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蘭 嚴(yán)寅春
(1西藏昌都地區(qū)第一高級中學(xué),西藏 昌都 854000;2西藏民族學(xué)院,陜西 咸陽 712082)
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自是千古絕作”,①歷經(jīng)千年而吟唱不衰。然而,人們對這篇傳世之作的主題也是歷經(jīng)千年而爭論不休,爭論的焦點集中在“愛情說”和“諷諭說”上。我們認為《長恨歌》描述的是李楊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此歌頌人間真摯堅貞的愛情,在主題上應(yīng)歸于愛情說。
第一,《長恨歌》創(chuàng)作于元和元年,這時正是白居易仕途暢達春風(fēng)得意之時。
年輕的白居易經(jīng)過 “十年??鄬W(xué)”,29歲時一舉中進士,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大轉(zhuǎn)折,開始走上仕途。諸同年中,這個最年輕的進士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十年常苦學(xué),一上謬成名。擢第未為貴,賀親方始榮。時輩六七人,送我出帝城。軒車動行色,絲管舉離聲。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xiāng)情。”(《及第后歸覲留別諸同年》,朱金城《白居易集箋?!?,以下該書引文,只注明題目。)及第后的興奮使白居易忘掉了離愁別恨,恨不得將中第的消息馬上告訴親人?!八丈琳?,無忘共此宴”(《東都冬日會諸同年宴鄭家林亭》),中第后的躊躇滿志可見一斑。三年后,白居易又中“拔萃科”,授為秘書省校書郎,在長安定居過上了穩(wěn)定的生活?!靶曳晏酱熳雍梦娜?。小才難大用,典校在秘書。三旬兩入省,因得養(yǎng)頑疏。茅屋四五間,一馬二仆夫。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余。既無人事牽,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長樂里閑居偶題十六韻》)。元和元年,他又參加制舉考試,補為周至縣尉??h尉雖不是大官顯職,但也“吏祿三百擔(dān),歲晏有余糧”(《觀刈麥》),而且周至為京畿縣,也是晉升之階。不久,白居易被召回長安,擢入翰林?!笆曛g,三登科第,跡升清貫,出交賢俊,入侍冕旒”(《與元九書》),這對“中朝無緦麻之親,大官無半面之舊”的白居易來說,仕途的確太順利了。這時,白居易的心態(tài)是努力勤王事,以感激“好文儒”的天子。
陳寅恪在其《元白詩箋證稿》里曾說白居易擢入翰林正是得益于《長恨歌》。唐憲宗既好女色,又好神仙之事?!堕L恨歌》“描述神仙之韻事風(fēng)情,為當(dāng)時詩人所不能及”,“有合于人主及宦寺之心意”。②深諳干謁之道的白居易是不會不投皇帝之所好的。
第二,白居易創(chuàng)作諷諭詩是在元和三年做了左拾遺以后,是將此當(dāng)作諫官的職責(zé)來看待的。
他在《與元九書》中表白了這種心情:“自登朝以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wù);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時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屢降璽書,訪人急病。仆當(dāng)次日,擢在翰林,身是諫官,月請諫紙。啟奏之外,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而難于指言者,輒詠歌之,欲稍稍遞進聞于上?!贝送猓拙右讓⑺闹S諭詩定義為:“自拾遺來,凡所遇、所感,關(guān)于美刺比興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題,題為《新樂府》者。”而將《長恨歌》歸入了“事物牽于外,情理動于內(nèi),隨感遇而形于詠嘆”的“感傷詩”。“一篇長恨有風(fēng)情,十首秦吟近正聲”正是對《長恨歌》描寫風(fēng)情的注解。
其實,白居易在對待皇帝的問題上是特別小心的,即便是在諷諭詩中,一當(dāng)涉及皇帝,他就失去了那種讓人側(cè)目的指斥鞭撻的戰(zhàn)斗鋒芒。“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李夫人》),白居易既不愿意違心地指斥“紅顏禍水”,又沒有膽量和勇氣批評皇帝耽于女色,只是無可奈何地感嘆“不如不遇”。在以諷諭而著稱的《新樂府》里尚且如此,在感傷詩《長恨歌》里,他又能寄給予多少諷諭的含義呢?
第三,與白居易同時的陳鴻在《長恨歌傳》里記載了白居易創(chuàng)作《長恨歌》的直接動因。
元和元年十月,白居易和陳鴻、王質(zhì)夫等人游覽仙游寺,談?wù)撈鹛鞂毮觊g的遺聞逸事。王質(zhì)夫?qū)Π拙右渍f:“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潤色之,則與時消沒,不聞于世,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白居易因此寫下了《長恨歌》。仔細品味這段記載,不難看出白居易寫詩的出發(fā)點是描寫李楊愛情,而非諷諭皇上。其一,在中國歷史上,女色誤國并不稀奇,而帝妃堅貞的愛情在夫權(quán)社會里才稱得上“希代之事”;其二,“深于詩,多于情”對真實地敘述歷史事件來說,并不是先決條件,而在敷衍愛情故事的詩人那里則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王質(zhì)夫以此相勸;其三,“與時消沒,不聞于世者”并非開元天寶的那一段歷史,因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jì)》在”,那么,消沒的只能是帝妃之間的愛情故事;其四,隱居仙游寺,“知予憶白云”(《翰林院中感秋懷王質(zhì)夫》)的王質(zhì)夫,是不可能勸白居易在游玩之際寫詩諷刺皇帝的。
第四,王質(zhì)夫相勸,僅是創(chuàng)作《長恨歌》“牽于外”的因素,真正“動于內(nèi)”的因素則是社會中人們對開元盛世的普遍懷念和白居易的愛情波折。
安史之亂后,開元盛日不再,民生日蹙,“居無尺椽,人無煙爨,肅殺凄慘,獸游鬼哭”。③今昔強烈反差,人們不由自主地“閑坐說玄宗”,回憶和向往開元盛世的富足生活。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宴樂歌舞,正是盛世的外在反映,人們由懷念盛世而懷念玄宗,進而同情李楊的愛情悲劇。在《麗人行》里諷刺過楊貴妃侈糜生活的杜甫,看到安史之亂后的凄慘景象,也不禁“憶昔開元全盛日”,無奈地感嘆:“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保ā栋Ы^》)這是白居易“動于內(nèi)”的社會因素。
白居易十一歲就由于戰(zhàn)亂避難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凍餒并至”,以至于“常索米丐衣于鄰郡邑”?!蹲院幽辖?jīng)亂關(guān)內(nèi)阻饑兄弟離散》一詩反映了他年輕時的流離生活。這種生活是白居易向往美好生活、懷念開元盛世的思想根源,是他在《長恨歌》中描述李楊愛情的物質(zhì)基礎(chǔ)。而愛情的波折則是白居易創(chuàng)作《長恨歌》的感情基礎(chǔ)。白居易年輕時和鄰居姑娘湘靈傾心相愛,但終沒能結(jié)合。分別后白居易對湘靈的思念從未間斷?!抖烈箲严骒`》《離別》《寄湘靈》《生離別》等詩篇都流露出詩人對湘靈的無限思念和難成眷屬的不盡惆悵。在創(chuàng)作《長恨歌》時,李楊愛情悲劇“牽于外”,自己的感情波瀾“動于內(nèi)”,以“道得人心中事”而聞名的白居易,將自己壓抑已久的愛情欲望痛快淋漓地宣泄了一番,并將自己的人生體驗附著在了李楊的愛情故事之上。
可見,白居易在創(chuàng)作《長恨歌》時不具備創(chuàng)作諷諭詩的生活背景和心理狀態(tài),不可能寫出具有如此“強烈諷刺意味”的諷諭詩來。
《長恨歌》是一個整體,在分析詩句時不能脫離這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我們本著這一原則進行了具體分析。
“漢皇重色思傾國”,諷諭說認為“重色”是寫漢皇好色,開篇就奠定了唐玄宗李隆基荒淫的本性;“思傾國”則進一步深化這種本性。我們認為,這一句奠定了“漢皇”情種的形象?!爸厣保非竺利惖墓媚?。戀愛中的男女誰不希望自己的對象貌比潘安或美若西施呢?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皟A國”用“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典故,這是李延年向漢武帝推薦李夫人時說的。南宋袁文《甕牅閑評》就說:“所謂‘傾城與傾國’者,蓋一城一國之人皆傾心而愛悅之,非謂解傾人城傾人國也。若果解傾人城傾人國,武帝雖甚昏蒙,其敢求之耶?……劉夢得《牡丹》詩云:‘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傾城。’若依注者之言,則牡丹亦解傾人之城也。”④因此,這一句是說漢皇希望有一位國人為之傾心的美女相伴。這對富有天下的帝王來說,實在尋常,不值得白居易這位臣工去諷諭。
“御宇多年求不得”一句和下面兩句,完全是藝術(shù)剪裁的手法,而非史詩的“春秋筆法”。北宋馬永卿稱“《春秋》為尊者諱,此歌真得之”,⑤實在有點牽強。詩人在此不竭力描寫“重色”的漢皇寵幸過多少嬪妃,也不描寫楊貴妃曾是唐玄宗的兒媳壽王李瑁的妃子,將如此強有力的諷諭內(nèi)容割舍,顯然不是為了更好地諷諭,也并非是有意為尊者諱,而是為了塑造李楊二人純情形象的藝術(shù)需要。漢皇“求不得”,楊氏“人未識”,正說明兩人所追求的不僅僅是物質(zhì)的享受,更是精神的愉悅。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媚,嫵媚、嬌媚,而不是有意討好的諂媚。這里用后宮佳麗的黯然失色襯托楊貴妃的“天生麗質(zhì)”。李白于《清平樂》詞中說:“女伴莫話孤眠,六宮羅綺三千。一笑皆生百媚,宸游教在誰邊。”白居易反用其意,極力描寫楊貴妃的風(fēng)情萬狀,使無所適從的皇帝 “三千寵愛在一身”“從此君王不早朝”,從此“春從春游夜專夜”。
“春寒賜浴華清池”到“玉樓宴罷醉和春”十四句,詩人集中筆墨描寫李楊二人的男歡女愛和如膠似漆的戀情?!按汉n浴”寫李對楊的關(guān)心。“姊妹兄弟皆裂土”,也是李對楊愛情的表達。自古帝王的姻親有幾個不是“光彩生門戶”呢?陳鴻《長恨歌傳》說“其人心羨慕如此”,而不是嫉妒、怨憤。因此,諷諭之說難以讓人信服?!叭崭咂稹?、“不早朝”、“看不足”等描寫李楊二人的恩愛纏綿,是為下文無盡的思念作鋪墊的。沒有這種“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思想基礎(chǔ),后面“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尋覓覓就沒了基礎(chǔ)。
張戒說:“其敘楊貴妃進見專寵行樂事,皆穢褻之語。”又說:“侍兒以下迨可掩耳?!雹捱@顯然是指責(zé)白居易直寫男歡女愛而不加曲隱。對男歡女愛的露骨描寫,自然不是諷諭。事實上,這只是比較直白地宣泄愛情的甜蜜,凸現(xiàn)出男女主人公的深情而已。
“漁陽鼙鼓動地來”以下十二句,諷諭說一般認為是在敘述唐玄宗沉湎女色而造成的結(jié)果,是“長恨”之所在。我們認為,這只是詩人安排的矛盾沖突,是整個故事的一個高峰,進一步升華了李楊的愛情。上文極盡筆墨描寫了李楊的歡樂愛情,行文到此,突生變故,由歡樂的山巔跌入痛苦的深淵,描寫有情人難成眷屬的痛苦。如此安排,使得詩歌結(jié)構(gòu)波瀾起伏,富有藝術(shù)的審美愉悅和感人的悲劇氣氛。在逃難的途中,“六軍不發(fā)”,唐玄宗也“無可奈何”,此時挺身而出的卻是楊貴妃。詩人忽略了“六軍不發(fā)”的真實原因,淡化了楊貴妃被迫自縊的現(xiàn)實,只是說“婉轉(zhuǎn)蛾眉馬前死”,字里行間沒有一絲“誅妲己”的豪邁與“清君側(cè)”的喜悅,卻充斥著許多的無奈與悲傷,籠罩著濃郁的悲劇色彩。為婦的,替夫赴死,落了個“馬前死”;為夫的,卻是“掩面救不得”。詩人用“花鈿委地?zé)o人售,翠翹金雀玉搔頭”渲染“婉轉(zhuǎn)蛾眉馬前死”的凄慘,用“回看血淚相和流”描寫“君王掩面救不得”的痛苦與愧疚?!昂媚腥瞬粫屝膼鄣呐肆鳒I”(廣告語),唐玄宗卻讓自己心愛的人為自己捐軀,如此凄美的愛情故事豈是諷諭所能容的?
詩的后半部分以時間為序全力描寫李失去楊后的凄涼心境和對楊的無盡思念,占了全詩將近三分之二的篇幅,諷諭說對此要么避而不談,要么籠統(tǒng)地說 “暗含諷意”。其實,詩的前半部分集中寫“長恨”之因——兩人傾心相愛;后半部分則“用充滿同情的筆觸寫唐明皇的入骨相思,是長恨的正文”。⑦詩人先寫?yīng)氉燥h零的孤苦:“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再寫歸來憑吊的惆悵:“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接著又寫回到長安后睹物思人的情景:“春風(fēng)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睙o不是物是人非的感受;最后則是“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苦苦尋覓,用幻想來滿足了一個美好的愿望。詩人“很大程度上抽調(diào)了李楊愛情所包含的政治、歷史內(nèi)容,而把這一事件基本上處理成了一個生前癡戀、死后苦思的愛情故事”,⑧而且是根據(jù)普通人的愛情故事來改造的帝妃愛情故事,有著明顯的民間生活的影子與痕跡。邵博因詩中“孤燈挑盡未成眠”句譏笑白居易“書生之見可笑耳”,“寧有長慶宮中夜不燒蠟油,明皇自跳盡者乎”。⑨
因此,《長恨歌》描寫的是民間傳說“帝王家罕有”的愛情故事。
白居易曾說:“今仆之詩,人所愛者,悉不過雜律詩與《長恨歌》以下耳。 ”其好友元稹也說:“《秦中吟》、《賀雨》諷諭等篇,時人罕能知者?!雹庵S諭詩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局限性,不是社會各個階層、各個時代都認可和接受的;而愛情則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容易在各個階層形成共鳴,在各個時代得到呼應(yīng)。白居易在《與元九書》里記載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個歌伎炫耀自己 “誦得白學(xué)士 《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筐B(yǎng)歌伎的達官貴人豈會讓人整天在耳邊諄諄教誨不要耽迷女色?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長恨歌》流傳千年而不衰,得益于它所描寫的凄美深婉的帝妃愛情故事,而不是它的諷諭作用。
注釋:
①[清]趙翼.甌北詩話.引自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76.11:314.
②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8.4.
③舊唐書(卷123).劉晏傳.中華書局:3513.
④中國歷代詩話選(下冊).岳麓書社,1985.8:620.
⑤同上:412.
⑥[南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引自陳友琴.白居易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76.11.
⑦游國恩等.中國文學(xué)史(第三冊).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3.7:148.
⑧荊立民.論白居易的人性觀.東岳論叢,1991,(3):88.
⑨邵博.邵氏聞見后錄.中國歷代詩話選.岳麓書社,1985.8:452.
⑩元稹.白氏長慶集序.引自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76.11.
[1]陳友琴.白居易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76.11.
[2]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8.4.
[3]荊立民.論白居易的人性觀.東岳論叢,1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