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汶
( 銅仁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系,貴州 銅仁 554300 )
《詩經(jīng)》祭祖詩的禮學內(nèi)涵
水 汶
( 銅仁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系,貴州 銅仁 554300 )
近年來,以周代禮樂文化為背景對《詩經(jīng)》進行研究,是《詩經(jīng)》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詩經(jīng)》的美,是浸潤著禮樂文化精神的理想美。《詩經(jīng)》祭祖詩是《詩經(jīng)》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一段時期以來,卻往往被人忽視。事實上,《詩經(jīng)》祭祖詩是禮樂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及豐富的禮學內(nèi)涵。本文擬在考察《詩經(jīng)》祭祖詩的基礎上,試對其禮學內(nèi)涵進行闡釋。
《詩經(jīng)》; 祭祖詩; 禮學內(nèi)涵
《詩經(jīng)》祭祖詩是指《詩經(jīng)》中祭祀祖先或用于祭祖的詩歌。它是《詩經(jīng)》祭祀詩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據(jù)統(tǒng)計,占到了《詩經(jīng)》祭祀詩的70 %以上①。禮,《說文解字》釋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盵1]7可見,它源于原始社會時期的宗教祭祀。后來,禮成為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規(guī)范。《詩經(jīng)》中的祭祖詩與禮俗文化密切相關。所以,從禮學角度對祭祖詩進行闡釋,對《詩經(jīng)》研究意義重大。遺憾的是,由于《詩經(jīng)》祭祖詩文本內(nèi)容古奧,文化背景模糊等原因,對其研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許多問題也尚未得到回答,其中包括《詩經(jīng)》祭祖詩體現(xiàn)了怎樣的禮學內(nèi)涵等。本文即以此為切入點,闡釋《詩經(jīng)》祭祖詩的禮學內(nèi)涵②。
《禮記·大傳》云:“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2]1506中在這里,尊尊的直接表現(xiàn)是敬祖;親親最直接的表現(xiàn)是子孫們的相親相愛。由此延伸開去,“親親”最主要的要求是“父慈、子孝”;“尊尊”則表現(xiàn)了君臣之間以及家庭內(nèi)部的尊卑關系。
尊尊,源于祖先崇拜的觀念。《詩經(jīng)·大雅·生民》及后來被稱為《大武樂章》的組詩等都是這種觀念的典型體現(xiàn)。
《詩經(jīng)·大雅·生民》記載了周人的始祖后稷靈異的身世以及后來發(fā)展農(nóng)業(yè)、發(fā)明祭祀的功績,表達了周代先民對于這位始祖的崇拜、尊崇與懷念。
而關于《大武樂章》,據(jù)《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武王克商。作《頌》曰:‘載王干王,載 王王。我求王德,王于時夏,允王保之?!肿鳌段洹?,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其三曰:‘鋪時繹思,我徂求定?!淞唬骸椚f邦,屢豐年。’夫武,禁暴、王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盵3]1882中下
由于古籍失載,《大武樂章》所有篇目已經(jīng)難以確定,學者們對此進行了多次探討,各有己見,分列如下:
王國維:《昊天有成命》、《武》、《酌》、《桓》、《賚》、《般》[4]
張西堂:《時邁》、《武》、《賚》、《般》、《酌》、《桓》[5]
楊向奎:《武》、《時邁》、《賚》、《酌》、《般》、《桓》[6]
姚小鷗:《時邁》、《我將》、《賚》、《酌》、《般》、《桓》、《武》[7]63
雖然很難完全確定其具體篇目,但從左傳提到的《武》、《賚》、《桓》三篇,可以看出《大武》是武王伐商凱旋歸來的告成之辭,組詩贊頌了武王克商的歷史功績,表現(xiàn)了子孫后代對先輩功業(yè)的歌頌。
親親,表現(xiàn)的是由血緣而產(chǎn)生的自然情感?!对娊?jīng)》多篇祭祖詩表現(xiàn)了“親親”觀念。如《詩經(jīng)·周頌·烈文》詩中反映的諸侯助祭,再如《詩經(jīng)·周頌》中《閔予小子》、《訪落》、《小毖》三詩表現(xiàn)了子孫對先祖的深情傾訴等?!对娊?jīng)·周頌·閔予小子》中有“遭家不造”、“ 在嬛”[8]598上之句,《詩經(jīng)·周頌·訪落》、《詩經(jīng)·周頌·小毖》中有“未堪家多難”[8]598下 601上之句,都表現(xiàn)了他們的親祖情感。
周代的禮樂文化,是以宗法制為核心的。關于宗法制度,《禮記·喪服小記》有這樣的記載:“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③。“別子”,鄭玄注云:“諸侯之庶子”[2]1495中?!皠e子為祖”,意思是說,諸侯的庶子成為后世的始祖。一個國君往往會有幾個兒子,只有嫡長子能繼承其君位,而其庶子則只能另立宗。這個新建的宗,是從別子開始的,所以叫做“別子為宗”。為了表明宗子的權威和地位,庶子是不能祭祖的。這種宗法制度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確立了嫡長子的合法繼承權,從而避免了繼承權混亂導致的嫡庶爭位悲劇。故《呂氏春秋·慎勢》說:“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爭,爭生亂。是故諸侯失位則天下亂,大夫無等則朝廷亂,妻妾不分則家室亂,嫡孽無別則宗族亂”[9]17。沈長云《論殷周之際的社會變革》亦說:“由于嫡長子只有一個,這就從宗族血緣關系上保障了各級貴族政治地位不致受到諸下級貴族,即諸孽庶之子的僭越”[10]101。在宗法制度下,掌握家國統(tǒng)治權最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主祭權。正如楊寬《西周史》所說:“宗子不僅是一族之長,又是宗廟之主,所以稱為‘宗廟主’或‘宗主’”[11]429。如果國君臨時不能主祭,就應由他的繼承人主祭,這同樣表現(xiàn)了其繼承人對國家及家族的控制權?!秶Z·晉語》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蒸于武公,公稱疾不與,使奚齊蒞事。猛足乃言于太子曰:‘伯氏不出,奚齊在廟,子盍圖乎’”?[12]卷7,頁93- 94 這里講的是晉文公重耳逃亡之前的一件事。國君是晉獻公,奚齊是他和寵姬驪姬的兒子,是庶子;太子是申生。文中內(nèi)容是說,晉獻公將要祭祀亡父武公了,卻稱病不參與祭禮。根據(jù)禮制應該由太子申生主祭,而晉獻公卻讓庶子奚齊主祭,于是太子的家臣猛足提醒太子申生情形不妙,要想法子鞏固地位??梢?,主祭權實際上就是統(tǒng)治權的象征,“宗主”主祭的地位代表的是宗族及家族的權威,主祭權的重要性不容置疑。所以《禮記·祭統(tǒng)》說,“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2]1602下在祭祖中,除了代表宗族或家族的主祭,其余的人便只有助祭的地位。這反映了禮的“別異”功能。
禮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與差別性。《禮記·曲禮》云:“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盵2]1231上可見,“別異”是禮的重要特征。《荀子·非相》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盵13]42-43《韓非子·解老》云:“禮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別也?!盵14]191-192
禮既是富于差別性、因人而異的行為規(guī)范,所以《左傳·莊公十八年》言“名位不同,禮亦異數(shù)”[3]1773上。每個人必須按照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去選擇適應其身份的禮。
尊卑地位的不同決定了祭祖中角色的不同,《詩經(jīng)》祭祖詩亦體現(xiàn)了這種差異。如《詩經(jīng)·大雅·文王》、《詩經(jīng)·周頌·烈文》即反映了祭祖中君與臣的“異”。
《詩經(jīng)·大雅·文王》中有“殷士殷敏, 將于京”句,《毛傳》云:“殷士,殷侯也;殷,美;敏,疾也; ,灌祼也”[8]505上。鄭玄《箋》云:“殷之臣,壯美而敏,來助周祭?!盵7]505上 “祼”是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禮。意思是說,殷人后裔壯美且敏疾,來京助祭用灌鬯之儀。再如《詩經(jīng)·周頌·烈文》詩,《毛詩序》言:“成王即政,諸侯助祭也?!?]584下 其中,“烈文辟公”之“辟公”,即指各位助祭諸侯。這些詩歌都表現(xiàn)了周王主祭、諸侯助祭的盛況。君臣各安其分,體現(xiàn)了“別異”的禮之內(nèi)涵。
制禮作樂,其理想模式便是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為規(guī)范,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各安其位,不做超越自己的地位等級之事,由此理想社會秩序便可維持,國家便可以長治久安了。從某種意義上說,禮樂文化的理想是和諧。“異”是禮的表現(xiàn)方式,而“和”則是禮的終極目標。因而禮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根本,故《論語·季氏》曰:“不學禮,無以立?!盵15]2522下
祭祖的主要內(nèi)容是歌功頌德和祈神降福。因此,整個氣氛是和諧融洽的,如《詩經(jīng)·周頌·維天之命》“文王之德之純”[8]584上之贊頌文王,《詩經(jīng)·周頌·雍》:“綏我眉壽,介以繁祉”[8]596中的祈求降福。另外,《詩經(jīng)·周頌·清廟》“肅雍顯相,濟濟多士”[8]583中顯示了祭祖時助祭的和諧美好等等。當然,這種和諧是存在于等級社會中的和諧,反映了等級社會中的和諧理想
《詩經(jīng)·周頌·有瞽》更是描繪了一幅祭祖時大合樂的理想圖景?!坝蓄蓄?,在周之庭。設業(yè)設虡,崇牙樹羽。應田縣鼓,鞉磬柷圉。既備乃奏,簫管備舉。喤喤厥聲,肅雍和鳴,先祖是聽。我客戾止,永觀厥成”。《有瞽》,《毛詩序》言:“始作樂而合乎祖也。”[8]594下“瞽”在此處指的是周代的盲人樂師。業(yè)、虡、崇牙,均是安置樂器有關的事物;應、田、懸鼓、鞉、磬、柷、圉、簫、管,均是樂器,當這些樂器安排就緒時,便發(fā)出喤喤之聲,樂聲大而和諧,肅穆舒緩,先祖、賓客聆聽,長久欣賞音樂。
《禮記·樂記》云:“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盵2]1530中又云:“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盵2]1529中《有瞽》描寫作樂的場景,鄭玄認為“王者治定制禮,功成作樂”,以樂來體現(xiàn)禮的周代禮樂文化在樂聲中實現(xiàn)了異與和的辯證統(tǒng)一,反映了禮樂象征的和諧理想。
《禮記·中庸》言:“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2]1625中?!对娊?jīng)》祭祖詩中,處處可見先民們節(jié)制情感,莊嚴肅穆祭祀祖先的場面。如《詩經(jīng)·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雍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于人斯!”[8]583莊嚴清靜的宗廟,助祭的公卿多么莊重顯耀!濟濟一堂的眾多官吏,都秉承著文王的德操;為頌揚文王的在天之靈,敏捷地在廟中奔跑操勞。文王的盛德實在顯赫美好,他永遠不被人們忘掉!《清廟》是祭祀文王之詩,《毛詩序》言:“《清廟》,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諸侯,率以祀文王焉?!盵8]583上莊嚴肅穆的宗廟,眾多參與祭祀的官吏,他們敬重恭順地在廟中疾走奔忙,這些都顯示了人們祭祖中的節(jié)制與理性。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周頌》中的幾首祭祖詩,其主祭者并非完全抑制自己的情感,而是體現(xiàn)為一定程度的發(fā)泄,從而表現(xiàn)了與一般宗廟祭祖詩明顯不同的風格?!对娊?jīng)·周頌》中的《閔予小子》、《訪落》、《小毖》三首詩,表達了成王在西周之初面臨困境時對祖先的傾訴。《詩經(jīng)·周頌·閔予小子》詩,《毛詩序》曰:“嗣王朝于廟也?!盵8]598上“嗣王”,指成王。其前三句,“閔予小子,遭家不造。 在嬛?!薄睹珎鳌方忉尅伴h,病”;“造”,“為”;“嬛,病也?!编嵭豆{》:“造”,“猶成也”[8]598上。這句話是說,成王自己哀傷“我小子”“遭武王武,家道未成, 然孤特,在憂病之中”[8]598上?!对娊?jīng)·周頌·訪落》詩發(fā)出了“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將予就之,繼猶判渙。維予小子,未堪家多難”[8]598下的深沉感慨。意思是說,成王感嘆自己經(jīng)歷淺,卻遭遇困難,承圣父之業(yè),害怕不能遵其道德,故于廟中與群臣謀始即政之事,要遵照先王典法行事?!拔纯凹叶嚯y”,指的便是武王崩后“諸政有業(yè)未平者?!盵8]598下此詩反映了西周初年,成王在父親去世后,面臨天下諸政未平的艱難困苦。另外,《詩經(jīng)·周頌·小毖》詩中亦表達了“未堪家多難”[8]601上的痛苦。
以上幾首祭祖詩反映了主祭者情感的宣泄和抒發(fā),可見祭祖詩并非一味掩飾情感和需求,亦有其人性化的一面。當然,詩中的情感放縱雖然真實,但并非沒有節(jié)制。詩言志,“禮”節(jié)情,表現(xiàn)在詩經(jīng)祭祖詩里的情“禮”沖突,便是這種有節(jié)制的放縱。“節(jié)”與“縱”辯證地存在于《詩經(jīng)》祭祖詩中,表現(xiàn)了《詩經(jīng)》祭祖詩的情感價值,表現(xiàn)了《詩經(jīng)》祭祖詩的“情”、“禮”之辯證。
作為原始宗教祭祀儀態(tài)的“禮”,并非一開始便具有鮮明的等級差別。進入階級社會之后,人類有了等級之分,祭祀也隨之出現(xiàn)了身份的甄別。盡管以今天的立場來看,這種具有鮮明階級性和差別性的制度,違背社會平等基本原則,然考察《詩經(jīng)》時代背景,這種制度自有其產(chǎn)生淵源,并在當時發(fā)揮重要作用?!对娊?jīng)》作為當時文化的重要載體,其祭祖詩體現(xiàn)的“尊”與“親”、“異”與“和”、“節(jié)”與“縱”,反映了禮樂文化背景下祭祖詩的禮學內(nèi)涵。
注 釋:
① 據(jù)趙沛霖《關于詩經(jīng)祭祀詩祭祀對象的兩個問題》統(tǒng)計,原文載于《學術研究》2002年第5期.
② 關于《詩經(jīng)》祭祖詩界定問題,學界分歧較大,筆者另有專文討論,此處不加詳釋。本文所指《詩經(jīng)》祭祖詩的篇目有:《周頌》:《清廟》、《維天之命》、《維清》、《烈文》、《我將》、《執(zhí)競》、《有瞽》、《潛》、《雍》、《載見》、《絲衣》、《閔予小子》、《訪落》、《昊天有成命》、《武》、《酌》、《桓》、《賚》、《般》、《豐年》、《載芟》;《商頌》:《那》、《烈祖》、《玄鳥》、《長發(fā)》、《殷武》;《魯頌》:《閟宮》;《小雅》:《天保》、《楚茨》、《信南山》;《大雅》:《文王》、《旱麓》、《思齊》、《生民》、《既醉》、《鳧鷖》;《風》:《召南·采蘩》、《采蘋》.
③ 見阮元??獭渡袝x》,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0:1495中;另《禮記·大傳》有相似的說法:“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參見阮元校刻《禮記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0:1508上.
[1] 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卷1,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 阮元??蹋Y記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本[Z].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0.
[3] 阮元??蹋呵镒髠髡x[M].十三經(jīng)注疏本[Z].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0.
[4] 王國維.周大武樂章考[J].觀堂集林(卷2)[M].北京:中華書局,1959.
[5] 張西堂.周頌“時邁”本為周大武樂章首篇說[J].人文雜志,1959,(6).
[6] 楊向奎.關于周公制禮作樂[J].文史知識,1986,(6).
[7] 姚小鷗.詩經(jīng)三頌與先秦禮樂文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8] 阮元??蹋娬x[M].十三經(jīng)注疏本[Z].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0.
[9] 呂不韋撰,高誘注.呂氏春秋[M].四部叢刊初編(72,卷17)[Z].上海:上海書店據(jù)商務印書館,1926年版重印,1989.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etiquette and music culture in the Zhou Dynasty as the background onThe Book of Songs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he beauty ofThe Book of Songsis the ideal beauty soaked with the spirit of the etiquette and music culture.Ancestor worship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The Book of Songs, but is often overlooked since a period. In fact, ancestor worship poetry inThe Book of Songs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etiquette and music culture, and has important cultural value and rich rite connotation.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ain the rite connotation based on the study of ancestor worship poetry inThe Book of Songs.
Key words:The Book of Songs;ancestor worship poetry; the rite connotation
(責任編輯 朱存紅)
The Rite Connotation of Ancestor Worship Poetry in The Book of Songs
SHUI Wen
(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I207.22
A
1673-9639 (2010) 05-0042-03
2010-02-19
本文為銅仁學院院級科研項目《〈詩經(jīng)〉祭祖詩的禮學內(nèi)涵》文章之一,項目編號:TR065
水 汶,(1978-),女,銅仁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先秦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