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存玉
本文回顧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急診內科心肺復蘇搶救的心臟驟停病例46例,探討影響心臟驟?;颊咝姆螐吞K成功的因素,提高心肺復蘇的成功率與救治水平。
1.1 本組資料男35例,女11例,男女比例3.2:1。
1.2 病例符合心臟驟停的診斷標準[1],并排除心肺復蘇禁忌證,排除惡性腫瘤晚期,多臟器衰竭等。
1.3 所選病例均采取積極地搶救措施,包括輸氧,胸外按壓,開放氣道,氣管插管,人工通氣支持,心電監(jiān)護示室顫者立即電除顫,同時建立靜脈通道,靜脈應用腎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利多卡因,尼可剎米,洛貝林,納洛酮等復蘇藥品。心肺復蘇持續(xù)1 h以上。
1.4 心肺復蘇療效判定標準 成功:心跳呼吸恢復,痊愈出院;有效:心跳呼吸恢復,而且持續(xù)12 h以上,但隨后死亡;無效:心跳呼吸未恢復。
1.5 病因與誘因 心臟外原因13例(28%),包括電擊傷,中毒,過敏,腦干出血,低血糖,呼衰等,心臟性或不明33例(73%),有明確心臟病高血壓19例,糖尿病8例。3例勞累,5例情緒激動,3例飲酒,2例寒冷,3例為呼吸道感染為明確誘因。
1.6 年齡分布 年齡22~86歲,平均年齡52.3,其中20~29歲7例,40~49歲11例,70~79歲8例,此三個年齡段所占比例較大。
2.1 心肺復蘇結果 ①1 min內在急診發(fā)生心臟驟停5例,4例成功(80%),1例無效(20%);②1~5 min心臟驟停2例,均為4 min,1例成功(50%),1例無效(50%);③大于10 min心臟驟停39例,37例無效(95%),2例有效(5%),成功率為0。
2.2 心臟驟停地點 院外41例,占89%,院內5例,占11%。其中院外41例中僅1例復蘇成功,院外復蘇成功率2.4%。院內5例中4例復蘇成功院內復蘇成功率80%。
2.3 成功復蘇率 全部病例共成功心肺復蘇5例,有效2例,無效39例。復蘇成功率10.9%。有效率4.3%。無效率84.8%。
3.1 病因與年齡 心臟驟停出現(xiàn)三個高峰,20~29歲年輕人以電擊傷,服毒多見,可能與工作環(huán)境,安全保障,或心理障礙有關。40~49歲心搏驟?;颊咚急壤^大,可能與中年人吸煙,工作生活壓力大及不重視身體健康,不重視體檢有關,不正規(guī)檢查與治療。70~79歲老年人所占比例較大,可能與伴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腦梗死等基礎疾病有關。心源性猝死占較大比例。因此應重視身心健康,戒煙,避免酗酒,規(guī)律生活,避免過度勞累,避免過度緊張與情緒激動,避免寒冷與呼吸道感染,適宜運動,積極健康體檢,加強醫(yī)療保障與醫(yī)療服務,提高基層醫(yī)療單位醫(yī)護人員診療水平,識別高危人群,積極防治心腦血管疾病[2],提前發(fā)現(xiàn)及治療潛在的危險因素,科學控制高血壓,血脂紊亂,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尤其對于可能發(fā)生心臟驟停高危人群予以阿司匹林抗凝,改善心肌缺血缺氧,預防電解質紊亂,選擇性應用β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他汀類、胺碘酮等藥物,預防性植入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及開展心臟手術可減少心臟驟停病例發(fā)生。
3.2 開始復蘇時間與成功率 心臟驟停的生存率很低,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其生存率在5% ~60%之間,導致心臟驟停常見病理生理機制為室顫,終止室顫最有效的方法是電除顫,每延遲除顫1 min,復蘇成功率下降7% ~10%。心臟驟停發(fā)生后,需及時糾正缺氧缺血,開放氣道,輸氧,緊急氣管插管對提高復蘇成功率至關重要,有研究表明,當呼吸循環(huán)停止后,每耽誤1 min,搶救成功率就會減少10%。本組病例提示4 min內開始心肺復蘇成功率50%以上,1 min內復蘇成功率達80%,多數(shù)為院內急診發(fā)生心臟驟停,時間短,能夠即刻予以心肺復蘇,電除顫,氣管插管,藥物等急救措施,復蘇成功率高。超過10 min復蘇成功率明顯下降,很難復蘇成功,幾乎為零。因為心臟驟停發(fā)生后,大部分患者將在4~6 min內開始發(fā)生不可逆腦損害。此組大部分患者送到醫(yī)院時心臟驟停超過10 min,已失去了最佳搶救時機,所以院外復蘇成功率極低。因此早期開展有效的胸外心臟按壓和及時恰當?shù)碾姄舫潱瑫惩獾?,施行人工或機械支持通氣,開通靜脈輸液通道,及時應用搶救藥品是搶救心臟驟?;颊叱蓴〉年P鍵。普及大眾心肺復蘇知識,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措施及配備先進搶救設備有利于提高復蘇成功率,減少死亡率。
[1]陸再英,鐘南山,主編.內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29-236.
[2]陳寶龍,李繼英.猝死的常見原因淺析.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08,2(8):47-48.