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芳
(中央民族大學馬列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新加坡“國家意識”教育經驗及啟示
王靜芳
(中央民族大學馬列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新加坡的“國家意識”教育,實質上是塑造什么樣的“新加坡人”的問題。通過借鑒和參考新加坡“國家意識”教育的經驗,我們可以采取遵循教育規(guī)律、更新教育內容和豐富教育方法等來豐富和完善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
“國家意識”教育;新加坡;愛國主義教育
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新加坡已經是一個富足的小康社會,在亞洲繼日本之后率先實現現代化,這和它的“國家意識”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和參考新加坡“國家意識”教育對豐富和完善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理解“國家意識”教育的內涵,首先要理解“國家意識”的內涵。新加坡政府和學者通常把愛國主義叫做“國家意識”。關于“國家意識”的內涵,學者們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有的學者認為“國家意識”是指人們對自己國家的歸屬感與認同感,這是一個國家賴以團結人心,凝聚力量的精神支柱。這一概念主要是從國家認同的角度來理解國家意識,但忽略了實踐領域的國家意識。有的學者認為,所謂“國家意識”,就是人們對自己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即一個人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心理上認為國家是自己的國家,是自己生活所依持的國家,同時明確地意識到自己是該國的一份子。這一概念雖然強調人們應該從形式上和心理上對自己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但也未能和實踐相結合。還有的學者則認為,“國家意識”就是如何使人們認同這個國家及利益,從而自覺地去維護國家利益,增強社會責任感,對國家、對社會盡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做一個合格的公民。與前兩個概念相比,這個概念相對全面。它不僅包括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國家意識”,即“如何使人們認同這個國家及利益”;而且包括實踐領域的“國家意識”,即“自覺地去維護國家利益,增強社會責任感,對國家、對社會盡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做一個合格的公民”,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不僅應當有自己的國家的意識,還應該有世界的眼光,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過程中思考如何認識國家與世界的關系以及具備什么樣的國家意識?!皣乙庾R”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長期的“國家意識”的熏陶和教育。所以,要理解“國家意識”教育的內涵,還要弄清楚教育的含義。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就是把人類積累的生產斗爭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和品德,使他們的身心得到發(fā)展,成為社會所要求的人?!边@種教育的內涵,基本上把一切有助于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和品德提高的活動都稱之為教育。雖然運用范圍較廣,但正因為如此,操作起來容易流于形式,缺乏具體的針對性。狹義的教育是指“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青年一代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fā)展智力和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人?!边@種教育的內涵比較具體,主要指以學校教育為主體的教育活動,基本上揭示了教育的一系列本質特征。
因此,“國家意識”教育作為一種思想教育,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它是教育者對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對青少年施加的“國家意識”方面的教育,培育全體社會成員成為具有胸懷祖國、關心國家和具有世界眼光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具有持久愛國行為的堅定的理性的愛國者的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在新加坡進行“國家意識”教育,培養(yǎng)國家意識,實質上是塑造什么樣的“新加坡人”的問題。
新加坡在實施“國家意識”教育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既要看到其成功的一面,又要對其進行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地認識新加坡的“國家意識”教育。
新加坡人,是指“一個出生、成長或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他愿意保持這樣一個多元種族、寬宏大量、樂于助人、向前看的社會,并時刻準備為之貢獻出自己的生命;具有國家意識和正確價值觀,有理性、有道德,明辨是非,能夠抗拒西方頹廢思潮和腐朽精神生活的好公民?!备骷壐黝悓W校圍繞“新加坡人”這一基本目標,遵循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學對象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優(yōu)化學校課程設置,將“國家意識”教育具體化,從小學到大學,循序漸進,逐層深化,表現出“國家意識”教育的層次性。
第一,小學階段“國家意識”教育目標。新加坡小學階段的“國家意識”教育,目的在于通過簡單的方式培養(yǎng)他們對自己家庭、父母和民族的認同,使年輕一代在責任意識、忠于國家等方面得到較好的發(fā)展。第二,中學“國家意識”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新加坡中學在小學“國家意識”教育基礎上將教育內容延伸到個人與家庭、個人與學校、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個人與世界的關系。第三,大學階段的“國家意識”教育目標。新加坡目前有三所公立大學,其余高等院校均是私立學校。高?!皣乙庾R”教育并沒有系統(tǒng)的課程與教材,沒有統(tǒng)一的培養(yǎng)目標。綜合來看,各高校主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關系,教育他們要以國家和社會為重,不斷培養(yǎng)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培養(yǎng)他們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與高尚的品德,尊重多元文化差異,篤守多元種族主義;塑造他們奮發(fā)向上、開拓創(chuàng)新的品格,培養(yǎng)具有世界眼光的新加坡人。
新加坡的領導人認為,儒家倫理文化是他們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李光耀曾談到,如果沒有儒家價值觀,“我們是無法克服那些困難和挫折的。”新加坡在他們所理解的儒家倫理的意義上,將儒家倫理的核心“忠孝仁愛禮義廉恥”與新加坡具體國情相結合,賦予其新的內涵。忠,就是忠于國家,效忠新加坡,要有國民意識,即把新加坡看作是自己的國家,有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孝,就是要孝順父母,尊老敬賢;仁愛,就是要有憐憫同情之心和友愛精神;禮義,就是待人接物不僅要以禮相待,而且要坦誠守信;廉恥,就是要秉公守法、清正廉潔,杜絕貪污受賄和裙帶風。此外,新加坡還將他們理解的重整體、重義務和重責任的儒家倫理進行現代轉化,進而提出了他們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以國家至上為核心的共同價值觀。正是有了以國家至上為核心的共同價值觀,人們才會在任何時刻都把國家放在第一位,能以國家和社會的利益為重,這也是新加坡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
新加坡自1965年成立以來,十分注重增強各種族之間的團結,把種族和諧政策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把培養(yǎng)國民的“國家意識”視為新加坡的立國之本。加強社區(qū)建設,是其種族和諧的重要措施。通過拆除舊城區(qū)的私房,大力興建公屋,打破了原先各成一統(tǒng)的各民族聚居地的格局,使他們遷到擁有現代化設施的公屋中居住,讓各民族學生一同上學,加深了混居在一起的各民族間的了解,促使他們樹立同是新加坡人的國家認同感。同時,通過推行社區(qū)服務計劃,引導學生參加社區(qū)服務活動,增加對社會和國情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些社會政策的實施,在無形之中增進了整個新加坡人對國家的認同,建立起對國家的歸屬感。
雖然新加坡的“國家意識”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新加坡政府推行國家至上的共同價值觀教育,“既然國家至上,在特定時期工資可以被降低,個人權利可以被限制,少數社區(qū)的不滿可以被忽視?!贝送?,新加坡政府將社會中出現的不良現象全部歸結為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也引起了一些西方人士的不滿。這些都是在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中應該避免出現的問題。
以上關于新加坡“國家意識”教育的經驗的分析,對我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示:
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一種培養(yǎng)人的思想教育活動,既是一個逐漸灌輸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深化、逐步養(yǎng)成的過程。因此,愛國主義教育應該有層次、有計劃地逐步實施。正如《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強調的,“要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年齡層次、心理特點、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學地安排活動內容?!辈煌挲g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具有差異性,我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應該借鑒新加坡的成功經驗,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遵循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分層次、分階段、有重點地設立教育目標,編排教育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斷深化。小學生處于感性認識階段,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從身邊的人和事出發(fā),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感;中學階段的學生認知發(fā)展日趨理性,可以對他們進行政治理想、國家觀念的教育;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基本成熟,應對他們進行政治理論、共同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導他們理性愛國。
我國愛國主義教育應與時俱進地更新內容,使其具有現實性,易于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除了要繼續(xù)進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民族團結等方面的教育外,還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加強民族精神的培育。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強調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其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在新形勢下,通過民族精神培育學生具有祖國意識,強化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培育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維護民族尊嚴;培育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教育引導廣大學生認識民族團結的重要性,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穩(wěn)定。
新加坡實施的組屋計劃和社區(qū)服務計劃,通過隱形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和強化了學生的國家意識,幫助他們增強了民族認同剛和國家歸屬感。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也可以通過社區(qū)活動的形式間接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性。通過社區(qū)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營造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氛圍,感染、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還可以在社區(qū)內開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教育活動,充分發(fā)揮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熏陶和教育功能,讓社區(qū)居民特別是未成年人了解傳統(tǒng)文化,喜愛傳統(tǒng)文化,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通過開展社區(qū)志愿者服務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勇于吃苦、甘于奉獻的精神和互幫互助、團結協(xié)作的品質。
[1]李紹鑒.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多元社會和諧:新加坡經驗[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2]王學風.多元文化社會學校德育研究:以新加坡為個案[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3]李萍,林濱.比較德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G64
A
1673-0046(2010)5-0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