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新艷(長春理工大學學生處,吉林長春,130022)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有效而重要的渠道之一,也是倡導發(fā)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最佳途徑之一。它可以對大多數(shù)學生認識和緩解學習、交往、就業(yè)、人格發(fā)展等方面的心理問題,起到預防與發(fā)展的作用。作為一門嶄新的課程,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其廣泛的學生需求和社會價值,但由于開設時間短,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我國部分院校首先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經(jīng)過近三十年的探索,確立了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基礎,教學、科研、咨詢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直至21世紀初,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才在大部分院校廣泛開展,各高校起點不一,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這門課程怎么開,講什么內容,只能各高校自行決定安排。因而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檢查評估等方面存在差異,相對其他課程,沒有完整的課程體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專業(yè)化一直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課程專職教師在各高校也很短缺,很多都是思想政治教師或輔導員兼任,這對于發(fā)揮課程優(yōu)勢、優(yōu)化學生心理品質、提高課程實效很難發(fā)揮保障作用。
一些心理輔導教師單純以傳授心理學、心理衛(wèi)生學的知識為目的,將心理活動課上成理論課,課堂中大量講授系統(tǒng)的心理學知識。實踐證明,用學科知識傳授的方法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不利于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反而會變相增加學生學習負擔,影響其心理健康[1]。
2001年教育部頒發(fā)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指出課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2006年的大學生心理咨詢委員會第九屆年會則明確將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作為未來的工作任務之一[2]。雖然已經(jīng)明確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仍有許多高校由于種種原因未將此落實到實處,不是沒有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就是虛設機構,而沒有引進專門人才開展實質性工作。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三級功能:“以消除心理障礙為主要內容的初級功能,以維護心理健康為主要內容的中級功能,以促進心理發(fā)展為主要內容的高級功能?!保?]許多高校甚至主要領導仍將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只意識到減少心理問題發(fā)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學校只設心理咨詢中心,由思想政治教師進行思想教育,這樣完全顛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法進行。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方法應該體現(xiàn)靈活性、多樣性、體驗性、可操作性。它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應是學生的主體體驗式參與課。學生在課堂上能真正發(fā)揮主體作用,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中,并從中自主找到所要發(fā)展的心理品質調節(jié)方法,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的中高級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課主要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yōu)化心理品質、促進人格健全、增強心理調節(jié)能力。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學校必修或者選修課程之列,以便加強管理。
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價值觀探索、形成的時期,對心理健康課程在人格健全方面的幫助十分感興趣,這就要求有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來指引學生們進行自我探討,健全自我。心理教師本身的心理素質要良好,具有很強的專業(yè)精神,同時要加強專業(yè)培訓,增進學術交流,提高自身素質。要聘請非專業(yè)的學生輔導員或者其他有經(jīng)驗的德育工作人員,參與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填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空缺,充當學生們真正的心靈導師,并且逐步建立一支專、兼、聘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
1.科學性。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和方法不僅要符合人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更要符合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適合中國人的性格特征。近幾年,關于心理學本土化的研究一直蓬勃發(fā)展,關于中國人的心理特性研究成為主流,打破了過去不經(jīng)分析就將西方心理量表、特質、結果盲目套用于國人的局面。
2.發(fā)展性。關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比例研究結果有很多版本,其中以20%-30%為主,這說明,大學生中大部分是健康的,存在問題的只是小部分,所以我們教育的著眼點不能只停留在解決小部分人心理問題上,我們的目標應該面向全體、促進自我認知、健全人格、開發(fā)心理潛能、提高心理調節(jié)能力。
3.參與性。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應注重理論內容的通俗性與實際教法的靈活性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以和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相聯(lián)的內容作為重點,吸引學生參與其中,以平等姿態(tài)與學生進行深層心靈交流,幫助學生在新時期解決新問題,提高適應性和增強競爭力。
4.指導性。心理健康課程應根據(jù)不同年級學生特點和主要任務進行針對性的因材施教,大一新生主要解決環(huán)境適應問題;大二、大三學生主要集中在學習、人際交往、戀愛方面的問題;大四學生主要在于調整就業(yè)心態(tài),如何盡快適應工作環(huán)境或者進一步學習深造的問題。不同年級學生問題集中于不同的方面,我們就要針對不同年級進行指導,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fā)展。
1.原理課程。主要是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類:《普通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心理測量》等課程都屬于心理學普及課程,但這些更適合專業(yè)學生的學習,對于非專業(yè)的學生,尤其師范類的學生開設一門必修課程如《教育心理學》或《發(fā)展心理學》更為合適[4]。
2.健康課程。主要研究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其內容有:①新生環(huán)境適應——大學新生面對新環(huán)境應該做好哪些方面的調整,如何調整,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②自我認知——了解如何認識自我、調整自我認知偏差、合理自我評價。③情緒管理——學習如何調整不良情緒,控制情緒。④學習心理——了解學習原理,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⑤人際交往——了解人際交往中常見的問題,如何提高人際交往技巧。⑥戀愛與性心理——了解愛情真諦,確立健康性觀念。⑦就業(yè)心理——如何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⑧常見心理障礙的識別與自助——樹立尋求科學心理咨詢幫助的理念。
3.活動課程。主要進行心理互動和體驗拓展,以團體活動為主,研究怎樣更自信、如何化解矛盾、面試技巧及言語技巧等等。此類課程可以在戶外,也可以在室內進行,比如有的學校建立心理訓練場地,專門訓練合作、競爭、勇氣等心理品質,室內則可以以成長小組形式進行針對性訓練。
1.案例分析法,又稱個案研究法,將大學生學習生活中出現(xiàn)的人際交往、戀愛與性、求職擇業(yè)等方面的實際問題綜合成典型案例,交給學生或分組討論或以辯論形式展開,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主要表現(xiàn)、矯正方法等,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分析、解決問題與自我調節(jié)能力。教師在引導、分析的同時,將有關的心理學理論知識濃縮到分析討論中,傳授給學生。
2.角色扮演法是一種情景模擬,設定某種情境與題材,讓學生扮演一定角色,通過行為模仿或行為替代,充分體會角色的情感變化和行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際交往、內心沖突等心理問題。然后通過觀察、體驗,進行分析討論,從而使學生受到教育。其作用在于扮演角色過程中可以顯露當事人行為、個性上的弱點與矛盾之處;給當事人宣泄壓抑的情緒提供了機會;讓其能夠理解角色的處境,消除不必要的誤會和猜疑;從中學會合理有效的行為方式。而作為觀眾的學生雖不扮演角色,也可能對扮演者產生認同作用。
3.行為訓練法。在專業(yè)拓展場地使用專業(yè)拓展器材,按12-16人分組,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實施相互信任、通過電網(wǎng)、戈壁取水、水中求生、齊心協(xié)力、高墻逃生等活動內容,教官首先宣布活動規(guī)則,然后小組集體討論實施方案,在教官的引導下,以最少的時間按規(guī)則要求完成活動。通過小組活動的開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表現(xiàn)和組織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信、自立、自強的良好心態(tài),樹立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團結協(xié)作的團隊精神,鍛煉吃苦耐勞、不畏困難、敢于拼博、勇爭第一的競爭意識。
4.心理測驗法。心理測驗也叫心理測量,是根據(jù)一定的心理學理論與統(tǒng)計學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對人的心理行為進行標準化測定的技術。心理測驗是心理學各個領域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的重要手段,它廣泛應用于教育、臨床、咨詢、人事管理、人員選拔等社會實踐領域。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主要是結合課程主題有針對性選擇測驗項目,如:氣質類型測試、A型性格測試、智商測試、羅夏墨跡測驗等,穿插在課堂教學之中,促進學生對教學主題的理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更有助于教師對學生心理特點的共性規(guī)律掌握。
5.心理影片賞析法。心理影片更著重表現(xiàn)人物內心的精神世界,可以將學生引領到真實豐富的人的內心世界,廣泛應用在近代娛樂和影像治療領域。心理影片賞析法就是在播放經(jīng)典心理影片后,教師引導學生從心理學的角度走進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分析影片中角色的心理活動與行為表現(xiàn),學生們可以更直觀地看到心理問題或者心理咨詢對人的成長的作用,更深地領會心理學常識和規(guī)律對人生活和生存的重要作用。
[1] 裴利華.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三種偏向與糾正[J].教育探索,2004(10):32-34.
[2] 袁紅梅.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主體性教學實踐研究[J].職業(yè)圈,2007(10):116 117.
[3] 郝麗萍.呂瀾,朱華燕,建構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教育體系的幾點思考[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7(3):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