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志
(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北京 100875)
●語言文學(xué)研究
《論語》的形成與七十子的祭祀行為
劉全志
(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北京 100875)
以《論語》為代表的孔子語錄文獻,開始編纂于七十子“祭祀”孔子的嚴肅活動,祭祀活動產(chǎn)生了第一批孔子語錄文獻?!凹廊缭凇笔强鬃蛹捌呤铀非蟮募漓刖辰?齋戒過程和祭祀進行中要求七十子必須追憶孔子生前的言語笑貌。當(dāng)這種祭祀活動到達一定程度之后,必然產(chǎn)生孔子格言體語錄。用尸制度要求由孔家的孫輩來充當(dāng)孔子,目的在于重演孔子生前的種種情狀;祭祀過程中所要求的表情及動作行為,必然產(chǎn)生敘述性文字。七十子的祭祀行為,產(chǎn)生了最初的《論語》類孔子語錄文獻。
《論語》;七十子;祭祀;用尸
先秦戰(zhàn)國時期,社會上存在大量的孔子語錄和事跡,其數(shù)量和種類遠遠多于流傳至今的《論語》。這一點可以從現(xiàn)存的戰(zhàn)國典籍中看出來,除去《墨子》、《莊子》、《呂氏春秋》、《韓非子》這些有捏造孔子語錄嫌疑的著作外,只算先秦儒家的《孟子》、《荀子》、《禮記》、《大戴禮記》、《孝經(jīng)》、郭店儒簡、上博儒簡中的孔子語錄,就足以證明孔子語錄數(shù)量的龐大?!墩摵狻ふf篇》記載“《論語》者,弟子共紀孔子之言行,救記之時甚多,數(shù)十百篇?!盵1]從記錄孔子語錄角度來說,王充(27~97)所言可能正是事實。郭沂曾指出:“以《孟子》為例,……全書共記載孔子言行四十八條,但見于今本《論語》的僅三條?!盵2]可見,孟子見到的孔子語錄數(shù)量之多。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出的所謂《逸論語》,實際上也是一種從先秦流傳下來的孔子語錄文獻。另外,《荀子》中的《宥坐》、《哀公問》、《法行》、《子道》等篇,同樣是對孔子語錄的收集。毋庸置疑,《論語》是這些眾多的孔子語錄文獻中的佼佼者。由于《論語》的代表性意義,我們可以把這些孔子語錄文獻統(tǒng)稱為《論語》類文獻。
《漢書·藝文志》言:“《論語》者,孔子應(yīng)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dāng)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3]對于《論語》的編纂 ,班固所言是大抵不錯的。然而,就《論語》形成的具體過程而言,《漢書·藝文志》的記載顯然失之于籠統(tǒng)。七十子是如何編纂《論語》類文獻的?《論語》從無到有的產(chǎn)生過程,又與七十子的活動有什么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漢書·藝文志》顯然回答不了這些問題。為此,筆者在本文將加以探究,并盡力做出較為科學(xué)、合理的解答,以求接近于事實的真相。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死后,“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4]。司馬遷所言極具概括性,這是撰寫史著必須采用的手段。然而,言語具有概括性的同時,不免產(chǎn)生眾多細節(jié)的忽略??鬃尤ナ篮?就孔子的喪葬事宜而言,七十子究竟做了哪些事,如何為老師“居喪三年”的?孔子傳授前代“五經(jīng)”文獻,以《詩》、《書》、禮、樂教七十子,其中較為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喪葬禮儀與葬后祭祀規(guī)程。七十子作為孔子思想的嫡傳弟子,他們大多精通禮文,熟稔禮義,不會不重視祭祀禮儀活動的重要性?!墩撜Z ·堯曰》云:“所重民、食、喪、祭。”[5]2535《禮記·曲禮》云:“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5]1257孔子之喪時,七十子所應(yīng)該做的就是:舉辦孔子葬禮、進行祭祀孔子。
對七十子而言,如何更好地辦理孔子的喪葬事宜與葬后祭祀活動,是他們“居喪三年”之中的大事,也是他們向世人乃至孔子靈魂集中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如果對孔子的喪葬、祭祀儀式處理不當(dāng),七十子不但愧對老師的靈魂,更無法面對世人的指責(zé)和攻擊。所以,從孔子之死到“三年心喪畢”這段時間,妥善處理孔子的喪葬問題、慎重舉行祭祀亡靈的儀式,是七十子毋庸置疑的最為重要、最具有意義的大事。由于篇幅的限制和選題的要求,筆者在此主要討論七十子對孔子的祭祀行為。
七十子安葬好孔子之后,余下的大事就是祭祀孔子,這也是七十子“居喪三年”中最為重要的事情。七十子喪孔子,如子喪父之禮。所以在“居喪三年”中,七十子作為獨特的“孝子”必然大規(guī)模參與或置辦祭祀活動。七十子在埋葬孔子以后,即開始對孔子進行祭祀活動。按照禮儀規(guī)定,在居喪三年中他們必須對孔子進行的按時祭祀活動有三次虞祭、卒哭祭、祔祭、小祥祭、大祥祭、譚祭等。
對于祭祀,古人是非常重視的。《荀子·論禮》曰:“祭祀,敬事其神也。”[6]顯然,祭祀活動的本身,就是一種事神行為。事神在于敬,這是孔子必然強調(diào)的態(tài)度。所以,《禮記·中庸》記載: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对姟吩?‘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盵5]1628
死去的祖先,看不見、聽不見、摸不到,但他們卻無時無刻不在我們左右,這就是“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祭祀者所做的就是嚴肅、崇敬,真正達到“慎獨”的要求,進而與成為盛德之神的祖先進行靈魂的交遇?!抖Y記·祭義》云:“君子生則敬養(yǎng),死則敬享,思終身弗辱也。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盡其私也?!盵5]1592其中所謂的“死則敬享”“終身之喪”,無疑強調(diào)孝子對雙親的終身敬重。
“祭思敬”,是孔子對祭祀活動的基本要求。為了至誠至敬地進行祭祀儀式,主祭者事前必須獨處一室進行齋戒三日。齋戒時,還必須心懷敬意的去思念自己將要祭祀的對象?!抖Y記·祭義》甚至還規(guī)定了如何思念將要祭祀的對象,其言:
齋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齋三日,乃見其所為齋者。[5]1592
參加祭祀者在獨處齋戒之時,想念祭祀者生前的種種言行、事情,以致容貌、情態(tài)、笑聲、嗜好等。
嚴肅的齋戒之后,正式進入祭祀儀式。對祭祀當(dāng)日的要求,禮文中也有明確規(guī)定?!抖Y記·祭義》記載:
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其嘆息之聲。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志耆欲不忘乎心。致愛則存,致愨則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5]1592
禮文之所以這樣規(guī)定,目的只有一個,即祭祀儀式中,祭祀者必須達到與祭祀對象面對面交流的情景。也就是說,自己崇敬地參加祭祀,祭祀時面對祖先的魂靈,必須畢恭畢敬,就如自己的祖先活著一樣??鬃影堰@種“事死如事生”的行為稱之為“祭如在”的境界?!墩撜Z·八佾》記載: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盵5]2467
董仲舒(前 179~前104)在《春秋繁露 ·祭義》說:“孔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祭神如神在?!丶朗?如事生。故圣人于鬼神也,畏之而不敢欺也。信之而不獨任,事之而不專恃?!盵7]
《禮記·中庸》記載孔子之言:“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盵5]1629《論語·為政》孔子對樊遲說:“生,事之以禮;死 ,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盵5]2462《論語 ·子張》記載“祭思敬,喪思哀”[5]2531,孔子強調(diào)祭祀者在祭祀時必須做到“敬”?!抖Y記·祭統(tǒng)》云:“其義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則竟內(nèi)子孫莫不敬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親蒞之,有故則使人可也?!盵5]1606邢昺在《孝經(jīng)》疏曰:“祭者 ,際也 ,人神相接,故曰際也。祀者,似也,謂祀者似將見先人也?!盵5]2548
其實“敬”并不僅指表情嚴肅、神態(tài)莊重之意,而是強調(diào)內(nèi)心的真誠。所以,《禮記·祭統(tǒng)》又云:“誠信之謂盡,盡之為敬。敬、盡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盵5]1603《禮記·祭義》記載孔子祭祀雙親時,沒有“濟濟漆漆然”,對此子貢提出質(zhì)疑[5]1593??鬃诱f,祭祀雙親就如同雙親在前,“濟濟漆漆”是矜持的樣子,如此又曾能和雙親靈魂交談?
從《禮記》、《史記》的記載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孔子死后,孔門弟子為他“無服而心喪三年”,以《論語》為代表的孔子語錄的筆錄行為就是在這時期?!岸Y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禮記·祭統(tǒng)》)[5]1602如前所述,按照儒家倡導(dǎo)的喪葬禮儀,在這期間,必須進行對孔子進行的祭祀有虞祭、卒哭祭、祔祭、小祥祭、大祥祭、禫祭等①這些祭禮只能是孔門弟子祭祀孔子的大致儀式,《禮記》中眾多條文顯然出于戰(zhàn)國中后期。。依據(jù)祭祀程序,參加祭祀者必須進行齋戒十日:散齋七日,致齋三日。散齋重在檢束自己,致齋重在思念死者。如前所述的“齋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齋三日,乃見其所為齋者”,就是對祭祀者進行致齋狀態(tài)的要求。對于七十子來說,在祭祀孔子前的齋戒行為中,他們一方面檢束自己平常的言行,一方面集中時間回憶自己曾經(jīng)與孔子共同度過的歲月。齋戒規(guī)定使他們開始實施回憶行為,回憶行為又使他們開始重溫孔子生前生活的場景,這些場景歷歷在目,歷久彌新。
在進入祭祀過程中,《禮記·祭義》規(guī)定祭祀者要“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其嘆息之聲”[5]1592。這種要求,使七十子在祭祀過程中好像真正看見活著的孔子,他們聽到孔子的聲音、看到孔子的容貌,好像夫子就是端坐眼前,與自己親切交流。這種“祭如在”的境界,使七十子更加深化對孔子語錄的記憶。
經(jīng)過齋戒行為、祭祀儀式,孔子生前的言語、事跡、容貌、情態(tài),以致笑聲、嗜好等等,出現(xiàn)在七十子面前。這本質(zhì)上無疑是一種懷有深沉敬意的回憶。也許這種回憶行為一次兩次使七十子不會產(chǎn)生筆錄行為,但是隨著齋戒、祭祀次數(shù)頻繁增加,七十子必然會筆錄孔子語錄的行為。在筆錄孔子語錄過程中,經(jīng)過齋戒、祭祀要求,孔子如同他們就在他們面前,他們也是在與孔子進行一種面對面的交流。由這種筆錄行為產(chǎn)生的孔子語錄可能不是整段的,多是單句的。現(xiàn)存《論語》文本中的大量單句“子曰”,無疑就是齋戒、祭祀行為筆錄的結(jié)果。從《論語》記載可以看出,七十子日常跟隨孔子左右,總是具有分散性。也就是說他們每一個人不可能在一天的每時每刻都在孔子左右,孔子言談某些問題時,他們中的某些人總會有缺席、不在場的情景。這就造成了他們每人記憶的孔子語錄并不完整,而且具有零散性。對于孔子所有的言行,七十子都不具有全知全能的狀態(tài)。于此,他們筆錄孔子語錄時,必然要筆錄自己所熟知的孔子言行。七十子這種筆錄的痕跡,在《論語》中可以看到,如《論語·子罕》“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盵5]2490其中的“牢曰”明顯就是琴牢筆錄的結(jié)果?!墩撜Z》中的大量單句“子曰”并沒有留下如“牢曰”的字樣,這是因為七十子普遍采用的是“子曰”形式記錄孔子之言,前面似乎沒有必要再加上記錄者的名字。另外,《論語》中之所以出現(xiàn)“牢曰”似乎還與琴牢的年齡有關(guān)。《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琴牢與衛(wèi)人宗魯?shù)慕煌?宗魯死后,孔子還制止琴牢前去吊唁。昭公二十年,宗魯已經(jīng)做了衛(wèi)國卿大夫的“驂乘”,年齡應(yīng)在20歲以上。琴牢與他交往,年齡應(yīng)相差不大。此時孔子30歲,琴牢已20多歲。至孔子死時,琴牢大致在63以上,已過花甲之年。由他筆錄孔子語錄的行為一定不會太多,同樣由他筆錄出的孔子語錄更值得特別指出,更具有別樣的意義。于此,《論語》中單獨存在“牢曰”也是正常的。
簡而言之,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追求“祭如在”的境界,所以在祭祀孔子過程中,七十子產(chǎn)生了筆錄孔子語錄的動機,并開始筆錄孔子單句語錄。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論語》中的孔子單句語錄,應(yīng)該是七十子祭祀孔子行為的結(jié)果。這些單句語錄之所以采用“子曰”的形式,是七十子追求“祭如在”“祭孔子如孔子在”的必然樣式。
為了達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境界,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再次強調(diào)起源久遠的祭祀中的“立尸”制度。《尚書大傳》記載舜祭祀堯“以丹朱為尸”;周公祭祖時,也有文武之尸?!锻ǖ洹ざY八》記載,周公祭泰山時,以召公為尸。這些材料反映出祭祀用尸制度,淵源久遠,歷代傳承。王國維(1877~1927)《宋元戲曲考》稱“古之祭也必有尸。宗廟之尸,改子弟為之……非宗廟之祀,固亦用之”[8]。
按照葬禮規(guī)定,下葬后的當(dāng)天中午就必須進行虞祭。“虞祭立尸”,《儀禮·士虞禮》有“祝迎尸”一節(jié),鄭玄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見親之形象,心無所系,立尸而主意焉?!盵5]1168《禮記·檀弓》“虞而立尸,有幾筵”[5]1313,即是此意?!笆笔羌漓胝咚⒌氖芗廊?目的在于使祭祀者真正達到與祖先神靈的面對面的狀態(tài)。祭祀立尸制度,起源甚古,夏商周三代均在施行,《禮記·禮器》:“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盵5]1437沈文倬(1917~2009)說:“周族統(tǒng)治者是抱著‘事死者如事生’的愿望來祭祀祖禰的。這愿望最初的實現(xiàn)就是祭前齋戒和將祭立尸?!盵9]《禮記·郊特牲》云:“尸,神象也。祝,將命也?!薄盾髯印ふ摱Y》云“卒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盵6]786杜佑《通典》卷四十八云“尸,神像也。祭所以有尸者,鬼神無形,因尸以節(jié)醉飽,孝子之心也?!盵10]程子云:“古人祭祀有尸,極有深意。喪人之魂魄既散,孝子求神而祭,無主則不依,無尸則不饗?;隁獗厍笃漕惗乐?既與人相類,骨肉又為一家之類,已與尸各已潔齊,至誠相通,以此求神 ,宜其饗之?!盵11]
孔子與曾子也討論過祭祀必須立尸的制度。《禮記·曾子問》記載:
曾子問曰:“祭必有尸乎?若厭祭亦可乎?”孔子曰:“祭成喪者必有尸,尸必以孫,孫幼則使人抱之;無孫,則取于同姓可也。祭殤必厭,蓋弗成也。祭成喪而無尸,是殤之也?!笨鬃釉?“有陰厭,有陽厭?!痹訂栐?“殤不祔祭,何謂陰厭陽厭?”孔子曰:“宗子為殤而死,庶子弗為后也。其吉祭,特牲。祭殤不舉肺,無肵俎,無玄酒,不告利成,是謂陰厭。凡殤與無后者,祭于宗子之家,當(dāng)室之白,尊于東房 ,是謂陽厭。”[5]1399
在孔子看來,只要是成人死亡,“祭必有尸”是一種毋庸置疑的問題。結(jié)合七十子祭祀孔子的行為,“曾子問”這則材料中至少向我們透露以下三點重要信息:一“祭成喪者必有尸”,“成喪者”就是死者非未成年死亡,是有子孫后代的大人,如果祭祀成人而沒有立尸,那是對死者的大不敬;二“尸必以孫”,即用死者的孫子當(dāng)作受祭人,兒子不能當(dāng)尸;三死者如果沒有孫子,那就找一個同姓的孫輩來充當(dāng)。另外,《儀禮·士虞禮·記》:“男,男尸 ;女 ,女尸 ,必使異姓 ,不使賤者?!编嵭?:“異姓,婦也;賤者,謂庶孫之妾也。尸配尊者,必使適也?!盵5]1173可見所謂的“尸必以孫”,還必須是嫡孫來充當(dāng)受祭人。所以,《禮記·曲禮》云:“禮曰‘君子抱孫不抱子’,此言孫可以為王父尸,子不可以為父尸。”[5]1248按照禮儀規(guī)定,庶孫、妾都不能為尸,只有嫡孫、嫡孫婦才可以為尸。
結(jié)合孔子的家庭情況,具體由誰充當(dāng)受祭的尸很難斷定。如果按照“尸必以孫”的要求,子思或傳說中的“子思之兄”來充當(dāng)。當(dāng)如果“子思之兄”真的存在的話,子思充當(dāng)祭祀孔子的尸,也算合理。但如果“子思之兄“本身就是一個虛假的人物,子思再去充當(dāng)尸①子思,名伋。按照禮文規(guī)定,父在,自己所生之子,應(yīng)由父親命名,即有爺爺為孫子取名之禮。子思出生時,孔子一定在世,所以“伋”之名實由孔子所起。由前述對《左傳》《、論語》中“子”的考察可知“,子”是七十子對孔子的一種面稱。禮儀規(guī)定男子二十歲“冠而取字”,孔伋字為“子思”,顯然是二十歲之后所起。古人講究字與名的前后相隨或相互闡發(fā)的關(guān)系“,子思”是否意味為“思子”,其中的“子”是否暗指孔子?孔伋取“子思”為字,也許是對孔子的另一種紀念。,顯然已缺少了主祭人。另外,從禮文記載可知,埋葬孔子之后的三年祭祀行為屬于兇禮范疇,其間的祭祀所選之尸,須是孔子的嫡孫;三年后的祭祀活動,屬于吉禮范疇,此時則通過占卜,在孔子的孫輩中確定充當(dāng)尸的人。如此來說,無論“子思之兄”是否存在,主祭者與受祭的尸關(guān)系都很復(fù)雜,人選更難確定。當(dāng)然,就所依據(jù)的文獻來說,規(guī)定此種禮文的文獻可能后出,于此我們?nèi)绻院笫绹栏褚?guī)定去苛求前代,也是一種不合適的行為。為此,有七十子參與的祭祀孔子活動,到底由誰來充當(dāng)受祭者還很難確定。在行文論述中,我們只能模糊化處理。
用尸祭祀制度,追求的“祭如在”境界,目的就是重演死者生前的生活場景。胡培惲在《儀禮正義·士虞禮》中曰“此從者立于席北,蓋亦如生時有侍食者也。”[12]方苞(1668~1749)《儀禮析疑》曰:“吉祭,宗婦執(zhí)兩篷戶外坐,主婦受而設(shè)之。虞則自反,不忍邃變朝夕進食于舅姑之常?!盵13]所以,用尸祭祀活動從本質(zhì)上講,是一次死者生活場景的再現(xiàn)。既然是死者生前種種行為的再現(xiàn),那么必須要求尸“表演”得逼真,以達到接近于死者生前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
按照祭祀規(guī)程在必行的祭祀活動中,又要求孔家孫輩來充當(dāng)孔子即作為受祭的“尸”。如前所述對于講究喪葬祭祀的儒家來說,按時祭祀孔子是三年守喪中最重要的事情。七十子對孔子的言行向來是尊重有加,照行不誤的②把孔子的墳修成斧形,仿孔子為子路、顏回心喪而為孔子心喪,孔子提倡“三年之喪”、弟子一概為孔子守喪三年等,足以證明孔門弟子對孔子言行是相當(dāng)尊重,不說言聽計從,也差不多。事例見《禮記·檀弓》《、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論語·陽貨》等。。所以,孔門弟子進行祭奠孔子時,就如同孔子親臨祭場,“祭孔子如孔子在”。而要達到這種“祭如在”的氛圍,不止要求祭祀人所做的一切符合“祭如在”,而且更要求充當(dāng)受祭人的“尸”也必須為這個目的服務(wù)。充當(dāng)受祭人的尸是祭祀活動的主角,其他的參與者甚至包括主祭者均要配合尸來行動,他們處于配角的地位。由于充當(dāng)尸的人是祖先的替身,尸的行為必然代表著祖先的行為。陳多在研究古代祭祀“用尸”制度時指出,用活人來代表祖先在祭祀過程中有如下要求:“尸需用服裝等進行裝扮”、“尸有形體動作”、“尸有言談酬對”、“尸飲酒食菜”、“尸的言談舉止、動作有一定的規(guī)定、程式”等[14]。也就是說,在祭祀過程中,充當(dāng)受祭人的“尸”,雖然言語表達有限,但必須注意服飾、形體、舉止、表情、容貌等方面。結(jié)合《論語·八佾》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而且孔子也親口說“吾不與祭,如不祭”的要求,充當(dāng)祭祀主角的尸必須逼真地模仿孔子生前的行為、舉止、容貌乃至表情,做孔子生前曾有過的行為禮儀。如此,受祭的“尸”和祭祀人才能同時達到一種即時即在的、當(dāng)面進行靈魂交流的狀態(tài)。
吸附了亞甲基藍的磁性纖維素置于50 mL的硬質(zhì)塑料管中,加入濃度為0.1 mol·L-1的鹽酸溶液10 mL,振蕩解析60 min,測量解析后鹽酸溶液中MB的濃度。重復(fù)以上操作,連續(xù)測得5次吸附解析后溶液濃度。
整個祭祀過程,祭祀者與充當(dāng)孔子“尸”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目的:重演孔子生前真正發(fā)生的場景。這一心理目的對祭祀者有要求,對充當(dāng)死者的“尸”要求會更高,因為他代表著孔子生前的真實狀態(tài)。所以,充當(dāng)孔子“尸”的人必須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孔子言行,以便他進行模仿,進而達到逼真的狀態(tài)。這些必需的孔子言語行為,從哪獲得?這就需要七十子的提供。
《論語》中除了那些具有“子曰”標志的單句語錄外,還存在許多陳述句以及表現(xiàn)孔子生活場景的段落。這些無疑是提供給充當(dāng)孔子“尸”的受祭者參考的資料。要達到“祭如在”的境界,尸需要按照孔子這些生前舉止進行練習(xí)。如《論語·鄉(xiāng)黨》主要記載了孔子生活中的種種禮儀步態(tài),描摹細膩逼真,宋時尹氏說:“今讀其書,即其事,宛然如圣人之在目也?!钡拇_如此,孔子的吃、住、行以至容貌表情樣樣精細、條條逼真,這是為什么?了解七十子的祭祀背景,就不難明白:載錄者之所以這樣工筆細摹,就是為了在祭祀時讓充當(dāng)孔子受祭的“尸”照此行事或供之參考,以求受祭的“尸”能夠盡可能的接近于真實的孔子。
祭祀過程中要求“尸”接近于真實的孔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該說哪些話,不該說哪些話,該有什么樣的步態(tài)、儀表、容貌,不該有什么樣的舉止、形態(tài)、容貌,這就成為了《論語》中敘述文字的形態(tài)。
如前所述,七十子在祭祀孔子的活動中或許一次兩次還沒有筆錄孔子語錄的動機,但當(dāng)這樣的祭祀行為達到一定的次數(shù)之后,必然產(chǎn)生筆錄孔子語錄的行為。目的或許以備下一次祭祀孔子時齋戒中進行默誦,或供充當(dāng)孔子“尸”的人參考模仿。七十子“三年居喪”過程中,按照禮儀不斷祭祀孔子,也不斷在心中重溫與孔子親臨的種種言談話語場景,進而筆錄于簡端,這就形成了以《論語》為代表的孔子語錄的最初稿本。
金克木先生說《論語》中的文體應(yīng)該“粗分為獨白、對話、敘述”[15],這是很正確的觀點,也能涵蓋《論語》中的全部內(nèi)容。從七十子祭祀孔子角度來看,獨白和敘述性文體在祭祀活動中都可以用到:獨白參加祭祀的七十子通過齋戒、祭祀儀式對孔子言語的重溫;敘述是提供給“尸”,或供之參考、模仿,以使言語動作盡可能地接近于真實的孔子,進而達到“祭孔子如孔子在”的狀態(tài)。
當(dāng)然,祭祀孔子的禮儀過程所產(chǎn)生的稿本還是最初的,這并不代表現(xiàn)存《論語》中的每一章都曾經(jīng)在七十子祭祀孔子活動中產(chǎn)生,《論語》的最終成書本身就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但有一點我們可以斷定:以《論語》為代表的孔子語錄的最初出現(xiàn)或開題一定起源于七十子對孔子曾經(jīng)有過的無比虔誠、無比崇敬的祭祀。單句“子曰”的形式、敘述性文體的存在,都可以作為《論語》文本的內(nèi)證來證明這一點。
七十子在祭祀儀式中筆錄的孔子語錄,追求的是“祭如在”的境界,其中的齋戒行為、用尸制度本質(zhì)目的在于營造一種“面談”的氛圍,以寄托對老師的哀思,從而達到“祭孔子如孔子在”的境界。從孔子語錄產(chǎn)生的意義上說,《論語》的最初編撰目的可以說是七十子呈給孔子的一種祭文。
由于種種原因,七十子祭祀孔子的儀式,隨著時間銷蝕,慢慢變得模糊不清,甚至于湮沒無聞,以致現(xiàn)在沒有一則直接反映此問題的史料,這對于后來取得“經(jīng)書”地位的《論語》來說不無是個遺憾。然而,七十子的祭祀行為在后代文獻中也不是雁過無痕、毫無蹤跡可尋。只不過,它以另一種形式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歷史有時就是這樣,有一種東西看似消失,其實它沒有消失,只是表現(xiàn)的面貌不同而已。
其實,這兩部典籍在達到自己言說目的的同時,也透露出七十子在孔子去世后的種種行為。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所記的孔門弟子年齡,孔子去世時,有若30歲,子夏29歲,子游28歲,子張25歲,曾子27歲。以“三十而立”、長幼有序來算,有若確實屬于年長師兄輩,又何況他“狀似孔子”“似圣人”,七十子中的后輩“以師事之”也屬正當(dāng),不過“師事有若”一事也僅限于七十子中的年輕弟子,并不包括像子貢、仲弓、冉求、商瞿、漆雕開這樣的孔門前輩。我們從“強曾子”、“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以及故意刁難式的提問可以看出,孔門這些后輩們與其說是“師事”,不如說是“游戲”或者是別樣的演習(xí)。然而七十子中的后輩的這些行為絕不是空穴來風(fēng),他們應(yīng)該是對整個孔門弟子進行祭祀孔子儀式的模仿。七十子祭祀孔子時,立“尸”以當(dāng)受祭者,整個過程中把“尸”當(dāng)作孔子來侍奉,又何嘗不像有若設(shè)座“眾弟子師事之”呢?所以,《孟子》、《史記》的記載無疑是一種“被戲說化”的七十子祭祀儀式。不過,就是在這不起眼的、日常的戲說或演習(xí)之中,留下了整個孔門弟子嚴肅、莊重、虔誠、認真祭祀孔子的點滴信息。
七十子祭祀孔子的行為還被其他諸子模仿,如墨家弟子就曾立尸以祭墨子。《莊子 ·天下》云: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jīng)》,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yīng);以巨子為圣人,皆愿為之尸,冀得為其后世,至今不決?!盵16]
其中的“皆愿為之尸”,恐怕就是祭祀墨子的一種遺存。墨家向來以儒家為對手,他們對儒家弟子的行為應(yīng)該是極為熟悉的。墨家弟子的祭祀行為或許就是對七十子祭祀孔子的一種模仿;退一步說,即使不是模仿,也足以反映出七十子祭祀孔子的行為一定是存在的,他們的行為也并非是孤立的。
當(dāng)然,由七十子祭祀活動產(chǎn)生的孔子語錄,還很有限。就《論語》中的三種文體而言,單句的格言體、敘述體及部分片段對話體,正是出于祭祀孔子的需要加以載錄,進行書面化;而其他大部分孔子語錄顯然不全是在這一活動中產(chǎn)生。另外,按照儒家居喪禮文規(guī)定,居喪期間“言而不語”“對而不問”,獨處一室,不能群居。這些規(guī)定無疑限制了七十子之間的交流,不利于孔子語錄的流通。所以真正大范圍、大數(shù)量、多種類的孔子語錄的最終完成,還在于隨后的講習(xí)活動①① 七十子進行的孔子語錄“講習(xí)”活動在文獻中都有反映,這種活動促使了大量《論語》類文獻的最終形成。關(guān)于此問題的詳細論述,筆者已撰寫成《七十子的講習(xí)行為與〈論語〉》一文。。但是,由祭祀活動而來的筆錄孔子語錄行為,無疑會使七十子擁有整理孔子語錄的更大熱情,從而帶來講習(xí)、整理孔子語錄的真正高潮。
[1]黃暉.論衡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1136.
[2]郭沂.《論語》·《論語》類文獻·孔子史料——從郭店簡談起[EB/OL].中國儒學(xué)網(wǎng),http://www.confuchina.com/09%20xungu/kongzi%20shiliao.htm.
[3]班固.漢書[M].中華書局,1975:1717.
[4]司馬遷著、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1945.
[5]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荀況.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87.
[7]蘇輿.春秋繁露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2:442.
[8]姚滏銘,王燕.王國維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309.
[9]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1999:81.
[10]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1344.
[11]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73.
[12]胡培翚.儀禮正義(下冊)[M].卷三十二.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24:15.
[13]方苞.儀禮析疑卷十四[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233.
[14]陳多.由“變相祭祀”到戲劇(論綱)[J].藝術(shù)百家,2005(2).
[15]金克木.論語“子曰”析[J].北京:讀書,1998(3).
[16]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863.
(責(zé)任編輯:王 荻)
Compiling ofthe Analects of Conf uciusand Sacrifice Ceremony for Confucius
LIU Quan-zh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Literatures of Confucius'Quotation represented bythe A nalects of Conf ucius were compiled in solemn behaviors of sacrifice ceremony for Confucius held by Confucius'70 Disciples,which produced the first batch of Confucius'Quotation.“Sacrifice as if they were persent”is realm of sacrifice which Confucius and his 70 Disciples have pursued.In the three-year-bereavement,the ceremony of abstinence and sacrifice inevitably requests Confucius'70 Disciples to recall speech and smiling extression of Confucius being-in-theworld.When the sacrifice ceremonies are frequently held,Confucius'proverbs inevitably have been produced.The Institution of substitute person requests a grangchildren of Kong family to acts as Confucius,its goal of the behaviors repeat life scenes of Confucius being-inthe-world.The behaviors of Utterance which have been used in the process of sacrifice inevitably produce the writings of narration.The sacrifice ceremony held by Confucius'70 Disciples have promoted the birth of initial Literatures of Confucius'Quotation.
the A nalects ofConf ucius,Confucius'70 Disciples,sacrifice ceremony,acting as Confucius
I206.2
A
1008-2603(2010)06-0083-07
2010-11-15
劉全志,男,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