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導學中心,重慶 400052)
□重慶文學史
抗戰(zhàn)文學的重慶主題與現(xiàn)代文學的北京、上海主題之比較
李蕾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導學中心,重慶 400052)
現(xiàn)代文學中的北京、上海主題是現(xiàn)代作家們的主要創(chuàng)作源頭,北京主題在以老舍為主體的作品中是親切溫暖的回憶,上海主題在新感覺派和“孤島”時期的張愛玲的筆下是摩登都會和蒼涼心境的合體??箲?zhàn)時期,重慶作為全國的文學和文化中心,抗戰(zhàn)文學中的重慶主題具有獨特的風貌。重慶作為文學背景呈現(xiàn)多樣化的趨勢,人物塑造集中在對外來人群的抉擇狀態(tài)的描繪,文學城市的風格表現(xiàn)為一次以身體創(chuàng)痛為爆破點,直接撼動心靈的漂泊之旅。這使得重慶主題較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北京、上海主題表現(xiàn)的人物、內(nèi)容和風貌有著巨大的差異。
重慶主題;北京;上海主題;文學城市;形象風格
隨著近幾年對抗戰(zhàn)時期大后方文學的研究,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重慶抗戰(zhàn)時期文學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重慶抗戰(zhàn)資料的重新發(fā)現(xiàn),重慶抗戰(zhàn)文化與文學研究論文的撰寫,和重慶抗戰(zhàn)文學研討會的頻繁召開,重慶抗戰(zhàn)文學資源得到了極力挖掘。目前,陪都文化研究、三峽詩人研究以及“重慶文學史”的提出均在學術研究界里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種種研究表明,抗戰(zhàn)時期作為國民政府陪都的重慶繼北京、上海兩個文學中心陷落后的第三個文學中心,無可爭議的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第三個十年的文學中心地,而對于京滬之與現(xiàn)代文學的關系,論著已豐,而重慶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上的意義的研究正急待拓寬和深入。本文就是從比較抗戰(zhàn)文學的重慶主題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北京、上海主題之差異的角度入手,力圖開掘戰(zhàn)時重慶城市的形象特征,以及抗戰(zhàn)文學中重慶主題的獨特性。
在現(xiàn)代文學中,敘述京滬兩地的文本不計其數(shù),作家的筆觸曾深入到城市的各個角落,呈現(xiàn)的角度也不盡相同。鑒于本篇論文的論述重點,是文學中的城市主題,為了使得文本更具典型性,筆者對北京主題的文本選擇集中在老舍為主體的作品上,而上海則以穆時英、劉吶鷗、施蜇存等人的新感覺派小說和四十年代張愛玲小說為代表,來與抗戰(zhàn)文學中的呈現(xiàn)重慶的文本加以比較。
北京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從明朝開始,就是封建王國的政治文化中心。1919年辛亥革命撕破了封建王朝的猙獰面容,舊時的王爺府第和封建機構變成了高校新址,文化教育事業(yè)空前發(fā)達,甚至成為了北京主要的經(jīng)濟支柱,城內(nèi)學術空氣和文化氛圍十分寬松和諧,南來北往的人一到北京說話都溫和起來,北京的知識分子生活充裕,態(tài)度從容。當北京古老醇厚的傳統(tǒng)趣味浸染著,陶冶著他們的雅興和精英意識時,他們也對這城市充滿了憐愛。老舍愛北京愛得苦,“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盵1]他聚集從小耳濡目染的北京生活經(jīng)驗寫大小雜院,寫四世同堂的祁家四合院,如葫蘆一樣的小羊圈胡同,寫王利發(fā)的茶館,《駱駝祥子》的大馬路、天橋,和廠甸、廟會的熱鬧,還寫北京春節(jié)的吃食玩樂,琳瑯滿目的生意店鋪。午后的藍天響著悅耳的鴿哨,胡同里飄散著誘人的親切的貨聲:“落花生,香來個脆啦,芝麻醬的味兒啦……吃啦!嫩藕似的蘋果清脆甜瓜啦!”[2]一切都那么的富有人情味和熟悉感,就象發(fā)生在自己家里一樣。老舍明言:“北平的好處不再處處設備得完全,而在它處處都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氣;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周圍都有空閑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第一個城樓,第一個牌樓,都可以從老遠就看見。況在街上還可以看見北山與西山呢!”[3]這種處處成景,處處有閑的地方,巧妙的促成了自然和人的聯(lián)系,因人為的改造和活動更加顯得溫馨和充滿野趣。而體現(xiàn)這種獨特的意蘊的典型產(chǎn)物,就是北京的四合院,它們幾乎成為了描寫北京的必不可少的元素。看看《四世同堂》祁家的院子:“院子是東西長而南北短的一個長條,所以南北房不能相對;假若相對起來,院子便被擠成一條縫,而頗象輪船上房艙中間的走道了。南房兩間,因此,是緊靠著街門,而北房五間面對著南院墻。兩間東房是院子的東盡頭;東房北邊有塊小空地,是廁所。南院墻外是一家老香燭店的曬佛香的場院,有幾株柳樹?!盵4]在開闊的空間和土地上建立的平房,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宗法社會嚴整的生活秩序和相應的人情模式。同時為了構成與自然的和諧,“在南墻根,他逐漸的給種上秋海棠,玉簪花,繡球,和虎耳草。院中間,他養(yǎng)著四大盆石榴,兩盆夾竹桃,和許多不須費力而能開花的小植物。在南房前面,他還種了兩株棗樹,一株結的是大白棗,一株結的是甜酸的‘蓮蓬子兒’?!盵5]這樣,在院墻之中人依然能夠敏感的感受到四季的變化,達成與自然的天然同盟,保持了人的內(nèi)心平和。
而此時的上海正做著旖旎的春夢。自從19世紀中葉上海開埠以來,西方帝國主義經(jīng)濟和文化方式的傳導和入侵,上海由華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三家分轄,逐漸發(fā)展成為資產(chǎn)階級的新興城市。上海擁有了比其他城市更為豐富的都市物質生活條件,發(fā)達的印刷設施和文化事業(yè),便利的交通往來,從市民階層中成長起來的上海知識分子部分的擺脫了政治對文化的束縛,率先以市場作為寫作的風向標,并開始重視和服務于普通市民的口味傾向。三十年代以穆時英等人為代表的新感覺派和四十年代張愛玲筆下的“大上?!卑l(fā)育的象一位“摩登”的少婦,她儀態(tài)萬千的出現(xiàn)在各式繁華喧鬧的場所中:舞場、跑馬場、豪華飯店、百貨商店、咖啡館、新式公寓、夜總會、電梯、有軌電車、四缸進口跑車……這些五光十色的現(xiàn)代化建筑最大限度的刺激著文學家們的書寫欲望,提供了紛繁雜亂的都市題材和創(chuàng)作契機。劉吶鷗渲染的舞場是這樣的:“在這‘探戈宮’里的一切都在一種旋律的動搖中——男女的肢體,五彩的燈光,和光亮的酒杯,紅綠的液體以及纖細的指頭,石榴色的嘴唇,發(fā)炎的眼光。中央一片光滑的地板反映著四周的椅桌和人們的錯雜的光景,使人覺得,好像人入了魔宮一樣,心神都在一種魔力的勢力下?!盵6]扭曲的無序空間,陌生的騷亂,迷醉的上海站在了與中正平和的北京一個對立相悖的極端上。
抗戰(zhàn)爆發(fā)前夕的重慶,還是一個人口僅20余萬的江邊小鎮(zhèn),由于有崇山峻嶺的天然屏障,交通不便,這里還沒有感到外敵入侵的威脅和抗日戰(zhàn)爭的如火如荼。直到國民政府宣布成立陪都,越來越多的工廠學校遷建入駐,城內(nèi)馬路的整理和新市區(qū)的開辟,直到四周都飄散著種種“下江”口音,重慶才開始意識到天翻地覆的變化來了。在時代激流的裹挾下,戰(zhàn)前的左中右各派作家大都齊聚于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地區(qū)。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這一批被我們后來文學史所認定的一流大師中,除了魯迅在戰(zhàn)前逝世外,其他七位大家齊聚重慶;當時在渝地的也有今天被我們定為大師的林語堂、梁實秋;有當時文壇的后起之秀胡風、路翎、蕭紅、蕭軍等①當然這些作家大多是流動性的,但是重慶畢竟是他們戰(zhàn)時飄泊歷程的一個主要的驛站。。中國作家從廣袤天地被迫來到這塊落后的西南小城,新奇的感官沖擊和文化交流使他們對重慶的地理氣候,建筑交通都新鮮不已,文學視野為之擴大。
在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中,重慶作為文學背景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趨勢。一個有著四川特色的本土的重慶:這里遍布曲折陡峭的石梯,搖搖欲墜的吊腳樓,奇特的平街的樓窗,山城蒸熱的天氣,沉重的霧,奔騰的嘉陵江及江上的吆喝著的纖夫,廉價好吃的青橘,比驢子還小的矮馬,兇惡的老鼠,山地特有的交通工具——滑桿,還有日機的轟炸:殘破的街道和尸首,窒息的防空洞,凄厲的警報;時常響在遠處的修挖防空洞的爆破聲,半夜陋巷里“炒米糖開水”的叫賣聲,和鄉(xiāng)間凄清的杜鵑啼聲,勾動了多少不眠人的心弦。這些情景在張恨水的小說里并不鮮見。一個現(xiàn)代化的繁華的重慶:“柏油馬路,四五層的立體式大廈,影院,劇場、咖啡室、西餐社,油壁輝煌的汽車,和閃爍光芒的霓虹燈,凡都市所有者,無不應有盡有?!盵7]巴金《寒夜》里曾樹生留戀舞廳,夜夜笙歌;宋之的,袁俊,茅盾等劇作中也有暴發(fā)戶的江邊豪宅,新式汽車和女人的口紅。還有一個荒蠻的煤礦山谷的重慶:在路翎的小說中,濺著火星的煤爐,燒紅的鋼鐵,轟鳴的機器,敗破的土房,一個充滿惡毒和強力,赤貧和反抗,詛咒和友愛的夢魘。
老舍筆下最富趣味的人物形象往往是那些本份的透著小聰明的“老北京人”,他們靈巧度勢,一團和氣,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做得有滋有味:《駱駝祥子》里拉洋車的漂亮車夫和拉包車的老車夫;《我這一輩子》中的裱糊匠;《四世同堂》的打天篷的棚匠;給人搬家,扛重物的“窩脖兒的”,專收破爛的“打鼓兒的”,賣酥糖的,挑擔子剃頭的……洋洋大觀,無所不有。與這些個分工細致面面俱到的市井街坊相對立的人物,正是北京的上層知識精英。他們長期在家族宗法和傳統(tǒng)文化的浸染之下,知書識禮,有著士大夫的儒雅風度,然而這種文化卻也使他們陷入救國與茍且的兩難境地中。北京的傳統(tǒng)文人常以文化和家族的犧牲品的形象出現(xiàn)在文學中,比如同為四十年代產(chǎn)生的文學人物,老舍《四世同堂》的祁瑞宣和曹禺《北京人》的曾文清。他倆都是出生在書香世家的讀書人,特別是祁瑞宣還接受了西方的新式教育,溫文爾雅,清秀敏感,并且有著較高的審美觀和價值判斷能力。但他們的身份又往往是整個家族中成家立業(yè)的中堅力量,時代風浪,百廢待興,系與一人。為了顧全家庭和仕途,他們不得不忍辱偷生,掙扎隱忍。曾文清無力捍衛(wèi)對愫方的愛,祁瑞宣在日寇刺刀下委曲求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而還有一些禁不住現(xiàn)實誘惑的人,最終墮落為“官的幫閑”,如祁家二子祁瑞豐為當科長賣國求榮,冠曉荷,大赤包等人更是十足的“官迷”,他們的人格、心態(tài)和行為準則都被官化了。他們官權唯上的惡跡與北京的官場文化和上國意識是分不開的。乃至戰(zhàn)火燒到家門口,祁家老太爺還堅信:北平是天地下最安全可靠的大城市,只要存上夠全家吃三個月的糧食和咸菜,然后用裝滿石頭的破缸頂住大門,足可以渡過難關[8]。固執(zhí)而可笑的自我中心意識使北京人固步自封,戰(zhàn)爭的爆發(fā)和政治的崩塌都能輕易的摧毀他們的心底防線。在巨大的文化慣性面前,他們的覺醒和奮爭的歷程要漫長和艱難的多。
而在上海高度發(fā)達的商業(yè)經(jīng)濟和文化里,穆時英等人和張愛玲描繪了一群以金錢和情欲為中心的都會生物。穆時英《上海的狐步舞》用跳躍的鏡頭技巧勾勒出幾個獨立的畫面:黑社會的仇殺,兒子與繼母的不倫之戀,舞場的調情癲狂,倒斃在工地上的建筑工人,華懋飯店的偷歡。劉吶鷗《都市風景線》中出現(xiàn)一個個性觀念開放,高速消費,及時行樂的時髦男女。施蜇存關注人性扭曲后的性苦悶和性幻想。這些當紅或衰老的舞女、娼妓、水手、姨太太、投機商、賭客、流氓、走投無路的可憐蟲、游戲人生的曠男怨女,色情狂和心理變態(tài)者,濃墨重彩的組成一幅新奇、刺激、絕望的香粉男女的肖像畫。“孤島”時期的張愛玲是個異數(shù),她也寫性苦悶(《金鎖記》)、性幻想(《封鎖》)、不倫之戀(《心經(jīng)》),但她的洋場男女多數(shù)是都身處公寓,飯廳等“內(nèi)室”的男女,安靜、世俗、瑣碎、窘迫的室內(nèi)環(huán)境凸現(xiàn)出無奈、孤寂、蒼涼、陰冷的人物心境。《封鎖》里的呂宗楨饒有興趣的閱讀盛包子的舊報紙,這樣的舉動和心境具有上海人的典型心理特征。
重慶抗戰(zhàn)文學對人的描寫則主要集中在為避禍逃難而從外地遷入重慶的人物群體,這跟絕大部分作家均非本土作家有很大的關系。宋之的話劇《霧重慶》沙大千一行人是北平的大學同學,沈浮話劇《重慶二十四小時》柔弱女子薛藜是東北人,劇團演員康泰和劇作家林白野等人在上海就是好朋友,徐昌霖話劇《重慶屋檐下》向天鶴一家是河南人,張恨水的抗戰(zhàn)小說系列的人物如魏端本、華傲霜、李南泉們多半是從南京和北平來的。從他們的生活和遭遇中,我們也能看到作家們自身的投影。這些人物大多是有知識文化和理想抱負的中青年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匯聚陪都,面臨著救亡的緊迫,死亡的陰影,貧困的要挾,政治局勢的緊張和特務機構的滲透。時代選擇了他們,他們需要接受新的前途選擇和心志考驗。整體上來說,這個時期的人物塑造是一種因處于命運轉折點急待抉擇的焦慮形象。在這抉擇的心靈體驗中,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的命運可能:有的不顧身體的受難,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抗戰(zhàn)奔走呼號,如《重慶二十四小時》的林白野和《重慶屋檐下》的沙宗文努力不懈創(chuàng)作抗日題材的文藝作品;郁茹《遙遠的愛》中的羅維娜忍受著漫長的孤寂,奮斗在抗戰(zhàn)的第一線。有的墮落為奸詐的日夜算計的投機商人和暴發(fā)戶,如《霧重慶》的北平學生沙大千,《魍魎世界》急著改行的西門博士;也有在生活中落敗下來從而一蹶不振的懦夫,象《寒夜》里的汪文宣,《重慶二十四小時》的丁曉江;還有的沉淪為權利和金錢的玩物,政治或社會制度的祭品,如《腐蝕》的趙惠明,《山城故事》的麗珠,《結婚進行曲》的黃瑛等女性。這是一組組有關命運和抉擇的嚴肅命題。如同張愛玲之于上海,重慶人物形象長廊里的異端是路翎筆下的礦工、袍哥、流浪漢、混混和瘋狂的女人……這些生活在曠野和機器中間的人,撕破了都市最后一層溫情的面紗,迸發(fā)出生存的原始強力和欲望。如《饑餓的郭素娥》那強悍而美麗的郭素娥,在饑餓和貧窮中熱烈固執(zhí)的追求幸福和新生,對大泥淖似的困厄的生活投以全身心的痛恨,迸發(fā)出撼人心魄的原始強力與生命強力。
就文學人物而言,重慶相比于北京和上海來說,本土人物的塑造相當匱乏,但留給我們的思考和聯(lián)想?yún)s不少。這樣的差異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是抗戰(zhàn)語境下的文藝充當了時代的號角,而失去主體性?是重慶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的排斥和保守?是戰(zhàn)時作家生活境遇和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變化?這些疑問都是值得我們?nèi)ミM一步挖掘的。
北京濃郁的學術氣氛和蔚為壯觀的雍容風度,使這座城市像老酒一般歷久而彌新。不少人感到住在北京不覺得怎樣,離了就想的不得了。老舍遠在千里之外,想念在北平的日子:“面向著積水潭,背后是城墻,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和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睡在搖籃里?!盵9]老北平是最能慰藉處在社會和文化巨變中的知識分子那種迷茫無依的情懷的地方,不僅是學院派、歐美派的京派知識分子對于傳統(tǒng)的情感生活和人文氣氛如魚得水,就連在上海或他處的人們對北平的傾羨也溢于言表。郁達夫作《北平的四季》感慨“北京生活的偉大幽閑”,出生在上海鋼筋水泥中的葉靈鳳在黃昏的公園里同樣怡然自得,林語堂在《京華煙云》第十二章里帶著炫耀性質的大篇鋪陳北京那無與倫比的舒適。身處重慶的老舍全靠回憶來完成《四世同堂》的創(chuàng)作。文學中的北京像一個可愛的后花園,帶著兒童的回憶和心理,充滿了私密性,歸屬感和鄉(xiāng)土感,是珍藏心底的老照片。北京是故土,是親切的力量,是水乳之地。他們的想象和回憶讓老北平成為現(xiàn)代文學主題的一個創(chuàng)造性來源。
上海,物質消費的都市,紅男綠女頻繁的出入歌是娛樂場所,無盡的游樂和消耗。似乎所有的都會故事都緣起于舞廳,飯店,跑馬場,街道?!敖钟袩o數(shù)都市風魔的眼:舞場的色情的眼,百貨公司的饕餮的蠅眼,‘啤酒園’的樂天的醉眼,美容院的欺詐的俗眼,旅邸的親昵的蕩眼,教堂的偽善的法眼,電影院的奸猾的三角眼,飯店的朦朧的睡眼——”[10]穆時英等人和四十年代的張愛玲無疑是最能捕捉這個都市的精髓。在消費的推力下,摩登都會高速運轉著,而城市也在召喚著人,消費著人。不管心如止水的寡婦如《春陽》里的蟬阿姨,還是天真爛漫的年輕女郎如《霧》中的秦素貞小姐,一旦接觸到上海,都強烈的渴望著都市的生活。不僅如此,人和人之間也在互相消費,劉吶鷗的《兩個時間的不感癥者》追求刺激的女人以小時計算不間斷的約會新的男友,《游戲》中的步青不過是“新女性”心里一個愛情的消費品。這是一座聲色舞動的城,消費膨脹的城,是一個擁有自身消費規(guī)則的巨大游樂場。
而戰(zhàn)時的陪都風格迥異于前兩者。據(jù)學者孫艷魁的研究:抗戰(zhàn)時期有800萬到1000萬的難民涌入西南后方[11]。戰(zhàn)時重慶的人口規(guī)模劇增,大部分都是可憐的難民。大量現(xiàn)代作家夾雜在難民的隊伍中,在重慶開始了他們的漂泊之旅:胡風攜著懷孕的妻子輾轉從上海來到重慶北碚;葉圣陶從蘇州舉家西遷,戲作“遷蜀第一世家”;張恨水在南京的優(yōu)越生活不保,到重慶南溫泉嚼著平價米度日;老舍提著一口小皮箱幾經(jīng)抉擇,心懷不忍在濟南拋妻別雛;豐子愷辭別淪落敵手的心愛的緣緣堂;北京來的冰心爬上了歌樂山;碧野靠寥寥無幾的教學工資與母親相依為命;蕭紅,白朗,端木蕻良從遙遠的東北松花江上漂來了。這是一次傷痛的個人流亡,是滿懷酸楚的苦難歷程,他們的作品里共同出現(xiàn)了動蕩不安的主題。老舍《鼓書藝人》里的寶慶帶著一家大小和養(yǎng)女秀蓮歷經(jīng)坎坷坐船到重慶賣藝;張恨水《蜀道難》中的白小姐從淪陷區(qū)孤身一人入川,兵荒馬亂的行程中,不僅水路艱險,人事復雜,且還有不安好心的胡經(jīng)理沿途虛情假意,企圖趁人之危。然而,這只是漂泊的開始,重慶城里更加的不安寧,西南后方成都、桂林、貴陽等幾個省市的人口互相流動,處處風聲鶴唳,生存尚成問題,更遑論安身立命。而日機的轟炸,還導致重慶城內(nèi)非正常的人口流動。大量已經(jīng)居住重慶的人們?yōu)榱硕惚苋諜C轟炸紛紛向城郊疏散,而當霧季到來之后,為了生計和交易又有不少疏散鄉(xiāng)下的人口回流市區(qū),這個時候,“偶然閑步郊外,只要留心一看,許多茅蓬草屋門前,時常有雪白的西裝襯衫、摩登旗袍之類曬晾出來”[12]。
重慶因為戰(zhàn)爭留給作家們難以磨滅的烙印,他們在重慶經(jīng)歷了生存的考驗,感情的抉擇和良知的斗爭,不論曾贊美過這座城市的頑強,還無情諷刺了它的黑暗,自始至終,是在這里和中國一起共赴國難。因此,面對重慶,就是直面顛簸漂泊的歲月。曾卓深切的歌吟道:“當離開你回到故鄉(xiāng)時/我歡跳著向你告別/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又萌生著對你的思念/因為,在你的懷中/留下了多少青春的回憶/因為,是你的/既有圣火又有毒焰的熔爐/鍛煉了我,陶冶了我/給了我結實的身體和火焰的心!”[13]是重慶,賦予了作家們新的生命體驗和別樣的流浪經(jīng)驗,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和思想,只有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和風浪的人才會理解重慶的意義,并與之結下生死闊契。這樣的城與人的關系感動了在重慶的美國記者,他記載了一幕抗戰(zhàn)勝利前夕的情景:“如果你在月光明亮的期間爬上山頂,你會看到悲哀而動人的場面。山頂上到處散布著三兩成群的人,靜靜地坐著。他們一聲不響,俯視著注滿月光的山坳以及銀色的河流,他們是來向戰(zhàn)爭,向重慶,向這個風云際會的焦點告別的?!盵14]
通過上述的比較,我認為,如果說對文學北京的描述是基于漫長歷史沉淀的心理優(yōu)勢,作家們對待北京的懷念和批判是一種對民族劣根性的糾正和懺悔,而對文學上海的文字揮霍更象是深藏在作家潛意識里的民族恥辱感,盡管穆時英們以那樣賣弄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不然張愛玲不會在多年以后,才緩緩吐露真義:那么不可一世的上海,其實是黯淡破敗的,象沉到海底去的古代“大西洋城”[15]。那么文學重慶的出現(xiàn),就是一次以皮肉體驗和生理創(chuàng)痛為爆破點,直接而準確的瞄準心靈深處的漂泊之旅。國人第一次切身飽嘗流亡的痛苦、死亡的恐懼和世事的凄涼,在毫無經(jīng)驗的情況下,做出了關于人生和命運的重大抉擇。
[1][3][9]老舍.想北平[A].老舍選集(第五卷)[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42.
[2]曾智中等.張恨水說北京[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1.61.
[4][5][8]老舍.四世同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12.
[6]劉吶鷗.都市風景線[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5.
[7]吳濟生.新都見聞錄[M].上海:上海光明書局,1942.15.
[10]穆時英.PIEEROT[A].白金的女體塑像[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118.
[11]孫艷魁.苦難的人流——抗戰(zhàn)時期的難民[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286.
[12]思 紅.重慶生活片斷[A].施康強.四川的凸現(xiàn)[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35.
[13]曾 卓.重慶,我又來到你身邊[A].曾卓抒情詩選[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109.
[14][美]白修德,賈安娜.重慶——風云際會的焦點[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大后方文學書系·外國人士作品[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254.
[15]水 晶.蟬——夜訪張愛玲[M].臺北:臺北大地出版社,1973.24.
Comparing the Theme about Chongqing in Anti-Japanese War Literature with the Themes about Beijing and Shanghai in Modern Literature
LI Lei
(Chongqing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52,China)
The themes about Beijing and Shanghai are the creation sources of modern writers.Beijing theme in the works of Lao She and other writers is about the warm memory while Shanghai theme is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municipality and gloomy feelings in the works of New Feeling School and those of Zhang Ailing in the period of“Isolated Island”.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Chongqing was the center of China’s literature and culture,and the theme about Chongqing had its unique features,which makes it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Beijing and Shanghai.
theme of Chongqing;themes about Beijing and Shanghai;city of literature;style of image
I206.6
A
1674-3652(2010)02-0046-05
2009-12-28
李 蕾(1980- ),女,重慶市人,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導學中心講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李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