。《漢書·朱買臣傳》也敘述道“(朱)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夫妻間性格不合,買臣妻受不了他的惡習,于是要求離婚。買臣以為妻子是因嫌棄自己貧窮而要離開,然而后來買臣妻再嫁的對象也是一介平民,證明她并非貪圖富貴,而只是為追求一個完美的婚姻。《漢書·趙幽王》記載趙幽王的夫人(呂氏女子)因為感覺趙幽王不愛自己而愛其他的妾姬而“怒去”,以尋找自己純真的愛情。除此之外,被丈夫拋棄,婦女能夠堅強地承受、積極地面對。《漢書·外戚傳》記述元后母因嫉妒被休更嫁河內荀賓?!逗鬂h書·應奉傳注》上記載,汝南鄧元義的妻子因為“不悅于姑,被譴歸家,再嫁為華仲婦。華仲為將作大匠”?!稘h書·王皇后傳》里記載:“王皇后,武帝母,嫁為金氏婦,生一女矣,后內太子宮,太子幸愛之,生三女一男?!睂τ谠偌夼?男子也不在意其貞節(jié),故再嫁是能被普遍接受的。《漢書·外戚傳》記載:“薄姬,魏王豹之妻,豹死,……漢王入織室見薄姬,有詔內后宮?!睗h武帝姊平陽公主丈夫曹壽死,后嫁給衛(wèi)青?!逗鬂h書·宋弘傳》載:“時帝妹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其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弘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乃且圖之’?!焙柟饕彩窃偌?但她甚至在朝臣面前公開談論再嫁之事,并且直接袒露自己對宋弘的愛慕?!稘h書·蘇建傳》記載:蘇武出使匈奴被扣,長時間不返,其妻以為他已經死了,便改嫁??梢娀橐霾皇菋D女生活的全部,失去一段婚姻,漢代婦女亦能坦然積極地面對生活。
第四,面對清貧的婚姻生活,漢代婦女能與夫君志同道合、同甘共苦。前文提到的富女嫁貧男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稘h書·趙尹王張兩王傳》記載:“(王)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與妻決,涕泣。其妻曰:‘仲卿!京師尊貴在朝廷人誰逾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印,乃反涕泣,何鄙也!’”遇到困難時,王章的妻子顯示了極大的信心,幫助夫君度過難關,夫妻共度患難,后來王章做了官。《后漢書·列女傳》中記述道王霸與令狐子伯為友,后子伯為楚相,“令子奉書與霸,霸時方耕于野”,見令狐子王霸感到沮喪和慚愧。其妻曰:“君少修請節(jié),不顧榮祿,今子伯之貴,孰與君高?奈何忘宿志而慚兒女乎!”王霸妻是智慧之女,遠見甚于其夫,能夠寬慰其夫,放棄榮華富貴的機會,與夫“共終身隱遁”,反映的是漢代婦女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樂羊子妻,指責樂羊子拾金行為,以斷織來告誡其夫做事要有始有終,成為其夫君在道德上的老師。這種積極的價值觀在婚姻關系中影響到她的配偶,引導了積極的人生方向。
一方面,漢代婦女的地位比較高,面對婚姻充滿自信。第一,漢代不少婦女勤勞生產,在經濟上不是完全依賴男子。她們主要從事農業(yè)和紡織業(yè)?!妒酚洝じ叩郾炯o第八》中記載,呂雉嫁與劉邦后,經?!芭c兩子居田中耨”?!逗鬂h書·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記載:“承宮字少子,瑯邪姑幕人也……遭天下喪亂,遂將諸生避地漢中,后與妻子之蒙陰山,肆力耕種?!薄独m(xù)漢書》中有一段漢宣帝時的童謠“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穫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形象反映了婦女從事勞動的情景。漢室專門設有織室,平民百姓織布是其工作之一?!妒酚洝ぱ袅袀鳌吩?“見其(公儀休)家織布好,而疾出其家婦,燔其機。”還有以織布為生者,《史記·翟方進傳》記載:“母憐其幼,隨之長安,織屨以給?!蹦菚r“一夫不耕,天下受其饑;一婦不織,天下受其寒”。漢代婦女不必擔心婚后在經濟地位上不如其夫,具有較強的獨立性。第二,在政治上,婦女地位較高。貴族婦女甚至可以參政,如呂后、鄧太后、竇太后直接參政?!稘h書·西域傳》記載:馮嫽(馮夫人)出使烏孫,是漢代著名女“外交家”。女子可以受爵,《二年律令·置后律》規(guī)定:“寡為戶后,予田宅,比子為后者爵”;“女子比其夫爵”。一般婦女雖不能參政,但她們能就政治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稘h書·竇田灌韓傳》記載:竇嬰想救灌夫,嬰夫人諫曰:“灌將軍得罪丞相。與太后家迕,寧可救邪?!钡谌?在家庭地位方面,夫妻之間能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地位較平等。樊英對其弟子說過:“妻,齊也。共奉祭祀,禮無不答?!薄逗鬂h書·逸民傳》記載龐公夫妻“相敬如賓”。《魏書二十三》中有關常林的補充介紹,魏略曰:“林性好學,漢末為諸生,帶經耕鉏。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后漢書·梁統(tǒng)列傳》記載梁冀妻孫壽“壽性鉗忌,能制御冀,冀甚寵憚之”,“妻管嚴”在那時也有體現(xiàn)。另外,兩漢女性受教育的現(xiàn)象不是很普遍,但也有不少知書達理的女性。班昭完成其兄班固的著作《漢書》,“昭女妹曹豐生,亦有才惠,……所著賦、頌、銘、誄、問、注、哀辭、書、論、上疏、遺令,凡十六篇。子婦丁氏為撰集之,又作《大家贊》焉?!?《史記·逸民列傳》)。西漢孝成許皇后“聰慧,善史書”[2](P3974),東漢鄧皇后“六歲能史書,十二通《詩》、《論語》”[3](P418),順帝梁皇后“少善女工,史書”[3](P417)。
另一方面,相比后世,漢代婦女受儒家倫理道德約束較小。西漢初期奉行的是黃老哲學,提倡“清凈無為”,婚姻風尚比較自由。武帝時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制定了三綱五常。西漢末,劉向提出了婦女行為的準則。東漢班昭著有《女戒》,把“三綱五?!?、“三從四德”觀念系統(tǒng)化。然而,這些理論付諸實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漢代婦女受儒家思想的約束與封建社會后期相對而言是比較小的[4](P10-11)。宋明理學一直提倡“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從貞節(jié)烈女的數(shù)量上來看,西漢426年,節(jié)婦22人,隋唐326年,節(jié)婦32人,《明史·列女列傳》記載的貞節(jié)烈婦的數(shù)量最多。清朝婦女一旦失身只有死路一條。對于東漢蔡文姬嫁三夫之現(xiàn)象,明代人否定她的做法[5](P251)?!端鍟じ咦婕o》記載:“詔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從明朝開始婦女貞節(jié)和寡婦守節(jié)成為不可抗拒的社會風俗。”這樣與漢代以后的一些朝代進行縱向比較,漢代人的婚姻是比較自由的,受倫理約束較小。
漢代是中國古代婚姻轉變的一個重要過渡時期,漢代以后,“男尊女卑”成為社會秩序的大格局,顯示出丈夫的優(yōu)越性和妻室的附屬性??v觀古代婚姻史,婦女在婚姻中一直處于被動狀態(tài),婦女無婚姻自主權,而且要遵循門當戶對,男子擁有離婚的主動權。漢代婦女的這種特殊積極性是封建社會中的一個亮點,在自由開放的今天,對女性的婚姻態(tài)度也有積極意義。漢代婦女對待婚姻不刻意地追求門戶,不重家庭背景,不崇尚金錢,男方的品行、人格和能力才是應該考慮的范圍。這些婚姻觀值得當代婦女借鑒?,F(xiàn)代婦女結婚、離婚自由,但無論是結婚還是離婚都要理性地做出決定。婚姻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兩個人應擁有相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志同道合,為共同的目標而一起奮斗。
[1]劉學林,馬重奇.中國古代風俗文化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彭衛(wèi).漢代婚姻形態(tài)[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5]秦永洲.中國社會風俗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Abstract:The attitudes of women towards marriage were comparatively positive in Han dynasty,which could be shown by the facts that the rich women could marry the poor men;most women preferred the men of virtue and they insisted on the independent marriage;when facing an unfortunate marriage,women in Han dynasty could choose to marry again and continue to live actively.For the poor couple life,women were consistently loyal to their lovers,going through joys and sorrows with their husbands.These positive attitudes to marriage of women in Han dynasty could be reasoned for their comparatively high social status and that they were less affected by Confucianism.
Key words:Women of Han dynasty;Marriage;Positive attitude
On the Positive Attitudes to Marriage ofW omen in Han Dynasty
PENG Yi-rou,ZHAO Chuan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434023China)
K234
A
1008—4444(2010)04—0092—03
2010-05-27
2009年長江大學國家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項目(A091048912)
彭昳柔(1984—),女,湖北荊州人,長江大學文學院歷史系講師。
(責任編輯:劉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