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寅子
荀子《賦篇》的創(chuàng)作特色及其對漢賦的影響
劉寅子
荀子《賦篇》采用民間隱語形式,吸取了《詩經(jīng)》四言句式和先秦散文的雜句形式,運用了鋪排的表現(xiàn)手法,構成了主客問答的體式,詠物言志,創(chuàng)造了與詩文相異的新文體?!顿x篇》的內容、形式對漢賦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荀子;《賦篇》;隱語;問答;鋪排
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把荀子列為古代十大辭賦家之首,荀子的《賦篇》被認為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以“賦”名篇的作品,可謂是早期賦體文學的開山之作。荀子《賦篇》共包含《禮》、《知》、《云》、《蠶》、《箴》等五篇短賦,篇幅雖然短小,但是初步具有了賦文學的基本特征,它有主客問答的結構,鋪陳排比的描寫形式,以及諷諫的創(chuàng)作目的,詠物言志,對漢賦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荀子《賦篇》作為早期賦體文學的萌芽在創(chuàng)作手法和表現(xiàn)方式上與成熟的賦體文學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荀子采用民間隱語形式,吸取了《詩經(jīng)》四言句式和先秦散文的雜句形式,運用了鋪排的表現(xiàn)手法,構成了主客問答的體式,詠物言志,創(chuàng)造了與當時詩文相異的一種新文體——賦。劉勰《文心雕龍·詮賦》云:“于是荀況《禮》《知》,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藝附庸,蔚成大國。遂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斯蓋別詩之原始,命賦之厥初也。”[1]80
劉勰明確指出,荀賦“爰錫名號”、“命賦之厥初”的獨特地位,并指出賦的特點是“遂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以此為據(jù),荀子《賦篇》的創(chuàng)作特色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荀結隱語,事數(shù)自環(huán)”
荀子《賦篇》以四言為主,又有散文的雜句形式,很像謎語。實際上荀子正是運用隱語手法來創(chuàng)作賦文的。劉勰《文心雕龍·詮賦》云:觀夫荀結隱語,事數(shù)自環(huán)……[1]81《文心雕龍·諧隱》又云:讔者,隱也;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yōu),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蝮w目文字,或圖象品物,纖巧以弄思,淺察以炫辭,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荀卿《蠶賦》以兆其體……[1]160
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云:趙人荀況,游宦于楚……所作五賦,工巧深刻,純用隱語,若今人之端謎[2]35。
劉、徐二人都明確指出了荀賦采用隱語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的特色。隱語是先秦時期比較流行的俗文體,它的特點是“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就是用隱而不露的言辭,巧妙貼切的比喻,把所說的意思和所指的事情暗示給對方,讓對方猜謎似地去體會去理解。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中說:“荀況大約正是根據(jù)、并且改造了說隱一問一對的格局和隱語的語言特點以及它巧言狀物的手法創(chuàng)造了《賦篇》?!保?]82
荀賦五個單篇都是采用了隱語的方式來結構全篇的。例如《禮》: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為天下明;生者以壽,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軍以強;粹而王,駁而伯,無一焉而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
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與?簡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性不得則若禽獸,性得之則甚雅似者與?匹夫隆之則為圣人,諸侯隆之則一四海者與?致明而約,甚順而體,請歸之禮[4]335。
賦文開篇即是荀子與王以隱語的方式對答,最后點明了所隱之物,而這正是全篇的主旨所在??梢婋[語與早期賦體是有一定聯(lián)系的,一方面隱語巧言狀物的特點與賦體物的特點是相通的;另一方面隱語采用的是問答的方式與賦體中的主客問答體式有相仿之處。五篇小賦完全采用問答體式,分別以臣與王、弟子與君子、臣與五泰的對問方式來結構全文,而對答之人又“重演其義而告之”。這便是劉勰所謂的“事數(shù)自環(huán)”。
(二)“遂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
主客問答的結構一直被視為是賦體文學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賦形成的初期主客問答的體式被普遍地用于賦作之中,問答體后來長期被歷代學者看作賦所特有的結構形式。沿波而討源,荀子《賦篇》中五個單篇,全是采用主客問答的結構方式。例如《箴》全文: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處于室堂。無知無巧,善治衣裳。不盜不竊,穿窬而行。日夜合離,以成文章。以能合從,又善連衡。下覆百姓,上飾帝王。功業(yè)甚博,不見賢良。時用則存,不用則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
王曰:此夫始生鉅,其成功小邪?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頭铦達而尾趙繚者邪?一往一來,結尾以為事。無羽無翼,反覆甚極。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簪以為父,管以為母。既以縫表,又以連里:夫是之謂箴理[4]341。
賦篇中“臣”為問者,“王”為答者,一問一答構成全篇,初具賦體文學“遂客主以首引”的特征。荀子作為一代大儒,一方面借助隱語形式進一步發(fā)展了主客問答的體式,同時吸取了《詩經(jīng)》四言句式和先秦散文的雜句形式,使作品韻散結合,與詩文相通相異,因而在作品風格上顯得比較質樸?!顿x篇》雖然體現(xiàn)了巧言狀物的特征,但實與“極聲貌以窮文”有一定差距。盡管《賦篇》之“賦”還不是專門的文體稱謂,但畢竟給后來“賦”的正式形成提供了形式上的借鑒。荀子《賦篇》作為賦體的近源,其“臣”“王”問答的結構,則成為賦體問答體所模仿和遵循的范本。
(三)“鋪采摛文,體物寫志”
鋪采摛文,體物寫志是荀賦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扒郧?,孫卿效物”、“賦體物而瀏亮”。荀賦的體物特征以濃重筆墨鋪陳所詠事物,并運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將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以《云》篇為例,它雖僅有260余字,但卻極盡鋪排、渲染之能事。
關于云的狀態(tài),是這樣描寫的:“居則周靜致下,動則綦高以鉅”;“大參天地”,“精微乎毫毛,而大盈乎大寓”,“忽兮其極之遠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昂昂兮天下咸蹇也”[4]338。對云的色彩,荀子則著重鋪陳它的“德厚而不捐,五彩備而成文”;荀子有連用五個排比句,更有力地渲染了“云”的“情操”:“充大宇而不窕,入郗穴而不逼”,“行遠疾速而不可托迅”,“往來惛憊而不可為固塞”,“暴至殺傷而不億忌”,“功被天下而不私置”。接著荀子又總繪“云”的形象:“托地而游宇,友風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達到了“極聲貌以窮文”的效果。最后著力突出“云”最最可貴之處在于它那種“充盈大宇”、“功被天下”卻“毫不私置”的“廣大精神”。荀子一而再,再而三地鋪陳排比,正是為了張揚“云”的形象,而張揚的目的又是為了“體物寫志”,宣傳他的政治思想。在他看來,“云”的德行正體現(xiàn)著一種“全道者”的“圣人之美”和“君子之美”。
五篇短賦,每篇描寫一件事物,其前半是一種吸取《詩經(jīng)》四言句式,較為整練而接近于詩的謎語,后半是吸收了先秦散文雜句形式而接近于《楚辭·卜居》的猜測之辭,末尾則點出謎底。五賦都具有詠物說理言志的特點。《禮》、《知》具有鮮明的說理特色,借描繪禮、知來闡述作者隆禮、尚智的思想主張;對《云》、《蠶》、《箴》的生動描寫也別具新意,無不蘊含著作者的政治主張。荀賦的“體物寫志”明顯地繼承了“詩言志”的傳統(tǒng),這種托物諷喻的特點對漢賦“勸百諷一”傳統(tǒng)的形成具有極大的影響。
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說:“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罹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弊鳛樵缙谫x體文學的開端,荀子《賦篇》雖然在內容和藝術上還很不成熟,仍保存著先秦隱語的濃厚氣息,但其能夠“爰錫名號”、“命賦之厥初”,使賦體文學初現(xiàn)端倪;同時,《賦篇》竟具有了賦體文學的早期特征,從內容到體制上對漢賦的形成和發(fā)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第一,在創(chuàng)作體制上,漢賦不僅繼承荀賦之名,又發(fā)展了荀賦問答的體式?!顿x篇》借助先秦隱語手法發(fā)展了主客問答的結構來謀篇布局,先采用《詩》式的四言句式,通過如謎語般的描述,表現(xiàn)其特征,最后用雜言由“王”點出結論;漢大賦也沿用了荀賦主客問答的體式,其中韻文部分常用四言而散文部分用雜言,可見漢賦和荀賦在體制上的因襲關系。
第二,在創(chuàng)作目的上,荀賦繼承了“詩言志”的傳統(tǒng),《禮》、《知》、《云》、《蠶》、《箴》五篇都是詠物說理,托物言志之作。令狐德棻在《周書》里說:“大儒荀況,賦《禮》、《智》以陳其情;含章郁起,有諷諭之義。”而漢大賦的創(chuàng)作也主要是在歌功頌德的同時對君主進行諷喻勸諫。在這方面可以說荀賦對漢賦“勸百諷一”傳統(tǒng)的形成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第三,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荀賦運用濃重筆墨鋪陳所詠事物,并運用排比、比喻、象征等手法,將抽象的事物描寫得生動形象。漢賦也長于排比鋪陳,旨在體物,竭盡其渲染之能事,極盡鋪張渲染之能事,從而形成“侈麗閎衍”的獨特藝術風貌。
[1]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2]萬光治.漢賦通論[M].成都:巴蜀書社,1989.
[3]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4]張覺.荀子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6.
book=112,ebook=234
I206
A
1673-1999(2010)13-0112-02
劉寅子(1986-),女,遼寧阜新人,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110034)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
201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