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漁
(首都書畫藝術研究會,北京 100097)
教育與中國傳統(tǒng)思維模式之改造
楚 漁
(首都書畫藝術研究會,北京 100097)
中國人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現(xiàn)為混亂、僵化,缺乏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盡管有不少學者進行過探討,但科學的思維模式并沒有滲進中國的知識文化層面。實踐證明,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與習慣并非天生,通過培養(yǎng)是能夠改變的。所以,改造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是教育的頭等大事。
教育;中國傳統(tǒng)思維模式;混亂僵化;改造
對于中國人思維模式的缺陷①關于中國人思維模式的缺陷,見楚漁《中國人的思維批判》,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中國不少學者都進行過研究和探討,但這些研究大多是書齋式的,科學的思維模式沒有滲進中國的知識文化層面,也沒有成為全民的主流思維意識。這種思維習慣也并非天生,是在成長過程中,受社會規(guī)范影響慢慢形成的。美國學者尼斯貝特指出,思維模式通過培訓是能得到改變的。英國學者懷特海也說:要使知識充滿活力,不能使知識僵化,而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問題。[1]9本文在此僅僅從教育角度,談談中國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改造問題。
一
中國自古以來,在教育上,文論僅僅是一些斷論和定論。多數(shù)情況下不去說明結論是如何得來,不去論證是否合理,除死記硬背結論外,很難學到其方法。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是一種刻板的說教,很難令人信服。與西方文化相比,西方的教育多是告訴事情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重視理性分析,講究使用工具,告訴人們結論和結果是如何得出來的,用何種方式、過程是什么、根據(jù)是什么,從而得出明白、清晰的結論。美國密西根大學著名教授謝寧說:“我認為社會學的核心并不是知識,并不是關于社會的知識,而是得到知識的手段和方法。”②謝寧教授2002年10月21日在北京大學的演講。我們的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培養(yǎng)的人缺乏思辨能力,中國有不少媒體關于這方面的敘述。如《青年參考》在一篇講述中國留學生的文中說,“他們失去了探索和思辨的能力?!雹邸吨袊魧W生啥形象,五名老外說說看》,《青年參考》,2009年3月20日。文中一位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現(xiàn)攻讀麻省理工大學博士學位的美國學者塞繆爾對中國留學生喪失思辨能力的現(xiàn)象非常失望,他說:“在哈佛讀書的中國留學生都是佼佼者,他們之中很可能會出現(xiàn)這個國家未來的領導人,如果連他們都喪失了探索和思辨的能力,一個國家該怎樣不斷前進發(fā)展呢?”實際上,中國的僵化教育,從學前兒童就開始了。幾歲的孩子,正是活潑好動的時期,也是探索未知世界,拓展自己智力空間的黃金時期,卻被家長們逼著去學與這個年齡段不該去學的東西:識字、英語、彈琴等(個別特別喜歡干一件事的除外),有些還要背什么唐詩三百首等。
所有中國人都知道(但是所有的中國人都視而不見),兒童是“喜新厭舊”的典型,一件玩具,一般小孩喜歡的時間不會超過幾天,為什么這樣呢?因為小孩子好奇心極強,求知欲也極強,熟悉的東西他就會不屑一顧,這是孩子的天性本能。這個時期的孩子正是開拓視野、探索世界的時期,小孩子和小動物在這一點上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小貓小狗為什么喜歡打打鬧鬧,就是為了探索世界、拓展智力,培養(yǎng)生存能力。人類的孩子也是一樣的,而我們的大人們?yōu)榱怂^“不使孩子輸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拼命地逼著孩子去學一些東西,只要周圍的人要孩子學什么,自己就也要孩子學什么。這些家長們從來只關心孩子考多少分,幾乎沒有幾個家長告訴孩子如何去學習的。同樣,這些家長們只關心孩子能否考上名牌大學,幾乎沒有幾個關心孩子應該學什么專業(yè)。其實,選對專業(yè)比考上名牌大學更重要,可我們的家長幾乎沒有誰真正操心孩子將來從事什么職業(yè)。我們的孩子就是這樣,從小在全社會僵化思維熏陶下,在學校及家長們的逼迫下,逐步失去了探索和思辨的能力。
二
近代世界知名的大數(shù)學家、大哲學家懷特海寫的《教育的目的》一書中,他認為生命智力的發(fā)展是有一定周期的,智力發(fā)展要經過三個階段,即智力發(fā)展的三節(jié)奏:第一是浪漫階段;第二是精確階段;第三是綜合運用階段。懷特海認為:浪漫階段大致延續(xù)到13或14歲;從14歲到18歲是精確階段;從18歲到22歲是綜合運用階段。[1]67這三個階段大致是:從學前階段到小學是浪漫階段,從初中到高中是精確階段,大學是綜合運用階段。懷特海認為;浪漫階段是兒童開始體驗世界,認識世界,發(fā)現(xiàn)世界的階段,這個階段兒童將形成關于世界的基本“圖式”,這關系到兒童是以繼承為主或以創(chuàng)新為主。所以,浪漫階段對兒童一生的發(fā)展非常重要。在此階段“人們所討論的題目具有新奇的活力;它自身包含未經探索的因果邏輯關系,也以豐富的內容為探索者提供了若隱若現(xiàn)的機會”。[1]在此階段中,兒童能體驗到一種興奮,因為他們“從接觸單純的事實,到開始認識事實未經探索的關系的重要意義,這種轉變會引起某種興奮而浪漫的情感,本質上就屬于這樣一種興奮”(這就解釋了孩子為什么“喜新厭舊”)。懷特海還指出:“一個兒童在青少年浪漫期所形成的特點,將決定理想和想像如何塑造和豐富他未來的生活”[1]39而這個“重要的浪漫階段的內容像洪水一樣涌向兒童,將他推向精神世界的生活。”[1]40所以,懷特海強調:“浪漫必須加以培養(yǎng),因為浪漫畢竟是我們要得到的那種和諧的智慧中的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1]62懷特海這種學說,得到現(xiàn)代兒童腦神經學說的支持。
從上面論述可以看出,我們的整個教育理論包括學校的教育模式,從兒童期間就扼殺了孩子未來的創(chuàng)新和思維能力。我們的教育體制,也是全套引進西方的(中國過去只有私塾,沒有什么小學、中學、大學之說),但是我們卻用中國式的僵化思維模式來對待鮮活的西方教育模式,中國的這種教育體制,很難培養(yǎng)高素質的具有首創(chuàng)精神的人才。
三
古希臘思想家赫拉克利特認為:博學不等于智慧。懷特海也認為:“沒有浪漫的冒險,至多你只能得到缺乏創(chuàng)新的死板的知識,而最壞的情況則是你輕視概念——根本無知識可言?!盵1]60懷特海還認為,教育的三個階段還包含自由和紀律兩方面的基本要素。他指出:“通往智慧的惟一的道路是在知識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識的惟一途徑是在獲取有條理的事實時保持紀律?!盵1]54智力發(fā)展是從浪漫開始,進一步走向高層次的浪漫。所以,“教育的開始階段和結束階段的主要特征是自由,但是有一個紀律占主導地位的中間階段,這時自由從屬于紀律?!盵1]55懷特海在此首先肯定自由在教育中的作用,因為自由能帶來興趣和快樂,“興趣是專注和穎悟的先決條件?!盵1]56同時也指出,紀律也是必要的,因為紀律有助于知識的獲取,使思維有條理。但不可過分強調紀律,不加區(qū)別的紀律只能使大腦變得麻木不仁,因為活潑的思維習慣只能在合適的自由氣氛中產生,“青年人天生渴望發(fā)展和活動,如果用一種枯燥的方式將受紀律束縛的知識強加給他們,會使他們感到厭惡?!盵1]57只有恰當?shù)淖杂蓺夥?“紀律應該滿足對智慧的一種自然渴望?!盵1]58“惟有通過享有廣泛的自由才能得到這種紀律?!盵1]62兒童的紀律性主要不應是外界強加的,應該通過自我約束培養(yǎng)出來,這才是真正的紀律,只有這樣,自由和紀律才能發(fā)生內在聯(lián)系和有機結合。
對比我們的教育理念,我們給孩子的自由太少了。中國的家長和老師,以及整個教育體系,加給孩子身上的負擔太重了,強行灌輸?shù)慕Y果,使知識僵化,“思想呆滯”(懷特海語)。所以我們培養(yǎng)出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僅學理工科的科技人員就有4700萬人,但具備首創(chuàng)能力的人很少。懷特海強調,“忽視智力發(fā)展的這種節(jié)奏和特點是導致教育死板無效的一個主要因素?!币虼?孩子在上學前應該充分地讓他們玩耍,不要強加他們任何不必要的知識,使兒童在玩耍中充分地擴展他們思維的自由空間,開發(fā)智力,增強兒童大腦中各方面功能的神經元。
另外,我們主張男孩應該8歲上學,女孩應該6歲上學。因為女孩在這個年齡段比男孩成熟得多。如果都是7歲上學,女孩已經很成熟了,而男孩還是傻呵呵的。這一點還要考慮到女孩的工作和婚戀問題。如果同時7歲上小學,大學畢業(yè)時都是22歲或23歲,男生奮斗幾年沒關系,女孩再奮斗幾年找對象都難。所以很多優(yōu)秀女生就成了老姑娘了。一般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女生在17、18歲時思想已經非常成熟了,她們才智增長25歲左右到了高峰,以后就放慢了,幾乎停止了增長。而男人在25歲左右以后才開始真正發(fā)揮自己潛力,至30歲左右思想真正成熟。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成功的女人都很年輕,而男人多在中年。
懷特海是在80多年前提出這一套教育理論的,根據(jù)皮亞杰的兒童心理構建學以及美國科學家對兒童大腦神經元的研究成果,證實懷特海的這套理念是正確的??v觀我們中國人的教育理念和學校的教育方式,距離懷特海講的相差甚遠。因此,改變中國人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是我國教育的頭等大事。
尼斯貝特通過實驗證明,人的思維方式是可以通過培訓改變的。鑒于我們中國人邏輯思維能力過于薄弱,在教育中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極其重要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一個人只要有了基礎理論,學會了獲取知識的方法,形成科學的思維模式,就能夠熟練掌握需要的知識并進一步提升,這樣才能有首創(chuàng)精神。因此,我們學校應該從小學開始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中學時就開設形式邏輯課程。形式邏輯是所有邏輯學說的軸心,沒有形式邏輯的基礎,辯證法也不可能學好。正如黑格爾所說:“從事這種形式邏輯的研究,無疑有其用處,可以借此使人頭腦清楚,有如一般人所常說,也可以教人練習集中思想,練習作抽象的思考。”[2]73又說:“學習的人通過邏輯學所獲得的教養(yǎng),在于訓練思維,使人在頭腦中得到真正純粹的思想,因為這門科學乃是思維的思維。”[2]64形式邏輯的學習,也不能僅僅停留在書本中,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要有意識地觀察和分析乃至批判非理性思維的現(xiàn)象和表現(xiàn),否則邏輯思維的能力照樣薄弱,離開書本指定的套路就啥都不會了,也就是說邏輯思維并沒有真正被主觀意識到。沒有邏輯思維,什么辯證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或者別的什么思維,都不可能發(fā)揮真正的功效。邏輯思維必須是軸心,是基礎。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建立在牛頓的經典物理學基礎上的;沒有經典物理學,不可能產生相對論。
當然,改變我們中國人落后的思維模式,不僅僅是上述這一方面,應該是一個系統(tǒng)的教育工程,其中包括文字和語言的改革。所以,這應該是整個教育系統(tǒng)和全民的事情。
[1](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
[2](德)黑格爾.小邏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責任編輯:杜紅琴)
G40-056
A
1008-2603(2010)06-0128-03
2010-11-10
楚漁,男,湖南邵陽人,首都書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