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偉 許德法(西安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系,陜西 西安 710021)
對于隱喻的研究,西方學者持有多種不同的觀點。Aristotle是西方隱喻研究第一人,他認為隱喻就是名字的轉(zhuǎn)移或替換。他將隱喻視為一種修辭現(xiàn)象,旨在使言辭委婉、高雅。但到了現(xiàn)當代,西方哲學家、語言學家、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并提出隱喻不但是一種修辭手法,而且是一種思維手段,具體地說,隱喻可幫助人們以舊知新,以具體知抽象。Lakoff與Johnson首先提出隱喻的認知觀,隱喻具有了認知功能。他們認為隱喻的本質(zhì)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而不是傳統(tǒng)觀點所認為的簡單的語言現(xiàn)象。
Lakoff和Johnson通過對大量的語言事實的考察,認為:“隱喻滲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滲透在語言里,也滲透在思維和活動中。我們借以思維和行動的普通概念系統(tǒng)在本質(zhì)上基本上是隱喻的?!边@樣的隱喻被Lakoff和Johnson等稱為概念隱喻。我們首先以隱喻化的概念思維,然后以隱喻化的語言表達,我們在語言中見到的隱喻表達式不過是一種淺層表現(xiàn),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們概念系統(tǒng)中的隱喻概念。
在Lakoff和Johnson概念隱喻的理論框架中,隱喻涉及兩個概念領(lǐng)域:源域和目標域。概念域是隱喻理解和生成的基本單位。這樣的映射是在兩個不同的認知域之間實現(xiàn)的,其基礎(chǔ)就是經(jīng)驗。一個概念隱喻涉及四個方面,即四個要素:始發(fā)域、目標域、經(jīng)驗基礎(chǔ)和映射。概念隱喻的認知力在于每一映射都在上一層面進行,這樣人們就可以利用系統(tǒng)的概念范疇來處理抽象概念。概念隱喻就是從一個比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到一個不熟悉的、難以理解的目標域的映射過程。在映射過程中,我們首先找出源域和目標域中所共有的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然后根據(jù)相關(guān)概念,在這一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中所扮演的類似角色形成兩域間概念的對應關(guān)系。這樣,我們就可以從兩域間相關(guān)成分的部分映射入手將映射進行擴展并得出推論。
孔子,作為中國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直以來備受國內(nèi)外學者的關(guān)注,而唯一一部完整記錄孔子思想的典籍——《論語》也成為了國內(nèi)外研究的焦點。《論語》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記載了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以及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中國人的《圣經(jīng)》。盡管本書篇幅不長,各章各節(jié)的論述都較簡短,但是其中有關(guān)“人”的隱喻大量出現(xiàn),為隱喻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語料。就孔子而言,他主要用隱喻的方法言道,其基本觀念都是借助于隱喻來表達的,從而具有極其豐富的意蘊。
在《論語》中,關(guān)于“人”的概念隱喻很多,將其歸納可分為三類:人是植物、動物和無生命物體。
2.1人是植物
1)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乎,秀而不實者有矣乎!”(Ⅸ.22)
2)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á?28)
3)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ⅩⅦ.7)
在1)、2)中,源域已出現(xiàn),但是目標域并不能直接看到。學者們通常認為“苗而不秀者”指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但他英年早逝;“秀而不實者”指的那些雖然有些能力或者是小有名氣的但對國家沒有作出任何貢獻的人。在2)這一概念隱喻中,松柏是人類。人類和植物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的特征,在關(guān)鍵時候二者可以顯現(xiàn)出這些特征,以區(qū)別于其他。不像那些在冬天易凋零的花朵,松柏是最耐寒的植物,能經(jīng)受住寒風的襲擊,而君子正像這松柏一樣,能應對各種危險。3)是孔子的獨白,他以“瓠瓜”自比,稱自己并非是只能掛著讓人看而不能吃的苦葫蘆。原文中采用的是隱喻的方式,即采用“甲就是乙”的表達式。這個隱喻中,源域為“瓠瓜”,目標域為孔子自己,而此處詼諧地表現(xiàn)出孔夫子希望“仕而得祿”的愿望。
2.2人是動物
4)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辛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Ⅵ.6)
5)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Ⅷ.4)
6)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ⅩⅥ.1)
7)鳳兮,鳳兮,何德之衰?(ⅩⅧ.5)
4)中概念隱喻顯而易見:“仲弓是犁牛之子”。據(jù)說他的父親出生貧賤,品德很差,但仲弓卻很有才能?!吧酱ā币庵附y(tǒng)治者,“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指統(tǒng)治者將會雇用他,盡管他出身貧寒。5)將人與鳥作比較,即“人是鳥”。6)發(fā)生在這樣的場景下:魯國的公爵季孫將攻打顓臾,而顓臾的國境早在魯國被封時的疆土之中,是和魯國共安危存亡的藩屬??鬃臃磳?zhàn)爭并認為是不公平的。因此他把發(fā)動戰(zhàn)爭的人比喻為兇猛的“虎”,將希望和平的人比作“龜玉”。7)楚國的狂人接輿是位隱士,對當時的社會極為不滿,見到孔子時他唱道:“鳳鳥啊鳳鳥?。∧愕牡滦袨槭裁此ネ肆四??過去的事情已經(jīng)不能換回了,未來的事情還來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從政的人都危險啊?”孔子下車,想和他交談,他趕快走開了,孔子無法和他交談。他把孔子比作鳳鳥。
2.3人是無生命物體
8)子曰:“君子不器?!保á?12)
9)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Ⅱ.22)
10)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Ⅲ.24)
11)斗筲之人,何足算也?。á?20)
12)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ⅩⅤ.7)
13)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Ⅴ.10)
14)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Ⅸ.13)
15)子曰:“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總星共之。(Ⅱ.1)
16)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ⅩⅨ.24)
8)中,“器”是器皿的意思,“君子不器”意為君子不是器皿,不應只有一種用途,只做一件事,而應德才兼?zhèn)洹?)中孔子說道:“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贝颂?,人被比喻成“大車”和“小車”。信是孔子非常重視的道德品質(zhì),大車是指牛拉的車,小車是指馬拉的車,“輗”“軏”指用在車轅與車橫交接處的木銷子,是車子前段與車轅、橫木銜接的關(guān)鍵,車子有“輗、軏”才得以行駛。“輗、軏”物小,于車物大,如同“信”之于人,看似事小而意義重大;“輗”“軏”是車轅與橫木的連接之器,“信”是人與人交往的必備品德。以“輗、軏”映射“信”自然而然令人產(chǎn)生車無“輗、軏”不行,人無信也不行的聯(lián)想。10)“木鐸”是一種青銅木舌,在遠古時期,人們通常通過它把人傳召到一起,聽取一些命令和法令??鬃幼杂鳛椤澳捐I”,說自己是上天派來教化民眾的。11)孔子把統(tǒng)治者比喻為“斗”和“筲”,暗示統(tǒng)治者能力有限、氣量狹小,離所謂的“士”的標準還很遠。12)史魚是魏國的大臣,對君主進諫直言不諱。孔子將剛直不屈的史魚比作“矢”。13)孔子看到他的學生宰予在白天睡覺,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么用呢?”孔子說:“起初我對于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xiàn)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里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庇谩靶嗄?、糞土之墻”來形容宰予。14)是孔子和子貢的對話。子貢說:“這里有一塊美玉,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來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賣掉!我是在等待識貨者哩?!彼炎约罕扔鳛椤懊烙瘛保磉_了他渴望統(tǒng)治者能尊敬和理解他,更重要的是能采納他的思想。15)在這一概念隱喻中,各個跨域的映射保持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一致,如統(tǒng)治者對應北極星,民眾對應北極星之外其他群星。那么,可以進一步推導出該隱喻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某些具體映射,如:有德的統(tǒng)治者就是天上的北極星,是天空中亮而不動的星。但只有他以德施政、作出表率,才能贏得行繞其周圍的眾星所捧。本推論推導出,在具有中國文化意識因素的認知模式下,源域北極星在天空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認定和凸顯,通過一一對應的映射原理,可以從北極星的地位推導出統(tǒng)治者與其相一致的地位,即統(tǒng)治者地位的重要性。另外,通過對于這一隱喻的等級分析可以進一步推導出更高層次的概念隱喻,即“人類是天空中的星辰”。在對話16)中,孔子將“他人”比作丘陵,可以超越;將自己比作日月,不可超越。
通過對《論語》中“人”的概念隱喻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而且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文化背景及經(jīng)驗知識是隱喻的語言環(huán)境,是隱喻概念形成的源泉。因此,對《論語》中隱喻更深層次的理解,除了要借助認知語言學理論外,還必須借助于語言所依存的文化背景知識,這為我們重新審視《論語》中的隱喻提供了新的視角。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Ungerer,F(xiàn).,Schmid,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楊伯峻,劉殿爵.The Analects[M].北京:中華書局,2008.
[5]許群愛,劉宇紅.對《論語》中概念隱喻的文化解讀[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6):54-55.
[6]陳道明.概念映射的“雙域”模式和“多空間”模式[J].外語教學,2001,(1):13-18.
[7]王銀娜.從認知角度看《論語》中的隱喻和換喻——考察孔子的思想體系及其對中國文化和哲學的影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
[8]郝霞.《論語》中教化隱喻的認知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8.
[9]劉重德.《論語》兩個英文譯本的比較研究[M].青島:青島出版社.
[10]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1]丁四新.近年來英語世界有關(guān)孔子與《論語》的研究[J].哲學動態(tài),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